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铁蛋白在成人斯蒂尔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莫汉有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在成人斯蒂尔(Still)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即发热3周以上,住院1周以上未能明确诊断者根据日本成人Still病的Yamaguchi标准和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成人Still病组和非成人Still病组.分析血清铁蛋白对成人Still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横断面研究资料271例中,56例为成人Still病.在成人Still病中,男女间血清铁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2,功效=0.81).成人Still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成人Still病组(P<0.01).受试者运算特征(ROC)曲线下方的面积为86.7%(95%可信区间为79.4%~94.6%)提示,血清铁蛋白对成人Still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临床实用意义和ROC曲线,选取血清铁蛋白的3个截断点:750μg/L,1250μg/L,2500μg/L,它们的敏感性分别为81.57%,67.86%和39.28%;特异性分别为82.58%,89.86%和97.42%.血清铁蛋白>1250 μg/L能大程度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如果以Yamaguchi标准为基础,加上血清铁蛋白>1250μg/L结合作为诊断成人Still病的条件,其特异性则由92.1%上升至99.2%.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检测血清铁蛋白,对诊断成人Still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的统一

    作者:张玲;骆降喜

    很多疾病并存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两种病理机制,这两种机制体现“一体两面”的关系.免疫性疾病通常并存细胞免疫不及和体液免疫过亢的病理特征,如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虚邪贼风、恬淡虚无是维护机体免疫自稳的有效措施.

  •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彭旭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所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NMJ)处兴奋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疾病.实验室检测中,仅85%左右的MG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MG患者血清中除AchRAb外,还发现了多种非AchRAb,因此MG是多种机制参与发病的复杂性疾病.本文对M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口服耐受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满华

    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A)、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多皮硬化症、视网膜炎等.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抑制异常亢进的免疫系统,但这只能暂时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且由于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持续存在,故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更何况长期用药也易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口服耐受(oral tolerance)是通过消化系统摄入外源性抗原诱导外周免疫系统产生抗原特异性无反应状态,但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正常的免疫性应答.也就是说通过肠粘膜上淋巴组织激活T细胞,释放出抑制性细胞因子,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病灶处的炎症细胞数,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由于口服外源性抗原蛋白而产生免疫耐受反应,具有机理明确、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近年来已成功地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和临床治疗.故对口服耐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封芳;刘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目前临床治疗使用多的仍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易产生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二重感染等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疾病预后和生存质量,通过专科的护理,在减轻毒副作用、防止并发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心理干预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作用

    作者:封芳;邢润莲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少见.国内外学者常将50 岁以后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称为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1]或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复杂,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非特异性和慢性消耗疾病的表现,确诊时间相对延长,因此,细心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封芳;刘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目前临床治疗使用多的仍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易产生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痤疮、失眠、二重感染等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疾病预后,通过专科的护理,在减轻毒副作用、防止并发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6例SLE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制定的SLE分类标准.

  • 心理干预对老年RA的影响作用

    作者:封芳;王春英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在关节滑膜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高峰在30~40 岁,老年人发病相对较少.因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的毒副作用、药品费用等,使患者身心难以承受这种折磨,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等情绪,有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影响生活质量,本文统计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 例, 分析如下.

  • 伴雷诺现象的结缔组织病25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顺芳;何敏华;杜茜茹

    目的 探讨伴雷诺现象(RP)的结缔组织(CTD)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2005-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伴RP的25例CTD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结果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伴RP的CTD患者经一般治疗、治疗原发疾病和扩血管、活血化瘀等,其总有效率为92%,但1例因反复发作心衰死亡,1例伴RP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猝死.结论 CTD患者出现RP提示较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心脏受累和免疫学异常,预后较差.对伴RP的CTD患者应注意其心肺状态,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不良后果发生.

  • 3种检测方法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价值

    作者:马作新;廉娜;郑立

    目的 通过对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及抗核抗体谱3检测方法 的分析比较,探讨有益于临床诊断的检测组合.方法 采用人喉癌上皮细胞及猴肝作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应用欧蒙斑点法检测可提取性核抗原中的如下抗原:nRNP/Sm、Sm、SSA、SSB、Scl-70、Jo-1;以绿蝇短膜虫为基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通过欧蒙印迹法检测15种自身抗体.结果 将3种稀释度(1:10、1:80、1:100)抗核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1:10及1:80稀释的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2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核点型、胞浆颗粒型及均质型等多种核型的检测中抗核抗体谱3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NA谱;在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中间接免疫荧光法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欧蒙印迹法.结论 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抗核抗体检测中,使用1:80的稀释度更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而且涵盖15种抗原的抗核抗体谱3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高玉洁;郭鹤;赵高阳;牛广华;刘铁峰

    目的 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IBT和免疫斑点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43例)和31例健康者做对照组进行了抗ENA抗体检查,同时观察了IBT和免疫斑点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IFAN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43例送检标本IBT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80.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88.89%),皮肤炎和多发性肌炎16例(62.50%),干燥综合征28例(92.8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2例(91.67%),类风湿关节炎60例(66.68%);斑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54.5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51.85%),干燥综合征26例(85.71%),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43.33%),结缔组织病8例(66.67%),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5例(31.25%).结论 免疫印迹技术(IBT)敏感性好,特异度高,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ANA检测仍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的常规指标.

