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중화안시광학여시각과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845X
  • 国内刊号: 11-59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2-108
  • 曾用名: 眼视光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瞿佳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泪膜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春丽;宋宗明;郑景伟;柯治生;王瑞华;李明翰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患者泪膜的早期变化及恢复情况,比较23-G(Gauge)与25 -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3月至2009年7月间行单眼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86例(86眼),行23 -G联合25 -G手术者(A组)35例,仅行25-G手术者(B组)35例,单独行23-G手术者(C组)16例。于术前1d,术后1d、3d、10 d、1个月及3个月进行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等检查,并以对侧未手术眼作为对照,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结果 术眼术后1d,10%患者出现疼痛、发痒、红肿及流泪;术后1、3 d BUT值明显下降,术后10 d好转,与术前1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dCFS评分较术前增加(Z=-3.782,P<0.05);术后1 dSIT值较术前增加(P=0.001),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眼术后未出现眼部不适感,与术前相比,术后10 d BUT值较低(P=0.001),CFS评分较高(Z=-3.597,P<0.05)。术眼与对照眼比较,术后1、3d不适症状(Z=-5.470、-5.011,P<0.05)、BUT值(t=-4.968、-5.184,P<0.05)和SIT值(t=4.452、3.9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F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229、-5.780、-5.018、-4.379、-2.374,P<0.05)。在手术前后的各个时间点,A、B、C3组间相互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早期可出现眼部不适,泪膜稳定性下降,术后10 d时所有检查项目基本恢复正常,泪膜稳定性恢复快。23-G与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泪膜的变化类似。

  • 浙江德清中小学生眼屈光和生物学参数特点

    作者:张正威;马明明;宋建根;王学才;张一鸣;克里木江;柯碧莲

    目的 调查浙江德清县中小学生眼部屈光状况及生物学参数。方法 调查研究。随机抽取德清县城区内6所学校的部分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有1853名学生接受检查,女性占47.81%,男性占52.19%,年龄6~18岁,平均为(14.4±3.1)岁。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数,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这1853名学生近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82.60%和10.50%,右眼平均等效球镜度和散光度分别为(-2.38±2.12)和(-0.51±0.49)D。右眼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分别为(24.3±1.2)和(3.6±0.2)mm。右眼平均水平和垂直角膜曲率分别为(42.78±1.51)和(43.81±1.52)D。眼轴延长过程中眼前段(AS)和眼后段(PS)的关系为PS=1.66×AS+14.78。结论 德清县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从9岁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角膜曲率与性别有关,但与年龄、屈光状态无关。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前房逐渐加深,眼轴也随之延长,但眼球后段在眼轴延长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戴镜行为及认知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华崇;刘霞;姜珺

    目的 通过对角膜接触镜经验配戴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配戴者的戴镜行为、护理习惯以及对角膜接触镜医疗属性的认知程度,探讨提高配戴者戴镜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对策。方法 调查研究。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杭州6个城市42家大型眼镜店对角膜接触镜经验配戴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28题(分6部分内容),包括:①配戴者基本资料和戴镜史;②当前戴镜行为;③日常护理习惯;④眼科检查和随访复查;⑤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评估;⑥镜片验配和影响因素。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本调查共回收到504份有效问卷。①受访者中女性439名(87.1%),男性65名(12.9%),年龄为19~42岁,平均(27.8±7.3岁);戴镜经验为6个月~12年,平均为(6.3±5.2)年。②6.2%(31/504)受访者戴日戴型镜片过夜,2周和1个月更换型配戴组比日抛组、3~6个月更换组以及>6个月更换组更遵循更换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2、57.52、45.91,P<0.01)。③73.0% (368/504)受访者在操作镜片前洗手,54.0%(272/504)受访者有揉搓清洁镜片,38.1% (192/504)受访者使用护理液冲洗镜片。④67.1%( 338/504)受访者从未主动随访复查,50.1%(207/413)和37.8%(68/180)受访者对戴镜期间出现的不舒适和眼病曾采用不恰当的处理方法。⑤17.1%(86/504)受访者知晓角膜接触镜为医疗用品,超过6成受访者对角膜接触镜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错误。⑥63.1%(318/504)受访者将接触镜的价格作为选择镜片的首要影响因素。结论 很多配戴者在角膜接触镜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原因可能是对角膜接触镜医疗属性认知不足,眼保健意识匮乏等。应该普及角膜接触镜配戴护理相关的公众教育,提升验配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加强初戴者的安全、规范使用宣教,以提升角膜接触镜的配戴安全性。

