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输入供体凋亡细胞对受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影响
背景: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能够诱导受者体内产生针对供者抗原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但其具体途径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供体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后受体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C57BL雄性小鼠14只,8~10周龄,受体Balb/c雄性小鼠50只,6~8周龄.方法:分离供体小鼠脾脏细胞,放置于紫外线灯距离20 cm处的摇床上照射1 h,紫外线诱导C57BL小鼠脾脏细胞凋亡.将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凋亡细胞组和活细胞组,分别将107个供体C57小鼠脾脏凋亡细胞、活细胞经尾静脉输注于受体小鼠.主要观察指标:输注后0,1,3,6,12 h经心脏采血,Luminex技术液态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 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结果:只检测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 5种细胞因子,其他细胞因子末测出.经紫外线诱导后小鼠脾脏细胞凋亡率达到93.86%.与0 h相比,外周血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分别在输注活细胞后6 h和3,6 h明显升高,其他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与0h相比,输注凋亡细胞1,3,6,12 h后,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活细胞组输注后1 h白细胞介素6和输注后3,6 h白细胞介素10浓度高于凋亡细胞组,其他细胞因子差异不显著.结论:同种异源供者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对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无变化,提示其对受体外周免疫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其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可能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
-
睾丸移植冷缺血时间与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背景:睾丸移植是短时间热缺血损伤后快速进入冷缺血的过程,冷缺血时间的长短对睾丸生精功能是否存在影响目前还缺乏明确证据.目的:模拟临床睾丸移植缺血再灌注兔模型,探索睾丸移植冷缺血时间与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6-05/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3~6月龄大白兔,体质量2.5~3.5 kg,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模拟临床睾丸移植过程的冷缺血灌注模型,对20只大白兔芹侧的睾丸采用0~4℃高渗枸橼酸腺嘌呤液恒压灌注,并浸泡于0~4℃生理盐水中低温保存,于冷缺血后1,2,4,6 h开放左侧睾丸血流.术后24 h取双侧睾丸,以右侧睾丸作自身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Johnsen评分判断睾丸损伤程度.丙二醛检测试剂盒检测每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含量.TUNEL法检测睾丸凋亡指数.结果:冷缺血1 h后可见睾丸生精上皮结构稍紊乱,2 h后生精上皮开始脱落,管腔内精子数量减少,4 h后生精上皮明显变薄,仅见少量的精子细胞,6 h后生精上皮仅可见少量精母细胞,部分呈唯Sertoli细胞表现.随冷缺血时间的延长,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逐渐加重,Johnsen评分分值逐渐下降.睾丸组织冷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的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P<0.05),至4 h达到高.凋亡细胞数量随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高于自身对照(P<0.05).结论:冷缺血后4h再灌注会造成睾丸生精上皮的严重损害,提示睾丸移植前冷缺血时间应当控制在4 h以内.
-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期移植肠RANTES的表达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末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
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A*2636的确认
背景:目前中华骨髓库主要采用分辨率较高的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分型反向杂交荧光微珠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该方法在高分辨率的同时,有些检测结果难以一次性确定,可采用DNA测序技术确认.目的:识别和确认一个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设计、时间及地点:以DNA为观察对象的开放性实验.常规初检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分型反向杂交荧光微珠法于2007 11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配型实验室完成,测序实验于2008-02在戴诺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完成.材料: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初检结果可疑为新基因的重采血样5 mL.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分型反向杂交荧光微珠法进行常规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发现A位点反应格局异常,提示有2个无法解释的假阳性探针反应(10FP、88FP)和1个假阴性探针反应(56FN)、不能正常判读给出确切结果时,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A位点外显子2,3,4(Exon2,3,4)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已知相近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测序结果与已知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结果: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分型反向杂交荧光微珠法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受检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为A*02xx,26xx(10 FP、88FP 58FN),B·15(75),55xx,DRB1 08xx,11xx,A位点反应格局异常,提示有2个无法解释假阳性反应(10 FP、88FP),有1个似阴性探针反应(58FN),不能指定为任何人类白细胞抗原A位点等位基因.对本例人类白细胞抗原A基因第2,3,4外显子双向之直接测序结果分析显示:A*02010101,A*260101 292 S/C.分析测序结果峰图,292位置应为C,分析软什提示该基因改变在A*26new一侧.该序列与人类白细胞抗原A*260101进行比对,同源性99%,在第2外显子区域292位碱基发生了G→C,74位的密码了GAC>CAC终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即天冬氨酸(Asp)→组氨酸(His).结论:该序列为A位点的一个新等位基因,已在GenBank注册(注册号EU785343),并于2008-04被WHO-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A*2636.(HWS10005530).
