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rteriosclerosis 중국동맥경화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949
- 国内刊号: 43-126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肝脏的差异表达蛋白
运用以双向电泳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比较分析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与正常小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用高脂饲料复制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饲喂14周后高脂组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为9.5±3.9 mmol/L,肝脏中总胆固醇为35.3±3.7 mg/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提取两组小鼠肝脏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所获得的凝胶图谱经软件分析后确定差异点及其等电点与分子质量,利用质谱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肽质量指纹谱分析鉴定,再与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小鼠肝脏标准图谱匹配验证.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样品的分辨率好、重复性较高,两组间至少有16个点有稳定的差异表达(2倍以上),鉴定其中4个点个为主要尿蛋白系列、2个点为碳酸酐酶Ⅲ、2个点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P2.实验结果提示:主要尿蛋白、碳酸酐酶Ⅲ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受雄激素调控的蛋白质表达下调,可能与饮食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相关.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的构建及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
为探讨构建能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的方法,以及这种腺病毒重组体能否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将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片段的质粒用限制内切酶酶切,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将它用DNA连接酶插入至腺病毒穿梭质粒中,并用限制内切酶鉴别插入方向,得到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用限制内切酶酶切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表达载体,使它们线性化;以电转化方法使它们共转化至BJ5183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构成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以脂质体为转染介质,将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到人胚肾细胞中进行包装,使病毒复性具有感染能力.用包装后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检测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呈现过表达.此外,酶切及测序发现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是正确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对重组体在人胚肾细胞中的包装及包装后感染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了荧光示踪.结果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为血管疾病转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凝血酶对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研究凝血酶是否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信号传导途径,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以及重组水蛭素对该途径是否有拮抗作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法分析核因子κB活化时由细胞浆至细胞核的动态改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凝血酶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后15 min即有核因子κB的活化,30 min核内大量活化;凝血酶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较高表达在6~24 h.重组水蛭素可以抑制该过程.结果提示,通过参与核因子κB激活传导信号途径,凝血酶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表达.水蛭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凝血酶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但不能完全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
-
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保护人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
为探讨缺氧复氧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卡托普利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及机制.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观察不同的缺氧和复氧时间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并将细胞分为卡托普利预处理组,以及应用缓激肽β2受体阻断剂、蛋白激酶C阻断剂、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和核因子κB阻断剂,分别与卡托普利共同孵育细胞,再对内皮细胞行缺氧复氧损伤,观察细胞形态和死亡率的变化,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培养基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浓度.结果单纯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均可见细胞变圆、收缩、脱落;细胞死亡率均较正常培养组增加;丙二醛浓度增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正常培养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并且随着缺氧和复氧时间的延长,上述变化愈明显.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后,细胞形态基本保持正常,上述多项检测指标与缺氧复氧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并且在本实验所给定的浓度中(10-2~10-4 mol/L),此种保护作用随卡托普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但给予上面4种阻断剂后,卡托普利的预处理保护作用均部分消失,与卡托普利预处理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与缺氧复氧组相比也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缺氧复氧可以导致细胞死亡率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和抗氧化能力减弱,并且此种变化具有时间依赖性.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可以减轻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此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这一过程涉及缓激肽β2受体、蛋白激酶C途径、一氧化氮和核因子的转录等多种因素的参与.
