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oll样受体2在器官移植排斥免疫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50多年中,器官移植作为脏器功能衰竭终末期的一种治疗方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尽管如此,移植相关并发症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移植物排斥是移植后移植物失能的主要原因。虽然初的排斥反应由宿主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引起,但新证据表明先天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Toll样受体是连接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而Toll样受体2( TLR2)是目前已克隆的人类TLRs家族中表达范围广、识别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种类多的分子。它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炎症细胞、多种组织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在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一些病原体感染中发挥先天性免疫作用,并通过其胞内信号转导而连接获得性免疫。与其他TLR相比,TLR2更有特点:其他TLR需与TLR2形成复合体而发挥作用。近年来, TLR2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旨在探讨其关键作用及可利用的治疗靶点。
-
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在胰岛移植中的作用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2.46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糖尿病的传统疗法是药物控制血糖以及体外胰岛素替代治疗,其疗效不甚令人满意.2000年埃德蒙顿方案实施后,胰岛移植有望成为治愈糖尿病的方案之一.但由于胰岛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而限制了胰岛移植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本文针对近年来胰岛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免疫耐受建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1
肾功能衰竭后,肾移植是必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移植器官的功能和长期存活.目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未发现可早期特异诊断免疫排斥反应的指标,因而临床尚无早期检测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其早期重要的事件是淋巴细胞与异体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本实验利用差异显示PCR(differe 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DDRT-PCR)技术,对一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变化进行连续监测,为建立早期、无创、特异性预测排斥反应的指标提供依据.
-
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钙、磷、铁、镁浓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肾脏是人体微量元素代谢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时出现各种微量元素的代谢异常,而肾移植患者术后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正常生化代谢将产生影响[1].本文对30例肾移植患者的血清钙、磷、铁、镁的检测,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这些离子浓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
断指移植手功能重建手术的外周T淋巴细胞分析
断指移植手术过程中常常遇到术后自身免疫系统无征兆发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对外源或者内源移植的排斥反应.近年来,断指移植手术与免疫细胞学的关相关性倍受关注.有相关文献认为,断指移植手术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与自身的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密切相关[1].本研究针对断指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病例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与治疗,并对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提出一些补充.
-
局部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影响的对比研究
自角膜移植手术开展以来,免疫排斥反应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方法主要是采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局部及全身联合用药,但因其是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不仅可影响角膜伤口的愈合,使角膜上皮变薄和在治疗过程中角膜创口容易发生感染,还可导致白内障和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1-3].我们对160例优秀组及良好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后,观察对两组角膜植片情况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建立兔桡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由于创伤、感染和肿瘤等造成的骨缺损是骨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手段是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但前者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损伤,后者涉及难以克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疾病传播,而且二者皆存在着来源有限的问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希望,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基础,如何能够保证在不同的个体建立相同的骨缺损动物模型,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能够得出科学数据提供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011 CTLA4-Ig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
CTLA4Ig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CD28与B7的结合来阻止共刺激信号的传递,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未达到抑制免疫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因而在器官和组织移植排斥的防治和一些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对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含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质粒对大鼠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4只Wister大鼠完全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切取SD大鼠的胫骨移植到Wister大鼠人工建模后形成的胫骨缺损区.TGF-β1组于移植骨局部一次性注射含有TGF-β1基因的质粒(40μg/只);空质粒组于移植局部注射空质粒;免疫抑制剂组术前3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10mg/kg)直至处死;异体移植组仅行异体骨移植,不予特殊处理.术后3、6、12周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异体移植组和空质粒组骨基质排列紊乱,骨细胞消失,基质区内见块状低电子密度区.TGF-β1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可见骨细胞和完整的成骨细胞,骨小管状态良好.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结果显示TGF-β1组(0.331±0.017)与免疫抑制剂组(0.501±0.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组与空质粒组(1.104±0.023)和异体移植组(1.20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骨移植过程中局部注射TGF-β1质粒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降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 骨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
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抑制作用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空白组20只大鼠,大鼠为正常大鼠,对照组共40只大鼠(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和治疗组40只(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大鼠均采用改良三袖套法吻合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的动物模型.移植手术后空白组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1 mL/d),治疗组用雷公藤多苷(50 mg/kg·d)灌胃,连续灌胃5d.观察各组大鼠的肺的大体形态及镜下的病理变化,确定排斥反应的等级,并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活化率.结果:对照组大鼠病理改变较治疗组严重,治疗组排斥反应等级低于对照组的级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活化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活化率于空白组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T细胞活化率达到的.
