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 감염염증수복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8521
  • 国内刊号: 11-522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0004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盛志勇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振中;刘南波;刘煜凡;李基伟;付小兵;吴旭

    目的::探讨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 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法从3~6周年轻C57小鼠(年轻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中提取、分离 BMSCs,传代至第6代,部分于37℃、5%CO2条件下中常规培养,连续5 d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部分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另取第6代BMSCs,随机分为低氧处理组(37℃、5%O2条件下培养30 min,再常规培养)和阴性对照组(不行低氧处理,仅常规培养),常规培养8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全骨髓法提取18~24个月老龄C57小鼠(老龄组)的骨髓细胞常规培养,连续12 d 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老龄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处理方法同年轻小鼠低氧处理和阴性对照组,于常规培养24 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结果:年轻 C57小鼠 BM-SCs 增殖能力强,可传代至第6代,经过5 d的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并具有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但经低氧处理后,BMSCs呈片状脱落。老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增殖能力差,经过12 d 的原代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且只有一个集落形成;经低氧处理,贴壁细胞数量锐减,无新的集落形成。结论:低氧处理不能在体外扩增阶段提高C57小鼠BMSCs的增殖能力。

  • 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王彦博;赵艳琴;丁砚兰;王强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清洁级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30只为SLE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周龄和10周龄各5只)、8周龄治疗组(10只)和10周龄治疗组(10只)。两治疗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6.4 ml/kg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14 d。治疗14 d后处死,分离脾脏,提取DC和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细胞孵育上清和脾组织匀浆液IL-2和TNF-α基因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小鼠IL-4、TNF-α含量显著升高,而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脾脏组织及T淋巴细胞IL-2的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而TNF-α基因表达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狼疮鼠 IL-4、TNF-α含量显著降低,而 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TNF-α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治疗能够将脾脏的Th2细胞转化为 Th1细胞,改变Th1/Th2的比例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 抗血栓泵预防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作者:熊丹;翟红霞;李良;陈海威;王磊;殷亚昕;刘润梅;张津津;李娜;赵志坤;夏云峰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抗血栓泵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1823例患者随机分为抗血栓泵组和对照组,两组围手术期均行抗凝治疗,术后制动8 h。抗血栓泵组在制动期使用抗血栓泵。术后24 h内观察并判断 DVT形成情况及动脉穿刺处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结果:抗血栓泵组DVT形成的发生率为0.1%(1/91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5%,23/913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栓泵是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DVT形成的有效辅助方法。

  • DNA损伤在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作者:潘宇;余细勇;吴漫茵;付小兵;蔡飒

    目的::从分子、细胞及在体水平评估DNA损伤和非 DNA 损伤因素诱导所得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的安全性,探讨DNA损伤及其应答分子对其安全性评估的意义与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线(UV)照射和bFGF处理诱导方案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采用 MTT法比较正常培养和血清培养条件下的两组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去分化过程中DNA损伤应答分子γ-H2AX、激活型 caspase、p53、p21表达的变化;在雌性BALB/c裸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注射人黑色素瘤细胞及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同时设生理盐水注射对照,30 d 后取瘤块称重,评估两种去分化源性干细胞的成瘤性。结果:①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UV 照射所得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血清耐受性;②UV照射可导致表皮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影响表皮细胞中 p53和 p21水平,而 bFGF处理组无此作用;③两种去分化源性表皮干细胞均无体内成瘤性。结论:去分化过程中细胞 DNA 损伤与否是评价去分化源性干细胞安全性的较敏感的关键指标,因此 bFGF处理诱导与 UV照射所得的表皮干细胞相比更为安全可靠。

  • 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脂多糖致伤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云鹏;王磊;童亚林;刘亮;吕璐;莫永亮;詹球;阳齐琼;梁静;朱富军;龚震宇;辛海明

    目的::探讨人羊膜匀浆上清液(hAHS)对脂多糖(LPS)致伤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s)增殖及其分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用新鲜人羊膜制备 hAHS,用考马斯亮蓝法和 ELISA 法分别测定 hAHS中总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4(IL-4)、IL-10、血管生成素-1(Ang-1)、人β-防御素2(HBD2)的含量。MTT 法检测不同体积分数 hAHS(0、10%、15%、20%、25%)作用于 RPMVECs后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确定 hAHS 促进 RPMVECs 增殖的佳浓度。根据共培养条件不同,将 RPMVECs随机分为4组:N组(10%FBS+DMEM/F12),A组(10%FBS+DMEM/F12+15%hAHS),B组(10%FBS+DMEM/F12+LPS)和 C组(10%FBS+DMEM/F12+15%hAHS+LPS)。各组细胞在干预后0、12、24、48、72 h用 MTT法测定吸光度值(A值),并分别于培养6、8、10、12、24 h时用 ELISA法测定RPMVECs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IL-8的含量。结果:hAHS中总蛋白浓度为(725.125±12.625)mg/L,其中 EGF、bFGF、VEGF、IL-4、IL-10、Ang-1、HBD2的浓度分别为(504.785±4.665)、(4.426±0.138)、(0.185±0.006)、(25.650±4.104)、(13.733±2.197)、(15.561±0.496)和(4.763±0.714)ng/L。hAHS 的体积分数在10%~20%时均具有促进 RPMVECs增殖的作用且以15%hAHS培养后第7、9天的增殖率佳,而25%hAHS在第7、9、11天使 RPMVECs增殖率小于0%hAHS组(P<0.05)。A组48和72 h细胞增殖活性较 N组显著增加,B组24、48和72 h的增殖活性较 N 组显著降低;C组24、48和72h的增殖活性较 B组显著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B组各时间点的IL-6和TNF-α的含量以及8、10、12和24 h的IL-8含量均显著高于N组(P<0.05);C组10和12 h的IL-6含量,8、10、12和24 h的IL-8含量及各时间点的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hAHS含有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及杀伤致病微生物的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对 LPS致伤的 RPMVECs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并减少致伤后炎症因子分泌。