-
重组腺病毒IκBαM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
构建携有核因子κB抑制物IκBα的突变体IκBαM的重组腺病毒(AdIκBαM),并感染ECV304血管内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研究核因子κB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的ECV304细胞分泌功能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阻断其活性对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糖能诱导ECV304细胞IκBα的降解和核因子κB的激活,同时上调炎症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内皮素1 mRNA表达水平,而感染AdIκBαM的ECV304/IκBαM细胞则能拮抗高糖所致的IκBα降解与核因子κB激活,同时下调这些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水平.结果提示,核因子κB的激活在高糖所致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变中起中轴作用,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大鼠核不均一核蛋白A2/B1基因
采用外显子预测、序列匹配、序列拼接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电子克隆了一个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表达上调的表达序列标签所代表的核不均一核蛋白A2/B1基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证实了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它的开放阅读框为1026 bp,由10个外显子构成,推测编码341个氨基酸.它的编码区与人和小鼠的核不均一核蛋白 A2/B1基因分别有92%和95%的一致性,蛋白质序列的一致性几乎为100%.这些结果表明核不均一核蛋白 A2/B1基因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它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表达上调,可能在缺血预适应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补肾宁心方对去势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调节
为了探讨补肾宁心方对去势雌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将26只3月龄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和治疗组(卵巢切除并灌以补肾宁心中药复方),除正常对照组外均于术后2周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灌胃给药,连续3个月.12周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去势对照组比较,补肾宁心方对血脂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降低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与动脉内膜比值,降低内膜中膜厚度比,减轻主动脉病理损害,抑制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补肾宁心方可能通过抑制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细菌内同源重组构建和制备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制备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先自过氧化氢酶质粒载体pZeoSV2-Cat中酶切出过氧化氢酶 cDNA,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中,形成转移质粒pShuttle-CMV-Cat,再转化含pAdEasy-1的超感受态大肠杆菌BJ5183,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1-Cat;用PacⅠ酶切线性化pAdEasy-1-Cat,转染Ad-293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颗粒;用氯化铯超速梯度离心纯化获取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AdCat.结果发现,线性化的pShuttle-CMV-Cat转化含pAdEasy-1的超感受态大肠杆菌BJ5183,24 h后获得了30%阳性重组质粒克隆,经酶切鉴定说明pAdEasy-1-Cat构建成功.重组质粒经Ad-293细胞包装后产生的重组腺病毒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表明含有目的基因.氯化铯纯化获取的重组腺病毒滴度为4.12×1015 OPU/L .说明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能快速构建含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1-Cat,可高效制备均一的高滴度重组腺病毒.
-
核因子κB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联合作用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为探讨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核因子κB的反义核酸及诱骗性寡核苷酸联合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采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别和联合应用反义核酸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干预,流式细胞仪检测寡核苷酸转染效率,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发现,联合应用反义核酸及诱骗性寡核苷酸,可使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下调,且下调幅度显著大于反义核酸或诱骗性寡核苷酸的单独作用.由此提示,核因子κB的反义核酸及诱骗性寡核苷酸可显著下调核因子κB调控的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粘附分子的表达,且联合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作用,可能为核酸干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人巨噬细胞THP-1凋亡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生物体内进行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为了研究调控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表达对巨噬细胞THP-1凋亡和细胞内载脂蛋白B的蓄积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5 μmol/L)处理THP-1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载脂蛋白B含量,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内UPP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MG132可以诱导THP-1细胞凋亡;实验组细胞内载脂蛋白B蓄积增加;实验组细胞内泛素活化酶、泛素缀合酶和泛素-蛋白连接酶mRNA表达均降低,而26S蛋白酶体mRNA无显著改变.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诱导THP-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G13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泛素活化酶、泛素缀合酶和泛素-蛋白连接酶活性,使细胞内载脂蛋白B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减少,在细胞内蓄积而使细胞凋亡率增加.
-
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
观察基础和卡维地洛干预条件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氧化氮系统活性的变化.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观察基础和卡维地洛干预条件下,培养基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基础状态下72 h,高血压大鼠组心肌成纤维细胞-氧化氮含量(66.6±3.5 μmol/L)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16.7±0.7 kU/L)较Wistar大鼠组(80.8±6.2 μmol/L和29.1±2.1 kU/L)显著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随卡维地洛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另外,在不同浓度卡维地洛作用下,高血压大鼠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氮含量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增强而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1, P<0.01).结果提示,高血压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氧化氮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氧化氮含量减少.卡维地洛使心肌成纤维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氧化氮系统活性显著增高,并呈浓度依赖性,其中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远远高于正常血压组,这可能是卡维地洛抑制血压增高的重要机制之一.
-
β极低密度脂蛋白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途径诱导其受体表达上调
为探讨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内脂质堆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β极低密度脂蛋白温育后巨噬细胞内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信号途径关键激酶的抑制剂,观察各信号途径对受体调控的阻断效应,测定胞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结果发现,β极低密度脂蛋白以蛋白激酶C依赖的方式激活巨噬细胞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活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显著阻断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转录的效应,而P38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激动剂对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无明显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抑制剂可抑制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上述结果表明,蛋白激酶C依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级联可能是介导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特异地抑制此信号途径可抑制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胞内脂质堆积.
