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 감염염증수복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8521
  • 国内刊号: 11-522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0004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盛志勇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外源性EGF促进吸入性损伤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增殖和肺水转运

    作者:柳琪林;胡森;陆江阳;王谊冰;杨毅;盛志勇

    目的: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吸入性损伤大鼠的肺泡Ⅱ型细胞(alveolar typeⅡcell,ATⅡ)增殖和肺水转运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60只,160~180g.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正常对照(n=10);Ⅱ组:单纯EGF给药;Ⅲ组:单纯吸入性损伤;Ⅳ组:吸入性损伤+EGF治疗.Ⅱ、Ⅲ、Ⅳ组各分为24、48、72、120、168h五个亚组(n=10).Ⅲ组和Ⅳ组的大鼠先造成烟雾吸入性损伤.Ⅱ组和Ⅳ组(伤后立即)用特殊针头经气管喷入EGF(100μg/kg).每组中6只大鼠用于检测肺泡液体清除率(alveolarliquid clearance,ALC),4只用于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尿嘧啶脱氧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烟雾吸入性损伤可以导致各级支气管管壁水肿,肺泡壁破坏,肺泡腔内液体聚积,肺泡隔水肿.外源性EGF显著增加新增殖ATⅡ数量.正常大鼠ALC为(22.07±3.67)%.气管滴入EGF后48、72和120h的ALC显著升高,分别为[(43.37±11.04)%,(P<0.01);(41.75±7.02)%,(P<0.01);(35.86±4.09)%,(P<0.05)],168h后恢复正常水平.吸入性损伤后ALC在第24h下降36.7%,其他时间点ALC也有不同程度减少.EGF治疗可以使吸入性损伤大鼠的ALC在48h后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25.25±3.66)%].结论:外源性EGF经气管喷入,能有效刺激ATⅡ的增殖,提高肺泡液体转运能力,有助于修复吸入性损伤大鼠的肺泡组织,减轻或消除肺水肿.

  • 离体皮肤氧耗量测定与微机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

    作者:吴志谷;耿淼;黎君友;贾小明;陈圣清

    目的:比较长短氧传感器常规手工计算法和微机数据分析法测定皮片氧耗活力的效果.方法:将Wistar鼠薄皮片分别切成直径为15mm和6mm的小皮片,一部分皮片立即测定氧耗量,另一部分皮片液氮冻存.两种氧传感器对每块皮片各测定两次,然后按常规法和微机法计算测定皮片1 min的氧耗量.结果:两种氧传感器常规法和微机法测定新鲜皮片的氧耗量各组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长氧传感器测定的氧耗量比短氧传感器测得的氧耗量显著高(P<0.05).两种氧传感器微机法测定皮片的氧耗量比常规法测定皮片的氧耗量显著高(P<0.05).长氧传感器和微机法测定冻存皮片的氧耗量比新鲜皮片氧耗量显著低(P<0.01).结论:提示长氧传感器比短氧传感器测定皮片氧耗量更高、用皮量更少,而微机法比常规法更加简便可靠.

  • 间苯三酚显色法微量快速测定木糖含量

    作者:黎君友;孙丹

    目的:寻找简单、快捷、精确、稳定和微量的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的方法,以作严重创伤后肠道损伤的诊断指标.方法:以Eberts等建立的方法作适当调整,使之微量和动态测定小动物血和尿中木糖的含量.反复作5次标准曲线,并测定Wistar大鼠空腹血和口服0.5g/kg木糖(D-xylose)后2h和4h血的浓度.结果:经DU-7 Backman扫描证实大吸收峰在554nm,以5次0~4mmol/L范围内测定木糖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9±0.0017);大鼠口服木糖后2h血浓度(154.4±5.5)mg/L;口服4h后降至(87.4±11.2)mg/L.取大鼠口服2h和4h血浆批内重复6次,批间重复6次,结果批内变异系数为1.98%,批间变异系数为3.10%;各标准木糖回收率为97.2%~104.3%.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简单、快捷、稳定,可用作判断严重创伤后肠道吸收功能损伤的指标.

