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69
  • 曾用名: 实用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夏德昭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觉通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观察

    作者:周娜磊;程沛林;韩瑶;李雅琳;安建斌;胡萌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觉通路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及其特征.方法 临床对照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诊断明确的POAG患者与2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OCT、DTI、视野等检查,对比观察POAG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 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 POAG薄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视束、视交叉、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值(F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膝状体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AG在DTI有特征性改变,OCT联合DTI能够发现视觉通路的微观变化,从而为POAG的整体理解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PO-AG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后屈光状态的对比观察

    作者:胡兰香;项道满;宋生芳

    目的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与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后的屈光状态的差别.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80例高危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并成功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的早产儿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记录验光结果.80例160只眼中,经激光光凝成功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41例82只眼(光凝组),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成功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39例78只眼(注射组).结果 光凝组和注射组比较,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是-2.32 D和-0.07 D,近视发生率(SE≥-0.50 D)分别是60.98% (25/41)和43.59% (17/39),高度近视发生率(SE≥-5.00 D)分别是28.05% (23/82)和11.54% (3/26),两组间近视和高度近视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845,x2=6.811,P<0.05);平均散光度数分别是-0.92 D和-0.69 D,散光(≥0.50 D)发生率分别为64.63% (53/82)和62.82% (49/78),高度散光(≥3.00D)发生率分别是13.41% (11/82)和11.54% (3/26),两组间散光和高度散光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7,x2=0.129,P>0.05).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的ROP患者较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ROP患者更易发生近视及高度近视,散光及高度散光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变化

    作者:尹娅楠;刘桂香;刘桂波;刘涛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术式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水平斜视矫正术的患者63例75只眼,其中,内斜视17例,外斜视4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外直肌后徙组(Ⅰ组)23例(27只眼),内直肌后徙组(Ⅱ组)16例(24只眼),单眼一退一缩组(Ⅲ组)24例(24只眼).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l周、1、3个月进行屈光检查,统计分析不同术式、不同时间的屈光变化以及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的关系.结果 ①球镜屈光度变化:Ⅰ组术后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1周、3个月以及Ⅲ组术后l周、1个月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间术后1周屈光状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柱镜屈光度变化:Ⅰ组、Ⅱ组、Ⅲ组术后1周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量与屈光变化关系: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程度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不同术式对屈光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

    关键词: 斜视 手术 屈光
  • 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作者:张春侠;李自芳;陈梅珠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对2009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资料完整的23例(36只眼)屈光参差患者,持续戴镜12~50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及配戴角膜塑形镜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SCVA),屈光度数变化及双眼视觉.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时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超过治疗前佳矫正视力(BSCVA)的百分比为:86% (31/36).治疗前双眼屈光参差度数为(3.08±1.42)D,配戴角膜塑形镜为(0.36±0.40)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加深度数1年时高度数眼平均增长(0.22±0.38)D,低度数眼平均增长(0.16±0.30)D.治疗前2例有正常近立体视,5例为亚正常立体视,16例为立体盲.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时,16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7例为亚正常立体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的近立体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2,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的立体视结果与治疗前戴框架镜比较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控制屈光度数的加深,并改善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 3~15岁儿童非接触眼压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叶瑞珍;许敏;李学喜;黄周圆

    目的 探讨3-15岁儿童非接触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与性别、年龄、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相关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于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就诊的884例(1773只眼)3~15岁儿童,采用日本Canon公司TX-F型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ry,NCT)测量IOP,采用日本Topcon公司SP-3000型角膜内皮镜测量CCT,分析IOP与性别、年龄、CCT之间关系.结果 3~15岁儿童平均IOP为(14.64±2.95) mmHg,平均CCT为(521.43±35.07) μm,平均年龄为(9.59±2.71)岁.女童IOP大于男童IOP,IOP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01,P<0.01),IOP与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22,P<0.01).男童平均CCT大于女童平均CCT,CCT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0,P>0.05).结论 3~15岁儿童平均IOP除了与多数研究者认同的CCT呈正相关外,与年龄同样出现了相关性,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要结合上述因素综合分析.