  • 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下磨镶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

    作者:谢丽丽;王雁;左彤;耿维莉;金颖;张琳

    目的 分析和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下磨镶术(SBK)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特点。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高度近视患者36例(65眼),年龄19~34岁,平均(22.9±3.6)岁,等效球镜度-6.375~-12.50 D,平均(-8.35±1.21)D,所有患者均行SBK。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患者的模拟Goldmann眼压(IOPg)、角膜补偿眼压(IOPcc)、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及内向压平时间(TimeIn)和外向压平时间(TimeOut)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IOPg 、IOPcc、CRF、CH、TimeIn、TimeOut和TimeOut-TimeIn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重同归和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因素。结果 术前I0Pg、IOPcc、CRF、CH和TimeIn、TimeOut及TimeOut-TimeIn分别为(17.5±3.0)mmHg、(17.6±2.9)mmHg、(11.1 ±1.4)mmHg、(10.5±1.3)mmHg、(8.0±0.4)ms、(18.6±0.2)ms和(10.7±0.4)ms,术后1个月分别为( 12.4 ±3.5) mmHg、(16.4±3.3)mmHg、(7.0±1.2)mmHg、(7.5±1.O)mmHg、(7.2±0.5)ms、( 18.4±0.2)ms和(11.2±0.5)m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2、3.5、28.1、24.9、17.4、16.2、-10.7,P均<0.01)。△IOPg、△CRF与切削量(AD)呈正相关(r=0.247,P=0.047;r=0.298,P=O.O16),而△IOPcc、△CH和△TimeIn、△TimeOut及△(TimeOut-TimeIn)与AD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矫正高度近视会对角膜生物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术后角膜生物力学信号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激光切削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屈光不正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

    作者:史学锋;许丽敏;王婷;赵堪兴

    目的 观察屈光不正对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0月至201 1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17例和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7例,按照屈光状态与眼别进行分组。屈光不正者未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a组,17只非主导眼为ANa组;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b组,非主导眼为ANb组;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等量化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Turk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组间平均微扫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Da组(5.42%±0.26%)、ANa组(5.48%±0.25%)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幅度变异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1);ADa组[(55.25±2.40)°/s]、ANa组[(54.51±1.77)°/s]微扫视峰值速度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小(F=311.84,P<0.01);ADa组[(1.56±0.03 )Hz]、ANa组[( 1.57±0.05)Hz]微扫视发生频率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低(F=155.25,P<0.01);ADa组[(558±23)ms]、ANa组[(555±22)ms]微扫视间隔时间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长(F=102.12,P<0.01);屈光不正者戴镜或不戴镜及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者戴镜条件下与正常受试者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可影响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表现为微扫视幅度变异度增加、峰值速度降低、发生频率降低及微扫视间隔时间延长。戴镜可矫正屈光不正患者微扫视的异常。

  • 角膜塑形术对角膜表面形态及角膜像差的影响

    作者:王武;毛欣杰

    目的 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角膜像差的变化,并评估角膜塑形偏心量对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2例年龄为(24.4±2.2)岁的中低度近视[(-2.23±0.74)D]患者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分别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时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Grand Seiko 5500)测量中心近视度数;用Medmont E-300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地形检查,通过角膜地形图得到角膜塑形偏心数据(包括幅度和方向)、角膜曲率(K值),用Matlab软件将角膜地形图数据转化成角膜像差数据,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近视度数即开始有效减低,角膜中心表面曲率也同时开始降低,两者1周之后都趋于稳定。戴镜第1周时的平均偏心量是(0.49±0.24)mm,与1个月时的偏心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心方向主要在颞侧,其次是下方。戴镜后角膜表面的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相对戴镜前增加,1周之后趋于稳定。角膜三阶像差变化量与偏心幅度呈正相关(r=0.492,P<0.05);四阶像差变化量与偏心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三阶像差中的一级彗差变化量与偏心在幅度和方向上都呈正相关(r=0.546,P<0.05;r=0.710,P<0.05)。初始散光较大者的偏心量并不比散光较小者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塑形术在1周之内即可有效降低近视度数、角膜曲率;角膜总高阶像差及三阶、四阶像差均增大,其中三阶像差中的一级彗差增加量与角膜塑形偏心相关。角膜塑形术后的偏心量不取决于初始的散光度数。

