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 감염염증수복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8521
  • 国内刊号: 11-522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0004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盛志勇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丙酮酸钠林格液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研究

    作者:孟祥熙;刘先奇;方涛;童斌;白晓东;周方强;胡森

    目的:研究丙酮酸钠林格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动脉放血(放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5%)的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54只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动物。单纯失血组(RN组)休克后不予任何处理,乳酸钠林格液组(RL 组)和丙酮酸钠林格液组(RP组)于休克1 h后分别补充3倍失血量的乳酸钠林格液或丙酮酸钠林格液。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监测失血前20 min(T-20),失血即刻(T0),失血后60、120、180、240、300、360 min(T60、T120、T180、T240、T300、T360)时的平均动脉压(MAP),检测各时间点血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2+-Zn2+-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终点取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空肠组织,测定组织内MDA、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水平,烘干前后的组织称重,计算组织含水率的变化;实验终点取动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动脉血氧分压(PaO2)、丙氨酸转氨酶(ALT)、二胺氧化酶(DAO)和血肌酐(Cr)变化。结果:T120开始, RL组和RP组MAP较RN组明显升高(P<0.05),T300~T360,RP组 MAP较 RL组明显升高(P<0.05)。T120~T360,RP 组 Cu2+-Zn2+-SOD 活性比 RN 组显著升高,但和 RL 组无明显差别;T180~T360,RP 组血浆中MDA水平显著低于 RL组(P<0.05)。RP组复苏后心、肺、肝和空肠组织内 MDA、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较 RL组明显降低(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较 RL组明显升高(P<0.05);RP 组复苏后心、肝和空肠组织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较 RL明显降低(P<0.05),谷胱甘肽还原酶较 RL组明显升高(P<0.05);RP 组脏器功能和组织含水率均较 RL组改善更明显。结论:丙酮酸钠林格液复苏在减轻失血性休克后组织过氧化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和水肿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乳酸钠林格液,有助于失血性休克后内脏过氧化损伤及并发症的防治。

  • 多西他赛致间质性肺炎5例临床分析

    作者:付艳;杜楠;孙君重;李晓松;马俊勋;胡佳;赵辉;康欢荣

    目的:报告5例多西他赛致严重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以引起临床对这一少见多西他赛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多西他赛治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9例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中,5例(1.9%)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其中肺癌2例,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各1例。均以呼吸困难、憋气为首发症状,并出现于多西他赛治疗的第2~4个周期内,经过CT检查发现间质性肺炎改变。均给予激素(泼尼松或甲基氢化泼尼松龙)治疗,2例患者于症状出现后2~5 d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其中1例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死亡,1例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后存活。另3例未发生呼吸衰竭,经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后肺部情况好转。结论:间质性肺炎是多西他赛的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及治疗。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炎性微环境干预急性肾损伤的效应研究

    作者:鲁刚;马奎;付小兵

    目的:观察移植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及对肾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孕后期C57BL/6雌性小鼠的UC-MSCs。另取雌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KI组、AKI+MSC移植组,每组20只。AKI组和AKI+MSC组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45 min复制AKI模型,并于模型制备成功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AKI组)或1×106 UC-MSCs(AKI+MSC组)。于第2天和第7天每组活杀10只小鼠,取眼球血及肾组织,检测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肾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干扰素-1(IFN-1)及抗炎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IL-10、B淋巴细胞瘤-2(Bcl-2)的水平。结果:2 d时AKI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质空泡性变,BUN和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造模成功后肾小管受损严重,7 d稍有减轻;AKI+MSC移植组小鼠肾功能在2 d时较AKI组有所恢复,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P<0.01),7 d基本恢复正常。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KI组各时间点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抗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2 d较7 d更加明显。各时间点AKI+MSC组抗炎因子的水平较AKI组明显升高,促炎因子的水平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7d较2 d改善更明显。结论:MSC可通过减轻AKI肾组织炎症反应,调节损伤肾脏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发挥保护肾损害的修复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作者:陈艳;赵洪良;谭志军;赵焕军;张翠萍;付小兵

    目的:观察体外热休克汗腺细胞(SGCs)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共培养体系中 BM-MSCs的形态和表型变化,为进一步表观遗传学表达谱的检测及汗腺诱导关键转录因子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BM-MSCs和 SGCs,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以鉴定BM-MSCs 的分化功能。在 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中,培养的BM-MSCs和经47℃高温处理造成热休克的 SGCs 在 Transwell 板中间接共培养;在Transwell+诱导因子共培养体系中,上室的BM-MSCs培养基中添加了汗腺诱导因子(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蛋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监测共培养过程中BM-MSCs的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BM-MSCs的表型改变。结果:经与热休克 SGCs 共培养诱导10 d后,部分 BM-MSCs 有由长梭形变为扁平状多边形的趋势,且局部细胞间连接紧密成片。BM-MSCs 诱导前不表达 CEA 和 CK19;BM-MSCs诱导后,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部分细胞 CEA 和 CK19表达阳性,Transwell+诱导因子共培养体系CEA和CK19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 Transwell 间接共培养体系。结论:热休克汗腺细胞与 BM-MSCs 在 Tran-swell间接培养以及相关汗腺诱导因子的共培养体系下,BM-MSCs呈现向 SGCs诱导分化趋势。

