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logy and Neurorehabilitation 신경병학여신경강복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7061
- 国内刊号: 31-192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神经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外科386例出院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为13.99%;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等;侵入性导管、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住院天数长和高龄均是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缩短住院天数,以降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卒中后失语的康复
目的 探讨以上海方言语为语言背景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特点.方法 对31例讲沪语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检查评估和康复指导.所有患者经头部CT或MRI证实,第1次评估时间在发病后2~4周,以后每月随访一次共4次,然后3个月随访一次共4次.结果 共有29例患者完成了评估和康复指导训练;其中运动性失语12例、感觉性失语2例、完全性失语6例、经皮运动性失语5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例、传导性失语1、命名性失语2例;除完全性失语外,其他类型的失语都有较好的恢复.结论 失语的康复佳时期在发病的半年内,康复的程度和失语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的护理质量有关.
-
成人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目的 总结成人Moyamoya病(烟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比较MRA与DSA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DSA或MRA确诊的8例成人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发病各半.MRA与DS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两者结果相符合.结论 对年轻无基础疾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尤其反复TIA或卒中或头痛患者,应常规行MRI和MRA检查.DSA可清晰显示颅内、外侧枝循环状况,更有助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预后评价.
-
血管性痴呆与V-R间隙增宽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与V-R间隙增宽(EPVS)间的关系.方法 84例EPVS患者,根据EPVS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级,并应用MMSE量表和Hachinski量表诊断VaD.结果 EPVS分级越高,VaD的发生率越高(P<0.01);随着EPVS分级增高,MMSE评分逐渐下降(P<0.01).结论 EPVS与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早期发现EPVS,控制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VaD的发生及延缓其发展.
-
谷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的影响
目的 探讨谷红注射液(金特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IL-6、TNFα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3例发病<24 h的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金特佳(Kingtag)治疗组(n=33).两组均于发病当天即予治疗,均予阿司匹林、丹参粉针基础治疗1个疗程.金特佳组加用金特佳治疗1个疗程.于发病第1 d、3 d、7 d及14 d测血清IL-6、TNFα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其疗效.结果 脑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IL-6、TNFα水平增高(P<0.01),治疗后逐渐降低.治疗后第3 d、7 d金特佳组IL-6、TNFα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金特佳治疗组第7d,常规治疗组第14 d血清IL-6、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金特佳治疗组出现进展型脑梗死(入院后至7d NIHSS评分增加1分以上)比常规治疗组少,金特佳治疗组总有效率(81.8%)高于常规治疗组(66.7%),但尚未达显著水平.结论 金特佳可降低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
推拿对卒中偏瘫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
目的 观察推拿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用肌张力测定仪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测定.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推拿手法可显著缓解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增高.
-
脑出血血肿扩大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探讨其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51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其中86例早期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6、6%,血肿扩大主要发生于发病后6小时内.血肿扩大的主要部位在基底节区(50%),初始出血量10~20 mL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高(47.7%),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不规则及收缩压显著升高有关.血肿扩大与既往高血压史、饮酒史、脑卒中史、肝病史等相关.结论 脑出血血肿扩大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充分认识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尽早复查头颅CT,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
焦虑症患者反应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反应时(RT)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Bravo型电生理仪以及短音和视觉刺激,测查56例焦虑症、62例精神分裂症和67名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时.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和焦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听反应时和视反应时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上述三组第二轮听反应时与命令信号后负电位(PINV)变化表现为同一趋势,即听反应时延迟,PINV随之延长.结论 反应时可辅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
-
抑郁障碍的条件负变化实验研究
目的 用新的分析软件验证条件负变化(CNV)在抑郁障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BROVO脑电生理仪及光和声两种刺激和反应时间技术,检测24例抑郁障碍患者和22名正常人的CNV.结果 抑郁障碍组波形不规则,CNV-Ⅱ型(延迟型)尤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障碍患者CNV潜伏期A点延迟(P<0.01),波幅B降低(P<0.01).结论 新软件为CNV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抑郁障碍CNV变化诸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46例颅内血肿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 46例均一次穿刺成功,39例术后3天复查CT证实原血肿已基本消失,5例术后5天复查CT证实血肿已基本消失,2例术后病情恶化而死亡.结论 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疗效明显、死亡率低、致残率下降,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住院周期缩短,减低了病员医疗费用,是治疗颅内血肿安全有效的手段.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外伤(附30例报告)
目的 介绍我院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30例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外伤,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 30例中恢复良好10例,中残10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病死率25%.结论 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有效方法.