    关键词: 木糖 间苯三酚 大鼠
  • 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

    作者:王宇玫;佟欣;李平生;彭朝津;楚勤英;罗敏;姜玉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的程度,研究中性粒细胞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氧化程度与冠心病类型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分离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测定其化学发光程度的变化,对其发光强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光的峰值和积分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的发光强度与磷酸肌酸激酶(CPK)的峰值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增强,反应其氧化能力增强,其程度与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坏死的程度呈正相关.

  • 不同年龄神经再生解剖特异性差异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友清;陈亮;顾玉东;李继峰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大鼠神经再生趋化性在解剖特异性水平上的差异,为研究分娩性臂丛损伤(产瘫)患儿易出现同步收缩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大鼠按年龄分幼年组和成年组各20只,建立解剖特异性模型:右侧坐骨神经切断以后,其中胫神经近端接Y形硅胶管入口端,Y形管两出口分别接远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术后3、6周分别采用神经电图、组织学方法检测神经再生.结果:术后3、6周,成年组胫、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比值分别为7.27±8.63和3.44±1.67,波幅比值分别为12.45±25.03和4.32±2.87;幼年组胫、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比值分别为1.80±1.65和0.97±0.42,波幅比值分别为2.29±3.37和1.22±0.62,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的比值的差异在术后3、6周均有统计学意义(秩和值T分别为73,60,74和65,P<0.05).成年组远端胫神经有髓轴索数/腓总神经有髓轴索数(甲苯铵蓝染色)的比值在术后3、6周分别为9.62±9.30和8.94±6.20,幼年组分别为1.26±0.62和1.73±2.49,两组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和62,P<0.01).结论:幼年大鼠神经再生趋化性的解剖特异性较成年大鼠差,这可能是临床上分娩性臂丛损伤较成人臂丛损伤更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步收缩的原因之一.

  • 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小时内削痂的安全性和促进愈合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树良;廖镇江;向军;王志勇;杨丽英;史济湘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h内削痂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h内实施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实验组,并选14例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4~6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人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期休克征象发生上无显著差别,而实验组创面愈合天数为(19.08±5.31)d,较对照组(29.36±7.03)d明显减少(P<0.01),同时实验组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平均愈合天数.

    关键词: 烧伤 削痂 创面愈合
  • 外固定支架简易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18例

    作者:刘光军;张树明;王成琪;王长江;王亮

    目的:报道应用外固定支架简易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6年至2001年,我们应用外固定支架和钢丝、螺丝钉、钢针等简易内固定物治疗Pilon骨折18例.结果:临床和X线影象随访1~5年,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一期愈合率95%,平均愈合时间5.6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8.9%.结论:外固定支架加简易内固定是治疗Pilo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提高了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

  • 作者:

    Objectiv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biopterin, an essential cofactor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toxin-induced shock, yet its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gram-positive sepsis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adopted a rat model of postburn Staphylococcus aureus (S.aureus) sepsis to observe the time course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biopterin in postburn S. aureus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ram-positive sepsis. Wistar rats were inflicted with a 2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full-chickness scald injury followed by S. aureus challenge, then guanosine triphosphatecyclohydrolase I (GTP-CHI) mRNA expression and biopterin levels in liver, kidneys, lungs and heart were determined at 0. 5, 2, 6, 12 and 24 hours after S. aureus challenge. We found that after S. aureus challenge, GTP-CHI gene expressions and biopterin levels were markedly up-regulated in various tissues, and remained at high values up to 24 hours (P< 0. 05-0.01). Meanwhile, the organ function indexes, including serum alanine amim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creatinine (Cr), 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CK-MB), levels and pulmonary myeloperoxidase (MPO)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24 hours postburn, and th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was aggravated by S. aureus challenge. Moreover, it was shown that cardiac GTP-CHI mRNA expression and renal BH4leve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K-MB and Cr (r=0. 892, P=0. 0012 and r=0. 9423,P=0.001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mal injury combined with S. aureus challenge could induce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biopterin, which acts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factor of iNOS,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secondary to postburn sepsis.