  • 海藻糖对低温储存皮肤组织桥粒芯糖蛋白2表达及皮肤活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东杰;贾晓明;杨毅;董宁;申传安

    目的:比较海藻糖与传统低温保护剂丙二醇对皮肤低温保存后桥粒芯糖蛋白2(Dsg2)表达以及皮肤活力的影响,为寻求皮肤组织低温保护剂的优良配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患者同意在烧伤后整形术中获取患者新鲜皮肤组织,分为对照组(新鲜皮肤,不作任何保护剂处理)、海藻糖/二甲基亚砜(T/D )组(皮肤以0.5 mol/L T/D液浸泡)、二甲基亚砜/丙二醇(D/P)组(皮肤以 D/P 液浸泡),液氮冻存21 d,复温,Dsg2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用 Image Pro5.0图像分析处理系统测定皮肤组织 Dsg2表达的光密度值;用皮肤内琥珀酸脱氢酶(SDH)比色法检测皮肤组织 SDH 活性,以此表示皮肤活力。结果:低温保存21 d时,D/P组Dsg2表达(0.247±0.006)显著低于T/D组(0.250±0.009,P<0.05)与对照组(0.254±0.007,P<0.05);对照组 SDH 水平为18.1±0.6,T/D组为17.4±0.9,D/P组为15.7±0.9,D/P 组 SDH 明显低于 T/D组(P<0.01)。结论:海藻糖对皮肤组织及细胞间桥粒连接的保护作用优于传统低温保护剂。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烧伤植皮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彩虹;贺立新;曹玉珏;屠海霞;李冬海;曹鹏;刘谧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烧伤植皮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6例双下肢烧伤或需行大腿供皮(双下肢术区面积≥5%TBSA)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肌肉收缩、足趾活动等基础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晚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连续10 d。术后第1、3、7、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治疗组血小板数量变化、两组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4 d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双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第3天有所下降,第7、14天治疗组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则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肢出现微血栓。两组患者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使用 D-二聚体治疗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烧伤植皮患者DVT预防和监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 军队医院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建设实践与展望

    作者:王福利;王博冉;李志辉

    目的:探讨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交流军队医院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建设运行与管理的实践做法,促进新建科研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方法:分析科研平台建设的背景,研究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建设的原则、特色与管理要求。结果: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具有促进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具有创新性、统筹兼顾及与促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是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的特色,平台的管理中要注意为本院和同行业医学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做好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课题进展及学科动态,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结论:开放式共享科研平台的建设为促进综合性医院学科发展、推进转化医学、促进医院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 驻京某卫戍部队战士淤积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作者:于光远;刘少卿;邹先彪

    目的:了解目前驻京某卫戍部队战士淤积性皮炎(SD)的发生、分布规律。方法:以驻京某卫戍部队676名男性战士为调研究对象,年龄18~30岁,服役时间1~11年,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足背部皮肤局部微循环检测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进行下肢静脉曲张及 SD 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战士 SD 的患病率为2.37%,其中承担国家级军事单位警卫任务的值勤战士患病率为6.36%,服役2~5年(不包括5年)战士患病率达到3.48%,身高在180 cm以上的战士患病率达到6.57%,分别较其他级别军事单位值勤组、服役时间组和身高组的患病率高(P<0.05)。确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8人(5.62%),均在18~24岁年龄组。结论:卫戍部队战士 SD、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患病率较高。发病率与战士值勤保障单位级别、服役时间、个人身高等因素有关。

  • 复春散1号治疗头面部深度烧伤40例效果观察

    作者:屠海霞;贺立新;曹玉珏;马彩虹;李冬海;赵鹏亮;朱海涛

    目的:观察复春散1号治疗头面部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头面部深Ⅱ度~Ⅲ度烧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复春散组和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头面部烧伤创面清创后,复春散组用复春散1号混悬液(10 g药粉溶于50 ml溶剂)、对照组用磺胺嘧啶铈糊剂(10 g药粉溶于50 ml溶剂)外涂创面。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局部变化、治疗前及治疗第10 d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复春散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创面分别于治疗后第2天和第4天开始明显消肿,全部消肿时间分别为(4.2±1.2)d和(5.9±1.4)d(P<0.05)。治疗前复春散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例(55.0%)和20例(50.0%)创面细菌培养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分别为5例(12.5%)和17例(4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7.2±2.1)d和(20.4±2.4)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8.4±2.5)d和(35.2±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春散1号是治疗头面部深度烧伤创面较好的外用药物之一。

