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移植后如何选择降压药
随着我国器官移植的不断发展,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人越来越多,但高达50%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后会并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使患者术后存活期缩短.因此,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的治疗是不容忽视的.
-
肾移植术后应激性溃疡的防治
近年来,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少,细菌感染的减少及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的广泛使用,肾移植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由此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和穿孔依然是威胁肾移植患者者存活的因素之一.本中心自1992年5月至2005年5月共实施肾移植术610例次,其中2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发病率3.27%,现报告如下.
-
低剂量普乐可复应用于肾移植初始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观察
普乐可复(他克莫司,prograf,tacrolimus,FK506)自1989年临床应用于肝移植以来,逐渐用于其他器官移植,在肾移植方面的应用也有广泛报道,多中心的临床应用发现普乐可复显著降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1].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普乐可复致糖尿病副作用尤为突出[2].普乐可复于2001年被批准在中国使用时,推荐起始剂量为0.2~0.3 mg·kg-1·d-1,根据我们初步使用经验,使用此剂量,患者副作用明显,观察使用低剂量0.15 mg·kg-1·d-1的临床应用.
-
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关节破坏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1]。其治疗方案近年已日趋成熟,多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和(或)细胞毒药物已应用于治疗RA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2种或2种以上改善病情药物(DMARD)联合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仍有活动,此类患者通常称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RRA )。他克莫司(TAC)是一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钙蛋白酶从而抑制 T 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2],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以往的研究中,他克莫司主要应用于肾移植后及各种肾脏疾病。本文旨在探索他克莫司对于RRA患者的疗效。
-
肾移植后带状疱疹剧痛案
患者,女,30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2日.病史: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08年7月18日行亲体肾脏移植术,术后用环孢素、麦考酚酸酯、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
-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移植排异反应的研究进展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有效方法.排异反应是所有脏器移植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目前导致肾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来防治排异反应的发生.因此怎样解决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等问题,是能否提高移植肾存活的关键.如何提高肾脏移植的临床疗效,预防和减轻排异反应是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方法之一,现就有关中西医结合防治排异反应的研究思路探讨如下.
-
中医药在肾移植临床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
肾脏移植是彻底治愈各种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目前,在肾移植的外科技术比较完善,但如何解决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的关键.对于这些,中医药都有参与研究的可能和潜力.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将中医中药应用于肾移植,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现对近20年概况综述如下.
-
1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多种并发症的护理
胰肾联合移植是根治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法.胰腺移植后即可获得正常的糖代谢,不需外源性胰岛素,提高生活质量;肾移植后可使尿毒症得到纠正.
-
移植医学中的康复问题
1 前言自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肾移植后,移植医学仅经过了30余年的历程,这一领域已经得到长足发展,移植手术几乎成为常规的治疗.接受移植的患者很可能是一个极度失健(deconditioned)、营养不良、恶病质的个体,其身体至少一个脏器已经达到终末期器官疾病,不论是肝硬化、肺病,还是心脏病.
-
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肾移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和肾移植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合并结核感染时,常因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由于抗痨药物与其它相关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相互作用,虽然多数患者可获治愈,但仍有不少患者终导致死亡.本文总结1981年至2004年952例CRF和210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16 肾移植后骨病
肾移植后应监测血清Ca、P、总CO2和PTH全段(iPTH)水平(观点).监测频率应据肾移植时间决定(表1)(观点)
-
K/DOQI关于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01年K/DOQT颁布了关于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的指南,2004年发布了欧洲佳实践指南(EBPGs),2006年及2007年K/DOQI对部分内容分别进行了更新.指南涌盖了成人、儿童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贫血和肾移植后患者的贫血.
-
肾移植后贫血
成功肾移植后,尿毒症所伴随的贫血一般在10 ~16 周得以纠正,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仍然维持贫血或移植后发生贫血.移植后贫血(posttransplantation anemia,PTA)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肾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直到近年来才受到重视.