  • 提高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成活率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柴家科;盛志勇;陈璧

    目的:提高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llo-ADM)复合移植的成活率.方法:将36块经胰蛋白酶和戊二醛等处理的网状Allo-ADM与超薄断层自体皮片(Auto-OTS)一次性重叠移植于21例烧伤患者的Ⅲ度切痂创面和整形患者的切疤创面上,以邻近Auto-OTS和断层中厚自体皮片(Auto-TTS)移植物为对照,观察Allo-ADM的厚度和术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复合皮CS成活率(%)和皮片质量的影响.结果:CS组总体成活率较Auto-OTS组和Auto-TTS组低(P<0.05),其中薄的(0.2~0.3mm)Allo-ADM组比较厚的(0.3~0.4mm)Allo-ADM组成活率高(P<0.01),延期(12~17d)换药组成活率明显高于按期(5~7d)换药组(P<0.01),薄的Allo-ADM组和延期换药组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1~4年,CS组未见排异反应和瘢痕增生,外观色质和弹性近似正常皮肤而优于Auto-TTS组;组织学上,2周时双层CS与创基之间可见Allo-ADM网孔内血管蒂状结构,与对照组相比,52周时CS组真皮层胶原排列有序,有较少的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结论:Allo-ADM与Auto-OTS一次性重叠移植,提高了超薄自体皮片的移植效果,适合在烧伤和整形患者中推广应用;条件允许时,适当增加ADM的厚度和网孔密度以及延长首次换药时间将有助于提高CS的成活率和质量.

  • 伤后24小时内削痂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生长因子释放及愈合的影响

    作者:向军;陆树良;王志勇;乔亮;杨丽英;金曙雯;金再敏;孔令雯;廖镇江

    目的:探讨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释放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及其对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选12例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术前在实验创面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前实验区标本,行削痂后创面均以辐照猪皮覆盖.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该保留创面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于伤后5~7d行第2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采用组织培养和ELISA技术测定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并对创面组织中新生肉芽形成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后,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创面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从而提示了伤后24h内削痂优于常规手术.

  • 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作者:姜小国;胡森;石德光;孙丹;晋桦;黎君友;柳琪林;盛志勇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左颈总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分离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远端20min,间隔20min后重复,共刺激3次.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等7组.分别于静注LPS后1h、1.5h和2h测定血浆TNFα、皮质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假手术组血浆中TNFα含量水平较低,静注LPS各组TNFα含量升高8~24倍,高峰均在1.5h出现,并于2h回落;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TNFα含量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注射LPS组明显降低;单纯注射LPS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结论:提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 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愈合延迟的关系

    作者:崔玉芳;夏国伟;付小兵;杨红;彭瑞云;谷庆阳;高亚兵;崔雪梅;胡文华;王德文

    目的:研究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规律并探讨其与愈合延迟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碱磷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创伤复合照射组动物白细胞数出现下降,伤后3 d降至低,伤后5 d仍显著低于单伤组;伤后两组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均出现升高,然而在整个伤口愈合过程中,伤照组凋亡率始终高于单伤组;伤后不同时间淋巴细胞Bax蛋白出现升高,伤照组明显高于单伤组,而Bcl-2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降低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增加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原因;Bax和Bcl-2蛋白参与了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

  • 细胞凋亡和PCNA表达与肝细胞癌分化状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艳玲;梁后杰;肖文华

    无论在何阶段,肿瘤的生长速度由细胞增殖和丢失的比值所决定.本文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P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现象进行研究,以探讨二者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血液滤过治疗烧伤脓毒症的经验

    作者:陈挺孙;仇旭光;蒋金珩;王野平

    烧伤脓毒症是当前烧伤病人的主要死因,近10年TBSA>30%的烧伤病人脓毒症病死率高达40%.近年来有些单位探索性地应用血滤治疗脓毒症,他们认为血液滤过对改善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但应用血滤的适应症即血滤介入时机和血滤治疗持续时间仍有待探讨,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笔者回顾分析我科12年来收治23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临床资料,并对近6年¨例并发脓毒症高危病人采用血滤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

