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Infection Inflammation Repair 감염염증수복

  • 主管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8521
  • 国内刊号: 11-522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0004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盛志勇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重度烧伤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鲁刚;马奎;黄沙;孙同柱;付小兵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移植对大鼠严重烧伤后肾脏损伤的影响,为干细胞应用于烧伤后的脏器保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获取并分离培养孕大鼠UCMSCs并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2)、生理盐水组(n=12)、乌司他丁组(n=12)和UCMSCs组(n=12).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立即活杀取材;其余3组制备20%TBSAⅢ度烧伤模型(98℃,12 s),于伤后48 h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g(生理盐水组)、乌司他丁1.6×105 U/kg(乌司他丁组)和UCMSCs106/kg (UCMSCs组),于给药后7、14 d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并进行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的测定.结果:烧伤后7、14 d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干细胞移植后的大鼠烧伤后肾脏组织充血、肿胀等病理学改变较乌司他丁组及生理盐水组有所减轻,随时间延长减轻更加明显;免疫组化观察显示UCMSCs组伤后7d和14 d肾组织中Bcl-2的表达较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表明肾组织抗凋亡能力增强.大鼠烧伤后BUN和C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乌司他丁治疗组除14 d BUN较生理盐水组升高外,其余时间BUN和Cr均明显下降.UCMSCs组伤后7和14 d两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显示干细胞治疗对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UC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重度烧伤后大鼠肾脏组织的损伤并改善肾脏功能.

  • 不同程度烫伤应激对大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曹卫刚;邱宝安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对大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大鼠乳腺癌细胞Walker-256癌细胞株注入Wistar幼鼠腹腔,5d后抽取腹水,浓缩,经Wistar大鼠腹股沟皮下接种,建立Wistar大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选取24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未烫伤)、轻度烫伤组(10%TBSA,100℃水中烫伤5 s)、重度烫伤组(15%TBSA,100℃水中烫伤10 s),每组8只.烫伤后12h尾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烫伤后1、7、13d测定皮下肿瘤体积,伤后13 d进行肿瘤的病理学观察.结果:烫伤后大鼠血浆IL-1β水平较实验对照组[(5.01±2.51)pg/ml]明显升高(P<0.01),重度烫伤组[(155.78±18.30)pg/ml]较轻度烫伤组[(94.12±15.31)pg/ml]升高更加明显(P<0.01);烫伤后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也较实验对照组[(60.51±16.70)μg/L]明显升高(P<0.01),重度烫伤组[(115.78±17.42)μg/L]较轻度烫伤组[(87.19±13.28)μg/L]升高更加明显(P<0.05).烫伤后1d,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7d和13 d,对照组与轻度烫伤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烫伤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实验对照组和轻度烫伤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烫伤组肿瘤细胞密度均较实验对照组大;各组均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尤以重度烫伤组为甚.结论:重度烫伤后应激反应促进肿瘤的生长.

  • 蜕皮甾酮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作者:冯长江;吴旭;马奎;杨思明;李军;吴霞;付小兵

    目的:研究体外条件下蜕皮甾酮(EDS)对冻存复苏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hUCMSCs采用梯度冷冻技术冻存,6个月后复苏,扩增、传代,分3组培养:空白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低剂量EDS组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100 μg/ml EDS;高剂量EDS组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200 μg/mlED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10 d时计算克隆形成能力,绘制细胞生长0~7 d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hUCMSCs的细胞表面特异标记(CD34、CD45、CD29、CD105),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hUC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两EDS组克隆形成率约为75%,空白对照组约为40%.生长曲线显示两EDS组增殖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快,但两EDS组增殖速度相近.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两EDS组的CD29、CD105阳性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D34、CD45呈阴性表达,其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两ED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检测发现,各组细胞均能够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高剂量EDS组细胞在未加诱导培养基的情况下仍出现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趋势.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DS对细胞复苏后恢复细胞活性以及提高存活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较高浓度的EDS有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趋势.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作者:岳红;郝建华;苏小军;李平;孙雪峰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单胎待产孕妇(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麻醉方法相同.芬太尼组术后镇痛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4 ml+1%罗哌卡因10 ml+芬太尼0.4 mg+生理盐水,经硬膜外镇痛泵给药.舒芬太尼组以舒芬太尼0.04 mg代替芬太尼,其余药物及给药方法与芬太尼组相同.两组均采用负荷量+持续剂量给药模式,持续剂量背景流速2 ml/h.于自控镇痛给药后6、12、24、48 h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及不良反应,评价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均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镇痛满意率均在95%以上.两组术后6~48 h 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舒芬太尼组镇静评分2分的例数高于芬太尼组,两组均无重度镇静.舒芬太尼组术后12、24、48 h舒芬太尼组运动障碍发生率均低于芬太尼组(P<0.05).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舒芬太尼组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1%罗哌卡因10 ml+舒芬太尼0.04 mg能取得与1%罗哌卡因10 ml+芬太尼0.4 mg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和术后运动障碍的发生,但需注意观察镇静程度.

