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 Practice 내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087
- 国内刊号: 31-197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患者(女38例,男3例)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结果: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弥漫性症状(51.2%)为多见,其次为局灶性(22.0%)、抽搐发作(12.2%)和其他(14.6%);29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在SLE病后3年内,占71.7%;32例脑电图(EEG)检查的患者中27例有异常(84.3%),其中21例弥漫性症状患者中EEG异常20例(95.2%);22例局灶性症状患者中13例(59.1%)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异常.21例伴蛋白尿患者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余20例患者接受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者疗效可能优于后者(X2=5.91,P=0.05).结论:SLE神经系统损害以颅内弥漫性损害常见,EEG检查有助于早期弥漫性症状患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其疗效可能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治疗.
-
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学治疗(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汉族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和化疗后至Ⅲ度以上严重毒性时间(周);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TA)序列重复次数,统计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和至严重毒性时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83.3%)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6次重复,为纯合野生型(TA)6/(TA)6(UGT1A1*1/*1);11例患者(16.70%)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TA)6/(TA)7(UGT1A1*28/*1),未发现TA序列7次重复UGT1A1*28/*28的纯合突变.以上2组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26例和5例(47.3%比45.5%,P=1.0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5例和4例(9.1%比36.4%,P=0.036).2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1±1.1)μmol/L和(20.8±5.1)μmol/L(P=0.09),至严重毒性时间2组分别为9周和3周(P=0.186).结论:在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汉族患者中,UGT1A1启动子区TATA盒基冈多态性(TA)6/(TA)7杂合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但不会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
糖尿病大鼠肝X受体、11 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改变
目的:探讨肝X受体(LXR)、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链佐脲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止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测定2组大鼠肝组织内LXR mRNA、11β-HSD1 mRNA和GR 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内LXR mR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11β-HSD1 mRN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GR mRNA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肝内LXR水平呈代偿性升高,伴局部组织糖皮质激素作用减弱,这可能为机体对高糖应激的一种代偿性的自身调节机制.
-
硼替佐米联合二硫化二砷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与二硫化二砷(As2S2)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株K562和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同源细胞株K562R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增殖抑制实验、瑞氏染色细胞形态观察法、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流式细胞仪检测硼替佐米和As2S2单独或联合作用于CML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和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Bcr-Abl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反转录PCR(RT-PCR)检测Ber-Abl mRNA的表达.结果:硼替佐米联合As2S2能有效抑制CML细胞增殖,6 nmol/L硼替佐米和3 μmol/L As2S2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48 h,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6.4±3.9)%以上,坏死和凋亡细胞比例达54.0%,与单药作用(硼替佐米13.9%;As2S2 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nmol/L硼替佐米和3 μmol/L As2S2联合作用于K562R细胞48 h,细胞生长抑制率仅(55.7±5.5)%.12 nmol/L硼替佐米和6 μmol/L As2S2联合作用于K562R细胞48 h,坏死和凋亡细胞比例为38.0%,显著高于单药(硼替佐米24.0%;As2S2 11.2%)(P<0.05).药物联合作用通过线粒体途径协同诱导CML细胞凋亡,并使K562和K562R细胞的Bcr-Abl蛋白表达和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硼替佐米联合As2S2有效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提高浓度后对K562R细胞也产生类似的作用,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克服伊马替尼耐药的作用.
-
传统型和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的比较
目的:分析和比较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OS-MS)与传统型多发性硬化(C-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在苏州地区收集99例按照McDonald诊断标准(2001)确诊为MS患者(其中C-MS 73例,OS-MS 2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C-MS相比,OS-MS患者中女性更多见,首发症状以视力减退和运动障碍常见,整个病程中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视力减退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2组患者在首次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结论:C-MS与OS-MS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
外体负载特异性抗原促进小鼠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目的:验证人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外体(exosomes,EXO)负载NY-ESO-1抗原促进转基因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扩增及增强肿瘤杀伤效应.方法: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HLA)-A2阳性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分离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来源的成熟DC,利用一系列不同速度的离心结合膜超滤的方法,从其上清中提取成熟DC分泌的EXO.人工负载肿瘤睾丸抗原NY-ESO-1于EXO之上(EXO/Ag),与聚肌胞(PolyI-C)共同免疫健康HLA-A2转基因C57小鼠,并在体系中加入EXO/Ag继续体外培养脾细胞.使用以上方法获得的脾细胞行四聚体实验,并对K562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行杀伤实验.结果:脾细胞中NY-ESO-1特异的CTL有所扩增,对K562肿瘤细胞有一定杀伤效应.体外实验显示NY-ESO-1特异的CTL较前大量扩增,对K562肿瘤细胞杀伤效应大大增加.结论:EXO/Ag结合PolyI-C作为新一代抗肿瘤疫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正电子药物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认知是一种人类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简单地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人类的执行功能是指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力.