  • 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和SF6填充对比临床观察

    作者:陶明;张文芳;李艳;饶珊珊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分别填充空气和SF6在裂孔闭合和视功能变化的异同,确定玻璃体术后空气填充是否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效方式.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孔径≤600 μm的患者,第一组:31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空气,第二组选择31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20% SF6,观察两组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IS/OS破坏直径、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程度、手术并发症,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空气填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结果 (1)孔径≤250μm的闭合率:两组均是100%;孔径250~400 μm的闭合率:空气组为88.9%,SF6组为91.7%;孔径400~600 μm的闭合率:空气组为93.3%,SF6组为92.9%,两组闭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空气组佳矫正视力在基线和术后1、3个月是0.12±0.08,0.28±0.15和0.27±0.18,SF6组是0.11±0.07,0.27±0.23和0.27±0.20,两组佳矫正视力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 >0.05).(3)术后3个月,两组间IS/OS破坏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俯卧位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视物变形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在术后3个月的观察期内空气组3例、SF6组4例发生少量玻璃体出血,均在1个月内完全吸收.SF6组l例发生眼内炎,玻璃体腔注药后治愈.结论 孔径≤600 μm的特发性黄斑孔,与填充SF6相比,空气填充能达到同样的裂孔闭合、视功能恢复、俯卧位的时间更短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空气填充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 青少年近视角膜塑形术后眼轴动态分析

    作者:吴纲跃;黄唐钦;韩伟

    目的 对青少年近视(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角膜塑形术后眼轴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金华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63例,男28例,女35例,共121只眼,年龄8~14周岁,球镜度数≤-6.00 D,顺规散光≤-1.50 D,逆规散光≤-0.75 D,通过过夜配戴,观察戴镜后1周、1、3、6、12、18、24个月患者眼轴变化情况,并按近视程度、年龄分为:低度近视组(球镜≤-3.00 D)和中度近视组(-3.25~-6.00 D),低年龄组(8~10岁)和高年龄组(11~14岁).结果 与戴镜前相比,在戴镜6个月后眼轴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68,P<0.05).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眼轴增长在1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P <0.05),中度近视组眼轴增长较慢.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眼轴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度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效果较低度近视佳,而年龄因素对控制近视效果无影响.

  •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微扫视眼球运动特征观察

    作者:李泽东;史学锋;陈松;王昀;段红涛;宋健;孔佳慧;王月欣;董蒙

    目的 观察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微扫视眼球运动的特点,初步探讨高速眼球运动系统对黄斑疾病视功能评估和量化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1~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发病的干性AMD患者20例(20只眼)为A1组,对侧眼20只为A2组和视力正常的老年受试者20名主导眼20只眼为N1组,非主导眼20只眼为N2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分别对受试者双眼注视性眼球运动进行记录,运用Matlab程序对每组微扫视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和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微扫视幅度与峰值速度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组内微扫视幅度与峰值速度、LogMAR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1组(0.93±0.26)°/微扫视幅度显著高于A2组、N1组和N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4.51,P<0.01),A1组(95.00±19.57)°/s峰值速度也较A2组、N1组和N2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4.68,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1组微扫视幅度与峰值速度、LogMAR视力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85、0.579,P<0.01).结论 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等可作为干性AMD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客观评价的指标.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与贝伐单抗联合激光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欣;马静;尚庆丽;马景学;叶存喜;杨爱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或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激光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选择已进行全视网膜激光治疗3个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经FFA及OCT检查确诊为DME患者共55例60只眼纳入观察,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两组进行玻璃体腔注射TA(ⅣTA组)和Bevacizumab(ⅣB组),10天后黄斑补充激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及各组内部的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黄斑区渗漏面积的改变.结果 BCVA:两组在治疗后1、3个月均显著提高;组间比较,治疗后3个月时ⅣTA组优于ⅣB组(t=0.032,P=0.047).CMT:治疗后1,3个月两组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ⅣTA组CMT减轻程度优于ⅣB组.FFA:两组在治疗后1、3个月FFA示黄斑区渗漏面积较治疗前均有减轻,6个月时超过50%的患者黄斑区渗漏面积再次增加,但较治疗前相比均减轻;ⅣTA组治疗后1个月时眼压较治疗前上升(t=4.58,P=0.003),ⅣB组治疗前后眼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或Bevacizumab治疗DME只能在短期内使黄斑水肿减轻,提高视力,不能改善视力的长期预后,需多次注射治疗.

