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治疗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18例确诊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接受射频消融术。术中寻找Purkinje电位(P电位),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的QRS波提前≥20 ms为理想消融靶点。在25 ~35 W,60℃左右的设置下行消融。其周围位置在同样的设置下消融。达到消融终点后,行右心室刺激或者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再行右心室刺激检验消融效果。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随访3~6个月。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起源左后分支,1例起源左前分支,室速,分别在左中后间隔及前间隔消融成功。术中全部达到消融终点,均未再能诱发室速。理想靶点的P电位较体表QRS波提前(24.0±3.5)ms。发现提前越多,消融所需时间越少。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穿刺口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出现。随访3~6个月,有2例多次心动过速发作,发作性质及心电图同前。治愈率达88.9%。结论 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
左心室收缩功能对无保护左主干经皮介入治疗结果的影响
目的 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无保护左主干(UL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ULM接受PCI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随访资料。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观察LVEF< 40%对ULM介入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总计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86例,其中LVEF≥40%组130例和LVEF<40%组56例。LVEF <40%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史、入院诊断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比率明显高于LVEF≥40%组(P<0.05)。LVEF< 40%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40%组(33. 9%比18.5%,P=0. 022),LVEF <40%组心源性病死率、全因死亡率、MI发生率也明显高于LVEF≥40%组(分别为7.1%比1.5%,P =0. 047;10.7%比3.1%,P=0.034;14. 3%比4.6%,P=0. 022)。女性、糖尿病、既往PCI、CABG、入院为NSTEMI/STEMI、LVEF <4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远端或分叉病变、多支架置入均为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是ULM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早期E/Em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事件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TDI)参数二尖瓣E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事件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9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 及临床事件情况,根据F/Em结果分为两组:E/Em< 10组152例;E/Em≥10组137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指标及院内事件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E/Em< 10组患者相比,E/Em≥10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3±7.3) mm比(49.2 ±5.2) mm,(P=0.000)]显著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8.3±11.7)%比(56.7±9.7)%,(P=0.000)]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6.4±1.9) cm/s比(9.4±2.4)cm/s,(P=0.000)]均显著降低。E/Em≥10组患者入院Killip分级[(1.7±0.9)比(1.2±0.6),(P=0.000)]及住院心力衰竭(38. 5%比13.8%,P=0. 000)及死亡(4.4%比0.8%,P=0.000)发生率显著高于E/Em< 10组。E/Em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患者院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梗死早期E/Em可能是患者急性期发生左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有力的预测因素。
-
复合杂合突变致部分性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的临床和遗传分析
目的 通过对1例部分性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OHD)的女性患者及其母亲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初步探讨部分性17OHD患者临床表现的基因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CYP17A1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内含子边界,测序确定CYP17A1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轻度低钾血症,有不规律月经,CYP17A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患者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1个等位基因突变为编码P45Oc17蛋白的53或54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TTC缺失,即Delp. 53/54F;另1个等位基因突变为编码329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TAC变成AA,使酪氨酸变为赖氨酸,之后的序列发生移码突变并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即p.Y329K,418X。患者母亲是携带p.Y329K,418X突变的杂合子。结论 CYP17A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该部分性17OHD患者临床表现的基因分子基础。
-
微小RNA223在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微小RNA (microRNA) 223在我国常见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3至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53例,套细胞淋巴瘤(MCL) 13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9例,健康对照12名。取外周血(78例)或骨髓(9例),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行CD19磁珠分选。提取CD19+B淋巴细胞的总RNA,应用TaqMan 探针法检测microRNA-223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microRNA-223的表达在CLL、MCL及SMZL分别为:4.58±0.62、4.03±0.54、4.63±0.5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5.69±0.60,P<0.01);microRNA-223在MCL的表达显著低于CLL及SMZL(P<0. 05),而其在CLL与SMZL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LL患者microRNA-223的表达随疾病进展下调;CLL中IgVH未突变患者microRNA-22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IgVH突变患者(4. 05±0.69比4.67±0.51,P=0. 003);microRNA-223在13q-阳性患者的表达显著高于13q-阴性患者(4. 76±0.45比4.25±0.67,P=0. 044);(3)根据IgVH突变状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G)曲线方法,将microRNA-223的表达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microRNA-223阳性组患者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8个月,高于microRNA-223阴性组的9个月(P =0.001),microRNA-223阳性组患者截至随访结束,无一例死亡。结论 micmRNA-223可能在B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CLL新的较为可靠的预后指标。
