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幼犬脑组织Doublecortin的表达观测

    作者:李明;武志兵;杨永强;王文成;侯燕红;刘学敏

    目的 通过观测Doublecortin(微管相关蛋白)在幼犬脑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探讨哺乳动物出生早期的神经发育机制.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4月,由长治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哺乳动物幼犬4只,出生后给予正常饲养15 d,后多聚甲醛灌注液灌注固定取脑,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Doublecortin在幼犬不同脑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观测区包含:皮层、白质、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结果 Doublecortin在皮层、白质、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均有丰富的表达分布,齿状回阳性细胞数:(29.70±2.14),室管膜下区阳性细胞数:(27.30±2.41),脑皮层阳性细胞数:(12.00±1.32),白质阳性细胞数:(18.50±1.88),海马阳性细胞数:(6.83±1.18),其中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表达较高,其中齿状回神经元的突起表达明显,伸展方向较为一致,室管膜下区表达密集,神经元突起成交错状态.在脑皮层第Ⅱ层有一层阳性表达,神经元突起方向与皮层呈垂直状态,皮层下各层均有表达,呈零星分布.结论 从实验可以看出哺乳动物家犬在出生后早期(15 d)脑组织内仍有大量的未成熟神经元存在,神经发育仍处于活跃状态.其中神经元生发区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发育为活跃,该两个区域在出生后仍然可以产生的新的未成熟的神经元,未成熟神经元在不断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发育成熟,终到达目的地;脑皮层Ⅱ层也可观测到有未成熟神经元存在,可能该区域也是神经生发区之一.

  • 银杏叶提取物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作者:孙红梅;张琳;关涛;许红;吴海霞;白丽敏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原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简称治疗组).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技术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治疗7 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的PCNA、Nesti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并可见大量从背外侧角沿胼胝体排列的PCNA、Nestin阳性细胞;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8 d,PCNA/Nestin双标细胞的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电针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任秀君;马惠芳;图娅

    目的:观察电针后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波形蛋白、β-微管蛋白(Tuj-1)表达的变化,研究针刺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血症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工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每组9只.采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及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治疗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造成脑缺血模型,再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Ⅱ组,脑缺血后针刺"百会""水沟"和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前脑缺血侧SVZ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变化.结果:波形蛋白、Tuj-1在正常和高脂血症脑组织表达较少,脑缺血后缺血侧SVZ中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增强(P<O.01),脑缺血治疗组波形蛋白、Tuj-1表达增强(P<0.01),合并模型组表达远远弱于脑缺血组(P<O.01),合并模型治疗组表达高于合并模型组(P<O.01),治疗Ⅰ组各部位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比治疗Ⅱ组要强(P<0.01).结论:高脂血症降低了脑缺血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针刺可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在高脂血症阶段介入治疗,可通过促进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 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丁艳霞;侯良芹;熊克仁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 Hz)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 d.以酪氨酸羟化酶(TH)、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分别显示SVZ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分裂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纹状体有较强的TH表达,而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表达均几乎为零;模型组右侧SVZ的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右侧SVZ的GF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不通过增加TH表达而逆转PD大鼠损伤侧SVZ的PCNA和GFAP表达减少,提示其改善PD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

  • 丹龙醒脑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Hes1、Hes5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娉婷;周小青;刘旺华;曹泽标;陈昱文;李花

    目的:观察丹龙醒脑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Hes1、Hes5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依达组)、丹龙醒脑方组(丹龙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7 d后取缺血侧SVZ脑组织。Brdu免疫荧光法检测SVZ NSCs增殖,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es1、Hes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Brdu阳性细胞率增加,Hes1、Hes5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组、丹龙组Brdu阳性细胞率明显增加, Hes1、Hes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丹龙组Hes1 mRNA表达水平优于依达组(P<0.01),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龙醒脑方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SVZ NSCs增殖,并上调Hes1、Hes5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有关。