  • HGF及其受体在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

    作者:吴慧锋;顾扬顺;洪楠

    目的 了解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对翼状胬肉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北仑区人民医院眼科,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3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进行HGF及C-MET受体的检测,并与15例正常球结膜组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球结膜组织、翼状胬肉组织中,HGF及其C-MET受体在鳞状上皮层及上皮下组织中均可见阳性表达,但表达均以鳞状上皮细胞层为主,尤其以上皮层中临近上皮下间质的基底细胞表达为强烈.15例正常球结膜组织HGF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644±0.02629,33例翼状胬肉组HGF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3167±0.07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P<0.05);15例正常球结膜组织C-MET受体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15±0.02086,30例翼状胬肉组C-MET受体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9017±0.03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938,P<0.05).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HGF及其C-MET受体表达的异常增加,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翼状胬肉的生成发展相关.无论正常球结膜组织或翼状胬肉组织,HGF及其C-MET受体均在鳞状上皮细胞层的基底细胞表达强烈,故推测:细胞因子在球结膜鳞状上皮层的异常表达及其对上皮下组织的调控是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作者:郝风芹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CNV的患者36例(36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的BCVA、CFT、SFCT及FFA结果,随访6~12个月.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注射前BCVA (0.512±0.245) logMAR,注射后(0.324±0.278)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441,P<0.01).注射前CFT (356.45±89.26)μm,注射后(219.46±67.3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3491,P<0.01).注射前SFCT (217.47±59.34) μm,未受累对侧眼(279.59±73.26)μm,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3.9534,P=0.0002),注射后至随访终点SFCT (238.26±64.91) μm,注射前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4184,P=0.1605).FFA检查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可以使ICNV获得显著的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减少,可能和ICNV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但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对ICNV脉络膜厚度影响不大.

  • OQAS测量散射光和客观视觉质量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丁晓霞;武彬;陆博;张劲松

    目的 评价OQAS光学质量分析系统对健康人眼、屈光手术术后眼及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SI)和MTF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等客观视觉质量指标的可重复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3~8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50只健康人眼、50只屈光手术(LASIK)术后眼、50只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使用OQAS测量受试眼的客观散射指数(OSI)、MTF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每项指标测量3次,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变异系数(CV)为统计学指标评估其可重复性.结果 健康人眼组散射光、MTF cut off及SR测量的ICC及CV值分别为0.921、1.21;0.90、0.2;0.87、0.57;屈光手术术后组散射光、MTF cut off及SR测量的ICC及CV值分别为0.97、1.27;0.90、0.78;0.89、1.91;早期白内障组散射光、MTF cut off及SR测量的ICC及CV值分别为0.96、1.54;0.89、0.71;0.86、2.28.屈光手术术后眼及早期白内障眼的散射光较健康人眼增加,MTF cut off及SR较健康人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QAS可以反映客观散射光及视觉质量,在健康人眼、屈光手术术后眼和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中使用重复性均较好.

  • 羊膜遮盖联合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疗效观察

    作者:罗平;胡艳珺;曾鹏;陈家祺;周世有

    目的 探讨羊膜遮盖联合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及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对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4只患有溃疡性基质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眼实施羊膜遮盖术.术后运用含0.1%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点眼,同时口服更昔洛韦片抗病毒.观察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水肿、睫状充血及视力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3只眼角膜溃疡在(11.31±4.19)d后完全愈合,前房积脓、角膜水肿和睫状充血也得到控制.末次随访时,有13只患眼视力提高l行及以上,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0.86±0.53)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2,P<0.01),1只眼视力无提高.治疗后炎症反应迅速减轻,角膜水肿及睫状充血情况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术前评分(3.43±0.76)分,术后(0.57±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P<0.001);睫状充血:术前评分(2.57±0.76)分,术后(0.50±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12,P<0.01).6只眼溃疡处形成角膜云翳,4只眼溃疡处形成角膜斑翳,3只眼则形成角膜白斑,1只眼效果不佳后失访.结论 羊膜遮盖联合局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及全身抗病毒药物是治疗难治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AS-OCT测量眼前节虹膜参数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郑策;谢晓玲;陈文霞;张铭志