  • 两种急诊血运重建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丹;张津津;李良;翟红霞;刘润梅;殷亚昕;陈海威;李娜;王磊;赵志坤;夏云峰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我科203例老年 AMI患者,32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9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73例行急诊PCI治疗(PCI组)。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66.3%,PCI组为97.3%(P<0.01)。住院期间,对照组、溶栓组及 PCI 组间 LVEF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9.4%、7.1%和4.1%,对照组与溶栓组、溶栓组与P C I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PCI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溶栓再通和 PCI 成功患者住院期间 LVEF和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16.9%和8.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1.5%和2.8%)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1±2.5)年、(3.6±2.4)年和(3.4±2.3)年,随访期间心梗再发率分别为23.1%、13.8%和7.4%,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1%、55.2%和19.1%,需要再次行血运重建率分别为61.5%、42.5%和11.8%,LVEF值分别为0.456±0.121、0.568±0.132和0.615±0.115,病死率分别为15.4%、9.2%和5.9%,PCI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和溶栓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 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优于溶栓治疗。

  • 表皮生长因子溶液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牮;李影学;迟云飞

    目的::观察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冲洗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和创面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四肢深Ⅱ度烧伤患者60例,年龄18~60岁,烧伤创面面积5%~10%,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分别以表皮生长因子溶液(治疗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2次冲洗负压装置。伤后第5、10、15天更换负压装置,并观察体温变化、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①治疗组11例(36.7%)患者出现发热,较对照组(12例,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 =0.791)。②治疗组第10、15天创面愈合率[0.47670±0.02783和0.78070±0.02599]明显高于对照组[0.42570±0.02445比0.73130±0.02945],创面总体愈合时间[(19.27±1.82)d]短于对照组[(23.10±2.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④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治疗后两组均有2例未愈创面,其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配合密闭式负压吸引作为负压装置冲洗剂,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提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临床特点的比较

    作者:朱汝霞;陈冰;蒋明晖;林媛媛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7月102例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同期99例非糖尿病尿路感染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病原菌、药敏结果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者(55例,占53.92%)较非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高(9例,占9.09%;P<0.05);观察组血肌酐和尿β2微球蛋白升高患者(43例,42.16%和49例,48.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例,15.15%和21例,21.2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尿中检出的病原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57.46%和47.62%;对照组检出大肠埃希菌对舒普深、盐酸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敏感性较高;观察组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对舒普深、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有较高的敏感性;观察者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37%比90.91%),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0.51±10.17)d比(15.16±11.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尿路感染以无症状性菌尿为主要表现形式,且肾损害明显增加,应积极进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及早选择敏感抗菌药。

  • 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评价京万红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玉峰;许樟荣;陆树良;韩春茂;冉兴无;曹烨民;温冰;谢挺;成志锋;杨川;贾黎静;鞠上;王雪梅;高虹;付小兵

    目的::通过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方法评价京万红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有11家医院参加,采用多中心完全随机、标准治疗平行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131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京万红软膏组67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6.7±6.1)cm2和(15.9±8.3) cm2,创面形成时间(45.7±68.3)d和(52.5±79.6)d 。两组分别用京万红软膏或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涂于创面,观察疗程均为20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京万红组于2、5、10、15周创面愈合速率明显优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组,以第5周、10周为明显(P<0.01)。京万红组创面达到完全上皮化平均时间为(46.5±15.6)d,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组为(67.9±17.9)d,差异显著(P<0.05)。结论:京万红软膏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均有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作用,京万红软膏作用更优。

