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脊柱侧凸5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金萍;张晓琳

    2004年6月~2007年3月,我们收治5例严重脊柱侧凸患者,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脊柱侧凸患者,男1例,女4例,9~14岁,其中3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

  • 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5年随访疗效分析

    作者:王超;张国友;李明;朱晓东;白玉树;魏显招;王传锋;赵颖川

    [目的]评估对具有良好柔韧性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三维矫形术后随访5年以上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侧凸角度<75°,柔韧度>40%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三维矫形,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主弯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结果]主胸弯侧凸Cobb角由术前(53.6±6.6)°矫正为(15.8±7.4)°,末次随访为(17.7±6.1)°;顶椎旋转由术前(21.4±7.1)°矫正为(9.6 ±3.0)°,末次随访时为(11.0±3.3)°;冠状面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1.2)mm、(-3.7±8.0)mm、(-3.9±5.5)mm;矢状面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3±10.7)mm、(-2.1±5.2)mm、(-2.9±5.0)mm.患者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例内固定失败,3例出现远端延长现象,1例发生伤口表浅感染.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25ml,手术时间为155 min.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本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置钉数量减少52%.[结论]对于良好柔韧性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并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节省手术费用等优点.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改良色努支具应用研究

    作者:杜青;周璇;励建安;赵黎;张树新;陈楠;梁菊萍;潘晨辉;邓巍巍

    [目的]评估改良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30例AIS患者应用改良色努支具进行治疗,其中男5例,女25例,平均随访12个月.记录初次就诊和末次随诊时躯干倾斜角、Cobb角、VAS评分和SRS-22得分.[结果]AIS患者躯干倾斜角治疗前平均为10.0°,改良色努支具治疗后平均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P=0.040).Cobb角治疗前平均为33.7°,治疗后平均为26.2°,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867,P=0.006).SRS-22量表中自我形象维度得分治疗前平均为3.20,治疗后平均为3.6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714,P=0.009).改良色努支具治疗前后,AIS患者在VAS评分、功能活动、疼痛、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维度得分平均为4.12.[结论]改良色努支具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改善躯干外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消极影响.

  • 136例脊柱畸形诊治中的失误与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徐宝山;马信龙;张晓林;夏群;张宏;杜立龙

    [目的]总结脊柱畸形诊治中的失误与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1年12月诊治且随访≥1年的脊柱畸形患者136例,男46例,女90例;年龄8~76岁,平均37.8岁.青少年特发性侧凸(adolesentidiopathic scoliosis,AIS) 63例,采取观察11例、支具40例、手术12例;先天性侧后凸19例,观察10例、手术9例;神经肌肉型侧凸2例,观察1例、支具1例;成人特发性侧凸6例,观察3例、手术3例;退变性侧凸(de novodegenerative scoliosis,DDS) 46例,观察24例、手术22例.随访期12~ 60个月,平均24.6个月,分析诊治中的失误和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的49例患者中1例AIS随访不及时侧凸Cobb角由25°进展为62°.支具治疗41例,早期11例AIS存在过度治疗(8例Cobb角<25°,7例Risser征≥4°);1例T7、8分节不全先天性侧凸误诊为AIS,由胸椎侧凸30°发展为胸弯80°和腰弯80°.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中,3例AIS存在失误,包括适应证选择不当1例、融合节段错误2例,其中1例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但未造成神经症状;4例先天性畸形存在失误,包括畸形残留1例、假关节形成1例、脊柱切除术缺乏前侧支撑1例、植骨排斥反应1例;4例DDS存在失误,包括内固定困难1例、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1例但未引起神经症状、硬膜囊撕裂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脊柱畸形的诊治存在学习曲线,月经初潮期和Risser征<2度的AIS、先天性侧凸可能快速进展,须及时诊治;Cobb角<25°、Risser征≥4度的AIS一般不需支具治疗;矫形手术需严格掌握指征并采取正确的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胸弯型AIS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宗;朱泽章;邱勇;王渭君;周松;沙士甫;伍伟飞;王守丰

    [目的]探讨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且侧凸Cobb角<70°的15例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青少年患者(NF-1组).选择与NF-1患者年龄、性别、弯型以及侧凸Cobb角匹配的15例AIS患者(AIS组)进行比较,并以年龄、性别匹配的30名正常青少年作对照(control group,CTL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以下参数评估矢状面的形态: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脊柱倾斜度和脊柱骶骨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矢状面各参数的异同.[结果]15例NF-1患者中TK不足者及后凸畸形各1例,其余13例均为正常范围(10°~40°),NF-1组平均TK为(25.6±7.6)°,明显大于AIS组的(16.5±5.4)°(P <0.05);NF-1组LL为(-53.8±6.4)°,AIS为(-47.8±4.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NF-1组与CTL组比较显示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与正常青少年无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胸椎后凸畸形,也无AIS患者明显胸椎后凸不足表现,提示此类患者术后远期矢状面上的并发症可能与术前的矢状面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 医用磷酸钙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超;桑宏勋;颉强;樊勇;陈志文;秦国良

    [目的]比较医用磷酸钙和自体髂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1月在本科行钉-棒内固定系统矫形手术的6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髂骨移植组28例,医用磷酸钙移植组34例.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融合率、矫形丢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每组至少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体髂骨组中,有2例(7.1%)出现感染,1例(3.6%)出现躯干不平衡,3例(10.7%)患者在后一次随访中供区疼痛仍未消失.在磷酸钙组中,有2例(5.8%)出现术后切口渗出,1例(2.9%)出现感染.在移植术后第9个月,自体髂骨组融合率高于磷酸钙组(P<0.05),其他时间相比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终随访中,主弯Cobb角度矫形丢失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磷酸钙应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后路融合术中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避免了取髂骨移植带来的相应并发症.

