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细胞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4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前后CX26、CX32、CX43基因在转录水平的改变以及对细胞间隙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含ATRA浓度为10-5mol/L的培养基培养SMMC-7721和BEL-7404两种肝癌细胞株细胞,于药物诱导细胞24、48、72 h时,收集各组细胞并提取总mRNA, RT-PCR法检测CX26、CX32、CX43基因表达的情况.通过染料传输实验,观察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变化.结果 SMMC-7721细胞和BEL-7404细胞在ATRA处理前没有CX26 mRNA和CX32 mRNA的表达,但均有CX43 mRNA的表达.经ATRA处理后出现CX26 mRNA和CX32 mRNA的表达.经ATRA处理后SMMC-772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增强,而且随ATRA作用时间延长,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增强越明显.BEL-7404细胞经ATRA处理24、48、72 h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调CX26、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4中的表达.肝癌细胞SMMC-7721在CX26、CX32基因转录水平上调的同时伴有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增强.肝癌细胞BEL-7404在CX26、CX32基因转录水平上调的同时不伴有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增强.这说明两种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调节机制不同.
-
Ⅲ期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Ⅲ期卵巢上皮性癌的预后因素,为进一步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自1993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收治的Ⅲ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369例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9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3岁±9岁(22~77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289例(78.3%)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中发现肠管受累150例(41.8%),横膈受累265例(71.8%),290例患者接受了淋巴结切除,其中179例(61.7%)淋巴结受累.浆液性癌是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48.9%(175例),黏液性癌少见,占2.2%(8例),组织学分级G1、G2、G3分别为1.7%(6/358)、42.7%(153/358)和55.6%(199/358).术后有290例有效病例接受了10个±4个疗程(3~22个疗程)的化疗,369例患者中有记载的复发病例190例(51.5%),有记载的死亡病例152例(41.2%).对于可能和预后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肠管受累(P<0.01)、横膈受累 (P<0.05)、手术彻底性(P<0.01)、化疗疗程数(P<0.01)与预后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结论重视腹腔内肿瘤的减灭和术后积极、有效的化疗可能对于改善Ⅲ期卵巢上皮性癌的预后有利.
-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PT83和MPT64 二价基因疫苗的研究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两种抗原MPT83 和MPT64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方法用成对引物扩增MPT83 和MPT64两种抗原基因,构建到同一载体pJW4303中,测序正确和体外表达验证后免疫小鼠,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3次免疫后小鼠的抗体滴度.对3次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进行培养,抗原刺激,用夹心 ELISA方法测定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含量.免疫小鼠攻毒,进行细菌培养,检测肺脏和脾脏的载菌量.结果每次免疫后抗原的滴度分别为 1∶ 200、1∶ 800、1∶ 6400,而卡介苗(BCG)组的抗体滴度为1∶ 800,空载体组未检测到抗体滴度.融合的二价基因疫苗免疫小鼠,主要诱发Th1 型细胞因子,IFN-γ占优势,二价组中的含量为7520 pg/ml, IL-4的含量仅为ng级.H37Rv攻毒后,二价组小鼠的肺脏载菌量为(2.21±0.03) ×105,比空载体免疫小鼠低103倍,比BCG免疫小鼠低10倍.结论抗原MPT83和MPT64二价基因疫苗有效提高了机体保护效力,对于结核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近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4 d对50例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评估其认知功能,并对观察项目结果与认知功能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1例(62%)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认知功能测试平均总分 (50±13)明显低于术前(54±10)(P<0.01),其中知觉速度、工作记忆及字词的短时记忆等变化显著(均P<0.01).术后认知功能减退分别与年龄(P<0.05)、CPB时间(P<0.01)、复温率(P<0.01)及PaCO2高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PB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近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缩短CPB时间、缓慢复温、适当提高PaCO2水平有助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恢复情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年来收治的9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52例合并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所有患者均经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后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分两组观察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A组:单纯动脉瘤蒂夹闭术;B组: 动脉瘤蒂夹闭术后行动眼神经减压术.结果 A组20例,其中病程在14 d内手术者10例,术后10~40 d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4~30 d内手术者8例,7例术后30~90 d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30 d后手术者2例,术后半年1例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B组32例,其中病程在14 d内手术者15例,术后10~40 d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4~30 d内手术者14例,12例术后30~90 d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例不完全恢复;30 d后手术者3例,术后半年2例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结论后交通动脉瘤性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尽早手术治疗,对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极为重要,但术中是否行切除或穿刺动脉瘤等动眼神经减压术,同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别.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卵巢癌大鼠化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大鼠卵巢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ERβ,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环磷酰胺在卵巢癌大鼠模型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80只Fischer-344大鼠分为4组,分别接受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TX)、GnRHa和CTX+GnRHa治疗,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比较各组大鼠卵巢组织中ERα,ERβ,PR和AR的表达水平;(2)使用NuTu-19卵巢癌细胞系在20只Fischer-344大鼠上建立卵巢癌模型,分为3组,分别接受生理盐水、CTX和CTX+GnRHa治疗,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1)4组大鼠卵巢组织中ERα、ERβ、PR、AR mRNA强度分别为0.24~0.29、1.13~1.35、0.68~0.88、1.39~1.63,免疫组化评分结果分别为4.7~5.1、15.1~15.5、8.5~9.1、17.9~19.0,各组大鼠的受体表达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CTX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76.0 d和79.6 d,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模型中应用GnRHa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大鼠卵巢组织中ERα、ERβ、PR、AR的表达水平,也不会影响CTX对卵巢癌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