  • 复方血栓通对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移行和管腔形成的作用

    作者:罗旭昇;吴星伟;顾青;张红梅;施宇华;仇亚婷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干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参与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实验研究。本研究分为四部分:①取对数生长期RF/6A细胞进行培养,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观察组,每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对照组加入终浓度0.20 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复方血栓通观察组设立0.39~50.00 mg/ml的多个不同浓度组。培养24h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②设立空白对照组和终浓度为3.13、6.25、12.50 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24h后检测不同浓度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移行的影响。③设立空白对照组和终浓度为0.39、0.78、1.56 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12 h后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④设立空白对照组、终浓度为0.20 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阳性对照组和终浓度为1.56、3.13、6.25 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24h后,运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表达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和mRNA的影响。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①各组间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669,P<0.01),同空白对照组比较,0.78~25.00 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均<0.01);②复方血栓通浓度为0、3.13、6.25和12.50 mg/ml时,RF/6A细胞移行数分别为123.3±13.8、114.3±15.5、54.0±6.1和40.3±1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18,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25和12.50 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移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均<0.01);③复方血栓通浓度为0、0.39、0.78和1.56 mg/ml时RF/6A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0.3±2.5、12.7±2.1、9.7±1.2和0.7±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324,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39、0.78和1.56 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均<0.01),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④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1.56、3.13和6.25 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组VEGF和MMP-2蛋白相对含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3.346、1670.505,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具有显著抑制RF/6A细胞VEGF和MMP-2蛋白表达的作用(P均<0.01),复方血栓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各组VEGF和MMP-2 mRNA相对含量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28.130,208.579,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具有显著抑制RF/6A细胞VEGF mRNA表达的作用(P均<0.01),复方血栓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 复方血栓通可能通过抑制RF/6A细胞增殖、移行以及管腔形成来抑制其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F/6A细胞VEGF、MMP-2的表达有关。

  • 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改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妍;李冰;宁晓玲;赵矩伟;马骎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泪液分泌等眼表改变,及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上皮、神经纤维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依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眼底改变(NDR)组[42例(59眼)]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66例(86眼)];选取无全身及眼部疾病的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匹配)33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角膜敏感度测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分析、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分别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NDR组除泪膜分析结果(大于等于Ⅲ级者占32%)与对照组(1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观察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DR患者角膜敏感度为(33.0± 12.4 )mm,低于对照组的( 47.2±9.7) mm (P<0.01);泪液分泌量为(11.8±4.2)mm,少于对照组的(15.2±4.3)mm (P<0.01);BUT值为(7.3±2.5)s,低于对照组的(13.7±4.0)s(P<0.01);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像为Ⅲ级及以上者占50%,高于对照组的14%(P<0.01);角膜荧光染色阳性者占74%,高于对照组的8%(P<0.01);角膜上皮细胞密度为( 4407 ±480)个/mm2,小于对照组的(4736±313)个/mm2(P<0.01);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为(898±153)μm/视野,低于对照组的(1231±176)μm/视野(P<0.05)。且随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角膜敏感度下降(r=0.657,P=0.020)、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r=-0.460,P=0.012)、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减少(r=-0.473,P=0.020)。结论 NDR患者角膜会出现轻度改变,应引起注意,需定期检查;PDR患者角膜已发生明显改变,应积极诊治。

  • 缺氧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5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叶子;王雨生;张雪

