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目的 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女性是否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北京安贞医院行单纯PCI治疗的2 493名患者(男性1 860例,女性633例),并进行随访,记录临床特征及随访数据.按照性别分组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女性年龄较大,术前合并主要疾病的比例较男性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男性好,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血运重建史较男性少.女性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约是男性的10倍(女性1.1%,男性0.1%,P《0.001);中位数随访时间555 d,随访率93.4%,女性总死亡率高于男性(5%比2%,P=0.003),总死亡风险是男性的2.6倍(HR 2.631,95%CI1.217~5.687,P=0.014).结论 女性PCI术后住院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是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危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
目的 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 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目的 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髂内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实施的腔内修复术中有6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涉及髂内动脉的处理.其中C型腹主动脉瘤57例(包括单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35例,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受累者22例),髂总动脉分叉过高5例.手术方法采用髂内动脉单纯覆盖、髂内动脉栓塞并覆盖、髂内动脉重建,针对具体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处理方法.结果 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结束时6例(9.7%)I型内漏.术后出现臀肌跛行5例(8.1%)、单侧下肢麻木1例(1.6%),无褥疮及结、直肠坏死表现.结论 腔内修复术中保留一侧髂内动脉是合理的,尽可能避免同时破坏双侧髂内动脉.
-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O.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O.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
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完全血运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部分血运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死亡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181名三支病变并行血运重建的患者,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两组:部分血运重建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完全血运重建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支架置入术.手术后临床随访6~70个月(平均28.6±9.2个月),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和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1)基线资料:对部分血运重建组123例和完全血运重建组58例进行了临床随访,两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事件:部分血运重建组死亡9例(7.32%),完全血运重建组死亡5例(8.62%);部分血运重建组再入院17人(13.8%),完全血运重建组再入院7人(10.3%),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完全血运重建或部分血运重建对患者28个月的死亡率和心功能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对患者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04,95%CI=0.893~0.978).结论 临床选择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或部分血运重建对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8个月死亡率和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其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再通后低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首次AMI接受急诊PCI的245例连续性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排除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后血压高于正常者27例,将218例患者按再灌注后血压情况分为两组,即低血压组102例和正常血压组116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的相关因素.结果 低血压组中年龄在60岁以上、PCI前Killip分级≥2级、下壁或右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为近段或完全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和IRA开通后TIMI血流≤1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56.9%比37.9%,36.3%比22.4%,50.8%+13.6%比28.8%+1.6%,54.9%比18.1%,60.8%+87.3%比43.1%+66.4%,68.6%比54.3%和15.7%比7.8%),且低血压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明显增高(11.8%比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血压的相关因素为年龄≥60岁、Killip ≥2级、下壁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血管病变及完全闭塞病变(P《0.05,OR》1).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Killip分级≥2级、下壁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为近段或完全闭塞病变是A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再通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且低血压的发生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
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331例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33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方法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术后1年随访,6~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331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支架597只,均成功置入病变处;1例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置入后3 h死于泵衰竭,1例发生血管破裂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术后出现非Q波型心肌梗死,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1.5%.301例患者随访12.3±3.2个月,2例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6例再次心绞痛发作,5例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总的MACE发生率为4.3%;110例患者6~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6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5.5%.结论 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和较高的效益/价格比,尤其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使更多冠心病患者受益;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导管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9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介入治疗PDA 941例,其中男259例,女682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13.7岁);体重3.5~101 kg(平均31.2 kg).结果 主动脉造影按Krichenko分类,A型641例(68.1%),B型11例(1.1%),C型202例(21.5%),D型8例(0.9%),E型79例(8.4%).PDA窄内径1.2~15(4.6±2.9)mm,主动脉端内径2.0~32.7(11.1±5.7)mm,长度2~42.6(6.7±3.3)mm;平均肺动脉压9.7~106(34.7±19.4)mm Hg.采用进口AGA蘑菇伞146例,AGA房间隔缺损封堵伞2例,国产PDA蘑菇伞720例,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伞18例,国产肌部室间隔封堵伞6例,国产偏心PDA封堵伞18例和德国pfm弹簧圈31例.7例未能完全封堵,治愈率达99.3%.结论 绝大多数患者可用介入方法达到治愈,正确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准确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慎重处理婴幼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正确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是介入治疗指征的关键.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远期疗效尚需积累经验.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所有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8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2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刻病情改善率为81.3%.与单纯IABP亚组相比,IABP联合后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亚组的院内死亡率显著下降(37.5%比93.8%,P《0.01).结论 应用IABP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病情,IABP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键是联合后续治疗.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一例
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1],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近我们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为1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
-
介入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直背综合征房间隔穿刺失败一例
直背综合征是指由于胸廓畸形导致心脏挤压变形.从而产生一系列类似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征表现的综合征[1,2].一例直背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介入射频消融,术中房间隔穿刺失败.现报道如下.