    目的 评估使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AS-OCT)定量测量虹膜参数的可重复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共纳入受试者105名,平均年龄48.5岁(24~67岁).分为房角开放(50名受试者)和房角关闭(55名受试者)两组.采用AS-OCT的眼前节单线扫描模式,使用自编程图像处理软件定量测量AS-OCT影像的虹膜参数,包括虹膜厚度,虹膜体积和虹膜曲度.先由一名检查者在不同时间对受试者进行2次检查.再由第二位独立检查者对受试者进行第三次检查.测量不分先后顺序,测量结果双盲.运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OV)来评估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可重复性.结果 房角开放眼的虹膜厚度,虹膜面积和虹膜曲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40±0.05) mm,(1.67±0.24) mm2和(0.18±0.12) mm;房角关闭眼的虹膜参数分别为(0.42±0.04) mm,(1.62±0.25) mrn2和(0.25±0.11)mm.在房角开放眼组,测量者内和测量者间得出的虹膜厚度,虹膜面积,虹膜曲度的ICC值为0.865~0.982.在房角关闭眼组的ICC值为0.875~0.948.结论 使用AS-OCT定量测量房角开放和房角关闭眼的虹膜参数均可获得高度可重复性.

  • UAC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达宁;冷瀛;秦海翔;孙毓蔓;李相军;田宝奇;石继来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荧光眼底造影检查,根据病变程度分为5组.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UAC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记录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腰臀比,病程.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各参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间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C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UACR显著相关.UACR可用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观察、指导治疗的指标.

  • 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后的新发生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作者:卢彦;严励;于强

    目的 探讨严格血糖控制与视网膜病变关系,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内新发生视网膜病变及其自然转归过程.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的空腹血糖>11.1 mmol/1或血糖>13 mmol/1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后血糖达标和治疗后第3个月进行眼科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采用Wisconsin scale分级,DR加重2级及以上定义为视网膜变坏,并对新发生视网膜病变随访第1、2、3、6、9个月,观察其自然转归.结果 强化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平均达标时间8.2 d(7~20 d).强化治疗3个月内,5例失访,2例血糖控制未达标被剔除,48例完成随访.14例(14/48,29.2%)出现新发生视网膜病变,其中11例达到视网膜变坏的标准,3例进展为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1例进展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新发生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软性渗出(SE)和放射状视网膜内出血.重度NPDR和PDR均行激光治疗,其余患者视网膜病变均在3~9个月自行缓解.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3个月内29.2%出现新发生视网膜病变,眼底主要表现为SE和视网膜内出血,其中部分患者3~9个月左右病变自行缓解,少部分患者视网膜病变呈持续进行性变坏趋势,进展为重度非增殖型NPDR或PDR,终激光治疗.

  • 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星;于建春;孙庆祝;周丹英;沈健

    目的 研究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发黄斑水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无锡市九院眼科确诊的21例21只眼,患者行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病变情况,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3个月有3例予以补充光凝,4例给予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6个月16例(76.19%)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6例(76.19%)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无1例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 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BRVO可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同时可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预防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 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染色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岩;孔令普;马军艳;吕杰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染色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在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34例(34只眼)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染色,比较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变化,记录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术前术后裸眼视力之间、佳矫正视力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有19只眼眼压高于21 mmHg,术后7天内所有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其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偏位4只眼,黄斑水肿2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曲安奈德染色玻璃体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

  •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小切口无线结缝合固定治疗IOL脱位玻璃体腔应用

    作者:安良宝;朱平利;樊庆侠;何伟

    目的 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小切口无线结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因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治疗9例9只眼的患者资料,手术行23G玻璃体切割取脱位人工晶状体于前房,由上方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人工晶状体攀眼外结扎,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应用无线结的巩膜层间埋线方法固定.观察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散光、眼压、前节炎症及眼底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缝合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为0.6~0.7者5例,0.8~1.0者4例;术前角膜散光(-0.85±0.43)D,术后3个月(-0.97±0.3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 >0.05).术前3例患者因玻璃体疝高眼压,术后9例患者眼压均正常,术后前节炎症不明显,跟底稳定.术中除1例虹膜根部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无人工晶状体倾斜或再次脱位,无巩膜变薄、溶解及缝线暴露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改良的小切口无线结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安全有效,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无缝线有关的并发症.