-
小鼠卵巢器官不同部位移植的效果比较
背景:佳移植部位的选择对于保证卵巢的存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比较小鼠卵巢器官不同移植部位自体移植后的生长发育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于2008-09/11在宁夏医科大学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ICR品系雌性小白鼠60只,按照不同的移植部位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肾被膜下、颈部皮下、腹腔内及下肢根部肌肉内移植组,12只/组.方法:①对照组:新鲜取卵巢后立刻固定.各移植组在切除双侧卵巢后,立即进行自体异位移植.②肾被膜移植组:在肋脊角处逐层切开两侧的皮肤和肌肉,充分暴露小鼠双侧肾脏,用显微手术镊将完整卵巢由肾被膜切口移入肾脏下端.③颈部皮下移植组:在颈部双侧靠近颈动脉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用缝线将附近结缔组织缝成荷包,将完整卵巢植入荷包内并缝合.④腹腔移植组:将卵巢移植于腹腔子宫角系膜处.⑤下肢根部肌肉组织移植组:移植前4 d分别在小鼠左右下肢根部作一切口,用小弯钳在肌层内进行钝性分离制备一创面后,缝合切口.4d后进行自体卵巢移植时,将卵巢组织移进肌层预制的创面内,缝合切口.主要观察指标:于移植后48,168 h取移植卵巢进行组织学和血供重建分析.结果:移植48 h后,肾被膜下移植组卵巢与移植部位重建血供,而下肢根部肌肉移植组无血供建立;移植168 h,腹腔移植组的卵泡计数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根部肌肉移植组卵泡结构正常,但数日较肾被膜移植组及颈部移植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肾被膜下移植组和颈部皮下移植组存活的卵巢器官内均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形态正常,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卵巢组织的肾被膜下及颈部皮下移植较腹腔及下肢肌肉移植更易重建血供并利于卵泡的发育.
-
自制新型多器官保存液低温保存小型猪肾
背景: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此次实验成功配制了含聚乙二醇的新型上海多器官保存液.目的:以普通器官保存液为对照,验证自制含聚乙二醇的上海多器官保存液低温保存小型猪肾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实验观察,2006-05/2007-07在解放军器官移植研究所移植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实验用巴马小型猪12头.自制新型新帮上海多器官保存液,主要含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20 000.pH7.43±0.10,渗透压825~900 kPa,UW液,购白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方法:巴马小型猪肾分别以4℃器官保存液或上海多器官保存液原位灌注后离体保存24,48,72 h.保存终点测保存液pH值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左肾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右肾采用体外非循环猪肝/肾灌注系统灌注30,60,120 min测灌注液乳酸脱氢酶含量.灌注终点取肾皮质标本测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光镜、电镜观察肾冷保存后的形态学变化;灌注液及保存液乳酸脱氢酶含量;肾皮质标本测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保存48,72 h后,器官保存液组保存液pH值高于上海多器官保存液组(P<0.05).保存72 h终点保存液及再灌注30,60,120 min灌注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器官保存液组高于上海多器官保存液组(P<0.05).同时间点两组肾组织光镜、电镜下形态学改变、肾皮质凋亡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差芹均无显著性.结论:新型上海多器官保存液对小型猪肾脏低温保存效果与普通器官保存液基本一致,对缺氧代谢器官细胞内酸中毒的缓冲能力以及对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普通器官保存液.