  • 综合ICU腹泻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颜卫峰;秦龙;刘秋旻;张颖萍

    目的::探讨 ICU患者入院2周内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283例我院综合ICU 2013年10月-2014年8月收住的患者纳入研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肠内营养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应用多元及多层统计学方法分析腹泻危险因素。结果:共283例患者、1603个 ICU住院日纳入研究。42例(15%)患者出现腹泻,共计88个ICU住院日,发生率为5.5次/百ICU住院日。腹泻平均发生在入住ICU后第6天,89%的患者(252例)腹泻天数小于4 d。腹泻的危险因素包括:超过60%目标营养量的肠内营养、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真菌药物[相对风险分别为1.75、3.64和2.79]。超过60%目标营养量的肠内营养合并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相对风险分别为4.7和11.2]腹泻风险较单因素大幅增加。结论:在综合 ICU入住后前2周内腹泻发生率为15%,导致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超量(>60%目标营养量)使用肠内营养、使用抗生素和/或使用抗真菌药物。

  • 两种单克隆抗体2E12与8F1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 1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贻铎;陆江阳;吴昊

    肺癌中约80%~85%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1]。多数 NSCLC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不佳[1]。近年来,依据耐药基因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化疗药物从而为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是核苷酸剪切修复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2]。许多研究表明,ERCC1是 NSCLC铂类药物化疗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其高表达可能与铂类药物耐药相关,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4]。以往多采用单克隆抗体8F1检测ERCC1的表达,但新的研究表明,8F1抗体与细胞核内的一个不相关的核膜蛋白 PCYT1 A 存在交叉反应,可能导致结果呈假阳性。新研制的2E12抗体能够避免这一非特异性交叉反应[5],但其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中采用两种单克隆抗体2E12和8F1,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法检测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 ERCC1的表达,比较 ERCC1阳性率的差异,为2E12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 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刘静

    我们对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术后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观察其效果,报告如下。

  • 循环肿瘤DNA在恶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晓;杜楠;杨全胜

    恶性肿瘤危害巨大,绝大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预后差[12]。因此,建立一种方便、微创、灵敏、特异的诊断和监测手段势在必行。研究人员发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基因疾病,不同癌症有不同的诱因和症状,但都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得到解释。循环肿瘤DNA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外游离DNA,具有无创、实时、可重复和操作简便等特点,通过对肿瘤患者循环肿瘤 DNA的动态监测,可能为患者的早期诊断、用药选择、病情监测提供全面的实时信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循环肿瘤DNA及其在恶性肿瘤诊疗中应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 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发育大脑神经凋亡的可能机制

    作者:杨静(综述);李萌萌(审校)

    近年来临床及基础研究均提示,全身麻醉药物对于发育期大脑会产生短暂或长期的影响,称为麻醉诱导的神经发育毒性(AIDN)[1]。临床研究难以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只能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手段间接获得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初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妊娠大鼠接受亚浓度的氟烷会影响新生大鼠大脑神经突触的发生[2]。后来有报道:给出生7d后的大鼠注射氯胺酮,会引起广泛的脑神经细胞凋亡,并可能与成年后神经发育紊乱相关[3]。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麻醉与镇静药物对于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幼崽均可引起广泛的神经细胞凋亡[4],如静脉麻醉药丙泊酚[57]、氯胺酮[8],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异氟醚[9],均可引起发育期大脑的神经凋亡及成年后的认知功能损伤,且具有年龄、接触时间、剂量依赖和多种药物协同性[1012]。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将其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 血竭促进创面修复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峰

    血竭(dragon’s blood)是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口血竭,是由东南亚热带地区棕榈科黄藤属植物果实分泌的树脂;另一类是国产血竭,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是来自于龙舌兰科植物剑叶龙血树的树脂,即龙血竭。二者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药理和临床疗效上基本一致。

  • 腹部闭合伤合并延迟性肠破裂1例救治体会

    作者:黄伟添;潘志国

    近期我科成功救治1例腹部闭合伤合并延迟性肠破裂患者,报告如下。

  • 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异同

    作者:崔德健

    支气管哮喘(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互关系及异同点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二者均为呼吸气流受限性疾病,其病理基础均为以炎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和结构改变--气道重塑,均具有基因及环境因素背景。一部分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生理改变与哮喘有诸多重叠和相似之处。二者均有支气管缩窄、呼吸困难、气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哮喘的气流受限为可逆性,COPD 的气流受限则不完全可逆。但部分COPD患者也具有可逆性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在治疗方面也趋于雷同,对哮喘和重症 COPD都可联用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和COPD均属于异质性疾病,从结构到功能异常都呈现多向性,各有多种临床表型[1]。哮喘可表现为过敏性、运动性或咳嗽变异性;COPD可呈小气道病变为主型、肺气肿为主型、混合型等多种表型[23]。近期的研究表明,13%~20%的 COPD 患者具有与哮喘重叠的临床表型,炎症指标也与哮喘相似,20%的哮喘患者老年时符合 COPD 诊断[4],即所谓“哮喘-COPD重叠综合征”。

  • 外科抗感染治疗的某些新进展

    作者:黎沾良

    外科领域抗感染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新认识,提出了一些新对策。外科医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这些新进展,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 第3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主办的“第3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治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6月6日(星期六)在北京友谊医院召开。

  • 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奖项提名征集

    作者:

    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奖项提名权属于以下个人及单位:①王正国院士本人;②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③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的主委及副主委;④与创伤医学学科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单位。

感染、炎症、修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