  • 2006-2010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监测分析

    作者:蒋伟;于勇;李少增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2 COMPACT).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年标准,利用Whone 5.6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277株(38.2%),革兰阴性菌378株(52.1%),真菌70株(9.7%).主要分布于ICU171株(23.6%)、烧伤整形科病房106株(14.6%)、干部科病房87株(12.0%)和普通外科病房65株(9.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分别为66.1%(76株)和85.7%(82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但有6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2.2%.1.7%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中度敏感,3.3%(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22.5%(9株)和51.2%(22株).血流感染真菌的分离率由2006年的9.1%上升至2010年的11.2%.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是本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占很大比例.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有上升趋势并出现了耐药性.加强血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生素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非常重要.

  • 经阴道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主观疗效观察

    作者:张迎辉;鲁永鲜;刘昕;沈文洁;刘静霞

    目的:调查经阴道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主观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2011年3月因重度POP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阴道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术治疗的114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盆底功能障碍(PFD)症状问卷——盆底困扰量表简表(PFDI-20)以及生活质量问卷——盆底影响问卷简表(PFIQ-7).结果:术后2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率分别为84%(96/114例)、75%(85/114例)和68%(77/114例).术后1年时随访患者的POP-Q分期均≤Ⅰ期,手术客观成功率100%.术后2个月发生网片暴露19例(19.8%,19/96例),术后1年时网片暴露仍有6例(7.8%,6/77例).术后2个月患者阴道或盆腔困扰症状、排尿困扰症状及排便梗阻症状明显缓解并维持至术后1年,PFDI-20与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经阴道聚丙烯网片盆底重建术可有效缓解重度POP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乌司他丁对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作者:胡超;杨红明;姚咏明;马丽;冯永强;褚万立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烫伤大鼠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以及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烫伤+乌司他丁治疗组(n=32).后两组大鼠制作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伤后即刻腹腔注射林格液或乌司他丁+林格液抗休克,创面涂碘伏抗炎.假烫组于37℃水浴中12s行假烫.各组分别于伤后1、3、5、7d腹主动脉无菌采血,并分离获取大鼠脾脏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脾组织HMGB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脾组织HMGB1水平在伤后1~7 d显著升高(P<0.01),伤后3d时表达量高,分别为0.66±0.10、0.22±0.05(t=10.91,P<0.01);乌司他丁治疗后1~7d HMGB1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伤后5d表达量低,分别为0.32±0.07、0.63±0.07(t =9.61,P<0.01).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CD4+CD25+Treg表达在伤后逐渐上升,伤后3d时达到峰值(5.42±0.56)%;乌司他丁治疗后,CD4+CD25+Treg于伤后3、5、7d显著低于烫伤组(P<0.01),伤后5d时低(2.23±0.21)%.结论:严重烫伤后大鼠脾脏HMGB1水平的持续升高对其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具有显著的影响;乌司他丁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能够降低伤后HMGB1的表达,改善烫伤大鼠的免疫功能.