    目的 探讨缺氧环境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5(RGS5)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在正常培养的人RPE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00 μmol/L的CoCl2建立细胞化学缺氧模型。按缺氧时间分为0、1、3、6、12和24h6组,观察RGS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另选取12和24h作观察点,按处理因素分为缺氧对照组和VEGF抑制剂Bevacizumab处理组,Bevacizumab包括25、100和250 μg/ml 3种浓度,观察特异性抑制VEGF表达对RGS5表达产生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RGS5及其mRNA和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采用Student's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条件下,RGS5主要在人RPE细胞胞浆中表达,与VEGF存在相同表达区域。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RPE细胞中RGS5蛋白及其mRNA表达逐渐上调,24h时达高峰(0.932±0.104,t=3.106,P=0.011;0.742±0.083,t=2.852,P=0.017);VEGF蛋白及其mRNA表达12 h达高峰(1.022±0.141,t=4.144,P=0.002; 0.491 ±0.063,t=5.707,P<0.01),24 h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无缺氧的RPE细胞(0.942 ±0.125,t=3.306,P=0.008;0.425 ±0.080,t=3.239,P=0.011)。浓度为100和250 μg/ml的Bevacizumab有效抑制VEGF蛋白(t=2.794,P=0.019;t=3.396,P=0.007)和其mRNA (t=2.823,P=0.018;t=9.584,P<0.01)表达后,RGS5蛋白(t=2.953,P=0.014;t=2.913,P=0.015)和其mRNA (t=3.009,P=0.013;t=4.243,P=0.002)表达也随之受到抑制。结论 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RGS5表达上调,并与VEGF表达具有时相关系;抑制VEGF表达后,RGS5表达随之降低。提示RGS5位于VEGF信号通路下游,可能参与缺血缺氧性RPE相关眼病发生的调控。

  • 弱视儿童视力康复后调节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红;吕帆;陈洁

    目的 调查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视力和调节功能的康复情况,研究视力恢复后调节功能是否同步恢复。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单眼弱视)治愈儿童55例作为实验组,采用SRW-5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检查这些患儿在阅读距离为20、33、50 cm时的调节反应(双眼同时注视),采用公式——调节滞后=调节需求-调节反应,来计算调节滞后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阅读距离为20、33、50 cm时,正常组主导眼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26±0.31)、(0.12±0.02)、(0.10±0.01)D;非主导眼分别为(0.27±0.30)、(0.17±0.14)、(0.12±0.01)D。弱视者健康眼这3个距离的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40±0.14)、(0.29±0.09)、(0.17±0.06)D,与正常组主导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弱视治愈眼调节滞后量分别为(1.66±0.47)、(1.38±0.34)、(1.16±0.34)D,比相应距离弱视者健康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31、22.764、21.020,P均<0.01)。弱视治愈眼在3个阅读距离调节反应的个体标准差分别为(0.09±0.04)、(0.09±0.02)、(0.09±0.02)D,弱视者健康眼3个距离个体标准差分别为(0.04±0.01)、(0.04±0.03)、(0.04±0.00)D,小于弱视治愈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72、10.216、22.342,P均<0.01)。结论 弱视眼视力达正常后,与对侧健康眼和正常人眼比较,其调节反应滞后量较大,同时调节反应波动也相对较大,说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康复滞后于视力的提高。

  • 经上皮个性化表面切削术与器械法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在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的比较

    作者:周雯;陈湘君;Aleksandar Stojanovic;王勤美

    目的 比较经上皮个性化表面切削术与器械法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的术后疼痛感、上皮愈合时间和早期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非随机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09年3月18日至2009年10月28期间接受iVIS-Suite 100 Hz激光机切削的经上皮个性化表面切削手术患者15例(30眼,组1),接受Amoils刷器械法去上皮并由Wavelight Allegretto 400 Hz激光机切削的器械法去上皮PRK手术患者15例(30眼,组2)。术后每24小时评估患者上皮愈合情况及主观疼痛感直至上皮愈合。术后1、2、3、4周测量患者术后屈光度,裸眼视力以及佳眼镜矫正视力。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主观疼痛程度的差别,其他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组1和组2患者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2.6±0.5)d和(2.9±0.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9,P=0.046)。术后第2天,组1患者疼痛感评分小于组2(Z=-3.535,P<0.01),且组1患者在术后3d内的强烈疼痛感评分和平均疼痛感评分均低于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24;Z=-2.982,P=0.003)。术后3周,组1患者平均裸眼视力为-0.068±0.088 (logMAR),组2为-0.024±0.069(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P=0.030)。两组患者术后1至4周的佳矫正视力和平均等效球镜度经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步骤的经上皮个性化表面切削术与器械法去上皮PRK相比,上皮愈合时间更短,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术后疼痛感更轻。两种手术的术后佳眼镜矫正视力和屈光值无明显差异。