-
慢性应激刺激致高血压大鼠下丘脑肾上腺髓质素和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基因表达改变
为探讨慢性应激刺激致高血压过程中肾上腺髓质素及其特异性受体组件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在下丘脑的动态变化.将4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8只)和应激组(30只),应激组给予噪声或噪声加足底电击刺激,分别在刺激开始后的第1、5、10和第15天,以及停止刺激后的第5和第10天,处死动物,分离下丘脑,抽提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上腺髓质素和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肾上腺髓质素mRNA表达在应激刺激10天内逐渐上调(第5天0.92±0.04比0.99±0.05,P<0.05;第10天1.26±0.04比0.92±0.04,P<0.01);而后表达下调,在应激刺激第15天仍高于对照组(1.00±0.04比0.92±0.04,P<0.05);应激刺激结束后第5天表达弱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降钙素受体样受体mRNA表达和肾上腺髓质素mRNA表达趋势大致相同.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中肾上腺髓质素及降钙素受体样受体mRNA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与慢性应激所致血压升高变化过程一致,提示其可能参与应激致高血压过程.
-
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受体系统的基因表达上调
探讨钙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肾上腺髓质素生成和肾上腺髓质素受体系统-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和受体活性修饰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病理意义.采用β-甘油磷酸盐诱导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的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肾上腺髓质素、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和受体活性修饰蛋白的mRNA水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钙含量;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β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45Ca2+放射活性.结果发现,与非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比较,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含量、45Ca2+摄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8%、174% 和7倍(P<0.01);钙化细胞肾上腺髓质素分泌量增高99%(P<0.01),肾上腺髓质素、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受体活性修饰蛋白2和3的 mRNA水平分别增加78%、93.7%、91.8%和109.5%(P均<0.01).肾上腺髓质素与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受体活性修饰蛋白2和3的 mRNA水平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92和0.93 (P均<0.01).结果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肾上腺髓质素旁/自分泌功能改变可能参与血管钙化的调节过程.
-
普罗布考对高脂家兔胸主动脉内皮储备功能的保护作用
为观察口服普罗布考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的内皮储备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将26只新西兰白兔(体重1.5~2.5 kg)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普通饮食,n=6)、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n=10)、普罗布考治疗组(高脂饮食+普罗布考200 mg/kg,n=10).在高脂饲养前和饲养后第12周,抽血测血清总胆固醇浓度.第12周后处死动物,取胸主动脉,检测离体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与硝普钠的反应.结果发现,①普罗布考有降血脂作用(39.1%);②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血症兔胸主动脉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大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明显降低(0.65±0.14比0.16±0.04,P<0.05),普罗布考能明显保护高胆固醇血症所损伤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两组大血管舒张度分别为0.60±0.10比0.16±0.04,P<0.05);③3组对硝普钠所致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均没有差别.结果提示普罗布考主要是通过降血脂和抗氧化两个途径来保护高脂家兔胸主动脉内皮储备功能.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豚鼠急性缺血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对正常及模拟缺血状态下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全细胞膜片技术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单个L型钙通道电流.肿瘤坏死因子α (100、 300和500 kU/L)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模拟急性缺血时,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却明显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率分别为46.5%±3.5%、62.7%±3.0%和80.7%±3.7%,与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相比差异明显(均P<0.05).正常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峰值L型钙通道电流无明显影响;但模拟急性缺血时其却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缺血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的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抑制作用.
-
脂蛋白脂酶活化剂1886对食饵性高糖高脂猪血胰岛素和胰组织中铬和钒的影响
为观察脂蛋白脂酶活化剂NO-1886对高糖高脂猪血浆胰岛素和胰组织中微量元素铬钒含量的影响.将15头贵州小香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喂基础猪饲料,糖脂组喂高脂高蔗糖饲料,NO-1886组前3个月喂高脂高蔗糖饲料,从第4个月开始在高脂高蔗糖饲料里加1% NO-1886.动物分栏喂养,每月末抽空腹静脉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浓度,第8月末在测量上述指标后处死动物,取胰组织,用酸消化,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铬钒的含量.结果发现,对照组、糖脂组和NO-1886组的血胰岛素在加NO-1886前,分别是11.4±2.7 mU/L、21.0±4.8 mU/L和21.9±6.6 mU/L,与对照组比较,后两组升高(P<0.05);加NO-1886后,至实验结束时分别是11.4±6.2 mU/L、20.4±2.3 mU/L和15.4±1.8 mU/L.与加NO-1886前比较,对照组与糖脂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O-1886组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试验发现,对照组与NO-1886组的血胰岛素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糖脂组血胰岛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第30 min时P <0.05,第90 min时P <0.01).实验结束时,三组动物胰组织中钒含量分别是0.8±0.8 ng/g、0.7±0.1 ng/g和0.8±0.3 ng/g;铬的含量分别是2.3±1.2 ng/g、1.9±0.6 ng/g和2.1±0.9 ng/g.与对照组比较,糖脂组钒铬含量降低(P<0.05),NO-1886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脂蛋白脂酶活化剂NO-1886能改善食饵性高糖高脂猪胰组织中微量元素铬和钒的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性.