  • 几种人体寄生虫对火器伤者的危害

    作者:李全岳;刘伟信;农江;周立

    寄生虫属于低等动物,寄生在人体内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但至今未有寄生虫对火器伤者损害的资料报道.为积累科研资料,指导今后对火器伤诊治工作,现将我院火器伤死者尸解中发现寄生虫感染的资料报道如下: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作者:常东;蒋伟;黄志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生素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应用于临床,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其机理越来越复杂.各种抗生素敏感性下降,临床感染的细菌也逐渐发生了变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临床分离率近年来已进入我院临床病原菌感染的前10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导致高龄、免疫功能下降及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该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具有高效的耐药性,临床上治疗很困难,患者病死率较高;为了给临床有效治疗这类感染提供依据,我们对我院近2年来分离的3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

  • 排雷中地雷炸伤伤情特点及防治

    作者:李全岳;何富强;曲海燕;农江;付小兵

    本文对地雷伤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总结,对地雷炸伤的原因.伤情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雷伤的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 液氮冷冻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邹先彪;张晚霞;刘少卿;杨宇光;郭晋平;张文英

    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在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之后,位居第三.近几年来,由于性乱人群的增加和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使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病的部位也不仅仅限于生殖器.现将我科2001年7月~2002年2月间对116例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糖尿病难愈创面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关系

    作者:林炜栋;陈向芳;青春;陆树良

    创面愈合延迟或不愈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其中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可能是影响创面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系还原性糖、醛基与各种蛋白质N端游离氨基酸或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团间在非酶催化下形成可逆的Schiff碱基,再经进一步反应,和化学结构重排转变为性质更为稳定的Amadori产物(Amadori products,AP),这些早期糖基化产物可继续缩合,经十分复杂的重组、脱氢、交联,终形成不可逆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1].

  • 三氧化二砷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源汉;李明芬;傅红春

    砷剂入药,古已有之,早的正式记载见于<本草纲目>.1931年,Forkier用亚砷酸钾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获得成功.自1971年始,我国学者用砷剂治疗白血病,1992年开展单一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以来,砷剂在抗癌机理和临床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逐渐深入到各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中,显示了广阔的抗癌前景.

  • 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笃银;杨银辉;陈璧

    真皮能充当薄的断层自体皮移植物(STSGs)和培养的表皮自体移植物(CEAs)稳定的载体,足够厚的真皮能抑制创面收缩和瘢痕形成[1],并改善CEAs的存活[2-4].近年,通过酶和去污剂联合脱细胞技术,能去除异体真皮组织内诱导炎症-免疫反应的细胞和部分细胞外基质成分,制成充当复合皮(CS)真皮替代物(DS)的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llo-ADM).目前,Allo-ADM与STSGs或CEAs重叠移植,已在以烧伤为主的多学科的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移植效果.本文就CS和Allo-ADM近10年来的发展进程加以概述.

  •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受体在胎儿肠道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葛世丽;付小兵;陈伟;盛志勇

    目的: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胎儿和成人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21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小肠组织19例和成人小肠组织2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小肠组织中的定们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EGF及其受体在不胎龄的胎儿和成人小肠组织中都有阳性表达.随着胎儿生长发育,小肠组织中EGF和EGFR的蛋白含量逐渐啬,这一变化趋势一直保持到成人皮肤组织中,其中EGF蛋白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上能上能下细胞、粘腊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和浆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EGFR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EGF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难愈性溃疡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作者:孙同柱;陈伟;付小兵;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IGF-Ⅰ Rα和IGF-Ⅰ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确定这三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IGF-Ⅰ蛋白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而其受体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也无明显差异.含有IGF-ⅠRα和IGF-Ⅰ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降至为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在IGF-Ⅰ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Ⅰ Rα和IGF-Ⅰ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

    作者: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刨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对照组60%(12/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1整合素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 外源性bFGF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MMP-2、MMP-7和TIMP-2的影响

    作者: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顾小曼;孙晓庆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bFGF对两者的影响,认识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抑制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烫伤和bFGF治疗三组.利用大鼠30%深Ⅱ度烫伤模型,于伤后3h、6h、1d、3d、7d和14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活动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伤后1d MMP-2/MMP-7表达增多,随后略有下降,7d时再次达到高峰.伤后TIMP-2的表达与前者的表达一致.局部外用bFGF后,创伤初期(3h~6h)组织中MMP-2/MMP-7的表达无显著变化,1d~14d,MMP-2/MMP-7和TIMP-2阳性表达强于对照组.结论:MMPs和TIMPs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与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密切相关.