  • 25-G微创干性前段玻璃体切割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错流综合征1例

    作者:季迅达;郑岩;赵培泉

    灌注液错流综合征是白内障手术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灌注液错流至玻璃体腔,引起玻璃体腔压力急剧升高,导致前房变浅甚至消失[1]。如不解除灌注液错流,则白内障手术无法顺利完成。我们应用25-G微创干性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错流综合征1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新进展

    作者:王晓蕾;张秀兰

    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小梁切除术因其降低眼压迅速、有效、成功率高,目前仍然是首选的滤过性手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无滤过泡的(非滤过泡依赖的)滤过性手术为主,包括Schlemm管成形术、内引流iStent植入术、外引流Eyepass植入术、前房-脉络膜上腔分流装置Gold Micro-Shunt植入术、内路小梁切开术、内路准分子激光小梁切除术,这些都属于眼内引流手术;其他如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术和真空小梁成形术等都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本综述将对这些新手术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 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陈梦平;秦玉枝;陈鹏;刘建军;荆文涛;尹娟娟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郑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2例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联合手术组18例,即采用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的同时联合外斜视矫正术(外直肌后徙或联合内直肌截除);分期手术组14例,即分期行后巩膜加固术和外斜视矫正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随访12~30个月,平均18.5个月。数据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联合手术组矫正视力提高或无变化者占82%,在分期手术组也占82%;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改善和恢复者在两组分别有4例和1例;对美容效果满意(眼位在±50内或三棱镜度±10△内)者在两组分别占83%和86%;屈光度稳定(增加≤0.50 D/年)者在两组分别占75%和73%;眼轴稳定(增长≤0.3 mm/年)者在两组分别占75%和77%;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前节缺血等严重并发症。不同程度的结膜筋膜水肿和复视较常见。结论 联合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单次手术,疗效好,费用低等优点。同时术中解剖层次清晰,视野暴露好,避免了分期手术的黏连所致的操作困难。

  • Nd:YAG激光虹膜打孔术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的应用

    作者:刘小力;罗岩;李莹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打孔术在高度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植入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行PC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平均年龄为(29.7±6.3)岁(20~46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6.2±18.2)D(-4.5~-22.0 D)。PCIOL术前7d,应用Nd:YAG激光机行虹膜周边打孔术,记录激光能量和激射点数,并于术后1h和24h测量眼压、虹膜孔大小和前节炎症反应。激光术后1周行PCIOL植入术,术后检查眼压及前节情况,并于术后第1天、第10天和第1、3、6、12个月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压等相关指标。随访3~12个月,平均(6.2±4.8)个月。结果 76眼(100%)激光虹膜打孔术一次治疗成功,激光所用能量为(429.6±330.6)mJ,激射点数为(142±100)点。激光治疗后,术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前房炎性渗出,部分有虹膜出血,但都在1~2 d内恢复正常。激光术后1h,有13例(20眼,26%)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21 mmHg),6例术后给予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5眼因眼压高于45 mmHg行前房穿刺放液。除1眼外,所有眼压升高者均在24h内恢复正常。PCIOL术后早期,有3眼出现比较明显的光影,有2眼发生瞳孔阻滞,经治疗后均得以缓解。结论 近视患者PCIOL术前行Nd:YAG激光打孔对确保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压稳定有重要作用。激光前的综合评价和激光术中的操作技巧可以增加PCIOL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年轻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作者:孙红;袁志兰;虞灵梅;胡春玲

    目的 探讨年轻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PACG的患者12例(22眼),及同期单纯行小梁切除术的老年PACG患者217例(236眼)。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房角结构特点、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浅前房和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年轻PACG患者平均年龄为(32.8±5.7)岁,女性占75%,首次就诊时均已为中晚期,无急性发作症状,眼轴平均为(21.1±1.9)mm,11例(20眼)为高褶虹膜构型(占91%),仅1例(2眼)为瞳孔阻滞。随访时间平均为(24.8±6.3)个月,后一次复诊时眼压较术前下降(11.6±5.2)mmHg,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P<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44%),恶性青光眼(17%)。老年PACG患者平均年龄为(60.2±7.1)岁,女性占81%,眼轴平均为(21.5±2.7)mm,高褶虹膜构型仅占19%,瞳孔阻滞占81%,其房角构型与年轻PACG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46、14.303,P<0.01)。老年PACG患者术后浅前房和恶性青光眼发病率分别为10%和6%,年轻PACG浅前房发生率较老年PAC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91,P<0.01)。结论 年轻人的PACG发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和诊断。小梁切除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容易出现浅前房。