-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当Alzheimer医师于1907年报道首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时就注意到患者除记忆、语言和学习困难等认知功能损害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激越或攻击等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是AD以及其他痴呆类型常见的临床表现,曾使用非认知症状(noncognitive symptoms)、痴呆的神经精神症状(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dementia,NP)等命名,目前多采用国际老年精神病协会(IPA)1995年提出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概念[1].
-
我国近10年改变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积极筹建临床药理学,历经30年努力,临床药物试验已逐步规范化.特别是近10年我国循证医学发展迅速,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对众多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促进临床研究的规范实施.
-
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疾病修饰作用的多靶向配基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缺损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细胞外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大量沉积为主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细胞内磷酸化的tau蛋白为主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和胆碱能神经元为主的中枢神经细胞大量变性和丢失.
-
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经济负担的国内外研究比较和分析
疾病的经济负担是一个卫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通过对某种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探讨其组成和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既对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卫生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优化选择高性价比的治疗手段也具有参考价值,尤其对某种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或)高病死率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其疾病经济负担则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
帕金森病痴呆的表现特点与临床诊断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所致运动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进展性和致残性特点.现认识到PD还可有多种非运动性症状,包括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感觉障碍症状等,特别是认知功能改变时,对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实际上,有相当部分PD患者可有认知功能改变,甚至出现痴呆,此称为PD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
-
几种常用诊断痴呆的认知筛查工具
认知功能的评估应成为对临床怀疑痴呆的患者临床评估的常规组成部分.认知功能的下降是痴呆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不是痴呆所特有的症状.一些其他临床情况,如抑郁或谵妄也都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这些情况会影响对患者存在痴呆的认识.引起痴呆的不同原因会产生不同方面的认知损害,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关于认知损害更详细的评估内容可参见Cognitive Assessmentfor Clinicians一书[1].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目前临床常用的"床边"评估方法,并重点介绍Addenbrooke认知评估(ACE)量表[2,3].
-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因细胞凋亡受阻而导致的B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表现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以及其他淋巴组织中异常积聚[1].
-
骨质疏松症的新基因学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BMD)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和脆性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阶段,BMD值仍是临床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既往有关双生子和家系研究已充分证实该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之后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骨质疏松症系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性疾病[1,2],且受到药物、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
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综合征,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新发生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6个月,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而各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的异常发现.CFs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较严重的影响,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
血栓素A2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
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是血栓素合成酶催化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PTGS2)同分异构化的产物,TXA2与其特异性受体--TX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XA2R)结合后,具有强烈的血小板聚集、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在脑梗死、心绞痛、外周血管疾病、循环性休克、肺动脉高压、肾小球疾病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Benndorf等[1]研究发现前列环素(PGI2)通过激活TXA2R来抑制血管发生,从而直接加剧了冠心病的恶化.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其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记忆的巩同需要与之相关的丘脑-皮质和海马形成的神经网络结构参与旧[1,2],需要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在巩固记忆新的突触构建过程中,需要细胞外基质中多种酶的参与.突触可塑性要求细胞外周和细胞基质分子的结构重排.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其中重要的一组.MMPs包括20多种不同的亚型,均需要锌离子参与酶的活性,主要底物是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质.MMP-9是MMPs中重要的一种,MMP-9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参与突触可塑性.
-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结构异常.近期研究发现PFO可能与偏头痛有关.本文对PFO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及经皮PFO封堵术的疗效作一综述.