-
黄精中小分子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背景:滋补中药黄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糖类化合物,炮制加工使黄精中多糖含量降低,而小分子糖类含量增加.为分析小分子糖与黄精补益作用的相关性,课题组对此开展实验.目的:观察黄精中小分子糖对正常小鼠及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8-02/05在河南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取昆明种小鼠180只,100只用于正常小鼠实验,80只用于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实验.方法:①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及溶血素、溶血空斑实验:各选用5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各用药组分别灌服0.9,0.6,0.3 g/kg的黄精小分子糖水溶液及阳性对照0.1 g/kg的香菇多糖混悬液,空白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②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及溶血素、溶血空斑实验:各选用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香菇多糖片0.1 g/kg组、0.9 g/kg黄精小分子糖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溶血素、溶血空斑的形成情况.结果:0.9,0.6 g,kg小分子糖均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嗾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P<0.01),促进小鼠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形成(P<0.01),以0.9 g/kg黄精小分子糖组作用为优.0.9 g/kg小分子糖和香菇多糖片可显著提高免疫低下模型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率(P<0.01),且以0.9 g/kg小分子糖组效果明显;0.9 g/kg小分子糖组可显著促进模型组小鼠溶血素和溶血空斑的形成(P<0.01).结论:黄精小分子糖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以剂量0.9 g/kg作用为优.
-
器官保存液中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背景:聚乙二醇作为一种非渗透性大分子物质,在器官保存液中可发挥保护细胞膜、维护细胞骨架完整性、防止细胞水肿、抗脂质过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目的:探讨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 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材料;抽取接受体格检查的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前静脉血.方法:在抽取的新鲜血液中按5:1的稀释比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器官保存液及含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聚乙二醇的多器官保存液,按加入液体的不同分为:生理盐水组、器官保存液组、不添加聚乙二醇的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1,10,30 g/L和35聚乙二醇1,10,30 g/L组.主要观察指标:室温下通过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红细胞聚集的形态学改变,分析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不含胶体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无影响,含低浓度聚乙二醇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小,器官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30 g/L,35聚乙二醇10 g/L和35聚乙二醇30 g/L的保存液则可显著加快红细胞沉降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引起红细胞明显聚集.结论: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可引起红细胞聚集,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浓度越高,促进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越明显,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越大.
-
输尿管-输尿管吻合在肾移植尿路重建中的应用
背景: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与尿路重建方式的选择有关,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能否取代输尿管膀胱吻合成为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目前仍有争论.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后尿路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探索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成为首选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参试者:选取同期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且尿路重建方式采用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方式275例.方法: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门状,供肾输尿管放置一根6Fr双J管,上至供肾肾盂,下至膀胱.移植过程中均常规放置尿管,移植后第7天拨除尿管,第8天拔除双J管.抗生素均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5 d.主要观察指标:总结受者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尿瘘、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发生17例次尿路并发症,其中抹瘘4例,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13例次,其中早期梗阻4例,包括2例移植肾周血肿压迫,手术清除血肿后治愈,1例为支架管血凝块堵塞,更换支架管后治愈,1例为小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治愈.9例为后期梗阻,其中6例为吻合口狭窄,采用输尿管镜下冷刀切开、球囊扩张治愈.3例为输尿管结石,经内镜下激光碎石治愈.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所有患者处理后,尿量及肾功均得到恢复,各种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一种安全的尿路重建方式,发生的输尿管梗阻大都能通过内镜得到有效处理,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风险,有可能作为无尿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
-
sCD30与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
肾移植后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患者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中下腹部入路的可行性
背景:肾移植后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不仅一侧发生,常常对侧也先后或同时发生.目的:介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再用电切镜行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治疗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技术改进实验,于2004-07/2006-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完成.对象:选择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治疗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患者8例,女7例,男1例.其中4例为双侧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故共行12例次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袖状膀胱切除手术.方法:取健侧卧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体位由侧卧位改为截石位用电切镜做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术后常规给予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治疗防止肿瘤复发.术后3,6,12个月随访,此后每年1次.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病理报告、术后复发时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2.5~7h,平均3.8 h;出血量50~1200mL,平均240mL:2例需要输血,分别输血600和1000mL,病理报告:1例为输尿管低分化腺癌;11例为移行细胞癌,1~2级4例,2级4例,3级3例,其中1例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的肿瘤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针对肾移植后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标本,肿瘤复发率较低,切除效果良好.