  • 自身免疫性疾病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和初步鉴定

    作者:吴炜霖;夏维;陆慧琦;熊怡淞;杨再兴;周琳;韩焕兴;仲人前

    目的 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SS)、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噬菌体抗体库.方法 从多例确诊的高滴度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抽提总RNA,用RT-PCR方法 分别扩增免疫球蛋白分子轻链κ、λ基因及重链Fd基因.经SacI和XbaI限制性双酶切后,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将轻链基因片段克隆入同样双酶切的pComb3Hss载体中以构建轻链文库,随后将重链Fd段PCR产物经XhoI和Spe I双酶切后载入同样处理的κ/λ-pComb3Hss载体,然后将重组质粒κ/λ-Fd-pComb3Hss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用辅助噬菌体M13 KO7感染XL1-Blue,则可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出随机的重组抗体库.结果 提取的淋巴细胞总RNA及合成的cDNA质量好,PCR扩增了长度为660 bp的轻链κ、λ基因及重链Fd基因,成功构建了库容为4×104的轻链抗体库和库容为6×104的Fab片段噬菌体抗体库,酶切及PCR鉴定均正确无误.结论 成功构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噬菌体抗体库,为进一步筛选出高亲和力抗体打下了基础.

  • 过氧化物酶抗体在妊娠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智杰;姜傥;欧阳文婷;廖慧芳;陈莹;刘敏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在筛查孕妇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紊乱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孕妇75例,非甲状腺功能紊乱孕妇145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分别测定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1)甲状腺功能紊乱组血清TSH和TPOAb水平与非紊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功能紊乱组中TPOAb呈较高的阳性率(84.0%),非紊乱组孕妇TPOAb阳性率达11.0%;(3)TSH异常组中约半数孕妇(53.3%)呈TPOAb阳性.TSH正常组中有14.5%孕妇TPOAb呈阳性反应;(4)TPOAb阳性组中有65.6%的孕妇出现TSH紊乱;(5)较高TSH水平(>4.67mIU/L)组中,TPOAb阳性率较高(55.7%),低TSH水平组(<0.47 mIU/L)中TPOAb阳性率则较低(9.9%);(6)各组高龄孕妇与育龄孕妇组之间血清TSH和TPO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OAb可作为孕妇产前监测指标,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并明确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病因.从诊断价值上看,TSH并不能完全取代TPOAb检测.TPOAb异常可能预示孕妇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可能和风险.

  • 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新兴;伊心浩;张旗;刘东;杨琴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GPI在RA中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检测RA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血清的GPI、类风湿因子(RF)和补体C3、C4浓度,对各组间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组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且RA活动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RA非活动组(P<0.001);在GPI阳性的RA病例中,C3浓度升高,而C4不升高.结论 GPI在RA中的检测意义要大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它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GPI和RF联合检测对RA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GPI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关节表面,导致RA的发生.

  • 滤泡辅助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忠俊;王悦;阳帆;稽晓赟;刘军(综述);李云春(审校)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一群具有辅助B淋巴细胞功能、表型为CXCR5+CD40L+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 )+的T淋巴细胞亚群。2000年Schaerli等[1]和Breitfeld等[2]同时报道了Tfh定位于淋巴滤泡,他们发现CXCR5、ICOS分子是该细胞主要的表面标记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 T、B淋巴细胞的高度活化,自身抗体类免疫蛋白增多等机体异常免疫应答反应有关。初始T淋巴细胞经外来抗原刺激分化为辅助性 T淋巴细胞(Th),其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等细胞因子对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具有辅助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情况下有研究发现,Tfh膜表面标志物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表达异常,Tfh可迁移到非淋巴组织并形成生发中心(GC),对其自身的迁移、定位、分化、发育也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在淋巴滤泡中和淋巴滤泡外,Tfh对B淋巴细胞增殖和浆细胞分化均具有调控作用,Tfh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现将近年来有关 Tfh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CD4+T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杨婷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 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认识局限于Th1和Th2细胞.但随着新的亚群包括Th17细胞和Th9细胞陆续被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CD4+T淋巴细胞一直被划分为Th1和Th2的结论.各细胞亚群在细胞微环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来维持免疫稳态,当微环境发生改变时,各细胞间又会相互拮抗使免疫机能紊乱进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现就近年来对CD4+T淋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各种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做一综述,便于深入了解CD4+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各细胞亚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免疫学作用.

  • 自身抗体及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

    作者:马艳侠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 Th17细胞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颖;陈曲波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一种CD4~+ T细胞亚群,其主要产生的效应因子是IL-17.过去研究认为,Th1型的干扰素-γ和IL-12在组织炎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Th17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介导慢性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是关键的致病因素.本文简要对Th17细胞在炎性疾病中的促炎作用作一综述.

  • 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燕;刘中娟;林嘉友

    C反应蛋白(CRP)是五聚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由于CRP能通过磷酸胆碱(PC)残基与肺炎链球菌的C多糖结合,因此得名为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对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等发生非特异性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CRP不仅仅能用于炎症的诊断、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更为重要的是CRP在机体防御反应、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 抗内皮细胞抗体与自身免疫病

    作者:高颖;赵雪;李峰;涂植光

    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被发现已有20余年,其抗原是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簇异质性蛋白,该抗体可出现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尤其是与血管炎(vasculitis)相关的疾病,在发病过程中与疾病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该文对其特征、致病机制、与疾病的关系方面作了简要的回顾.

758 条记录 33/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