  • UW液用于大鼠离断肢体灌注保存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楠;韩岩;陈淼

    目的:探讨用 UW液灌注离体断肢以延长其活性的效果。方法:选择雄性健康成年 Wistar大鼠20只,体重300~400 g,手术离断双下肢。实验分两部分。实验一:随机选择1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灌注组(4℃下采用 UW液自股动脉灌注离断肢体直至灌出液清亮为止)和对照组(不予灌注直接冰箱保存),每组5只。两组均置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24 h,肢体离断后每间隔6 h取离断肢体肌肉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实验二:另10只大鼠随机分为连续灌注组(4℃下以12 ml/h的速度持续灌注 UW液24 h)和间断灌注组(4℃下于肢体离断后4、8、12、16、20和24 h以12 ml/h的速度分别灌注 UW液20 min),每组5只。离断肢体在4℃冰箱内保存灌注24 h,收集离断后4、8、12、16、20和24 h 的灌注流出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含量,同时在离体12 h、24 h取肌肉组织标本,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一:在各相同时间点,灌注组较对照组肌纤维水肿程度轻,断裂少,细胞较少发生横纹溶解。实验二:连续灌注组与间断灌注组比较,肌纤维均轻度水肿,细胞出现横纹溶解,线粒体肿胀,发生破裂及空泡化现象,两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程度相似,各时间点两组之间 ALP、ALT、GLU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 UW液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后低温保存效果更好。UW液24 h 间断灌注与24 h 连续灌注两种方法对离断肢体的保护效果相当。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

    作者:刘慧;张春丽;李忠海

    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应用单边外固定器加VSD技术治疗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5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心脏术后切口感染累及心外牛心包补片患者的治疗

    作者:李冬海;曹玉珏;贺立新;屠海霞;马彩虹

    牛心包补片作为心血管修补、重建的生物补片,一旦被感染累及,易成为细菌载体,造成组织深部感染。2008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对10例心脏手术后胸骨切口感染累及心外周牛心包补片的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清创联合双侧胸大肌移位对接加充分引流的手术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髓过氧化物酶与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毛蕊

    本研究中检测了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粪便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粪便钙卫蛋白(Cal)水平,探讨其对 UC 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 低分子质量肝素对纤维蛋白凝结速率的影响

    作者:何红梅

    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是新近发现的凝血指标。目前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外科手术患者的出血原因[1],另外在成分输血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是临床中常用抗凝药物,较好地控制药物剂量关系到患者预后[2]。但是目前尚没有良好的床旁检测方法检测该药物的使用情况。有关 LMWH 与纤维蛋白凝结速率之间相关关系的报道较少。为探讨采用CR值对 LMWH 进行检测是否可行,本研究对不同剂量或不同种类 LMWH 对 CR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护理体会

    作者:闫虹;张丽红;吴洁;周莉;杜晓丹;刘伟;刘建琴

    总结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6例的护理体会。

  • 睾丸扭转患儿行睾丸切除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云;郭任宇

    睾丸扭转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外科急症。睾丸缺血超过8 h、则萎缩几率极高[1]。如不能成功手法复位,治疗方案多选择睾丸固定术和睾丸切除术,而睾丸切除术对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生育功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收集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科的睾丸扭转患儿,分析选择睾丸切除术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降低患儿睾丸切除率。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疼痛护理管理

    作者:张莉

    我科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在疼痛评估的基础上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控制疼痛,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白细胞介素-37的免疫效应及其意义

    作者:许帅;姚咏明;李为民

    白细胞介素-37(IL-37)属于白细胞介素1家族(IL-1F),新近研究发现,其在炎症的发展和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1]。Kumar等[2]在2000年首次发现了这个 IL-1家族的新成员;2001年,Dunn 等[3]将其定义为 IL-1家族第7因子(IL-1 F7)。此后研究显示,IL-1 F7可与 IL-18受体α链和 IL-18结合蛋白(IL-18 binding protein,IL-18BP)结合,从而产生有限的抗炎效应[4-5]。成熟的 IL-1F7能够转移进入细胞核并与Smad3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调节基因转录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6]。正是基于 IL-1 F7独特的免疫抑制特性,近期将其命名为 IL-37[7]。本文对 IL-37的分类和分布、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相关疾病意义等方面研究动态进行综述。