-
吸烟与中国人膀胱癌相关性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调查吸烟与中国人膀胱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运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调查432例膀胱癌患者和392例对照者(非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吸烟方式、开始吸烟年龄、戒烟时间、吸烟量、烟雾吸入深度等项目进行调查,评估所有关联因素导致膀胱痛发生的危险性及所对应的95%可信区间。结果 主动、被动吸烟者均会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P<0.05),现吸烟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0. 7%和28. 1%),与非吸烟者相比主动吸烟的膀胱癌危险相关性增加1.89倍。吸烟数量增加与膀胱癌发生的风险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膀胱癌发生的危险性随着烟龄的延长而增加(P<0.05),但与初开始吸烟的年龄无关(P>0. 05),而将烟雾吸入口或喉会明显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P<0.05)。结论 吸烟是中国人膀胱癌的明显致病因素,且主/被动吸烟、烟龄、吸烟的数量及烟雾吸入位置均与膀胱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不吸烟是预防膀胱癌发生好的方式。
-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颈内静脉血栓与四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血栓与四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79例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颈内静脉血栓组(36例)与四肢静脉血栓组(43例),并对两组中血栓形成的诸多因素(PT、APTT、FIB、HCT、PLT、PCT、PDW、MPV、病理类型、血栓发生在疗前或疗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APTT、病理类型以及血栓发生在疗前或疗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PT、FIB、HCT、PLT、PCT、PDW、M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症(VTE)的首选的检查方法,且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肺栓塞(PE),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另外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VTE形成的概率。
-
SARI及CCN1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SARI及其下游CCN1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PCR检测32例冻存新鲜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SARI、CCNl mRNA表达,逆转录PCR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株(Caco-2、HT-29、Lovo)SARI、CCNl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6例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标本癌及癌旁组织SARI、CCN1蛋白表达。对SARI、CCN1蛋白表达进行关联分析,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SARI、CCN1蛋白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癌组织中SARI mRNA表达下调,而CCN1 mRNA表达上调(均P<0.05),在癌细胞株中二者表达趋势与在组织中一致。癌旁组织和癌组织SARI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 7%和28.4%,CCN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 7%和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组织中SARI蛋白表达与CCN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24,P<0.05)。SARI蛋白阴性表达者肿瘤分化程度差、浸润深度深及TNM分期高(均P<0. 05);CCN1蛋白阳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深且TNM分期高(均P<0.05)。SARI蛋白阴性表达者,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X2=8.47,P<0.05),SARI蛋白阴性且同时CCN1蛋白阳性表达者,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进一步缩短(X2=12.56,P<0.05)。结论 SARI与CCN1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且SARI蛋白阴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诊断评分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目的 评价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对于鉴别结核性胸膜炎(TBP)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疾病的诊断价值,建立TBP的临床诊断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453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确诊为TBP的241例作为结核组,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选择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TBP诊断有贡献的因素,根据各变量的β回归系数设立相应分值并建立TBP的诊断评分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法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后对2010年2-7月住院的所有明确病因的82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模型的验证。结果 成功建立了TBP临床诊断评分模型。共7项因素筛选入模型中,分别为体温>38℃(1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分)、血C反应蛋白≥26mg/L(1.5分)、胸水淋巴细胞比值≥85%(1分)、胸水蛋白≥49 g/L(1分)、胸水腺苷脱氨酶≥43 U/L(2.5分)、血及胸水结核抗体任一阳性(2分)。取分值≥6.0时,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分别为90.1%、94.3%和92. 1%。82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模型验证结果为:敏感度94.1%、特异度93.8%与准确度93.9%。结论 新建立的TBP诊断评分模型简单易行,对于鉴别TBP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
