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RPM4突变致特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TRPM4是否会引起特发性心房颤动.方法:收集5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候选基因TRPM4的编码区和剪接位点,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发现基因突变.结果:在5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中发现2例杂合TRPM4错义突变:c.2531 G>A;p.G844D和c.2680 C>A;p.V894I,突变率为3.92%.结论:本研究发现特发性房颤相关基因突变有助于揭示房颤新的分子机制.
-
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心房纤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疾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等.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建模仿真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高,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发生房颤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特发性房颤.房颤常见同时也是严重的并发症是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附壁血栓脱落后引起的血栓栓塞,由此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房颤导致左心耳附壁血栓的确切机制及何种情况下形成血栓尚不明确[1].对于超声影像学观察到的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迄今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2-3].同时在临床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仍可达30%以上,除射频消融不彻底外,左心耳结构功能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的重建是房颤复发从而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左心耳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计算机建模仿真对于房颤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建模仿真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老年人低钾致特发性房颤1例
房颤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不伴有心脏瓣膜损害及心脏扩大等器质性改变或其他疾病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也称为孤立性房颤).顾名思义,特发性房颤是找不到病因的房颤.然而有些被称为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却存在着被忽视的病因.本文报道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其病史长达5年,因欲行射频消融治疗住院,却发现与低钾有关.当纠正低钾后房颤随即消失.回顾诊断过程颇为曲折.本文将初步探讨低钾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病机制,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在进入"起搏器"、"射频消融"治疗成为时尚的今天,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因治疗仍十分重要.
-
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慢性持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当患者用药物无法维持窦性心律变为持续性房颤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就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林(也称可密定)在持发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在国内报道不多,本组就165例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疗效分析如下.
-
心房颤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深入,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逐渐得到揭示.房颤多与器质性心脏病相伴发,也可无心脏病基础称作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少部分患者呈现家族遗传倾向,现针对不同房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现状
外科为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其手术方法、手术工具不断改进,从经典COX迷宫Ⅲ型手术到部分迷宫术,从各种能量如射频、微波、冷冻等替代传统迷宫手术切和缝模式,发展到通过胸腔镜等微创心外膜手术治疗特发性房颤,使房颤的外科手术治疗不断简化.
-
高血压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及治疗
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可导致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并且有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从而对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房颤的发生与多种疾病的存在有关,心脏器质性疾病是引发房颤主要的因素,此外,高血压、代谢性疾病、酒精中毒、胸外科手术等多种原因均可诱发房颤,还有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这类房颤被称为"特发性房颤"[1].房颤的发生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Krahn等[2]对3983人连续44年的观察资料显示:在50岁以前,房颤事件的发生为0.5例/1000人/年;而70岁以后增加至9.7例/1000人/年.Framingham研究[3]也表明75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
-
奎尼丁转复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1 对象与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2月至8月由多种病因引发的房颤住院患者32例,男性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9岁(42~66岁).房颤持续时间6月以内(包括6月)25例,6月~12月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2例,特发性房颤3例.所有患者要求:心功能Ⅰ~Ⅱ级、左房内径<50mm、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转复前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日以上、血钾水平控制在4.0mmo1/L以上.
-
特发性长期持续房颤对左房大小和左室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随机选择上海市胸科医院1995年5月1999年10月入院的特发性房颤病人34例,男21 例,女13例,年龄从36~61岁,平均(55±8.25)岁.
-
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对预测特发性房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大、小P波时限之差)对特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例有特发性房颤病史者及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行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记录,测定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结果 在特发性房颤组,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大P波时限>110 ms、P波离散度>40 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特发性房颤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85%和75%及80%、85%和90%.结论 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可用于预测特发性房颤.
-
胺碘酮转复急性心房纤颤26例疗效观察
心房纤颤(房颤)是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日趋上升,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外疾病及无病因的特发性房颤.为减轻由心房纤颤所致的自觉症状,减少脑卒中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院应用胺碘酮转复急性房颤,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
胺碘酮注射液转复特发性房颤53例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胺碘酮注射液在转复特发性房颤的应用价值.方法:按标准剂量,规范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转复特发性房颤.结果:本组53例证实,经胺碘酮转复治疗特发性房颤转复率达98.1%,并能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应用胺碘酮注射液转复特发性房颤疗效肯定,方法简便安全.
-
心房颤动时钠利尿肽的应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机会较没有房颤的患者明显增多.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房颤患者虽然常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心悸、乏力等症状亦可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作为神经内分泌激素的钠利尿肽家族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心血管血流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6例家族性特发性房颤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
无确切病因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特发性房颤临床上常见,但家族性特发性房颤罕见,近我院收治1例,根据先证者线索,经咨询及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家族中两代共6人患本病,分别为先证者、先证者的姐姐及其四个子女.现对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如下.
-
特发性房颤病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特发性房颤病人长期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方法对82例连续性特发性房颤病人和90名健康窦性心律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特发性房颤组和健康对照组基线特征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基本相同。结果在(67±10)个月随访期间内,特发性房颤组 CVD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7% vs 20.0%,P=0.006)。特发性房颤组病人发生第1次心血管事件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59.1岁±8.9岁 vs 63.8岁±5.2岁,P=0.03)。多变量 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生 CVD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房颤史和左室壁厚度。结论特发性房颤病人的 CVD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窦性心律对照组,发病时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
-
有关特发性房颤的几个问题
心房颤动(Af)虽然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原性心脏病、甲亢、心功能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但也有部分房颤病人不能检出明显病因,通常将发生于较为年轻(<60岁)的人,缺少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房颤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这类病人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预后较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年龄的增大或诸如左房增大等心脏异常的发生,血栓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升高,这类病人则不属于孤立性房颤,以特发性房颤命名为宜.
-
老年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对比观察
本文报告254例70岁以上老年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早期效果并进行对比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6月至2002年1月住院治疗的254例70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180例,女74例,平均年龄82±4岁.距首次房颤发作时间长21年,短1周,平均6±3年.确诊房颤的基础病因为冠心病90例,高血压3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肺心病18例,心肌病6例,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风心病2例,特发性房颤33例.
-
特发性房颤患者血浆心钠素、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细胞比容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房颤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 ANG)Ⅱ水平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8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为A1组,阵发性房颤终止后1 w为A2组,持续性房颤组为B组和4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心钠肽( ANP)、ANGⅡ,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细胞比容( HCT)。结果 A1、A2、B组与C组比较,血浆 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A1组与A2组比较,血浆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A1、A2与 B 组比较,血浆 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结论房颤患者ANP水平与房颤时的血液浓缩以及房颤持续时间有关。特发性房颤患者的HCT、ANGⅡ、ANP的水平可评价其对于特发性房颤治疗策略的选择、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价值
目的:研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估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特发性房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阵发性房颤92例,记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8例,记为持续性房颤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TEE对受试者进行检查,对比房颤组与对照组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是否含有自发性显影(LASEC)的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利用TEE分析对房颤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左心耳血流大的排空速度(Le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及大的充盈速度(Lf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小于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大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LASEC者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无LASEC者,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无LASE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房颤患者中发现34例LASEC,占34.00%,其中有18例患者合并有左心耳血栓,占18.00%.总计有66例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疗法,占66.00%,均未在术中及术后7d内出现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结论:利用TEE对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进行评估,有利于更好的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