  •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张彦

    目的: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 AFLP)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7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AFLP患者中食欲下降6例(85.7%),恶心、呕吐5例(71.4%),黄疸7例(100.0%),水肿6例(85.7%);并发产后大出血5例(71.4%),肾功能衰竭3例(42.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42.9%).6例患者经过及时终止妊娠和综合治疗,预后良好.1例孕产妇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1例围产儿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改善AFLP母婴预后的关键.

  • 异丙酚对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丁玉美;安敏;邱颐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骨科创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例合并SIRS、麻醉前创伤评分≤13分、手术时间4h以内、估计累计出血量≥1 000ml的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麻诱导方式相同,对照组给予依托咪酯0.2~0.3 mg/kg静脉注射,异丙酚组给予异丙酚1.0~2.0 mg/kg静脉注射,并术中维持,其余处理方法相同.分别于全麻诱导前、麻醉后5 min、术毕、术后1d和7d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各组于麻醉后5 min与诱导前比较亦无明显变化;术毕及术后1d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均升高,但异丙酚组升高幅度较小,相同时间点两组间IL-6、IL-8、TNF-α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7d两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对SIR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具有抑制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机体过度炎性反应.

  • 热打击联合脂多糖刺激对人肠上皮细胞SW480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唐丽群;袁芳芳;刘亚伟;徐秋林;苏磊;刘志锋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与热打击分别单独作用与联合作用对人肠上皮细胞SW480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于37℃、5% CO2标准培养箱中培养人肠上皮细胞株SW480.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直接收集细胞上清;LPS单独刺激组(LPS组)分别使用0、0.01、0.1、1和10 μg/ml的LPS刺激SW480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进行热打击(42℃,1 h)后在标准孵箱分别培养1h和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LPS+热打击组将SW480细胞42℃热打击1h后给予上述浓度的LPS刺激,再重新置于标准孵箱中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各组细胞上清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分别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10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结果:单独LPS刺激时呈剂量依赖性诱导SW480表达分泌IL-8,对其余9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水平影响不明显.单纯热打击仅诱导SW480细胞表达分泌IL-8的水平升高,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仅热打击24 h后IL-8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热打击联合不同浓度的LPS刺激SW480细胞,LPS浓度低时并不影响SW480表达分泌IL-8的水平(P>0.05),而高浓度LPS可以显著减少其表达分泌水平(P<0.05).结论:人肠上皮细胞SW480作为脏器实质细胞,对炎性刺激仅能产生单一种类的细胞因子,其中LPS单独刺激和一定强度的热打击均可上调SW480分泌IL-8;但高浓度LPS在热环境下可抑制SW480细胞的IL-8表达分泌水平.

  • 隐蔽切口真皮内剔除法治疗睑黄斑瘤106例

    作者:阎棣;冯艳琴;单静;赵彤;苏桂冬

    睑黄斑瘤是常见的黄瘤,常表现为独立的黄色斑块,对称发生于两侧眼睑,形成后不会自行消失,影响美观.以往治疗睑黄斑瘤多采用电烧、冷冻、化学剥脱方法,但复发率高,且复发的黄斑瘤不见缩小.我们采用隐蔽切口真皮内剔除法治疗睑黄斑瘤,经多年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医院门诊处方用药调查分析

    作者:黄显金;周亮;王芳;杨翠

    对我院门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了解我院门诊患者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3月24日的门、急诊日间处方共1 855张(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及狂犬疫苗处方除外),统计其科室、患者年龄、药品品种数、药品通用名使用情况、注射剂处方数及品种数、抗菌药物品种数及联合用药情况、处方金额等,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 昏迷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巧灵;赵红梅

    昏迷患者常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并且因为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给吸氧、吸痰和雾化吸入等治疗护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合理使用口咽通气管可以有效解决舌后坠的问题,有利于临床护理.现将我科对63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496例女性尖锐湿疣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云杰;邹先彪;杨宇光;郭晓娟;曲莉;林卉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活动传播的表皮增殖性疾病,常见而多发,但难以根治,容易复发.由于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HPV药物,使处于亚临床及潜伏感染状态的尖锐湿疣难以彻底消除,长时间内具有传染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我们对2010年1-1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尖锐湿疣的496例女性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 低能量氦氖激光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静脉给药是化疗药物给药的主要途径.化疗药物对局部静脉有较强烈的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我科于2008年开始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及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传统硫酸镁湿敷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5研究进展