  • Lenke分型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

    作者:马元琛;王义生;柯雨洪;詹世强;刘斌;王巧民;周良安

    [目的]检测Lenke分型中各种脊柱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54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Lenke方法对侧凸进行分型,统计各种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结果]154例脊柱侧凸的病例均采用Lenke分型方法进行归类,常见的5种类型是1AN,5CN,1BN,2AN,1CN,有11种类型在本组中未出现.Lenke分型方法定义为结构性的侧凸中95.5%进行了固定融合.[结论]Lenke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较过去的分型更为全面,对手术指征的评估、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构性侧凸的诊断标准是实用的.

  • 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王晓东;方向义;刘团江;宋宗让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 3.5年).手术时间A组4.5 h±0.8 h,B组3.1 h±1.0 h(P<0.01 ).出血量A组1 400 ml±350 ml,B组1 100 ml±230 ml(P<0.05 ).术后引流量A组380 ml±190 ml,B组250 ml±150 ml(P<0.05 ).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 ).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P>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平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无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 ).[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 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鹏;刘国辉;杨述华;郑启新;杜靖远;邵增务;陈东;肖飞;朱建福

    [目的]通过不同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5年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21例(A组),同种异体骨移植23例(B组),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27例(C组),比较随访第3、9、15、36个月的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融合节段7个,B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C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随访的第3个月,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牛率A组、B组、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9个月,A组融合率高于B、C两组,A组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A、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5、36个月,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牛率A、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对维持矫形效果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 TSRH系统后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附36例初步报告)

    作者:李明;倪春鸿;侯铁胜;何大为;朱晓东;陈语

    目的:研究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矫形效果.方法,1998~2000年共36例行TSRH系统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6~39个月).结果:术前平均Cobb角为57°,术后为18°(平均矫正率为68%),后随访时平均Cobb角21°.躯干失平衡及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1例患者术后3个月横突钩脱出,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侧凸TSRH系统后路矫形可获得满意效果.

  • 特发性脊柱侧凸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邱旭升;邱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常累及青春期10~16岁的女孩.AIS的病因尚小清楚,近来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使得褪黑素(melatonin)与侧凸之间的相关性再次成为AIS病因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 男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相关因素

    作者:丁徐;刘祖德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obb's角>10°.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约为2%~2.5%,而Cobb's角>20°时发病率约为0.3%~0.5%.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柔韧性的评价及进展

    作者:付美奇;张宏其

    脊柱侧凸的脊柱柔韧性(flexibility)包括两个方面:脊柱的畸形塌陷和脊柱结构的还原性.还原性可以预测病变脊柱当时的可塑性和弹性,脊柱的塌陷程度足脊柱侧凸的进展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及融合策略

    作者:郑新峰;盛伟斌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脊柱的三维畸形,具有多种不同表现类型.分型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错误的分型常导致错误的手术策略,引起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畸形加重,甚至产生新的畸形.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良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IS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合理、有效的分型系统仍然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拟对与IS手术密切相关的3种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加以综述.

  • 支具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张磊;刘祖德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者很多.国内分别对北京、天津两地的中小学生的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作了调查,结果分别为1.06%和1.9%,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手术治疗创伤太大、花费高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对早期发现的没有手术指征的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似乎是唯一有效的非手术方法[1].

  • 褪黑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洪海;顾苏熙;李明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脊柱结构性侧凸.褪黑素是松果体唯一分泌的激素,同睡眠等多种人体节律活动的调节相关.IS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深入认识IS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从该方面入手综合判断、治疗IS,将避免目前由于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认识不清而带来的误诊、误治以及并发症,进一步提高IS临床诊疗效果.本文将对褪黑素在I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许明;李明

    椎弓根螺钉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Boucher等提出,在60年代由Roy-Camille等加以推广,至今其应用于腰椎固定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大量文献表明这项技术对于治疗腰椎各种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目前,这项技术开始被尝试应用于治疗各种胸椎疾病的手术之中.但是,由于胸椎解剖结构复杂又毗邻重要组织,使得螺钉的置入难度大、风险高,使得这项技术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一项合理眄的置入技术,使得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更为安全.近年来,本院采用徒手(free hand technique)[1]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这项置入技术综述如下.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渭君;邱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侧凸中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到目前为止仍然病因不明.学者们对AIS的自然史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其发病原因提出了许多假说,包括遗传基因,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的异常以及躯干生长不平衡等.

  • 雌激素受体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作者:吴洁;邱勇

    雌激素属类固醇激素,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基因转录的作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分为ERα和ERβ两种亚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ER的研究日益深入,对雌激素在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目前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的发病机制不明,且AIS存在着骨量降低、骨质疏松症已被证实,故本文就雌激素受体与AIS及骨质疏松症的分子学机制做一综述.

  •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陈建文;王义生;秦泗河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Neuromuscular Scoliosis)是由一组肌神经性疾病引起的冠状面的脊柱畸形[1].这些疾病可发生于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连接和肌肉等部位,导致头部失控、颈部和躯干的失平衡及不协调等.虽然致病原因较多以及每个病人的表现多不一致,但在基本特征、发病形式、评估及处理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其手术治疗在许多时候,由于额外的因素比特发性脊柱侧凸更复杂,具有更高的风险性[2].

303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