-
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外膜炎症对兔股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
通过用脂多糖诱导兔股动脉外膜炎症,来观察其对内膜增生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股动脉壁核因子κB p65的表达情况,从而探讨外膜炎症对内膜增生影响的分子机制.高脂饮食饲养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两侧股动脉按实验要求分为分为脂多糖组(n=24)和对照组(n=24).制备用脂多糖诱导的外膜炎症模型,于术后0天(n=8)、3天(n=8)和2周(n=8)处死动物取得股动脉标本,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内膜增生情况,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镜下观察核因子κB p65在动脉壁的表达.结果发现3天和2周时,脂多糖组血管外膜和内膜面炎症细胞明显增多.在3天时,脂多糖组血管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在胞浆中出现核因子κB p65阳性表达.计算机图象分析发现,2周时脂多糖组内膜面积(0.93±0.14 mm2)和对照组(0.75±0.15 mm2)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外膜炎症可导致兔股动脉内膜增生,而在内膜增生之前伴随着血管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核因子κB p65的阳性表达,外膜炎症可能是通过激活上述细胞中的核因子κB从而启动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导致内膜增生.
-
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观察高糖环境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 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因子κB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高糖(25 mmol/L)、10-7 mol/L 血管紧张素Ⅱ均能显著刺激内皮细胞核因子κB 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及其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亦显著增强,高糖环境显著增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核因子κB 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氯沙坦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高糖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氯沙坦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核因子κB 活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
吡格列酮对压力负荷引起大鼠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
利用在体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肌肥厚和心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影响心肌肥厚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完全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引起压力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模型.从术前1周起用灌胃器经口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d)]直至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脏称重后计算心脏重/体重比值,将部分心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测量左心室壁厚度和心肌细胞的平均直径,其余心脏组织用于检测心肌细胞中脑钠尿肽、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β和心调理素1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心肌肥厚大鼠的心肌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心调理素1和心肌肥厚标志基因脑钠尿肽mRNA表达显著增加,应用吡格列酮能够明显减少心肌肥厚大鼠上述分子mRNA表达;与心肌肥厚对照组相比,心肌肥厚用药组大鼠的心脏重/体重比值(4.77±0.25 mg/g比4.23±0.22 mg/g,P<0.05)、心肌细胞平均直径(11.6±1.3 μm比10.1±1.1 μm,P<0.05)和左心室壁厚度均明显降低.此结果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压力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肥厚.
-
金粉蕨素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研究金粉蕨素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用过氧化氢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制备内皮细胞凋亡模型.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还原法观察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天冬氨酸凋亡蛋白酶3活性. 结果发现,金粉蕨素(0.3、1和3 μ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内皮细胞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15.5%±1.2%、12.6%±0.9%、8.2%±0.8% 比 22.7%±3.9%,P<0.05);同时金粉蕨素(3 μmol/L)抑制过氧化氢诱导天冬氨酸凋亡蛋白酶3的活化,与阳性对照药金雀异黄酮作用强度相似.结果提示,金粉蕨素拮抗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天冬氨酸凋亡蛋白酶3活化有关.
-
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对其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降之治疗组31例和普通治疗组23例)及3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发现,脑梗死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在发病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治疗3周后,普通治疗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舒降之治疗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高于普通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可作为脑缺血损害的参考指标,舒降之能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并改善脑梗死预后.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及血脂的影响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本地人群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脂水平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8例高血压患者和98例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型,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脂含量.结果发现,高血压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型、插入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及插入/缺失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8, P=0.791;χ2=0.379,P=0.538).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在三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7.107, P=0.000).高血压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三种基因型之间血脂各指标含量及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之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脂含量有关,缺失纯合子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高且易患高脂血症.
