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大黄素对急性肝衰竭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大鼠采用大黄素治疗后对核因子-κβ(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造模,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于造模前分别给予大黄素,联苯双酯,正常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3d造模16h后,尾静脉取血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NO、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含量及肝组织中Caspase 3、Caspase 8活性;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检测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Bcl-2相关x蛋白(Bcl-associated x protein,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NF-κBp65及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较模型组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升高(P<0.01);大黄素治疗组可有效抑制ALT、AST含量的升高(P<0.01).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模型组血清中ALT、AST、NO、IL-1β含量及肝组织中Caspase 3、Caspase 8活性显著上升;iNOS、COX-2、Bax表达量升高,Bcl-2、PCNA表达量下降;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显著,大黄素治疗组可抑制此变化.结论 大黄素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可降低ALF大鼠血清中肝功能酶和炎症因子含量,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改善ALF大鼠症状.
-
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观察
目的 探究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 选择2015-01/2017-11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并行腹腔引流术的腹腔感染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不同菌群和耐药性的差异,并应用Cox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培养出菌株145例,其中革兰氏阳性菌44株、革兰氏阴性菌97株和真菌4株;大肠埃希菌(31.72%),肺炎克雷伯杆菌(24.14%),金黄色葡萄球菌(15.86%),肠球菌属(11.72%),铜绿假单胞菌(7.59%)的构成比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的耐药率较高,但均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其中,肠球菌属对红霉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G-菌属均存在较高的耐药率,但均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1actamase,ESBLs)抑制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超广谱ESBLs+的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O)、ESBLs+和发热至培养时间是腹腔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对常用抗菌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MDRO、ESBLs+和发热至培养时间是腹腔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药物治疗联合系统护理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疗效及相关生化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药物治疗联合系统护理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疗效及相关生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07/2017-08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系统护理),对照组(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每组各45例.每组患儿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式.治疗3d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记录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结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6< 0.05),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7.78%.观察组患儿发热、脱水、腹泻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3.02 d± 0.97 dvs 4.57 d±1.04 d、3.36 d±1.67 dvs 5.84 d±1.49 d、5.32 d±1.13 dvs 6.28 d±1.25 d、5.98 d±2.11 d vs 7.83 d±2.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0.21 pg/mL±16.84 pg/mL vs 78.58 pg/mL±18.63pg/mL、12.18 pg/mL±8.97 pg/mL vs 16.86 pg/mL±9.14 pg/mL、3.48 pg/mL±1.08 pg/mL vs 4.39 pg/mL±1.1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联合系统护理措施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可有效降低IL-6、IL-10、TNF-α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乳果糖联合普芦卡必利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难治性便秘的价值
目的 观察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难治性便秘患者中应用普芦卡必利联合乳果糖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3-01/2017-01我院收治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难治性便秘的7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给予乳果糖联合普芦卡必利治疗的观察组,共30例患者,和给予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的对照组,共40例患者.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排便困难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困难评分、排便时间分别为3.67 min±1.31 min、10.56±2.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5 min±2.11 min、37.09min±8.21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排便次数分别为4.68±0.96、5.25±1.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0.98、1.71±0.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再破裂、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7.5%、2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33%、3.33%,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难治性便秘患者中应用普芦卡必利联合乳果糖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动脉瘤再破裂机率,改善患者预后.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02/2017-02浙江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接受降酶、保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拉米夫定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血清纤维化指标测定及肝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Ⅲ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ⅢNP)、Ⅳ型前胶原(Ⅳ procollagen,ⅣC)、层黏蛋白(laminin,LN)水平以及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PⅢNP、ⅣC、LN以及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及时动态评估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
中药红藤汤联合抗菌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分析及免疫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中药红藤汤联合抗菌素在阑尾周围脓肿中的治疗作用及可能免疫学机制.方法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普外科2014-01/2017-04期间收治的6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即抗菌素常规治疗组(31例)和中药红藤汤联合抗菌素治疗组(37例),分析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第10天脓肿消失率、脓肿穿刺引流率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天、第8天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并比较.结果 红藤汤联合抗菌素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抗菌素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藤汤联合抗菌素治疗组治疗第10天脓肿消失率显著高于抗菌素常规治疗组(91.89% vs 70.97%,P<0.05),脓肿穿刺引流率显著低于抗菌素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 vs 22.58%,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红藤汤联合抗菌素组治疗第4天、第8天IL-6及TNF-α水平均较单纯抗菌素组下降明显(P<0.05).单纯抗菌素组第8天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红藤汤联合抗菌素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中药红藤汤联合抗菌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能显著促进脓肿吸收消散,缩短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