甲磺酸多沙唑嗪与酚苄明在嗜铬细胞瘤术前扩容准备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甲磺酸多沙唑嗪和酚苄明在嗜铬细胞瘤术前扩容准备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试验的临床设计方法.38例确诊嗜铬细胞瘤患者口服酚苄明30~240 mg/d共3周后停药,当血压恢复至应用酚苄明前水平时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8~16 mg/d 共3周.以血压降至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和正常指端微循环图像作为完全有效的标准.卡方检验比较两药的扩容效果和副作用.结果 38例应用酚苄明均完全有效(100%),23例出现心动过速,13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8例患者中18例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完全有效(47.4%),20例部分有效,2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两者比较总有效率(完全有效加部分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5,P>0.05);完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磺酸多沙唑嗪副作用发生率低于酚苄明(χ2=324,P<0.01).结论在嗜铬细胞瘤术前扩容准备中,甲磺酸多沙唑嗪的完全有效率低于酚苄明,但是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
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目的总结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68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其中对13例难治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Stanford A型9例:主动脉夹层撕裂口在升主动脉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三大主干区域内3例,撕裂口在主动脉弓下段,累及升主动脉3例.Stanford B型4例.8例有2个以上撕裂口,其中3例术前近段夹层主动脉瘤破裂.13例均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开胸行升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行颈总-颈总动脉旁路术, 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有3例行多撕裂口一期或二期植入多个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全组随访2个月~3年.撕裂口在升主动脉病例中1例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 1例Stanford A型在近段夹层动脉瘤治疗后,因远段动脉瘤破裂,于术后27 h死亡.其余11例术后半年复查CT、MR、多普勒超声等均证实原撕裂口封闭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新的夹层.结论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是治疗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区域内的难治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对于瘤体破裂病例也是可行的.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脊髓牵张损伤后Caspase 3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3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3、4、8、12及 24 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 μl,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4、7、14及21 d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Caspase 3 活性测定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方法别观察各组不同时相点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3 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及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率、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 3 阳性表达及活性测定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组(9.4 %±1.7%比4.7%±0.9%、7.6 个/mm2±2.8个/mm2比4.0个/mm2±1.1个/mm2、894±74比501±31),bFGF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0.01).联合行为评分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趋势. 结论 bFGF能抑制Caspase 3 蛋白的表达,降低Caspase 3 活性,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恶性脑胶质瘤的局部治疗进展
胶质瘤居颅内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且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1,2].统计数字表明,罹患恶性胶质瘤(低度分化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2年存活率是5%,偏良性胶质瘤患者10年存活率是20%.因恶性脑胶质瘤形成的早期就具有很强的弥散能力,所以即使手术几乎全切强化瘤组织后,仍不能避免其在术腔边缘的复发.人们试用在肿瘤局部或瘤组织切除后的空腔内放置一些可进一步杀灭瘤细胞的物质,或者诱导瘤细胞凋亡的因子,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的复发,延长存活期.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就恶性胶质瘤的局部治疗进展综述.
-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锁孔入路的分类及应注意的问题
以微创理念为核心的微创神经外科在20世纪末已成为颅内肿瘤外科治疗的主流模式.锁孔手术(keyhole surgery)即是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创"的中心原则是在保证充分处理病灶的前提下,将手术损伤降至低限度.在微创理念的影响下,开颅手术逐渐形成两大趋势.一种是针对于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累及范围较广而难以显露的病变,通过增大头皮(大切口)和颅骨(骨质切除)的损伤来换取对脑组织的"微创",如颅眶颧入路、乙状窦前入路等;另一种则是采用直径约2~3 cm左右的小骨瓣开颅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颅方式能够大大降低各层面如肌肉、颅骨、脑膜及脑组织的创伤,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锁孔手术或微骨孔手术.它并不是指通过一个骨孔进行的手术,而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根据具体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局部解剖学特点进行精确的个体化入路设计,选择到达病变的佳手术通道.这就像钥匙开锁一样,得心应手地施行脑内手术,以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比传统开颅手术更好的治疗效果.
-
第77例全身游走性肿胀-皮疹-发热-白细胞减少- 镜下血尿及蛋白尿
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因全身游走性肿胀近3年,加重伴低热、咳嗽2个月于2004年5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9月无诱因出现全身多部位红肿,伴疼痛及皮温增高,以双上肢伸侧多见,呈游走性,约每周出现1次.2002年4月患者出现周身性皮疹,皮科诊断为荨麻疹,当时检查发现血白细胞2.2×109/L,3个月后发现镜下血尿.同年11月患者开始服用泼尼松30 mg/d,之后肿胀逐渐消失,激素逐渐减量,至2003年4月泼尼松减量至每日10 mg时肿胀再现.2003年9月患者出现斑秃,局部用药 2个月后治愈.2004年3月起出现乏力、低热,体温37.3~37.5℃,伴咳嗽、咳白痰.在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1.3~3.97)×109/L;尿蛋白250 mg/L,红细胞250/μl;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抗核抗体 1∶ 160,均质型,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补体C3轻度下降;甲状腺功能正常;双手相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主动脉迂曲扩张;腹部CT:肝囊肿可能大.建议骨髓穿刺检查,患者拒绝.2004年5月于我院门诊就诊并收入院.病程中无光过敏、口眼干、口腔溃疡等症状.