-
英夫利昔在克罗恩病维持缓解中的应用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由于环境、感染、遗传因素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后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终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溃疡和(或)全身症状.英夫利昔(infliximab)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人鼠嵌合lgG1单克隆抗体,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其针对CD的免疫发病机制可阻断免疫反应级联链中的多个环节,如诱导缓解、减少激素用量并促进瘘管愈合.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与急性心力衰竭预后关系探讨
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重症疾病,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分别为12%~46%和28%~70%[1,2],对其预后评价一直缺乏较好的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指标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理过程中同样伴有心肌细胞的损伤和cTnI的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cTnI水平在评价心力衰竭短、中期预后的作用.
-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1~42、β淀粉样蛋白1~4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原发性退行性腩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典型病理特征为细胞外老年斑(SPs)和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1].患者脑脊液(CSF)tau蛋白升高、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降低.近来有学者提出CSF tau蛋白、Aβ1~42与痴呆严重程度有关.但很多随访研究都未发现其变化.本研究拟将AD患者分为中度[10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20分]和重度(MMSE评分≤9分)2组,比较AD患者与重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CSF Aβ1~42、Aβ1~40浓度的差异,并且随访半年,观察其随病程进展的变化.
-
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的急诊内镜诊断和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紧急消化内镜检查成为明确诊断、选择正确治疗措施的首选方法[1].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急性出血时生命体征不稳,无法看清出血病灶,甚至造成窒息和死亡等严重事件,因此对出血性血压下降及其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在床边或病房内镜室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可增加临床安全性,有利于明确诊断和采取止确的治疗措施.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等.但早期诊断率不高[1],不少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治疗.此时应当实行以化学治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传统化疗药物除杀伤肿瘤外,对正常组织也有损伤,常可引发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患者对化疗常有恐惧感.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以肿瘤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可竞争性阻断相应配体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并可诱导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并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发挥抗肿瘤活性.西妥昔单抗目前主要与化疗合用治疗转移性结肠直肠癌[2],其联合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加草酸铂化疗用于治疗晚期胃癌也取得了更好的疗效[3].
-
神经莱姆病1例报告与分析
病例:女,73岁.4个月前因"虫咬后出现四肢乏力1年余,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20个月前于美国居住期间,在自家后院搬运旧木料时被不明虫子咬伤右季肋部,1周后被咬处出现鸡蛋大小深紫色包块,并于半个月余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抗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Bb)抗体IgM 4.66 U/mL(参考范围《0.9 U/mL),诊断为莱姆病(Lyme disease,LD);期间口服多西环素及维生素(Vit)C、VitB2、VitB6、VitB12等,2周后皮疹消失.
-
1例静脉窦血栓引起双侧丘脑病变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病例:男,55岁,右利手,小学2年级肆业,个体户.因"言语混乱、行为异常1个月"于2008年10月中旬入住本院神经内科.患者于1个月前晚间突发胡言乱语,不停玩弄火柴,在碗内放铁片说要烧水给客人喝,说爱人在外面上班赚大钱,要出去找人.患者尚能与家人交流,外出后能认识回家的路,生活可以自理.第3天在外地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1周后家人发现患者端碗不能,手臂上举无力,但能行走.半个月后出现大小便控制差,经提醒可纠正.3周后出现行走异常,拖步和小碎步,走路需搀扶,无宽基步态,无身体后仰.
-
防治并重——痴呆研究的挑战和展望
1906年德国学者阿尔茨海默(Alzheimer)医师首次报道在1例56岁严重记忆力障碍的女患者脑组织中发现大量"斑块"和"纤维缠结"的病理现象,从此揭开了人类对痴呆研究的序幕[1].百年来,痴呆研究已从早期简单的临床观察发展到目前以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多种手段针对痴呆的病因、病理、生化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全面研究的崭新阶段,并在上述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
失用症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失用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核心症状之一,相对于记忆、语言等领域,对其系统性研究较少,而失用却是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联系紧密的症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对失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提出新的见解和更完善的理论模型,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故本文将对近年来失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比较和鉴别诊断
临床上可以导致痴呆发生的疾病很多,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impaivment,VCI)为常见,约占90%.病理活检和尸检是确诊的唯一途径,但对临床工作的具体开展帮助不大.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难以鉴别.近年来在AD患者的磁共振显像(MRI)资料中常发现存在脑血管病变问题,对VCI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其脑内有AD的病理特征性表现--神经元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这些发现对AD和VCI目前的诊断提出很大挑战,人们对这2种疾病的关系和鉴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PLC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PLC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P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定了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