-
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为了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91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1活性,对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进行了计算和评分,结果发现,脑梗死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分别为0.26±0.14和0.21±0.11 kIU/L,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分别为0.90±0.25和0.98±0.12 kAU/L,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脑梗死体积为8.75±1.21 cm3;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56±3.6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负相关(r=-0.5133, P<0.05; r=-0.4914, 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r=0.5621, P<0.05; r=0.5342, P<0.05).结果提示,脑梗死患者急性和恢复期血浆纤溶活性显著降低,提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1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非肥胖糖尿病组30例(体质指数<25 kg/m2)和肥胖糖尿病组30例(体质指数>25 kg/m2);并选择28例健康者作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空腹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浓度;并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的水平;根据HOMA稳态模型提出的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糖尿病各组血浆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肥胖糖尿病组低于非肥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糖尿病各组血浆抵抗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肥胖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相关分析发现,血浆脂联素浓度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甘油三酯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5, P<0.01; r=-0.51, P<0.01; r=-0.52, P<0.01; r=-0.39,P<0.05),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45, P<0.01);抵抗素则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r=0.40, P<0.01; r=0.52, P<0.01;r=0.46, P<0.01;r=0.27,P<0.05);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2, P<0.01).此结果提示,脂联素和抵抗素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过程,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
碟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碟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n=34)、碟脉灵注射液组(n=36)和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n=40),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头颅计算机断层成像测定脑梗死大面积、.结果发现,治疗14天、28天时,低分子肝素钙组和碟脉灵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接近(P>0.05),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低分子肝素钙组和碟脉灵注射液组降低更明显(P<0.05和 P<0.01).治疗14天,低分子肝素钙组、碟脉灵注射液组和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52.7%和67.5%;治疗28天分别为70.6%、72%和87.5%.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和碟脉灵注射液组(P<0.01),而低分子肝素钙组与碟脉灵注射液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均高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和碟脉灵注射液治疗组.碟脉灵注射液组和低分子肝素钙加碟脉灵注射液组缺血性心电图的改善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P<0.01).治疗前后三组纤维蛋白原和大梗死面积无明显改变.用药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及周围血象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碟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其疗效与低分子肝素钙接近,碟脉灵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用药,疗效明显提高.碟脉灵注射液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类结构同源,以酶原形式分泌并具降解细胞外基质功能的酶家族.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给予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为临床治疗心肌梗死后溶栓、PTCA术后、心脏移植等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
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受体,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首先在内皮细胞表面发现, 后来发现在巨噬细胞以及SMC表面也有表达.这种受体被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活化后,可导致内皮功能改变,诱导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内皮细胞的凋亡.这种受体能被一些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机械刺激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诱导表达;能识别结合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配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但是其调脂作用并不能解释其全部临床收益.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有直接的抗炎作用.本文将从其抑制炎症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区域聚集、浸润等方面加以.
-
血管紧张素Ⅱ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新生和脂质代谢的影响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表达、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基质的变化和相关酶类的表达、细胞膜受体的表达、粘附分子的表达、原癌和抗癌基因表达与基因调控,阐述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基因治疗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病因治疗问题.
-
小凹蛋白1-小凹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为观察小凹蛋白1和小凹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本文用Western Blot、小凹蛋白1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及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观察到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抑制小凹蛋白1表达.小凹蛋白1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可增强血管紧张素Ⅱ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PD98059和小凹结构抑制剂制霉菌素均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活化和小凹蛋白1表达下降和细胞增殖.
-
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探讨脑梗死面积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6 h以内)于入院即时、入院后第1、3、7和14天分别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根据入院后第3天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扫描结果,将脑梗死分成大、中、小三种类型梗死面积,比较三种类型梗死面积各时相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发现,三种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的程度在入院即时、病后第1~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其水平随面积增大而增高,并在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出来.
-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血栓
动脉血栓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慢性损害发展的急性并发症,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发作,已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死亡常见的原因.同纤维蛋白一样,血小板是阻塞性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分,但是血小板又参与As的形成和进展.因此,血小板在As血栓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能明确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抗血栓治疗能力,甚至可能阻止As的发展.
-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新机制和临床靶点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促使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关注点从狭窄的程度转移到As的生物学特性上.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脆弱"斑块更易破裂,产生血栓,启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 AMI).这种从"动力学"到生物学观点的改变提示了一种新的治疗靶点:稳定斑块.本文将着重阐述与As临床相关的血管病理生理和As形成的新进展,解决As性疾病中普遍存在和逐步发展具有挑战性的新方案.
-
高胆固醇血症和炎症共同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研究日益集中到动脉壁和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血胆固醇过多时血管的反应,As其他潜在因素的作用,动脉壁固有细胞和侵入的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炎症进程中)相互作用等.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