-
雷诺病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 女性,66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1天入院.查体无特殊发现.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Holter检查后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既往有雷诺病史,寒冷刺激后手指皮肤出现苍白和发绀,同时伴有手指末梢麻木、发凉和刺痛,经保暖后皮色变潮红,但未服药治疗.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
经颈内静脉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一例
患者 女,14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6年"而入院.体检:血压115/60mm Hg(1 mmHg=0.133 kPa),呼吸21次/min,心率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主动脉侧内径5.1 mm,长7.8 mm,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返流.X线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现况
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并不少见,Anavekar等[1]发现在14 527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33.6%合并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而另一方面,冠心病特别是ACS亦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及死亡原因.G0等[2]在一项包括112万人的研究中发现,在患有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CrCL)《60 mL/min]的患者中,14.9%合并冠心病.
-
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 研究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梗死心肌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14头小型猪分别采外周血200 mL用于EPCs分离、培养,10~14 d后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移植EPCs组[(1.16±1.07)×107个细胞/头,n=7]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n=7),比较4周时超声心动图、血液动力学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 移植4周后,EPC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侧壁、前间壁厚度,心输出量和左室等容收缩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移植前LVEF显著降低(0.59±0.07比0.70±0.09),室间隔(O.56±0.05 cm比0.66±0.06 cm)、侧壁(0.52±0.09 cm比0.62±0.05 cm)、前间壁(0.51±0.12 cm比0.70±0.14 cm)显著变薄,心输出量(1.10±0.08 L/min比1.27±0.03 L/min)和+dp/dtmax[(1.41±0.22)×103mm Hg/s比(1.76±0.31)×103mm Hg/s]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组较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1.60±0.26 cm2比4.14±1.30 cm2,P《0.05).结论 自体EPCs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左室收缩功能,该作用可能通过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实现.
-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人脐血干细胞(hUCBSC)经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10只):大鼠麻醉后开胸,将结扎线通过前降支动脉(LAD),不结扎,然后关胸;(2)对照组(15只):大鼠麻醉后开胸,结扎LAD,制备MI模型成功(经肉眼观察和心电图证实)后,经尾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0.5 mL;(3)移植组(15只),大鼠麻醉后开胸,结扎LAD,制备MI模型后,经尾静脉注射hUCBSC 0.5 mL(含干细胞2×107/mL,由北京市脐血干细胞库提供).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导管检查,并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抗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肌毛细血管密度(MCD)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和RT-PCT的方法检测VEGF、Ang-1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周时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55.35%±11.23%比40.23%±10.87%,P《0.01),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10.56±4.69 mm Hg比20.13±5.63 mm Hg,P《0.01),而左室压力大变化率明显增加(4.25 ±2.01 mm Hg比6.53±2.38mm Hg,P《0.05;3.83±2.69 mm Hg比6.25±2.92 mm Hg,P《0.05);移植组MCD明显高于对照组(每高倍视野4.2±0.5个比2.1±0.3个,P《0.01);移植组VEGF和Ang-1及其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 经静脉移植hUCBSC促进MI大鼠VEGF和Ang-1表达,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率的影响
国外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够有效终止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率.到目前为止我科已对15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植入了ICD,我们比较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ICD对此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随访研究
多项研究证实,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面积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低,且住院心源性休克、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1-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前壁AMI的临床资料,探讨幕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直接PCI的疗效.
-
食管造影定位房间隔穿刺点的临床研究——附486例临床分析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房间隔穿刺点的准确定位是这两种手术成功的保证.我们对486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食管造影定位房间隔穿刺点的方法,与传统的Ross改良定位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
规范介入治疗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介入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国产器材的临床应用,使得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病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介入治疗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也日趋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操作不规范,适应证选择不当,部分介入器材的设计和质量存在某些缺陷等,影响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率的提高和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降低.
-
解读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世界心脏联盟专家共识文件《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2007年10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联合发表了专家共识文件《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1].该文件对2000年的旧版文件[2]进行了重要修订,对当今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