    作者:赵洪强;李为民;姚咏明

    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研究的诸多进展对于人们深刻理解和认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Collison等[1]首次描述了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的组成及其功能,发现IL-35是小鼠体内专一由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泌,并对免疫功能发挥调控效应的重要细胞因子.新近的资料证实,IL-35参与了宿主免疫反应的调节过程,对其的研究日益受到高度关注.现就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细胞因子作用及其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伟明;陈阿梅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等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病变.在人体衰老过程中脊柱的退行性变属于正常退行性变过程,但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远比脊柱退行性变发生得早,其原因众多,包括自身免疫力、营养水平、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改变、机械外力损伤等.因此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过程很复杂,目前认为其机制为椎间盘内细胞数量减少,蛋白多糖和胶原的合成减少,椎间盘内的正常张力因为类软骨细胞生存的内环境被破坏而改变,因此引起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研究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助于发现可能延缓或防止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更好的方法.本文就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及干细胞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作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 CCR2与MIP-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施颖菡

    在炎症反应中,趋化因子(chemokine)在炎症反应局部通过激活和趋化的作用募集炎性细胞参与炎症反应.起初,人们认为趋化因子仅与炎症反应相关,直到发现趋化因子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脑白质病有密切关系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神经系统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其表达量高低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了许多神经系统的炎性病理过程,还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增殖、发育、调节神经信息传递、神经保护和疼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kine protein,MCP-1)受体CCR2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protein,MIP-1)均为趋化因子,属于趋化因子超家族.现就CCR2和MIP-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弧线式牵张成骨器的研制与应用进展

    作者:吉凯

    颅颌面牵张成骨技术已有近40年历史.1972年Snyder 首次对犬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动物实验,1992年McCarthy 首次将颅颌面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临床.经过学者、医生们的不懈努力,该技术日益成熟,科研和临床应用不断拓展[1-3].牵张成骨术需要依靠牵张成骨器来完成,牵张成骨器的状况对于牵张成骨术的成败、效果至关重要.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兰

    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易导致皮肤溃疡.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缺陷,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自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首次提出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的概念后,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烧伤整形科、口腔科等创面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2].21世纪初APG开始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与传统的局部辅助治疗技术相比,APG能有效促进创面的修复[3].随着对APG研究的进一步深入,APG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机制逐渐被认识,现将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建立创面治疗中心的管理学探讨——(四)建立创面治疗中心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者:杨云滨;付小兵;覃国强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创面治疗中心的建设运行同样会遇到许多困难,对于可预见的和难以预计的问题,应该在发展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1 目前创面治疗中心创建过程中可预见的问题1.1 认同度(包括社会认同度和患者认同度)问题医院科室的传统设置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必然在社会群体对医院的临床科室进行认识、判断、评价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 心律失常并全心扩大诊断为心律失常相关性心肌病1例

    作者:辛倩

    我科于2011年7月收治1例心律失常并全心扩大患者,诊断为心律失常相关性心肌病,病情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并逐渐加重,2011年2月因全身乏力、头晕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全心扩大",服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疗效不佳.因上述症状加重于2011年7月22日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28~168/75~94 mmHg,心律不齐,心室率46次/min,脉搏氧饱和度0.97.各瓣膜未闻及杂音.患者全身皮肤黏膜、颈静脉充盈情况、双肺呼吸音、腹部触诊、四肢肌张力等检查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B型脑钠肽,心肌酶谱,凝血指标,血气分析等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2次/min,X线胸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检查:射血分数0.57,左室舒张末内径59 mm,左室收缩末内径43 mm,左室舒张末容量175 ml,收缩末容量75 ml,全心扩大,左室壁厚度、运动及收缩功能正常,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正常,三尖瓣中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46 mmHg,未见心包积液.初步诊断:心律失常,心房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心功能Ⅱ级;高血压病.

感染、炎症、修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