  • 局灶性脑缺血后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俊华;晋光荣;李云涛;徐汉荣;杨鹏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和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取老年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脉冲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技术,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后3、7、14、21、28 d组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的变化;用BrdU累积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缺血14 d后SVZ和SGZ区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各脑缺血组大鼠的双侧SVZ和SGZ均可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后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缺血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7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SG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14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通过BrdU累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发现:脑缺血14 d后,老年大鼠SVZ区有部分细胞显示BrdU/NeuN(0.98%)或BrdU/GFAP(12.56%)双标阳性,而SGZ区未见双标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殖,并且室管膜下区有部分增殖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

  • 丰富环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贺旭;刘英飞;罗明英;成绍武;葛金文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EE)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29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n=5)、血管性痴呆组(VD组,n=12)和丰富环境组(EE组,n=12).采用两血管阻断法(2-VO)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VD组和假手术组常规饲养条件下饲养,EE组给予丰富环境干预.30 d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VZ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与外源性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观察SVZ DCX/Ki67、DCX/p-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VD组BrdU+细胞数目(t=2.989,P=0.026)、DCX+细胞平均光密度值(t=3.069,P=0.005)增加;与VD组比较,EE组BrdU+细胞数目(t=3.067,P=0.027)、DCX+细胞平均光密度值(t=2.907,P=0.011)进一步增加.EE组DCX/Ki67(t=2.994,P=0.040)、DCX/p-CREB(t=4.707,P=0.009)共表达细胞高于VD组.结论 丰富环境可通过CREB信号通路上调血管性痴呆大鼠SVZ神经再生水平.

  • 局灶性脑缺血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及迁移的影响

    作者:刘罡;吴毅

    二十世纪后十年,神经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使得以损伤细胞再生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成为可能:内源性神经干/神经祖细胞被发现长期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的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亚颗粒细胞层(subgranular zone,SGZ)并在基础的水平上不断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这一发现也终被证实[1,2].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脑缺血后干细胞治疗

    作者:王学颖;余丹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左右[1]。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之高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预防和早期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发现,在人类及其他成年的哺乳动物脑内海马齿状回及室管膜下区等部位广泛存在神经干细胞[2-3]。神经干细胞在生理状态下长期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脑组织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及室管膜下区区域的神经干细胞即会出现增殖、向损伤区域迁徙并且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终修复损伤部位[4-5]。尽管脑缺血损伤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但缺血对神经干细胞的刺激有限,细胞的再生能力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应用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细胞移植治疗面临伦理的拷问、干细胞资源匮乏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而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如何大程度地激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分化,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 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下区(SVZ)放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陈刚;罗毅君;李明焕;于金明

    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中包含有少量的胶质瘤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有独特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在成年人脑组织中室管膜下区包含大量神经干细胞,这里可能是胶质瘤干细胞的储藏库,可以促进肿瘤形成及复发.SVZ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容易早期复发及颅内转移,因而SVZ的放疗对胶质母细胞患者的生存可能有潜在的影响.本综述复习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探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SVZ放疗的价值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脑室内灌注尿激酶与非灌注尿激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比较分析

    作者:孙茂林;张杰;胡忠春

    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发病率占自发颅内出血的20%~60%[1].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指出血部位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1.5cm以内出血,占脑室出血的7.4%~18.9%[1].

  • 微管相关蛋白在幼犬脑组织的表达

    作者:李明;高俊彦;吴海平;李建忠;武志兵;刘学敏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在幼犬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出生后家犬神经发生和神经元迁移机制。方法:4只出生后幼犬给以正常饮食饲养2周,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取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蛋白在幼犬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的分布表达情况,观察不同部位新生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起的伸展走行分布。结果:微管蛋白在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均有分布,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表达高,神经元突起表达明显,伸展方向较为一致,朝向大脑皮层。脑皮层第Ⅱ层以下层面均有表达。结论:家犬出生后早期脑组织仍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神经元生发区位于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新生神经元在迁移的过程中分化成熟,终迁移至脑皮层,完成神经系统发育。

  • 侧脑室穿刺引流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付爱真

    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室管膜下区1.5 cm以外的脑实质(基底节、脑干等)出血破人脑室所致.其发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破入脑室内的积血形成的血凝块极易堵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急性或亚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加重颅压增高及脑组织损伤,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

  • 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细胞分裂、增殖的研究

    作者:徐曦;郑建云;肖新莉;刘勇

    目的探讨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NSC)迁移是否伴随自身的分裂与增殖.方法以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1,3,7,14和28 d NSC迁移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室管膜下区(SEZ)NSC和PCNA+细胞在缺血后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区方向发生了时空一致性的迁移模式;缺血梗死灶周围均有较多巢蛋白和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永久性脑缺血后NSC可能通过自身分裂和增殖向外迁移,巢蛋白和PCNA在缺血区周围表达可作为NSC迁移和增殖的标志物.