  • 糖原合酶激酶3β对体外加压培养下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作用

    作者:陈岚;向艳;李贵刚;陈志祺;高晶;石慧;张虹

    目的 研究体外加压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活性变化及其对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混合培养大鼠RGCs,分为RGCs无加压对照组、单纯RGCs加压组(60 mmHg压力下培养24h)、RGCs加压+10 mmol/L氯化锂(Licl,GSK3β抑制剂)组和RGCs加压+20 mmol/L Licl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RGCs中磷酸化丝氨酸9位点GSK3β(pS9-GSK3β)的表达情况;以MTT法检测吸光度(OD)值反映RGCs活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加压组pS9-GSK3β表达的荧光密度平均光密度(MOD)值为0.057±0.012,较对照组(0.085±0.023)低,而加压+10 mmol/L Licl组和加压+20 mmol/L Licl组pS9-GSK3β表达的荧光密度(分别为0.081±0.016和0.099±0.024)均较加压组大,且随着Licl浓度的增加,pS9-GSK3β表达的荧光密度增大。MTT结果显示,4个实验组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9,P<0.05)。加压组OD值(0.109±0.016)较对照组(0.135±0.015)低(P<0.05),细胞活性较低;而加压+20 mmol/L Licl组中OD值(0.159±0.014)较加压组高(P<0.05),细胞活性较高。结论 压力培养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pS9-GSK3β表达减少,提示GSK3β活性增强,RGCs活性降低。Licl作为GSK3β的抑制剂,可能对RGCs有保护作用。

  • 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蒋博;宋武莲;孙贤;原慧萍

    目的 调查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青光眼患者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 调查研究。应用局部药物的青光眼门诊患者120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依照Morisky推荐的评价依从性的标准评定患者的依从性,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两分类变量的关联性检验分析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108份,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率为63.9%,不依从率为36.1%;年龄、月收入情况、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医生是否告知对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有影响(x2=18.752、17.783、13.530、9.022、14.831,P<0.05)。结论 所调查的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的依从性较好;60岁以上、月收入600元以上、每天用药3次、用药方法正确、医生告知的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好;简单、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加强对青光眼患者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的依从性。

  • 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野的比较

    作者:钟华;杨文艳;李国栋;曾颖;袁援生

    目的 分析和对比不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野特点。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患者36例。根据IOL的不同分为2组,A组19例(21眼),植入的是AcrySof IQ (SN60WF)型非球面IOL;B组17例(21眼),植入的是Sensar AR40e型球面IOL;另选取12例(21眼)年龄相匹配的正常未手术者作为C组。术后1个月检查3组视力、视野[包括视野平均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和不同区域的MD值]。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A、B组术后裸眼视力均≥4.7。视野检测结果示:中心视野的MD值A组为(-4.37±2.29)dB,B组为(-4.57±2.74)dB,C组为(-1.86±0.56 )dB;PSD值A组为(2.51±1.35)dB,B组为(2.63±0.94)dB,C组为(1.92±0.63)dB。A、B组间MD、PSD值及不同对应区域的M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B组MD值及不同对应区域的MD值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OL植入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而视网膜光敏感度普遍性下降,非球面IOL AcrySof IQ(SN60WF)植入眼的光敏感度并不比球面IOL Sensar AR40e好。

  • 恶性青光眼诊断与治疗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卢奕;孙兴怀

    恶性青光眼预后差,临床治疗棘手。然而,近年来由于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现代玻璃体切除技术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的发展,如能正确掌握这些新技术,预后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观,部分病例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目前,早期漏诊或治疗不恰当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为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我们必须重视临床上容易混淆的问题。本述评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断中眼压的标准,超声生物显微镜的诊断价值,以及治疗中如何掌握玻璃体切除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指征等等。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