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静脉内瘘侧肢体抬高对穿刺点止血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雨钰;吴春英;虞蓉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患者血液透析穿刺点止血的较好方法.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选取2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拔针后分别予内瘘侧前臂水平与抬高30°压迫止血,各10次.结果 患者采用两种止血方法在止血时间、出血量、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结束抬高内瘘侧肢体30°止血有效、安全、简便,减少压迫止血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的舒适度.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仲华;鄢建军;童辉;徐钢;何细飞

    对目前国内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维护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在做好AVF穿刺综合护理的同时,定期监测内瘘血流量,重视AVF感染的预防护理,落实透析后的压迫止血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期减少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 内瘘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作者:符霞;刘相富;钟海英;邱碧辉;梁馨苓;刘敏芬;温建霞;叶锡兰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分别采用向心穿刺(顺穿)、离心穿刺(反穿)和顺反穿交替的方式进行内瘘穿刺,比较2年后三组透析充分率、内瘘假性动脉瘤及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终完成研究143例.三组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瘘假性动脉瘤和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反穿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高,顺穿组内瘘狭窄发生率高.结论 顺反穿交替穿刺技术在不影响透析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和狭窄的发生.

  • 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医源性动脉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张力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并发医源性动脉瘤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合并动脉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13例中5例给予手术切除,其余8例采取保守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医源性动脉瘤是因手术方式及长期反复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应根据患者内瘘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操作方式,加强护理,预防早期动脉瘤,减少并发症发生.

  •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王大华;胡少红

    对12例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操作动作过大、原发病、过早使用内瘘、超滤量过多、护理不当等.提出术前选择好血管,对患者进行降血脂、纠正低血压治疗,保证正确的穿刺手法,加强健康教育等,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

  • 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现况调查及插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卢文文;曹艳佩;王欣;任崇;杨晓莉

    目的 调查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形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现况,分析内瘘术前后行中心静脉插管(CVC)的危险因素,为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通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并首次行AVF成形术的110例患者,统计患者基本资料、生化检查和选择血管通路类型.根据是否插管将患者分为CVC组和非CVC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插管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男7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5.4±15.4)岁.首次建立AVF时,单纯建立AVF的有51例(占46.4%),AVF手术期间同时插管的患者59例(占53.6%).年龄、性别、学历和合并疾病等17个因素参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无随访、随访时间、腹膜透析史和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插管率明显上升.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无随访和腹膜透析史是插管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首次建立AVF的患者中,插管率较高,无随访和腹膜透析史是插管的危险因素.为计划性建立AVF,患者应进行早期有效随访,医生应及时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减少插管率.

  • 提高动静脉内瘘美观性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小庭;谢晓萍;王亚斌;罗明霞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25~65岁.术前常规检查均符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指征;均为首次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均为端侧吻合,术后1个月即开始内瘘穿刺透析.

  • 以尺动脉-贵要静脉为首选自体内瘘部位的探讨

    作者:李小庭;王亚斌;谢晓萍;罗明霞;杨俊

    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62例,男32例、女30例.随机分为A组(采用腕部桡动脉-头静脉),B组(采用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每组31例,术后1个月开始内瘘穿刺透析.2.手术方法:A组常规手术.B组在A组基础上:①沿腕横纹走向,在尺动脉与贵要静脉间横切口约2 cm.②充分剥离术野内贵要静脉外包膜,以肝素生理盐水缓慢伸人静脉腔,用液压均匀扩张静脉腔.③尺动脉吻合口可相对增大1~2 mm,用上述方法液压适当扩张两侧动脉腔.④连续缝合法关闭皮肤切口.

  • 长期透析导管并发症及对策

    作者:徐友平;姚国乾

    长期透析导管在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置管简单、可立即使用、没有血液动力学紊乱,皮下有一涤纶扣被组织生长包绕,使导管在皮下易于固定,形成自然的感染屏障,延长了导管的存留时间,成为在制作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情况下的另一非常有用的选择,并已被普遍采用.长期置管部位可选择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佳选择部位为右侧颈内静脉.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并发症出现,如何处理好这些并发症,延长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摆在了广大肾病医务工作者面前.

  • 长期血液透析径路

    作者:叶有新

    血管径路是指为血液透析治疗建立的特殊血流通道,通过它将患者的血液引入血液透析装置,经净化处理后的血液再通过它返回患者体内.按临床应用的时间长短,分为临时性和长期性两种.世界上第一台血液透析装置,亦称人工肾于1945年就应用于临床,并成功救治了急性肾衰竭患者.但慢性尿毒症患者依靠血液透析获得长期生存则是在1960年以后,其中主要障碍是长期血液透析血管径路未得到很好解决.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如不接受肾移植,需终身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功能良好的长期血管径路无疑是他们赖以存活的生命线.由于需承受长期的反复使用,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失功,因血管径路问题而入院的患者占专科病房总人数的24%,因此也是患者的致命弱点之所在.随着透析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龄尿毒症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行列,与之相匹配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置管等不同方式的血管径路亦相继用于临床,这将使我们面临选择何种方式给患者建立血管径路问题.