  •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培养鉴定

    作者:季丽莉;佟雷;王振宇

    神经干细胞(N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存在于胚胎、胎儿和成人的脑室下区、齿状回、纹状体、室管膜下区等部位.通过机械分离或酶消化法能从其存在部位分离出NSCs.当培养基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浓度均为20 ng·mL-1时,NSCs能通过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在体外增殖,当培养基中bFGF浓度为1~10ng·mL-1时,NSCs可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目前,表达Nestin、自我增殖和多潜能分化能力是鉴定NSCs的三大条件,但还没有NSCs特异性的鉴定方法.

  • 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的影响

    作者:满江;王建平;崔可飞;付晓杰;张帝;鲁争芳;高宇峰

    目的 探讨多奈哌齐(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溶剂组、2VO+溶剂组、2VO+多奈哌齐组3组.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造VD模型.用Morris水迷宫系统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大鼠SVZ内nestin+/BrdU+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SVZ中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2VO+溶剂组大鼠水迷宫表现明显比另两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2VO+多奈哌齐组大鼠SVZ中nestin+/BrdU+细胞数,及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较2VO+溶剂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我们认为多奈哌齐对VD大鼠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表达量有显著上调作用,并部分通过提高VEGF和IGF-1表达量促进VD后SVZ神经发生.

  •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观察

    作者:符彬莎;李玲

    目的: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幼年大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室管膜下区的增殖。方法3周龄SD大鼠分为感染组(n=28)、对照组(n=16)和假手术组(n=16)。感染组脑池穿刺接种肺炎链球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剪开皮肤,分别于接种后24 h,及5、14及21天各处死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干细胞间接标志物5-溴脱氧尿核苷(Brdu)的表达,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室管膜下区的增殖情况。结果感染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在接种后第24小时、5天、14天及21天时,双侧室管膜下区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感染组的Brdu阳性细胞在接种后24小时开始增加,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种后24小时、5天和14天时,感染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21天时,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假手术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可刺激幼年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 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室管膜下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作者:赵秀英;李玲;廖锋;向伟

    目的 探讨联合地塞米松(DEX)治疗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脑生发区域-室管膜下区(SVZ)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关系.方法 40只3周龄大鼠建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模型,分为抗生素组、抗生素联合DEX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bFGF的表达.结果 抗生素组大鼠SVZ中的bFGF表达与感染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抗生素联合DEX组大鼠bFGF表达高于抗生素治疗组及感染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程中,联合DEX治疗可以上调bFGF在SVZ中的表达,可能有利于其促进神经生发,有利于抵御细菌性脑膜炎脑损伤.

  • 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亚健;李焰生

    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是指沿着整个侧脑室外侧壁分布的区域.1912年Allen报道在成年大鼠SVZ区存在着可分裂的细胞.1960年代,Altman和Das研究首次发现在成年脑SVZ区可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

  •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新生大鼠室管膜下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晓泉;陈芳芳;王伟;来青伟;耿德勤;樊红彬

    目的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新生7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新生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MK-801组,各组按出生后口(P)时间点再随机分成4个亚组:P7d、P14d、P21 d、P28d组.新生大鼠均于生后第3天给药,MK-801组腹腔注射MK-801 10 mg·kg-1;对照组腹腔注射同量生理盐水.通过免疫组化学方法观察大鼠SVZ区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①对照组GFAP阳性细胞数于P14 d开始增加,至P21 d达大值;但P28 d时阳性细胞迅速下降;②MK-801组GFAP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P7d和P28 d无明显差异,P14 d(65.40±6.11)和P21 d(239.60±12.92)细胞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P14 d(79.20±5.26)、P21 d(265.20±7.40)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正常新生大鼠SVZ区GFAP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SVZ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