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陈智;潘修成

    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是丙型肝炎患者肝外自身免疫现象主要表现之一.此外还可伴有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干燥综合征(sjogren'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扁平苔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老年、女性、HCV持续感染及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治疗策略也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 T细胞疫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影响

    作者:马雄;邱德凯;李恩灵;彭延申;陈晓宇

    目的观察T细胞疫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的影响. 方法在第1天和第7天分别以新鲜制备的含蛋白质浓度为0.5~2.0g/L的S-100肝抗原0.5ml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予小鼠腹腔注射,以诱导EAH的产生.T细胞疫苗采用EAH模型小鼠首次免疫后2周的脾脏细胞灭活而成.模型组(6只),在首次免疫前第14天和免疫第7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ml;T细胞疫苗组(8只)和无关T细胞疫苗组(6只)在首次免疫前第14天和免疫第7天分别腹腔注射T细胞疫苗和无关T细胞疫苗悬液各1ml. 结果 T细胞疫苗预防组的肝组织严重程度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减低,分别为1.44±0.88对 2.33±0.87,t=2.24,P<0.05和63.0±23.4对115.1±39.6, t=2.37,P<0.01;而无关T细胞疫苗组无显著变化. 结论 T细胞疫苗在小鼠EAH中能有效缓解肝内炎症坏死病变.以无关T细胞用作T细胞疫苗时无效,提示T细胞疫苗具有独特型特异性.

  • 水杨酸类药物抗炎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朱华;邹峥;邹大卫

    自身免疫疾病在成人及小儿中均较为常见,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其病变与炎性转录因子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等紧密相关,故近年来学者们对抗炎药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水杨酸类药物抗炎作用的研究成果.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作者:伍小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以下简称"甲亢")是指由甲状腺处于持续高功能状态,合成和释放过多的甲状腺素,由此产生如甲状腺毒症样临床综合征的结果.甲亢的病因较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根据西医的研究,大多数认为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性131碘治疗3种,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副作用,至今尚无更理想的治疗方法[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10年来,使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日渐增多,且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为甲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甲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抗磷脂抗体与反复自然流产

    作者:高颖雯;姚珍薇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异常(20%)、解剖异常(16%)、遗传因素(3.5%)、自身免疫(20%)、感染(0.5%)及不明原因(43%).在患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34%有抗磷脂综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1].本文着重讨论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与RSA的相关问题及研究现况.

  • 7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表现

    作者:张超;卢明智;邵成伟;陆建平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肿大和胰胆管狭窄,临床上经激素治疗可痊愈.此病易误诊为胰腺肿瘤,常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影像表现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1].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7例AIP患者的MR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 6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

    作者:孟亚楠;高萍;李颖蕾;崔保玲;王德超;王惠凌;金鑫;刘海燕;苏立凯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确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者其中2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脑炎,2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l)抗体脑炎,2例抗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抗体脑炎.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癫痫、精神症状以及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确诊依靠血液及脑脊液检查相关抗体阳性.早期进行免疫抑制疗法联合激素治疗,未合并肿瘤患者预后较好,合并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对于以癫痫或者精神异常起病的患者,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及时行腰部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

  • Th17细胞分化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强;石云

    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中,CD4+ 辅助性T 细胞(CD4+ T helper cells,Th细胞)发挥了关键作用,而Th细胞又可分为Th1细胞、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T regular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型(T helper cell 17,Th17)4个主要类型[1].由初始CD4+ T细胞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效应细胞的过程,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逆的.

  • 滤泡辅助T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学超

    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和功能研究是近年免疫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表达的趋化因子、转录因子及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CD4+T细胞被分为5类亚群: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及滤泡辅助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Tfh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真正意义上的辅助B细胞功能的CD4+T细胞亚群.现就Tfh细胞的分化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免疫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 BAFF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郑召岭;蔡辉

    T、B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活化的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各种介质,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包括自身抗体,使机体出现炎性反应和破坏.

    关键词: BAFF 自身免疫疾病
  • 血浆激肽释放酶水平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关系

    作者:秦雯;覃保瑜;夏宁

    目的:研究血浆激肽释放酶(KLKB1)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经典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和健康成人中的水平,并结合其他指标分析其与LADA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LADA组、T1DM组、T2DM组、健康对照组(NC组)血浆样本中KLKB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DA组与其他各组在FPG(T2DM组除外)、2hPG、HbA1c、FCP、2hCP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A组与其他各组(T1DM组除外)GAD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KB1在LADA组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T2DM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KB1与FCP、HbA1c、FPG、2hPG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程、2hCP无关(P>0.05)。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单独应用KLKB1对LADA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KLKB1对判断LADA发病风险和早期诊断LADA有一定意义,可在LADA高危人群中结合其他指标进行LADA的筛选和监控。