-
构建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模型及对移植肝的保护
背景:通过局部给药系统实现对移植器官的选择性免疫抑制,是避免全身性用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肾上腺分泌精皮质激素这一特性,将肾上腺(或肾上腺种植体)作为移植器官局部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有望避免全身性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并发症.目的:建立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模型,观察肾上腺种植体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10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作为供体,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作为受体.方法: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饲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只.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在成功制备肾上腺大网膜白体种植模型的基础上,再行同种异体肝移植;单纯肝移植组仅行同种异体肝移植.2组肝移植后均未用任何免疫抑制剂.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肝移植后受体鼠存活时间,检测肝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肝及肾上腺种植体的形态学变化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皮质醇、总胆红素浓度变化.结果: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7周,肾上腺种植体恢复内分泌功能,肝移植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种植体生长良好.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大鼠中位生存期超过30 d,较单纯肝移植组中位生存期12 d明显延长.2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移植后第7天,单纯肝移植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浓度均显著高于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P≤0.05).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肝脏病理改变表现为Williams 0级,单纯肝移植组移植后第3天即表现出轻度排斥反应改变,第7天病理变化明加重,达到Williams 3级.结论:大网膜上种植成活并恢复内分泌功能的肾上腺种植体在移植后早期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
-
肝移植受体免疫耐受的诱导及CD4+CD25+T细胞的重要作用
背景:解决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惟一方法是诱导免疫耐受,而环孢素A对诱导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及T细胞都存在一定影响,可为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探讨环孢素A诱导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诱导耐受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2007-01/2008-04在中山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LEW大鼠66只,BN大鼠78只,CD4、CD25抗体和Foxp3抗体(克隆号PCH101)由美国eBioscience公司生产,环孢素A针剂由北京诺华制药提供.方法:根据用药情况建立6组肝移植模型:同基因对照组:BN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肝移植,移植后不用药.急性排斥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不用药.环孢素A小、中、大剂量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1.0,1.5,2.0 mg/(kg·d),疗程均为5 d.环孢素A中剂量延期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给予环孢素A1.5 mg/(kg·d),疗程7 d.除急性排斥组和环孢素A小剂量组各24只外,其他6只/组.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移植后生存时间及外周血变化,并检测急性排斥组和组肝、环孢素A小剂量组脾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结果:同基因对照组存活时间>100 d,而不发生排斥反应.环孢素A小、中、大剂量组存活时间分别为(51.5±2.4),(53.6±3.6).(23.2±2.1)d,环孢素A中剂量延期组和急性排斥组分别为(57.8±7.2),(20.6±3.2)d,除同基因对照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性意义(F=114.82,P<0.01).各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无明显差别及增加(P>0.05).环孢素A小剂量组肝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明显增加,且高于急性排斥组(P<0.05).结论:小剂量环孢素A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大剂量环孢素A突然停药会导致加速性排斥.CD4+CD25+Foxp3+Treg能促进移植肝受体的免疫耐受,但其增加只存在于移植的肝内,外周血、脾脏未见增加.
