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血液疾病,近几年来临床上多应用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文章综述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定义、分期和主要治疗方法,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羟基脲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电针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进展
耳鸣是耳科三大难症耳鸣、耳聋、眩晕之一,近几年陆续有电针(电刺激)或和其他方法结合治疗耳鸣的报道,本文就电针治疗耳鸣的概况和未来研究工作思路做一分析:中医药治疗耳鸣有传统优势,用中医药治疗耳鸣的文献有数百篇之多[1][2],其中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穴位注射等等,占到全部中文耳鸣文献的1/2甚至2/3.
-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医疗模式的变化,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救治措施,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综合救治是现代卒中治疗的标志,而中西医各有所长和优势,其相互为用,取长补短~([1,2]),往往获得1+1>2的临床效果.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COPD)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按目前的流行趋势来看,到2020年,C O PD将成为全球第4大死因[1]。我国每年因C O 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达500万~1000万[2]。西医学认为,C O PD的发病背景复杂,遗传背景是其发病因素之一,但发病主要在于后天的生活环境。一旦COPD发展,肺脏结构改变,同时又被修复[3],如此反复,加重COPD进展。中医学认为COPD属于“肺胀”范畴,是多种慢性肺疾患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肺损,终而趋之[4]。本研究就C O PD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急性肾衰竭(ARF)是由肾小球滤过率急骤下降导致体内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物积聚,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明确其病因,尽早去除致病因素,对提高其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陈氏[1]对65例老年ARF临床分析表明: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感染,占32%;低血容量位居第二,占23% ;药物中毒,占14%.
-
口周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 口周皮炎是易被临床忽略的常见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独特.方法 笔者对该病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以提高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结果 该病已有的临床报道较少,治疗方法众多.结论 若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复发率、远期疗效、中医内、外治法的研究,可能是治疗口周皮炎的新的方向和途径.
-
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
先天性内眦赘皮常见于东方民族,又称蒙古皱襞,是遮于内眦角前方的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形皱襞,表现为内眦间距增宽、鼻梁平阔,有时会造成假性内斜视的感觉[1]。据统计[2-3],亚洲人群内眦赘皮的发生率为40%~90%。婴幼儿期的内眦赘皮可随鼻梁发育而减轻消失,但大部分东方人种在青春期后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美观时可行手术矫正[4]。长期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内眦赘皮的成因及分类,从而改进其矫正方法。笔者就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芦荟在皮肤科应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芦荟是百合科多浆植物,品种繁多,至少有360多种,但真正具有药用价值的主要是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中国芦荟、翠叶芦荟[1].近10来年,国内外对芦荟的药朋价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除了抗炎、保肝、活血、抗肿瘤等功效外,芦荟还通过抗感染、调节免疫、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提供营养等多重作用,促进皮肤创伤的愈合.本文仅就芦荟在皮肤科应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皮肤扩张术临床研究进展
皮肤扩张术研究已有23年历史,但仍然是整形外科的重点研究课题,此类文献在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上发表,其中,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和实用整形美容杂志4个主要专业期刊论文的4%~7%为皮肤扩张术文献.近5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从6个方面作如下综述.
-
颅面骨骨牵引延长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二)
1颅面骨牵引延长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在颅面骨牵引延长实验基础上,DO在临床矫治颅面畸形中发展非常迅速.1992年McCarthy报道第一例下颌骨牵引延长术治疗半面萎缩经验.标志DO在颌面外科的研究与应用在短短的20年内走完了矫形外科近100年间的研究历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改变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预计到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将成为世界第3位常见死因,造成严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肺血管改变是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重度COPD患者中出现率较高.肺血管改变亦可出现在轻度COPD[1],甚至肺功能正常的吸烟者[2].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管结构异常会影响气体交换,并终引起肺动脉高压[3].因此早期发现肺血管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的原因、早期评价肺血管改变的临床意义及CT、MRI的研究现状对COPD肺血管改变作一综述.
-
弥散加权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虽然常规MR检查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但一些情况下常规MR对颅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仍存在困难.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基于平面回波技术(echo planar imaging,EP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研究成为临床关注热点[1],将其应用于颅脑肿瘤的诊断,补充了常规MR的不足.现将DWI在颅脑肿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恶性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的临床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1]。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其中化疗作为一种可以杀死循环血液里肿瘤细胞的全身性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中不可替代的方法。但是肿瘤是一个异质性、多态性、分化不均的细胞群体,不同种类的肿瘤,对同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同一种类的肿瘤,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以及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肿瘤的化疗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化疗的疗效和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应进行个体的肿瘤药敏试验,实现对肿瘤患者的合理用药和化学治疗的个体化[2]。本文就恶性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的常见终末期病变,腹水是其肝功能失代偿阶段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尚无特殊疗法,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是由于存在并发症多,复发率高,远期疗效欠佳,存在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具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且毒副作用少.笔者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腰椎问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除少数须手术治疗外,多数主张保守治疗.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大肠癌的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1].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癌是在细胞水平上基因突变的结果,一般都有多基因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也不例外.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多因素引起、多基因参与并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变过程[2].现结合文献,就大肠癌分子生物学变化及临床研究进展简介如下.
-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CHF)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共同归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据其症状特点,当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心痹等范畴.现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近年来对CHF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颜色呈灰白色、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等,有如草木之萎,实乃正气虚馁的镜下表现。在当今社会 CAG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展模式为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1-3],研究表明胃黏膜活检 CAG 检出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4]。1978年,WHO 将 CAG 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表明 CAG 已成为极受医学界重视的一个疑难杂证。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5-6],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萎缩性胃炎实施早期干预治疗,阻止其发生癌变或使其逆转为正常,对降低胃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 CAG 属于中医“嘈杂”、“胃胀”、“胃脘痛”、“痞满”、“胃痞”、“呃逆”等范畴,中医药治疗CAG 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 CAG 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可以逆转或阻断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因此积极运用中医药治疗 CAG 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中医药治疗 CAG 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手术期病人应激水平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内分泌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许多手术病人可以遇到合并有各种内分泌疾病或(和)伴有内分泌障碍的病人,而手术麻醉也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应激变化,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反映在循环、呼吸、代谢等各个方面[1].现对麻醉时病人内分泌应激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NcX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自身免性疾病,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多样,且多种自身抗体的出现是SLE的重要特征[1-2].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是公认的与SLE病情活动相关的指标,是参与狼疮肾炎发病机制的一种自身抗体,其抗体效价随疾病的活动与缓解而降解,甚至可以转阴[3-4].核小体及其自身抗体除了在致病机制方面成为近年来SLE研究活跃的领域外,核小体可作为靶抗原诱导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特别是肾组织的损伤[5-6].因此抗核小体抗体(AnuA)不仅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及肾脏受累相关,对SLE的病情评价及监测有重要意义.超敏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NcX抗体)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所以抗dsDNA-NcX抗体在SLE中仅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现将抗ds-DNA抗体、AnuA和抗dsDNA-NcX抗体在SLE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