  • 双单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浆及组织中金葡菌肠毒素B

    作者:李红云;姚咏明;施志国;董宁;于燕;陆连荣;盛志勇

    目的:细菌学研究表明,可溶性外毒素的产生是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的重要标志之一,在G+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肠毒素和中毒性休克毒素-1(TSST-1)因其"超抗原"特性,以及它们在脓毒症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中的特殊意义而倍受关注.本文建立了一种敏感、快速的酶免疫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动物体液及组织中金葡菌肠毒素B(SEB).方法:采用生物素-链亲素系统放大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以SEB单抗1D2为包被抗体、生物素标记的另一种SEB单抗2D1为标记抗体进行测定.结果:在0.039~10.000μg/L浓度范围内将SEB标准品进行倍比稀释,平行测定4次.当SEB标准品浓度为0.039μg/L时,测得的平均A值仍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分别为0.193和0.108).若以样品A值/阴性对照A值大于2(P/N>2)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则低检出限为0.078μg/L(A=0.220).在0.078~10.000μg/L的浓度范围内,SEB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值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r=0.9906,平均变异系数为5.32%.为了考察方法的精确度,在标准曲线适用的范围内选择3个SEB浓度(10.000μg/L、5.000μg/L和2.500μg/L),每个浓度重复测定4次,变异系数分别为6.82%、5.25%、和3.90%,平均变异系数为5.32%.回收实验显示,正常大鼠、家兔和人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3%、97.34%和19.99%,正常人尿液中平均回收率为91.53%.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定性及定量检测动物血浆及人尿液中的SEB.结论:本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稳定性强,而且简便、快速,适用于动物血浆及组织中微量SEB的定量测定,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陈伟;付小兵;孙晓庆;杨银辉;孙同柱;赵志力;盛志勇

    目的:瘢痕疙瘩是皮肤真皮伤愈合后遗留的高出周围皮肤、发红、坚硬的病理结构.患者不仅有瘙痒、刺痛等症状,关节部位瘢痕挛缩常限制肢体的功能活动,在面部等暴露部位还可导致毁容,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受损部位的功能恢复,成为影响严重烧、创伤病人康复的一大难题.从分子水平了解瘢痕疙瘩发生机制,将为治疗这一病症提供可靠的线索,因此本课题探讨与瘢痕疙瘩发生相关基因群的表达变化,并对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按一步法抽提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8464条人类基因PCR产物按微阵矩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将等量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Cy5或Cy3)掺入的cDNA一链做探针,混合后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RT-PCR技术和Northern杂交检测TGF-β1和c-my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8464种基因中,瘢痕疙瘩和患者自身正常皮肤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测的3对临床标本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436条.根据这些基因表达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15类,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运输蛋白基因,细胞信号和传导蛋白基因,细胞应急蛋白基因,与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的蛋白基因,细胞凋亡蛋白基因等,其中上调基因有282条(3.33%),包括TGFβ1和c-myc基因;下调基因有154条(1.82%).RT-PCR和Northern杂交方法证实,瘢痕疙瘩内TGFβ1和c-myc的mRNA含量都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结论:瘢痕疙瘩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其形成相关.微阵矩基因芯片在筛选瘢痕发生相关基因的改变时,具有快速、高通量和高敏感等特点,瘢痕疙瘩差异表达谱的分析为治疗瘢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 对细胞逆分化现象的再认识

    作者:付小兵;李建福;盛志勇

    众所周知,细胞分化是一个贯穿于有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十分普遍的生物学现象.理论上讲,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一但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而开始分化之后就不在改变,即使该条件因素已不复存在,仍能继续分化下去,从而导致个体的形成、成熟、衰老和死亡.在此过程中,只有局部某些细胞能维持胚胎状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说的干细胞).

感染、炎症、修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