-
SonoVue超声造影在移植肾周血肿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背景:常规超声对部分移植肾肾周血肿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者漏诊,SonoVue为新一代超声对比剂,易于对血肿区域作出明确诊断.目的:利用SonoVue超声造影技术对常规超声,包括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难以明确诊断的移植肾肾周血肿进行检查,验证SonoVue超声造影技术在移植肾肾周血肿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 01/2008-1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完成.对象:就诊的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0~65岁.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束后启动超声造影模式,选取清晰显示二维超声可疑血肿区和部分或全部移植肾的切面进行SonoVue超声造影.临床怀疑但二维超声不能明确诊断肾周血肿的移植肾患者,选取清晰显示移植肾四周的切面,造影过程中可以扇形或平行扫查对移植肾4周进行全面观察.对比剂推注即刻开始计时,持续观察并同时储存图像,回放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肾及周围区域超声造影成像,监测对比剂回声的灌注情况.结果:6例移植肾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结束后均能立刻得出明确诊断:4例诊断为移植肾肾周血肿,其中2例经临床引流治疗证实,2例临床随访直至血肿吸收;2例诊断为无移植肾肾周血肿,并经半年临床随访确诊.结论:利用SonoVue的超声造影成像,可以对常规超声难以明确诊断的移植肾肾周血肿迅速作出明确诊断,是对常规超声的有益补充,尤其在"明确诊断常规超声可疑的肾周舡肿"以及"避免常规超声漏诊"两方面具有优势.
-
亲属活体肾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和单型分析36例
背景:了解个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型和基因型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3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频率、单型频率和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于2007-01/2008-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配型实验室完成.参试者:36例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均为有血缘关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分型,应用PCR-SSP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分型,计算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各位点基因频率和单型频率.主要观察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单型.结果:36例供受者中共检测出人类白细胞抗原-A位点抗原11种,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抗原24种,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位点抗原13种,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144条单型中,A2-B46、A11-B60、B46-DRB1*09、B60-DRB1*15、A2-B46-DRB1*09等5条单型的频率高于0.05,共有10种A-B单型和9种B-DRB1单型呈现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36例供受者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单型频率比较,发现广西汉族A-B单型的分布与湖南、台湾等南方人相似,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及地区性遗传特征.
-
肝移植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背景: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均为晚期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损害,心室负荷加重,导致心肌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同样受到损伤.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基丁胸腔生物电阻抗,可无损伤地提供反映左心室泵血功能参数及收缩功能参数.目的:采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检测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5-01/2006-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干部病房完成.对象: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患者50例.方法:应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监测肝移植患者移植后7 d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脏收缩加速指数及胸腔液体量水平等.主要观察指标:肝移植后早期(ICU内)不同时段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肝移植后第2天开始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加速指数明显低于移植前(P<0.01),外周血管阻力、胸腔液体量水平明显高于移植前(P<0.01),这种变化于移植后第3天达到高峰,移植后第7天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逐渐恢复至移植前水平.结论:肝移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尤以移植后二三天重.因此,密切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肝移植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
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作用
背景:由于群体反应性抗体是引起体液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抗体,目前国外研究的多,国内较少见有关群体反应性抗体和C4d在慢性体液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报道,目的:通过检测移植肾组织C4d表达及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观察体液免疫在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6-01/2007-1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对象:选择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依照Banff97标准)为慢性排斥的患者36例作为慢性排斥组,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43.17±12.18)岁.随机抽取移植肾功能正常门诊随访的106例受者作为对照组.男51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33±9.50)岁.两组患者肾移植均在1年以上.方法:慢性排斥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分析慢性排斥组内C4d的表达及其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的关系、群体反应性抗体在慢性排斥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①36例慢性排斥患者中,19例C4d存移植肾管周毛细血管沉积,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特征性病理形态显著相关(P<0.01):C4d阳性患者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4d阴性患者(P=0.001).②慢性排斥组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39).结论: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半数以上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和移植肾组织C4d检测可及早明确慢性体液免疫损害的存在.