  • 胸壁结核性创面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吕晓武;贾赤宇;冯胜娟;张亚洁;吴玉家;邱亚斌

    胸壁结核一般是结核菌侵犯胸壁组织所致,占全身结核的1%~2%,近年来有上升趋势[1]。胸壁结核性创面是肺外结核发展至胸壁皮肤、软组织乃至胸骨而引发的创面,常表现为慢性溃疡或窦道,即形成慢性结核性创面。由于前期无明显全身症状(如长期的低热、盗汗等),常被其他病症所掩盖,早期诊断较难,漏诊及误诊率极高,导致治疗延误,也会影响局部脏器的功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加之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不统一、不规范、疗效不确定、复发率高等因素,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危害。本文就胸壁结核性创面的诊治,尤其是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胸壁结核性创面的临床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提供参考。

  • NF-κB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正纲;米卫东

    神经系统损伤相关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的学习、认知能力受损,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外伤、缺血缺氧、感染、神经退行性病变、麻醉药物损伤等均可引起神经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并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2-4]。核转移因子-κB (NF-κB)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5-6]。NF-κB 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参与介导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神经保护等过程[7]。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NF-κB及相关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前列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1例

    作者:马晗;杨勇;杨渝;鲜鹏;赵军武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前列腺原发更为罕见,我院于2013年3月诊治1例,报告如下。

  • 恶性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临床救治及护理

    作者:姜伟娜;李楠;姚柯蕾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指骨髓或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受感染或者肿瘤刺激后吞噬各种血细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程凶险,患者可因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 DIC 而死亡,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2013年8月30日我科收治1例 NK/T细胞淋巴瘤合并 HPS患者,首次 CHOP-E 方案化疗后病情恶化,经积极救治及护理,患者病情平稳,顺利行第2周期化疗后出院。报告如下。

  • 伤口评估过程中应加入循证医学元素

    作者:贾赤宇

    伤口通常分为急性伤口和慢性伤口。急性伤口一般因为外伤、突发事件或战伤所致,发病急、进展快,若处置得当愈合也较迅速。慢性伤口发病隐匿,病程迁延,发展缓慢,病因复杂,一般是由于急性伤口早期处置不当并发局部感染,或者患者同时伴有其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性疾病(如截瘫)、血管性疾病(如血栓)、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等疾患。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招收研究生启事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三0四医院),是以创(烧)伤、急救、危重病救治为特色,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一支以盛志勇院士和付小兵院士为代表的博士、硕士导师队伍。主要研究方向为创(烧)伤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烧伤后代谢障碍与营养支持和调理、创面愈合与组织再生、腰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创伤病理和糖尿病的防治等。现正在继续招收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详细情况可函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科训科。地址:北京市阜成路51号;邮编:100048;联系电话:010-68989152。

  • 《中华创伤医学》出版发行

    作者:

    由创伤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和王正国院士以及台湾地区外伤医学会前任理事长李建贤教授共同主编,包括台湾地区22位专家在内的创伤医学及相关领域160余位专家学者编写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华创伤医学》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创伤医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内容涵盖了海峡两岸的创伤医学发展史、创伤急救系统、创伤数据库、创伤预防、创伤救治以及救治器材等创伤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全书共分9篇,包含135章,共计375万字,既反应了创伤救治成熟的治疗技术和经验,又体现了现代创伤医学从管理、预防、治疗到康复新进展,不仅继承了以往创伤医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的重要成果,还反映了台湾地区同道在该领域的独到经验;既包含创伤医学本身的内容,又涉及创伤预防与救治密切相关的教育和预防等领域,反映了从创伤预防到创伤救治与康复,从管理到教育等多个角度的全貌,对中国创伤医学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

  • 《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出版发行

    作者:

    由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王正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吴祖泽院士主编,11位两院院士、136名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大型学术专著《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一书是在2008年出版的《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的基础上,由国内从事该领域的主要专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新进展,并结合相关工作编著而成,是对近年来我国再生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总结,对于我国再生医学研究工作有着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全书共205万字,分为40章,对再生医学的历史、概念、范畴和各领域再生医学的现状与发展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全面、系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并对再生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该书对于国内外再生医学领域开展广泛的学术技术交流、促进再生医学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购书电话:010-67605754,65264830,59787586,59787592。

  • 《军事医学研究(英文)》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军事医学研究(英文)》(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杂志于2014年正式创刊。该刊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担任主编,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担任编委,施普林格出版集团 BMC中心协助进行期刊网络 OA出版。

  •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作者: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创刊于2000年6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学术期刊。2006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感染、炎症、修复》杂志为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内容涉及各有关学科疾病所致的全身/局限性感染、炎症反应与组织修复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临床防治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各学科、各专业从事感染、炎症、修复方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

感染、炎症、修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