-
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联合培养及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几丁质多孔体的细胞相容性;研究几丁质与神经细胞复合体脑内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为脑组织工程的研究做探索工作.方法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将体外联合培养4天的几丁质-神经细胞复合体移植到大脑皮质损伤模型的大鼠脑损伤部位,于术后3、6、10及15天观察脑组织对移植物的反应、移植细胞生长状态及载体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等.结果胎脑神经细胞能伸出突起附着在几丁质多孔体内.几丁质对神经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脑组织对移植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载体与周围脑组织整合好,载体内有大量存活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有突起相连,形态接近正常脑组织细胞.结论几丁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神经组织工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载体材料,但其降解周期较长,还需进一步观察长期疗效;将胎脑神经细胞或神经于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联合培养、移植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新方法.
-
心脏移植免疫排斥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已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供心保存、外科手术技术、术后感染已不再是阻碍心脏移植成功的主要因素。免疫排斥反应,尤其是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对心脏移植成败以及对心脏移植病人的生存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应用何种检查手段及时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做出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诊断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方法为心内膜心肌活检(EMB)。EMB特异性较高,为诊断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EMB也有其固有缺点,比如:EMB为介入法,开展EMB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不能进行早期诊断,诊断价格贵。所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以期找到敏感、特异的非介入诊断方法。现存研究成果证实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是典型的细胞免疫反应。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心肌间质存在大量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许多研究者从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心肌细胞电、机械功能受损,参与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变化的角度出发,寻找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方法。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
同种异体全前臂移植1例报告
2001年6月13日,在十余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世界首例同种异体全前臂移植术.现患者前臂血循环良好,无供血不足和静脉回流受阻现象,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征象.
-
首例女性同种异体右手移植报告
2003年10月18日,在我院10余科室的协助下,施行1例世界首例女性同种异体右手移植,现已安全渡过了超急排斥反应期及加速排斥反应期和感染期.患者右手成活良好,右腕部已能进行屈伸活动,右手指可以微动.患者本人对所移植的手臂乐于接受,心理状态良好.目前已进入康复治疗期.
-
中药在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器官移植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已成为阻碍该项技术开展的主要因素.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机制为细胞免疫,同时也有体液因素的参与.目前应用于抗排斥反应的药物主要为环孢素A((CsA),同时配合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应用这些药物价格昂贵,导致病人难以承受,同时因毒副作用火,而诱发感染、肿瘤等,同时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在传统中药中寻找有效、低毒副作用的免疫抑制剂成为当今医学界关注的课题.目前,多种中草药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正逐渐被人们发现和研究.
-
vMIP-Ⅱ--一种广谱的趋化因子受体拮抗蛋白
人疱疹病毒8型编码的一种趋化因子类似物(vMIP-Ⅱ)能与大量CC类和CXC类细胞因子受体高度亲和性结合,通过拮抗Ca2+短暂迅速内流引起的信号传导,阻断趋化因子受体的趋化作用.vMIP-Ⅱ对趋化因子受体的广谱拮抗能力为开发广谱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在非全身免疫抑制条件下治疗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以及治疗其他炎性疾病引入了新的途径.
-
同种异体胎儿肾上腺移植的研究进展
对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Addison's disease,AD)及双侧肾上腺切除患者,激素替代疗法开始占主导地位.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效应是显而易见的[1],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1981年,王植柔等[3]在我国进行了首例带血管肾上腺移植(adrenal transplantation,AT)获得成功,因而成为临床治疗AD及应对双侧肾上腺切除激素水平低下的有效手段.成人肾上腺来源比较短缺,且由于成人肾上腺组织的免疫原性较强,易于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因而,以胎儿为供体进行肾上腺移植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
本文就Th1、Th2型细胞因子在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它们和排斥反应以及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
-
骨修复与骨组织工程学
1概述骨缺损和骨坏死的修复是目前科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但这两种方法均有各自的缺点.自体骨移植供区易发生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8%~10%);异体骨移植可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导致骨移植失败;二者骨来源均有限;移植骨的形状很难与缺损区的解剖形状相符,会影响日后的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收效甚微.
-
神经干细胞免疫原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属性,可分化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长期以来大脑被认为是个免疫特区,NSC是神经发育早期阶段的幼稚细胞,细胞表面的特定免疫原性蛋白分子尚未形成,免疫原性较弱,在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