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的原因及对策
笔者认为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术前分析不透彻或术中观察不细致而造成的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二是钢板螺钉旋出困难造成的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三是器械原因造成的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四是骨痂较厚而造成的骨折内固定物难以取出.相应的对策是在临床中做好应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充分准备,如术前对患者情况进行透彻分析,充分了解内固定物的部位、种类、数量、生产厂家或销售商家,是否被骨痂包埋等;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所需的各种器械;必要时术前、或术中X线透视定位;术中选用合适器械,操作轻柔;平时练就自己超强的业务能力,遇到困难时认真细致观察,沉着应对.等.
-
骨折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原因以及临床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并发生了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患者50例,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内固定物断裂均为四肢的长骨以及脊柱部位,断裂的器材包括钢板螺钉、髓内钉、脊柱椎弓根等,并对断裂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我院对50例患者都进行了为期6~18个月的随访时间,全部随访成功,平均为13.5个月。患者的骨折全部都愈合,并没有发现畸形成角的情况,其中有46例患者活动恢复了正常,另外4例患者无法屈膝呈90°,存在膝关节僵直的情况。结论患者的骨折内固定物出现断裂的情况,通常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本身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对其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找到防范的措施。
-
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以下就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加以综述。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1.1 髋关节的解剖学 股骨颈在载荷下外上方为拉应力,内下方为压应力。为适应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载荷,骨小梁形成两种不同形式的排列,即内下方的压力骨小梁系统和外上方的张力骨小梁系统。两种骨小梁在交叉的中心区形成一个三角形脆弱区域,称为Ward三角。股骨干上端内后侧很多致密的骨小梁结合成相当致密的一块骨板,为股骨距(femoral calcar),此结构可加强干颈间的连接与支持。股骨颈上侧的皮质骨为薄壳,越近股骨颈下侧越厚;大粗隆下方股骨干外侧皮质薄,向下逐渐增厚。由于以上结构特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放置部位与其固定强度有密切关系。1.2 髋关节的静力学 正常直立时髋关节的受力通过股骨头的中心与身体垂线成16°角,股骨的轴线与身体垂线成9°~15°角,故髋关节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25°~30°角[1,2]。 双足站立时仅靠关节囊与韧带的稳定作用即可使髋关节稳定,每侧髋关节上负荷约为体重的1/3。如果围绕髋关节的肌肉收缩,此力将成比例地增加。单足站立时,关节作用力相应增加,在髋周产生了力矩,利用简化自由体法可以求出一般情况下单足站立时外展肌力约为体重2倍,关节反作用力约为体重的2.75倍。1.3 髋关节的动力学 行走时关节反作用力可达4~7倍体重;不同的步行速度时关节的反作用力不同,速度越大,关节的反作用力也越大。Bergmann等[3]指出以1000m/h的速度步行产生的关节反作用力至少比3000m/h步行产生的反作用力小10%。George等[4]利用置入髋关节内的假体并结合数学模型分析髋关节在手提重物运动时的力,发现二种方法总的结果是一致的,当一侧手提重物行走时同侧髋关节内的作用力基本不变,甚至稍有下降,而对侧关节内力比负重侧增加2/3。并发现在单侧承载运动时,如果上身挺直且提重物的上肢外展(如提着一个大的购物框等),这样同侧关节内的力可获得减轻。2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伤因的生物力学发生特点 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其原因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皮质骨薄而疏松,骨小梁稀疏,张力骨小梁及压力骨小梁减少尤其明显。②Ward三角区在老年人常仅有脂肪填充,使此区更加脆弱。③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④微观结构特点:柴本甫等[5]通过电镜观察发现股骨上段的骨小梁及其周围的软骨等结构形成了许多个特殊的拱形结构,使得股骨头颈部在吸收震荡并传递应力到股骨上坚硬的骨皮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结构可以使之在不同的载荷下随压力方向不同产生不同的弹性变形,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变形。在老年人,尤其老年妇女,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减少和小梁间距增宽,使股骨颈在头颈交界处的结构明显减弱,故而这种微观结构使老年病人易于发生骨折。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效的原因探讨
我院在1990~1998年间共收治内固定物失效病例34例(其中12例首次手术在外院进行),施再次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穿透失误原因分析
随着应用内固定物治疗股骨颈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固定物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也逐渐被发现,且有较多相应报道.而有关内固定物穿透股骨头失误报道较少,我们自1990年至1998年底共应用内固定物治疗股骨颈骨折共148例,其中内固定物穿透失误共7例,现总结失误原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病人均为单侧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3例,GardenⅣ型4例.男5例,女2例.年龄40~68岁,平均50.6岁.无合并其它损伤.
-
骨科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骨科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 对13例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终均成功取出.结论 术前的仔细阅片和器械的充分准备、术中的仔细分析判断是顺利取出骨折内固定物的关键措施.
-
聚左旋丙交酯骨折内固定物体外降解研究
通过左旋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制取分子量42万的聚左旋丙交酯(PLLA)用于制备可降解骨折内固定物.由PLLA原料经不同的成型工艺方法制备了三种棒状骨折内固定物试样.A试样:将PLLA块状原料直接切削加工成棒状物;B试样:将A试样由乙酸乙酯进行抽提;C试样:将PLLA块状原料粉碎抽提后进行熔融挤出和热拉伸.三种试样在37℃生理盐水缓冲液中降解280天.考察了试样的分子量、弯曲性能、重量及缓冲液中乳酸浓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成型工艺,PLLA骨折内固定物的降解有很大差异,C试样的加工成型方法为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用PLLA材料选定合理的成型工艺方法可以制取满足临床应用要求的骨折内固定物.