  • 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临床特点及诊断

    作者:单志明;郭硕;任凤杰;王伟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病例65例65只眼,经眼B超与FFA检查,明确诊断玻璃体积血原因为视网膜裂孔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无外伤、糖尿病及其它眼病史.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2.6岁.65例中,玻璃体积血分别为:Ⅰ级玻璃体积血42只眼占64.62% (42/65),Ⅱ、Ⅲ级玻璃体积血23只眼占35.38% (23/65).视网膜颞上裂孔49只眼占75.38% (49/65).均位于颞上周边视网膜;颞侧裂孔16只眼占24.62% (16/65).裂孔距黄斑近3PD.圆形裂孔50只眼占76.93% (50/65).不规则形裂孔15只眼占23.07% (15/65).发现孔盖33只眼占50.77% (33/65).裂孔大2PD,小1/4PD.B超提示:继发视网膜浅脱离10只眼占15.38%(10/65).伴玻璃体后脱离52只眼占80% (52/65).FFA发现小血管跨越裂孔、裂孔边缘小血管及小血管壁荧光着染48只眼占73.85% (48/65).结论 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均为非外伤、糖尿病及其它眼病史的中老年人.因积血量较少,病人均以眼前暗影就诊.眼B超与FFA可明确诊断.

  •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45例CT与MRI表现

    作者:杨媚;孙丰源;唐东润;吴桐;赵亮;简天明

    目的 探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收集45例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结果,回顾性分析其CT、MRI特点.结果 45例眼眶神经源性肿瘤中,周围神经源性肿瘤24例,以神经鞘瘤多见,CT表现为长椭圆形或条索状占位影,部分可见典型的“小尾巴”征;MRI检查显示肿瘤在T1WI上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低中高混杂信号,呈不均匀强化.中枢神经源性肿瘤18例,以脑膜瘤多见,可起源于眶骨骨膜、视神经鞘及异位脑膜,其各自CT表现较典型;MRI检查显示肿瘤在T1WI上为等信号或等信号混杂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或中等偏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硬膜尾征”;3例组织来源不肯定,分别为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其影像学表现均存在各自特点.结论 神经源性肿瘤在眼眶肿瘤中较常见,以脑膜瘤及神经鞘瘤多见.CT和MRI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及其内部特点,对明确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卢嬿;张珍珍;马翔;孙晓晶;卢建民;秦秀虹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是单眼或双眼发生的急性外层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区域的视野缺损,女性多发.国内相对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18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1周,于2014年7月1日就诊于我科.1周前右眼突然出现视力下降,并伴有眼前黑影飘动,自觉无明显视野变化.发病前无感冒病史,无全身疾病史及家族疾病史,无全身用药史.

    关键词:
  • 周边离焦在近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文峰;林俊雄;周翔天

    周边离焦指周边视网膜的屈光不正状态,实验动物近视模型及临床研究表明周边离焦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文中主要针对近年来周边离焦在实验动物近视模型及人类近视形成和进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近视形成机制、寻找控制近视的形成和进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屈光 近视 周边离焦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宏飞;董志军;张铁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研究认为DR是一种低度慢性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介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性因子的深入研究为明确DR的发病机制、防治DR开辟新途径提供了重要基础.文中就炎性因子在DR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三种细胞在环孢霉素A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观察

    作者:滕贺;张红;田芳;周玉;杨春波

    目的 观察比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及对照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分布情况,为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体内奠定基础.方法 取72枚人工晶状体,分为3组,每组24枚,其中环孢霉素A涂层人工晶状体组为实验组(A组)(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的为A1组,与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为A2组,鼠腹腔巨噬细胞为A3组);高分子材料PLGA组(B1、B2和B3组),普通人工晶状体组(C1、C2和C3组).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接种于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对细胞分布进行分级和比较.结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1.081,P=0.000),A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两组(Z=-5.756,P=0.000;Z=-5.071,P=0.000).成纤维细胞在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1.826,P=O.000),A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两组(Z=-4.929,P=0.000;Z=-5.712,P=0.000).巨噬细胞在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140,P=0.126).结论 将高分子缓释材料PLGA联合抗增殖药物环孢霉素A定量涂层至人工晶状体的袢部,可以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好、不影响光学部性能、并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人工晶状体,为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提供了可能.

中国实用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