  • 血液透析长期血管通路及并发症处理

    作者:任志龙;杨定平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肾脏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龄的不断延长,对能够满足长期维持透析血管通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较高的通畅率、较长的使用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还要有一定的美观性,尽量减轻透析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1960年,Quinton 将患者肢体动静脉用聚四氟乙烯管(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在体外连接起来,首次建立动静脉外瘘用于血液透析治疗。1966年,Brescia 和 Cimino 发明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使血液透析技术进入了新的时代,而目前仍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安全有效的首选血管通路。上世纪70年代,移植血管内瘘的试行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开辟了新的方向[1]。但同时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正日益成为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也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系统治疗的一项重要医疗开支,给每一位透析患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和经济负担[2]。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减少相关并发症成为目前肾脏病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按照使用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临时性血管通路和长期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指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长期血管通路包括半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指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即带 Cuff 的中心静脉导管以及各种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等。本文重点就目前常用的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及其相关并发症处理进行阐述和讨论。

  • 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内瘘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曾敏;杨定平;郑婷

    目的 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及手术治疗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于2013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PTA术38例(PTA组),手术修补术34例(手术组),比较两种血管开通方式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性别及吸烟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及内瘘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PT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高于手术组患者(P<0.05),且PTA组术后发生出血的并发症的几率要低于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较手术组长(P<0.05).72例患者经随访到2018年5月30日,PTA组患者内瘘再次发生狭窄或需要再次干预的时间较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术治疗内瘘狭窄的术后通畅率高于手术组,能为患者争取较长的生存时间,该术式具有较强的临床使用价值.

  •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CT血管造影的应用

    作者:方立明;张小胜;胡泳;盖丰丰

    目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维持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是自体动静脉内瘘[1].但内瘘使用中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瘤样扩张、窃血综合征等[2].早期诊断及干预对于延长血管通路寿命非常重要[3-4].目前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因其无创并且方便经济成为评估血管通路的重要手段[5],但是对于操作者水平依赖较高,并且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下段显示欠佳[6].目前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日益成熟,在各种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已有广泛应用[7].本研究应用CTA技术对2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明确并发症原因,为临床处理提供指导,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4D-flow MRI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血流可视化及流速定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裴贻刚;龙学颖;游潇;廖云杰;王维;肖湘成;钟永

    目的 评估4D-flow MRI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F)的血流可视化及流速定量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建立RCF进行血液透析的25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次不同速度编码(Venc)的4D-flow MRI扫描,Venc分别为200 cm/s、400 cm/s、600 cm/s.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4D-flow MRI原始图像进行评估,从中选择佳的Venc图像进行后处理,并获取RCF的血流流线图,判断有无RCF狭窄、瘤样扩张、湍流;同时选择3个点(分别为吻合口处、距吻合口1 cm处桡动脉侧、距吻合口1 cm处头静脉侧)对血流速度进行定量分析,包括血流峰值(V-peak)及低血流速度(V-min),并与多普勒超声(DUS)对照,评估4D-flow MRI对RCF血流流速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结果 22例受试者成功完成4D-flow MRI扫描并显示RCF全貌,发现自体RCF狭窄8例,血流湍流9例,静脉瘤样扩张5例.4D-flow与DUS吻合口处V-peak分别为(354.6±133.7) cm/s、(354.8±131.4)cm/s(P=0.96,r=0.97),V-min分别为(136.3±73.4)cm/s、(138.1±70.6)cm/s(P=0.57,r =0.96);桡动脉侧距吻合口1 cm处V-peak分别为(168.4±41.4)cm/s、(162.3±41.0)cm/s(P=0.19,r=0.76),V-min分别为(73.7±20.5)cm/s、(74.1±23.7)cm/s(P=0.78,r =0.93);头静脉侧距吻合口1cm处V-peak分别为(311.6±104.3)cm/s、(309.3±104.9)cm/s(P=0.68,r =0.94),V-min分别为(147.1±71.8)cm/s、(148.7±68.9)cm/s(P=0.70,r=0.98).结论 4D-flow能准确显示R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血流速度进行定量,为透析患者RCF的评估提供详细血流动力学信息,是一项应用前景良好的技术.

  • 山莨菪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45例疗效观察

    作者:徐淑静;廖玉梅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为了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我们2003~2005年对45例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使用山莨菪碱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星;张仲华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目前我国90%以上ESRD患者选择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长期生存[1].而建立长期、稳定、通畅的血管通路则是HD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2].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因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迄今为止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3-4],被视为HD患者的生命线.正确使用并做好AVF的长期维护,可延长AVF的使用寿命,亦即意味着延长了ESRD患者的生命.因此,重视自体AVF的维护保养对HD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就自体AVF的维护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自体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 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作者:徐丽伟;赵余晓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常用、重要的血管通路.但是当前臂动静脉内瘘长期反复穿刺造成血栓形成、闭塞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时,可考虑高位动静脉内瘘.本院采用肘窝处桡动脉起始端-头静脉,肘窝处肱动脉-头静脉血管的吻合术建立血管通路,同时提高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术及护理,使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血液透析动静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张芳芳

    血液透析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常用实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由于需要反复穿刺, 时间长了血管壁膨出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因此, 随着血液透析的大量开展,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也显得日益重要.总结预防方法, 报告如下:

  • 你惧喜疗妥软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温少媚

    目的:探讨喜疗妥软膏在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8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患者每次透析后次日,对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护,对照组采用湿热敷,观察组采用湿热敷加喜疗妥软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血管弹性、血流量、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担.结论:使用喜疗妥软膏对动静脉内瘘有较强的维护功能,并能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阮凤荣;陈婷婷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及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瘘闭塞及狭窄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各种可能造成内瘘闭塞的原因采取恰当的护理对策,以有效地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328 条记录 12/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