-
骨科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探讨骨折内固定物断裂的护理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护理干预,减少骨折手术内固定物断裂.
-
经椎弓根椎体内和(或)椎体间植骨对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去除后矫正丢失的作用
随着骨科手术器械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钉-棒"系统的应用[1],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成为多数临床医师的首选方法.椎弓根螺钉具有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作用,能使压缩的脊柱高度和矢状面成角得到良好恢复,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进行功能锻炼提供了可能.但是,随着活动量的增多和内固定物的去除,易发生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近几年,对如何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物去除后矫正丢失研究较多,尤其是经椎弓根椎体内和(或)椎体间植骨是否有效成为较热门课题,现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
可吸收内植物在骨科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生物材料学家及临床医学家一直在进行可吸收生物材料的研究,以期将其应用于临床.1966年Kulkarni首次提出,由外消旋DL型乳酸或左旋L乳酸制备的聚-DL-乳酸或聚-L-乳酸可制作体内埋植物,特别是骨折内固定物,从此,揭开了骨折内固定领域新纪元;随着对材料的认识逐渐提高与深入,材料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成果与日俱新.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体会
髋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动力髋螺钉(DHS)是目前常用的髋关节骨折内固定物之一.该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抗弯强度大、创伤小、出血量少、不需要做广泛的骨膜剥离、直视下复位较容易、患者痛苦少、早期即可离床活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四肢骨折内固定物取出体会
骨折内固定种类较多,现常用交锁髓内针、髓内针、钢板、螺丝钉、钢丝、钢针等,在临床中遇到进退两难境地,并不少见.现将笔者在临床中的所见和体会,报告如下.
-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分析与探讨
近年来,我镇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且大多从事高层建筑行业,因而导致其在外骨折手术的增加,返乡取内固定物的患者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年提高,患者对骨折恢复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应用的内固定物也在增加,这使得目前采用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虽然取内固定物是常规手术,但其相应的并发症也在增多,如钢板断裂、钢钉及髓内针弯曲折断、骨畸形愈合等,导致取出难度增加(例如螺钉旋出困难、断钉、无法取出、髓内钉拔出困难等情况).
-
动力髋螺钉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髋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George等[1]报道美国每年有22万例髋关节骨折患者接受治疗,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绝大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DHS)是目前常用的髋关节骨折内固定物之一,主要由一枚带滑动杆的加压螺纹钉和一块带滑动槽套筒的侧方钢板组成,也称为加压鹅头钉、滑动鹅头钉、Richards钉.现对DHS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酒精过敏伴右腓骨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1例效果观察
2007年3月,我们收治1例酒精过敏伴右腓骨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患者男,60岁.1年前因车祸致右腓骨骨折,在外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区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术后患肢出现大量红色皮疹,诊断为接触性皮炎、酒精过敏,但患者强调注射时用酒精消毒皮肤,未出现异常.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定期复查,骨折愈合良好.于2007年3月7日就诊我院欲行内固定物取出术.人院后即在患者病历夹、体
-
内固定物经手术未取出致医患纠纷
1病情简介
患者2010年7月15日因外伤诊断为左桡骨远端骨折,急诊在外地某医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骨折愈合。为取出骨折内固定物于2011年12月13日到我市某医院住院,2011年12月15日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桡骨远端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取出4枚螺钉,因1枚螺钉出现“滑丝”现象,未能将1枚螺钉及钢板取出,出现1枚螺钉及钢板留在体内现象。患者以其来院做钢板取出手术而未能将钢板取出,医院存在不足,对其造成伤害提起医疗事故鉴定。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去除后再发骨折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
股骨干骨折因闭合复位失败、开放性、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同侧肢体多发骨折、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已成共识.但骨折已临床愈合,去除内固定物后再发骨折,是股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住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研究和疗效评价
我们设计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新颖内固定器:动力加压螺钉(DCS),自1998年9月~2001年10月共治疗63例,效果较满意.
-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次手术失败1例
患者男, 29岁,系汽车肇事直接暴力致伤,诊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按 Seinsheimer分型为Ⅱ a.在 A院行股骨髁上骨牵引,骨折位置欠理想. 1周后患者自行转到 B院,于 C臂 X光机下行力臂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折不稳定而移位,手术失败. 2周后改用 DHS髋动力髁钢板, 2个月后负重锻炼,下肢外旋近 45°,膝关节僵硬,屈伸范围 0~ 30°, 1年后于该院行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 1周后负重行走,原位再发骨折,次日转入我院, X线片见股骨转子下骨痂修复不规则,多个钉孔骨吸收明显,骨折近端骨质疏松严重,远端呈外旋位.
-
骨科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观察骨科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对13例内固定物取出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螺钉旋出困难7例,螺丝钉折断4例,钢丝取出困难1例,髓内钉拔出困难1例.本组患者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终均成功取出.结论:术前的仔细阅片和器械的充分准备、术中的仔细分析判断是顺利取出骨折内固定物的关键措施,不要强求以牺牲骨质为代价的内固定物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