-
基于细胞支架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制备
背景:超声引导下瘤细胞注射法已应用于制备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但成瘤率不高,且易形成腹腔种植.目的:实验拟采用细胞基质胶Matrigel包裹瘤细胞,超声引导下注射到大鼠肘内制各肝癌模型,以提高成瘤率,减少腹腔种植.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实验,于2007-12/2008-03在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系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取Wistar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瘤细胞悬液注射组和瘤细胞Matrigel注射组,每组10只.方法:取大鼠皮下移植的Walker-256肿瘤组织匀浆制备细胞悬液,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到10只瘤细胞悬液组大鼠肝实质内,每只2×108个细胞.瘤细胞与Matrigel混合后,超声引导下注射到瘤细胞Matrigel组10只大鼠肝内.主要观察指标:定期超声监测大鼠肝脏移植肿瘤生长情况,移植后第21天麻醉处死动物进行人体解剖,取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瘤细胞Matrigel组10只大鼠有9只形成了肝脏移植肿瘤灶,仅1只大鼠发生腹腔种植.瘤细胞悬液组10只大鼠仅6只出现肝脏移植肿瘤灶,而发生腹腔种植达6只.大鼠原位移植肝癌病理切片显示典型的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结论:采用Matrigel作为细胞支架制各大鼠肝癌模型可提高成瘤率,明显降低腹腔种植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制备方法.
-
肝移植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峰值监测
背景: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的合理应用通常采用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血药浓度谷值来指导临床用药.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服药后2 h的血药浓度即峰值为监测的敏感点,较环孢素谷值更有临床意义.目的:验证肝移植后患者服用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峰值的范围.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0-11/2003-1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参试者:实施肝脏移植患者49例.方法:受者口服环孢素A达到稳态浓度时,开始监测血药浓度,在服药后2 h时抽血测定血药浓度峰值.4g例患者,2年共测定峰值浓度血样157份,移植早期每周测定峰值浓度1次,其中男性患者血样测定峰值浓度121例次,女性患者测得36例次,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服用环孢素A 2 h后的血药浓度,服用环孢素A峰值血药浓度范围.结果:肝移植后应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服用环孢素A 2 h后峰值血药浓度范围为:移植后第1个月内(923.11±259.99)μ g/L,第2个月内(1 024.53±253.56)μg/L,第3个月内(1030.54±268.02)μg/L,第3~6个月(661.50±242.66)μg/L,第6~12个月(674.38±188.54)μg/L,第1~2年(402.77±29.46)μg/L,均为理想的血药浓度范围,49例患者健康状态良好.结论:肝移植患者服用环孢素A 2 h后的血药浓度范围免疫抑制效果满意,可作为国人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服用环孢素A峰值血药浓度浓度范围的参考.
-
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在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免疫监测中的应用术
背景:相关实验表明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物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与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免疫变化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9/2008-07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及其实验室完成.参试者:52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治疗.方法:肾移植后患者均服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所有患者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肾排斥反应以及感染均按照相应指南诊断及治疗.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2,4,8,12周以及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时抽血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按其免疫力恢复情况分为正常组26例,排斥反应组17例,感染组9例.主要观察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FoxP3/CD4+的比值降低(P<0.05),而感染组显著增高(P<0.01).与感染组比较: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FoxP3/CD4+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肾移植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
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的生物学功能与临床移植免疫
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是非经典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Ⅰ类分子,其免疫抑制特性在临床中显示出两种相反的角色,在妊娠、移植状态下,它的表达下调了机体对胎儿、移植物的免疫反应,起保护作用:在肿瘤和病毒感染时,它的保护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抗感染,对机体造成了危害.因此,在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未来的治疗应用中,应当基于两条思路:在器官移植、妊娠障碍方向,通过上调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及其衍生物的表达并增强其功能,创造一个免疫耐受的微环境,适于移植物、胎儿等的存活和发挥功能.相反,在肿瘤和病毒侵染细胞方向,需要打破肿瘤和病毒的免疫逃逸,对其进行免疫清除,通过RNA干扰封闭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的表达,或者通过使用人类主要相容性抗原G抗体中和其功能的发挥,毁灭肿瘤和病毒体内存活环境.
-
睾丸Sertoli细胞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及辐射损伤
Sertoli细胞位于睾丸生精小管内皮,作为与生精细胞接触的惟一体细胞,在生精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Sertoli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可为精子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能力,为精了发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对精子的生成有复杂的作用.X射线照射后即出现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嵴减少,且随着时间延长,线粒体形念的损害进一步加重,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嵴消失.说明辐射可造成支持细胞的损伤,但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十分清楚,还需要各学科的融合继续进一步的研究.