-
蚓激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蚓激酶胶囊对康复期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46例脑梗死的病人进行8周蚓激酶胶囊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ADL)的临床疗效评定,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纤维蛋白原(Fig)、肝肾功能和作心电图检查.结果 蚓激酶胶囊治疗4周、8周C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空腹血糖下降,Fig降低,治疗前后病人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结论 蚓激酶胶囊能有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
抑郁症感觉门抑制的P 50及脑电生理相关证据研究
德国精神病医师Berger(1924)创立的脑电学已有80年历史.除应用于临床医学外,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医学、国防医学、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尽管神经影像学技术已应用于临床,但是以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以生理指标为因变量的脑电生物学这门科学不仅没有丧失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在内容上目前仍不断发展,并充分显示它的快速、简单、经济、客观的特点[1].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心脏损伤分析
自从1947年Byer等人[1]首次报道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出现的异常心电图改变,在此后的50年里,人们对此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引起心脏损伤,包括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心源性猝死等异常现象很常见,其发生率各家报道各有不同.
-
癫(癎)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精神障碍在癫(癎)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其中抑郁为常见.反之,抑郁又对(癎)性发作有易化作用,相当一部分癫(癎)患者有发作前抑郁史.然而由于癫(癎)伴发抑郁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有些并不符合ICD-10或DSM-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常被患者和医生忽略,以致不能及时治疗,从而影响了癫(癎)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抑郁和癫(癎)共病"这一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本文就癫(癎)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在美国,其发病率为10%~12%,女性为男性的2~3倍[1,2].偏头痛的典型发作可由遗传、环境、行为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而促发,除少数外,多数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目前的治疗亦仅限于急性期的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但无根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与右向左分流有关.造成右向左分流的情况包括卵圆孔未闭(PFO)、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畸形等.有连续尸检[3]的研究显示PFO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达27.3%.
-
女性癫(癎)
癫(癎)的人群患病率约为0.5%,其中几乎一半为女性.女性癫(癎)患者(Women With Epilepsy,WWE)(癎)性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及对患者的影响在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等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本文就WWE不同年龄时期的特点作一综述.
-
神经影像酷似髓内肿瘤的神经纤维瘤(附1例报道)
脊髓神经纤维瘤的典型影像学改变是髓外硬膜下的占位,少数为硬膜外或硬膜内外的占位.我们报道1例在影像上极似胶质瘤或室管膜瘤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神经纤维瘤.
-
肝脓肿脓毒血症伴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1例报道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critcal illness neuropatly,CIP)是一种继发于危重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轴突变性疾病.危重病性肌病(critical illness myopathy,CIM)也继发于危重病,其主要特点为肌肉萎缩和坏死.CIP与CIM可以单独发生,但往往合并发生,二者临床表现均为肌肉无力和麻痹,在危重病患者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探讨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及预后差,因临床诊断难常被疏忽,而造成救治遗憾.本文就两家医院2004~2006年间确诊的15例TOB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特征.
-
重视神经康复的教学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很难下降,卒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致残率高,继发障碍如肌萎缩、关节挛缩、足下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的根本原因是患肢的长期制动,幸存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大大降低其程度.而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疾病,甚至完全依赖于神经康复的治疗和护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
睡眠障碍的临床及监测技术研究新进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占人生旅程三分之一的睡眠,与衣、食、住、行一样,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睡眠的研究晚近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例如仅占我国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现已登记注册的与睡眠有关的疾病80余种,睡眠实验室6 000余个,睡眠专科医院300余家.
-
认知的大脑定位和神经心理障碍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脑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历史从Carl Wernicke(1874)开始.在早期阶段,神经心理学是神经病学(相当于硬件)与心理学(相当于软件)的结合.现代神经心理学是认知科学与临床神经科学的整合,是脑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行为神经病学、临床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精神病学构成神经心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