-
不同类型犬颈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发生是由脑血流动力学因素诱发血管壁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1].对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理论计算研究已有一些进展[2],但是对于不同类型动脉瘤分析得不够充分,而且以往的结论是应用体外刚性管壁模拟得出的,与实体情况有很大差别,我们采用不同类型的体内实验实体模型,试图克服以上的不足,进而得出相应的力学参量以便进行风险因子的评估,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依据.
-
长期服用维生素E不能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反增心力衰竭的风险
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2005年293卷11期(3月16日)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服用维生素E近7年的患者不但不能显著降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而增加心衰的风险.许多文献报道维生素E可能防止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但均为临床短期试验,一直没有一项长期试验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
-
心脏再同步收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更佳选择
1/4~1/3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存在心室内传导功能紊乱,表现为QRS间期延长,其中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肌收缩功能紊乱,室壁运动不协调,继而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充血性心衰加重.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或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延迟的患者也会发生相似的机械功能紊乱.Jarcho等(N Engl J Med,2005,352:1594-1597)对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此技术又被称为心脏再同步治疗.其治疗作用可能和逆转心室重构有关.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肿瘤中青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第二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
本刊"循证医学"栏目征稿
-
本刊"临床医学影像"栏目征稿
-
本刊"疑难病例析评"栏目征稿
-
本刊"急重症抢救"栏目征稿
-
本刊"医药卫生策略探讨"栏目征稿
-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内侧型丘脑胶质瘤
目的探讨一种切除内侧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对8例内侧型丘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肿瘤切除的方法采用的是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对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 结果显微镜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效果满意.随访结果,1例患者术后3个月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其他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该手术入路利用大脑自然裂隙到达并切除内侧型丘脑胶质瘤,暴露好,不易造成穹窿、丘脑、中脑、大脑内静脉、丘纹静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
-
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斜坡脊索瘤
目的探讨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患者,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4个月. 结果 8例患者在显微镜下肿瘤被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切除90%以上).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6、36、40个月带瘤生存,其余7例恢复正常生活.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不损伤脑组织的优点,疗效满意.
-
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的激素分泌谱、克隆状态及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垂体泌乳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因素.方法 123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其中男40例,女83例.将123例患者的肿瘤组织镜下标本经10%福尔马林或70%乙醇固定,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测定123例患者肿瘤切除前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对26例女性患者肿瘤组织标本提取的DNA进行了HUMARA分析,确定肿瘤的克隆状态.结果 123例患者中单激素分泌性61例(50%),多激素分泌性62例(50%).患者年龄大小与血清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ρ=0.337, P<0.01),患者年龄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ρ=0.378, P<0.01),肿瘤体积与血清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ρ=0.670, 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只有肿瘤体积与血清泌乳素水平存在明显相关.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泌乳素水平越高肿瘤体积越大,患者年龄越大,肿瘤侵袭海绵窦越明显.男性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同时肿瘤体积明显较大.11例患者多激素分泌性垂体泌乳素腺瘤为单克隆起源.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除了分泌泌乳素外,还可以分泌多种垂体激素,而且绝大多数多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起源是单克隆性的.
-
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海绵窦区非脑膜瘤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和疗效.67例患者中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1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颅神经症状47例(70.1%),内分泌症状11例(16.4%),眼痛9例(13.6%),突眼7例(10.6%),肢体乏力5例(7.5%),头痛、头昏、嗜睡、颞叶癫痫各4例(6.0%),鼻衄1例(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26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球囊阻塞试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眶-颧-翼点开颅,其中以硬膜下入路手术者20例,硬膜外入路手术者33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手术者14例.结果通过硬膜下入路手术者全切8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40%、35%、25%.通过硬膜外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81.8%、3.0%、15.2%.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者(主要为侵袭性垂体瘤与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4例,其中全切除10例(71.4%),次全切除4例(28.6%).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恢复者39例(58.2%).加重或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6例(23.8%)、动眼神经麻痹13例(19.4%)及外展神经麻痹9例(13.4%).结论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或结合硬膜下入路,可在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颅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Ⅳ)
段涛教授:临床上诊断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后,还应该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陈超教授: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有些地方的医院对HIE诊断过多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HIE有时很难与其他疾病鉴别.有些医生将有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实质密度下降都诊断为HIE.有学者提出,目前在诊断HIE的病例中至少有1/3不是HIE,美国妇产科学会提出有2/3被诊断为HIE的患儿可能不是HIE,尽管具体数据很难准确统计,但至少说明在目前我们所诊断的HIE病例中,确实有一部分其实不是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