-
糖尿病伴有CKD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疾病(CKD)5期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CKD5期患者的死亡率更高.降低CVD风险的措施包括控制高血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这些高危患者的LDL-C目标值推荐标准为70 mg/dl.以前大部分关于他汀类降低CVD风险的研究是针对非CKD患者的.不过,也有部分研究纳入了足够数量的能够进行统计学分析的2到3期CKD患者,总体上,其心血管益处与非CKD患者相似.针对透析或肾移植后患者,他汀类的心血管益处被证明是大小不等,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患者是CVD风险的高危人群,他们或许对干预措施反应不佳.随着GFR下降,许多调脂药需要调整用量.不过,总的来讲,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不需要调整用量.他汀类与环孢素类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总体上,应当避免联用他汀类和贝特类,此外,非诺贝特应当避免用于所有GFR下降的患者.总之,基于糖尿病伴有CKD患者非常高的CVD风险,应当强化血脂异常的管理,LDL目标值应为70 mg/dl.
-
胰岛移植临床预后的改善:1999~2010
目的 描述1999至2010年在合作胰岛移植登记处(CITR)的伴有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移植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的趋势.研究设计与方法 CITR总共有677例胰岛单独移植或肾移植后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用来分析五个主要的治疗结果和整体安全性,每年随访一次至移植后5年,以确定任何早期(1999-2002年)、中期(2003-2006年)或更近期(2007-2010年)的差异.结果 胰岛移植3年后,不依赖胰岛素的比例分别提高到早期(1999-2002年,n=214)27%,中期(2003-2006年中,n=255)的37%和更近期(2007-2010年,n=208)44%(P=0.006各时期间年份比较;P=0.01,单独时期中年份比较).提示胰岛移植功能的C-肽≥0.3ng/mL一直保留到更近期(P<0.001).移植治疗在糖化血红蛋白减少和严重低血糖问题解决上表现出持久的长期效应.更近期的空腹血糖稳定性也呈现出改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有轻度减少.胰岛再输注率更低:48%/年(2007-2010年)vs.60%~ 65%/年(1999-2006年) (P<0.01).曾经达到过不依赖胰岛素程度的患者的胰岛移植功能持续时间更长(P<0.001).结论 由此得出CITR 2007-2010年间接受胰岛移植者的主要效应和安全性比在1999年至2006年的那些患者均得到改善,且伴随更少的胰岛再输注损伤和副反应.
-
终末期狼疮肾炎患者进行肾移植的相关问题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见于60%的SLE患者.尽管近年来LN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5%~22%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早在1975年,美国36个移植中心的汇总资料表明,LN移植肾存活率和患者2年生存率与其他ESRD患者无显著差别[1].此后终末期LN的肾移植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LN患者肾移植后病死率下降,5年生存率可大于90%,显示出LN患者行肾移植是可行的.
-
003犬肾移植后应用一种新的leflunomide衍生物FK778免疫抑制剂
-
重视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
1概述目前,尽管在组织配型、移植外科技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感染和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肾移植受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感染和排斥反应密切联系相关,直接影响到人肾的长期存活,成为肾移植术后对受者及移植肾长期存活大的威胁.据国际多个移植中心的统计,肾移植后第1年约有75%的受者发生过各种不同程度的感染,26%的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感染[1].其中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感染,也是肾移植受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如进展至ARDS,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治成为企待解决的问题.
-
覆膜支架隔绝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56岁。2012年11月5日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与右侧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恢复良好。2013年3月27日来我院行彩超复查时发现移植肾动脉主干收缩期大流速(Vmax)为73 cm/s,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为0.79,叶间动脉Vmax为39 cm/s,RI为0.75(略增高),肾盂轻度分离,肾门处无回声,怀疑为假性动脉瘤或真性动脉瘤,遂以“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高20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药物治疗。查体:血压140/87 mmHg,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手术瘢痕,长约10 cm,愈合良好。双股动脉搏动可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者入院后经CT增强检查提示肾移植后表现、考虑移植肾动脉瘤形成,动脉瘤与移植肾动脉关系密切(见图1)。2013年4月7日移植肾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右侧髂总、髂内动脉形态正常,右侧髂外动脉中段局部可见假性动脉瘤,基底宽。动脉瘤下方可见移植肾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起始段受动脉瘤挤压变细(见图2)。
-
乙型或丙型肝炎感染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
为研究乙型或丙型肝炎对肾移植后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1年10月的肾移植患者983例资料,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