-
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的药物防治
角膜移植手术是对角膜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角膜因其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特性,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但仍不能避免免疫排斥这一器官移植所面对的困扰.尤其是一些大植片,片中心或有新生血管形成的角膜病患者,仍属于高危移植类型.很多患者因为排斥而不得不更换植片,但多次角膜移植又会引发更严重的排斥,而且供体来源稀缺,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所以,各国的研究者都很重视对药物防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目前,很多临床研究证明,抗排斥的一线用药如糖皮质激素,环他素A等,还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同时还有许多副作用.因此,探讨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等新抗排斥药物,联合用药的方法已成为眼科角膜病医生的重要研究课题.
-
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因子表达
CD40通路在同种异体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CD40通路的免疫学特性,将为探索早期监测预防和控制移植排斥反应开辟新的领域.sCD30作为CD30活化释放入血的活性成分,与CD30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肾移植中sCD30的表达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其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提供了一个敏感性、特异性很高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并为指导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以上肾移植排斥反应相关因子的研究,能有效预测和预防排斥反应,顺利解决移植免疫反应,提高肾脏移植的成功率和改善移植物远期存活.
-
心脏移植的心理伦理分析
心脏移植面临着许多伦理学问题,包括供者来源以及受者的伦理道德、立法问题.鉴于目前心脏移植供体的严重缺乏,除合理提倡心脏捐献外,可考虑通过提高大学生对心脏移植的认知水平以及常规询问和推定同意方式,甚至包括降低心脏移植的费用等,来快速推动心脏移植的发展.心脏移植过程中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受者常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排斥、人格统整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学工作者通过放松训练、暗示疗法、认知疗法、音乐疗法、集体心理治疗进行有效干预.在心脏移植过程中,如果能给与心脏移植受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治疗,是患者平稳渡过移植期的关键.
-
肾移植后的尿瘘分类及规范化诊断
肾移植后尿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发生在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如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绝大多数的肾移植后尿瘘发生在移植后3周内,少数可发生在1个月后,其至半年左右.文章根据尿道损伤疾病分类的原理,将肾移植后尿瘘分别按照尿瘘病因、尿瘘部位、病变程度等进行分类:讨论了肾移植后尿瘘经久不愈的原因以及诊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得出:肾移植后尿瘘一旦发生,应对它的病因及尿瘘部位迅速做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择佳治疗方案,达到好的效果.对于肾移植后尿瘘的诊断,必须注明尿瘘的部位,并根据其病理变化程度,注明是单纯性,或是复杂性,使肾移植后尿瘘诊断更加准确及规范化.
-
肝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的应用
目前肝移植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如何诱导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以及如何确定和维护已形成的免疫耐受.恰当地选择药物组合,维持适度的免疫抑制状态,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切实提高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文章研究了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介绍了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及作用机制,探讨了免疫调节治疗方案及个体化治疗,并展望了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关注的问题.
-
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51例
背景:单纯药物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不佳,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已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随访结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7-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完成.对象:选择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1例(51眼),其中12例穿孔,前房积脓35例,移植前合并白内障8例,合并青光眼5例.方法:移植前给予抗真菌联合抗细菌治疗,51例患者均在入院4d内完成了穿透性角膜移植,移植后局部和全身给予抗炎和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51例患者中18例随访6~12个月,25例随访13~18个月,8例随访19~24个月.②49例患者(占96.1%)成功地保存了眼球,48例(占94.1%)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③移植后6例患者(占11.8%)真菌复发,中4例药物治疗后治愈,2例摘除眼球;18例患者(占35.3%)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3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5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4例患者(占7.84%)植片发生溃疡,其中3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7例患者(占13.7%)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6例患者(占11.8%)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3例行白内障摘除.其余患者移植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终随访时,45例患者(占88.2%)角膜植片透明.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