  • 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邓红丽;李志波;张文;张静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敏感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浏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433例已确诊为风湿性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检测ANA,判断荧光核型,免疫印迹试验(LIA)抗核抗体谱(ANAs)12项检测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测定抗CCP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在433例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标本中,ANA核型阳性共258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为83.03%(137/165),类风湿关节炎(RA)阳性率为26.85%(40/149),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为64.15%(34/53),混合结缔组织病阳性率为100.00%(20/20),多肌炎/皮肌炎阳性率为33.33%(8/24),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阳性率为86.36%(19/22);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0.00%.(2)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史密斯 (Sm) 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抗组蛋白抗体和核小体抗体阳性标本中均质型所占比例高;抗尿嘧啶-1低相对分子质量核糖核蛋白(抗U1-nRNP)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标本中,斑点型所占比例高;抗硬皮病-70(Scl-70)抗体主要见于均质核仁混合型;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 (Jo-1)抗体阳性标本中,胞浆型所占比例高;抗着丝点B (CENP B) 抗体则全为着丝点阳性;(3)在175例IIFA-ANA阴性(IIFA-ANA-)标本中,LIA-ANAs阳性(LIA-ANAs+) 1例;(4)433例风湿性疾病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82例,其中RA组阳性率为51.68%(77/149),非RA组阳性率为1.76%(5/284).结论ANAs中抗ds-DNA抗体、抗Jo-1抗体、抗CENP B抗体与ANA的荧光模式和风湿性疾病类型有一定关联;ANA核型以斑点型所占比例高;IIFA-ANA-者检出LIA-ANAs+的可能性较小;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诊断RA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

  • 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龚宇;彭斌;李坚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AICU)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AICU患者108例,分为联合组、自血疗法组及药物组,各36例。联合组患者给予自血疗法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酮替芬片治疗,自血疗法组患者仅给予自血疗法治疗,药物组患者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及酮替芬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6.11%(31/36)]明显高于自血疗法组[58.33%(21/36)]及药物组[63.89%(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血疗法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酮替芬片治疗AICU疗效好,安全性高。

  •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吴斌;巫志宇;陈鸣

    目的 分析抗核抗体(ANA)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5月该院收治的1 710例AI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ANA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 该院临床科室自身抗体标本送检数量排名前5位的是风湿免疫科、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睡眠心理中心和血液科,标本例数分别为321例(18.77%)、281例(16.43%)、200例(11.70%)、197例(11.52%)和153例(8.95%);1 71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例数为36.78%(629/1 710),阳性前5位的科室是风湿免疫科、肾脏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睡眠心理中心和消化内科,阳性标本例数分别为37.20%(234/629)、10.97%(69/629)、8.27%(52/629)、7.79%(49/629)和7.15%(45/629).结论 开展ANA与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AID有重要的筛查意义.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69例ANA 与ENA 自身抗体检测分析

    作者:刘璟;游进

    目的 研究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69 例为观察组,80 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两组ANA、ENA 阳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ANA 和ENA 阳性率分别为62.1%(105/169)、26.6%(45/169)、5.0%(4/80)、1.3%(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3、23.217,P<0.01);女性与男性ANA、ENA 阳性率分别为74.3%(84/113)、31.9%(36/113)、37.5%(21/56)、16.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4、4.091,P<0.05).结论 ANA、ENA 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中具重要临床意义.

  • 12例妊娠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

    作者:魏雪群;魏雪燕;陈乃招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育龄妇女,其病因不清,可累及多个系统及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目前国内发病率约为110/10万,其中高峰发病年龄多在25~35岁.由于SLE患者其生育力通常不受影响[1].

  •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30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

    作者:王玥;许明娴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性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变可累及大脑半球、视神经、脊髓和小脑,以白质受累为主,病程中以复发一缓解为特点[1],病灶散在,症状体征多变,常为病变部位不同组合构成临床症状谱.以往该病多采取单纯甲强龙冲击治疗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本院在2003~2007年收治30例患者采用两者联用,疗效显著,不良作用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不同阶段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作者:秦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它的发病与家族遗传、紫外线照射、体内雌激素水平、某些药物、食物及感染有关.SLE的表现多种多样:反复高热或长期低热,面颊部蝴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口腔黏膜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关节肿胀、酸痛.

  • NLRP3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彭尚文(综述);程勇(审校)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被打破,从而攻击自身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损伤所诱发的疾病。根据损伤的情况,其可分为系统性 AID 和器官特异性AID。前者主要是指弥散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多肌炎/皮肌炎等;后者可涉及各种组织或器官的特异性损伤,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自身免疫性肝病、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绝大多数A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随着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的发展,学者们利用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很多在AID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如干扰素相关信号通路和白介素相关信号通路等[1]。近研究表明, 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在AI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有相应的变化,随之引起下游产物IL-1β或IL-18等的变化,提示NLRP3可能在AID中扮演重要角色[2]。

  • 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王丹;郭珍立;任敏;曾可斌

    目的:对比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SVP)、大剂量血浆置换(LVP)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效应。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5例GB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自愿选择及血浆来源分为SVP组(41例)、LVP组(8例)和IVIG(26例)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SVP、LVP、IVIG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87.5%、92.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P=0.186),但SVP组住院时间较长,LV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P、LVP和IVIG都是目前治疗GBS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三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758 条记录 35/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