首页 > 文献资料
-
参勺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2年以来选用了参勺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4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l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 根据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所制定的诊断参考标准进行诊断。共有冠心病心绞痛79例,随机分为参勺片治疗组48例和丹参片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68±S13a(52~82a),病程8±5(4~22a);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梗死后心绞痛3例,自发性心绞痛9例,初发型心绞痛3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轻度)4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65……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资料与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8~79岁,平均66.5±6.4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26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3例,静息型心绞痛13例,变异型心绞痛6例,梗死后心绞痛8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6~81岁,平均65.4±5.3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23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8例,静息型心绞痛11例,变异型心绞痛5例,梗死后心绞痛9例.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比较无显著性,具可比性(P<0.05).
-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63例临床观察
临床上非急性Q波心肌梗死由于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与Q波心肌梗死相比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将230例急性心肌梗死(其中非急性Q波心肌梗死63例)分成两组,通过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转归的观察,结论为:非急性Q波心肌梗死与Q波心肌梗死相比,栓死后心绞痛发病率、再梗率、远期病死率较高,应注意出院后追踪.地尔硫卓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降低其再梗率和远期病死率.二者危险因素相同.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易恶化为AMI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机理研究等进展综述如下.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评价
从1997年始我院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符合经常规卧床休息及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无效的UA患者。选择住院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初发心绞痛9例,恶化性劳力性心绞痛12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18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8例,吸烟20例。
-
老年人无Q波型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老年人无Q波心肌梗死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方面,均与Q波心肌梗死有重要区别,其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长期死亡率均甚高,治疗很复杂.近年来由于临床重视,检测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早期溶栓疗法的应用使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老年人无Q波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临床特点,预后和治疗作一综述.
-
小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经静脉溶栓再通后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小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经静脉溶栓再通后心绞痛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随机将观察组分为3组,3d组27例,5d组26例,7d组28例,常规强化治疗加尿激酶0.5万U·kg-1·d-1静脉滴注3,5,7d.对照组30例常规强化治疗.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室壁运动记分(WMSI).结果观察组7d组心绞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周心肌梗死面积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P<0.05),观察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LVEF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间LVEF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WMSI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P<0.05),观察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梗死后心绞痛,心绞痛缓解程度和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明显,LVEF有增加趋势,但WMSI改善明显.在未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地区,长疗程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梗死后心绞痛可能为一种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好方法.
-
比索洛尔治疗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86例,其中伴有高血压44例,伴有糖尿病21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48例,恶性劳累性心绞痛16例,自发性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86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嗜铬细胞瘤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血压及心率循环波动一例
患者女,64岁.因"阵发胸闷20 d,加重3 d"入院.2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作胸闷伴出汗、恶心、呕吐,症状持续约10 min后逐渐缓解,间隔约30 min发作1次,4 h后急诊就诊于当地医院,ECG显示:窦性心动过速,V1-5导联ST段抬高0.1~0.2 mV,T波双向(图1 Ⅰ,距发病4 h).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期间多次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正常.后患者上述症状又有发作,在发病20d后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后心绞痛"收入我院治疗.
-
多巴酚丁胺、潘生丁心电图负荷试验联合应用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DB)、及潘生丁(dipyridamole,DP )两种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联合应用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冠心病组为156例冠心病患者,男12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6.3)岁,其中心绞痛型122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且仍有梗死后心绞痛发作者34例。病例均依据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变化而确诊。对照组为无心脏病史者120例,男10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8.5)岁。两组性别比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于1周内先后行DP、DB 两种心电图负荷试验。DP以0.75mg/kg剂量10 min内静脉注入。若患者出现明显心绞痛发作和(或)心电图ST段改变时以氨茶碱0.25 g静脉推注对抗之。DB试验采用输液泵以不断递增浓度持续静滴法,药物剂量从5 μg*kg-1* min-1开始依次增加至10、20、30、40 μg*kg-1* min-1,每一剂量持续滴注时间均为5 min。两试验过程中定时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血压。 DP试验阳性标准:(1)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注射氨茶碱后30 min内恢复者;(2)出现典型心绞痛,于注射氨茶碱3 min缓解者。 DB试验阳性标准: (1)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2)心绞痛发作。 统计学处理应用χ2检验。 2. 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两种药物负荷试验(表1)。若将DP及DB两单项试验结合分析(联合试验),将两单项试验均呈阳性者定为联合试验阳性,其他均为联合试验阴性,得出联合试验结果(表1)。两单项试验及联合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见表2。试验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3.讨论: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其中DP、DB试验应用较多。DP通过抑制心肌腺苷脱氨酶对腺苷的灭活致心肌内腺苷增加,后者使冠脉扩张,通过“冠脉窃血现象”诱发心肌缺血。本研究DP试验敏感性53.2%,特异性67.5%,与国内一些行冠脉造影的资料相似。
-
经皮冠状动脉导丝回撤致右冠状动脉损伤、猝死一例
患者女,70岁.2005年6月3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曾行溶栓治疗有效,无梗死后心绞痛.6月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弥漫不规则钙化,中段70%局限性狭窄;左旋支(LCX)多处迂曲呈直角弯,中段80%~90%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均有40%~50%弥漫病变和钙化、迂曲,远端后降支(PDA)分支处90%狭窄并延续至左室后支(PLV),累及PDA,PLV直径大于PDA.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治疗RCA远段和LCX病变.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指除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它是介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临床上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类型,以往分别称为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等,目前趋向于统一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的称谓在临床上仍保留)。
-
美托洛尔治疗梗死后心绞痛
目的对美托洛尔治疗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年5月~200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符合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92例,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前者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6.25~50mg,每日2次口服,后者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硝酸酯类,观察二者临床疗效.结果美托洛尔组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P<0.05;心电图疗效评定美托洛尔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61.36%,P<0 05.结论在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情况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有良好效果.
-
49例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
梗死后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针对选取治疗组的66例心绞痛患者观察治疗,采用杏丁注射液24 mL加入5%的葡萄糖245 mL中静脉给予滴注,在对照组应用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结果对于治疗组的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有43例,有效治疗患者为15例,其有效结果效率为93%;对照组治疗效果显效有20例,有效治疗患者为33例,其有效率为59.8%.对于治疗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为,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针对于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杏丁注射药物,对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34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溶栓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再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溶栓法能够显著改善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其心脏功能,提高其治疗后的恢复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现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包括如下亚型:①初发劳力型心绞痛;②恶化劳力型心绞痛;③静息心绞痛;④变异型心绞痛;⑤梗死后心绞痛.
-
小剂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约10%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初发型、变异型、恶化型劳累性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内科自1991年以来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未获显效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护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属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重急症,我院对31例该病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有效率96.8%,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50~70岁,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0例(32.3%),恶化劳累性心绞痛8例(25.8%),自发劳累性心绞痛10例(32.3%),梗死后心绞痛3例(9.7%).
-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原因分析110例
梗死后心绞痛(PI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早期心肌再梗死和梗死延展的高危因素[1],可增加患者病死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1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PIA发生的有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