经腹解剖路径根治性肾切除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解剖路径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60例T2N0 M0至T3 N0 M0期,经腹解剖路径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止痛剂用量、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等。结果 60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及输血者,手术时间(106±23) min,估计失血量(112±37)ml;恢复饮食时间(2.1±0.7)d、下床活动时间(1.9±1.1)d,哌替啶用量(65±25) mg,引流量中位值100(50~300) ml,引流管拔除时间(3.6±1.3)d,术后平均住院日(9.4±2.1)d。结论 经腹解路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解剖层次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
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诊治特点及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发病情况,观察BKVAN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9年12月至2008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的137份组织标本进行BK病毒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的肾组织标本及尿中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了解BKVAN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应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BKVAN患者1、3年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137份移植肾标本中共诊断BKVAN 16份(分属16例患者),占11.7%。其中3份肾组织和7份尿沉渣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内发现直径为35 ~40 nm的病毒颗粒。16例BKVAN患者既往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及使用过多/单克隆抗体者各7例,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酶酚酸酯的10例,14例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类似急性排斥反应。4例患者在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后移植肾失功能,8例患者接受减少免疫抑制剂或转换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肾功能得到改善,其余4例患者免疫抑制方案未予调整终移植肾功能恶化或失功能。BKVAN受者1、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1.3%、54. 2%。结论 对于移植后肾功能减退,尤其是有BKVAN高危因素者,要考虑到BKVAN的可能。而BKVAN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电镜可以鉴别。正确的、适量的减少免疫抑制剂强度治疗BKVAN效果好,相反可加快BKVAN的进展。
-
C57BL/6J小鼠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对老年性聋模型鼠C57BL/6J和对照组CBA/CaJ小鼠听力检测,认知行为检测以及海马CA3区突触超微结构的观察,探讨C57BL/6J小鼠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 将C57BL/6J小鼠根据听力随年龄的变化,按年龄分为3组:6~8周、24~26周、42~44周,每组10只。CBA/CaJ小鼠按同样的年龄也分为3组,每组9只。以TDT-Ⅲ型ABR测试仪检测听力,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结果 C57 BL/6J小鼠24~ 26周组与4~6周组比较高频开始出现听力下降,42~44周组是3个组中听力差的。而3组的CBA/CaJ小鼠均保持了较好的听力。42~44周组的C57 BL/6J小鼠与同龄CBA/CaJ小鼠的认知行为比较,在定位航行实验中前者的潜伏期和上台前路程明显长,尤其是第3天和第4天。在空间探索实验中,42~44周组的C57 BL/6J小鼠与同龄的CBA/CaJ小鼠比较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0.5±0.6比1.9±1.6;P<0. 05)。海马CA3区在42~44周C57 BL/6J小鼠比24~ 26周小鼠突触间隙明显宽[(19.4 ±0. 5)nm比(11.9±0.7) nm],突触后致密物明显薄[(15.2±0.5) nm比(27.8±2.0) 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在CBA/CaJ小鼠变化不明显。结论 C57BL/6J小鼠随年龄增加听力进一步下降,42~44周的C57B L/6J小鼠的听力接近全聋。同时42~ 44周C57BL/6J小鼠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及海马突触退变,而听力较好的同龄CBA/CaJ小鼠却没有出现相应的变化。我们推测C57BL/6J小鼠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同其认知功能下降呈正相关。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骨髓移植(BMT)后出现的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的全身性疾病,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GVHD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机制是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受体的免疫攻击反应。但激素疗法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两项研究显示激素疗法的持续完全有效率仅达到18%和35%[1-2],大剂量激素治疗会增加感染和肿瘤复发的危险性。因此,治疗GVHD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
介入治疗管内型肺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7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促5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2月23日入院。患者5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急,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予抗炎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略缓解。1个月前患者受凉后咳嗽咳痰加重,为黄色黏痰,量多。予抗炎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胸部CT检查示右主支气管腔内软组织团块(图1),两肺多发肺大泡。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示右主支气管腔内新生物(图2)。
-
第248例 咳嗽—肺部阴影—炎性肉芽肿—支气管异物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反复咳嗽半年,加重1个月,胸闷10d”于2010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偶咳少量白色黏痰,无畏寒发热及胸闷气促。近1个月来咳嗽加重,发作频繁,偶有气促。近10 d自觉胸闷气急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团块状阴影,左肺门稍大,左肺肺气肿表现,考虑“肺部肿瘤”,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肺部阴影”收住院。
-
第249例 骶前囊肿—脑脊液漏—脑脊髓膜炎—骶前脑脊膜膨出-Currarino三联征
病历摘要患者女,26岁。入院前直肠指诊发现子宫后骶前有一类圆形囊性肿物,边缘光滑,向前推压子宫及周围肠管,另有直肠右侧壁外类圆形肿物。于2009年11月9日入院。T:36.5℃,P:91次/min;R:17次/min;BP:130/80 mm Hg(1 mm Hg =0. 133 kPa)。常规查体(一)。肛肠专科情况:骶尾部毛发较多,皮肤颜色正常,无畸形。直肠指诊:进指2 cm,于直肠后壁至尾骨尖触及—1.5 cm×1.0 cm囊性肿物,质韧,活动,指套无血染。
-
FDA推荐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品的使用剂量
红细胞促生剂(ESA)是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药物,被称作红细胞生成素的人体蛋白质,能够刺激骨髓原始细胞产生红血细胞,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病(CKD)、化疗和其他疾患导致的某些类型的贫血。此类药物包括阿法依泊汀(epoetin alfa,商品名:Epogen和Procrit)和达依泊汀(darbepoetin alfa,商品名:Aran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