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几种女性生殖道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
近20年的研究表明,起源于女性下生殖道间充质的某些(部位具有相对特异性)软组织肿瘤,包括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浅表性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ovaginal mvofibroblastoma,SCM)、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细胞性血管纤维瘤(cellular angio-fibroma,CA)和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
-
基于小波变换的皮肤温度和血流振荡的相关性研究——一种可用于经络穴位研究的新技术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工作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
-
心经与肺经在大脑相对特异性的fMRI研究
目的:研究心经与肺经相对特异性作用的中枢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在校大学生10名,采用改良组块设计,先静息32个时间点,然后于32个时间点行捻针刺激,再静息留针48个时间点,再捻针刺激32个时间点,后静息留针16个时间点,功能像采集共持续10 min 44 s.由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针灸医师采用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针刺受试者左侧太渊或神门穴,平补平泻,频率为1 Hz,进针深度约1.0 cm.试验结束后,详细询问并记录志愿者的针刺感觉和检查过程中的其他感觉或心理活动.数据分析采用功能性神经影像分析软件AFNI处理.结果:针刺太渊穴可以兴奋对侧的额叶、顶叶、丘脑、小脑Ⅵ和Ⅷ层以及下半月小叶;抑制双侧扣带回和同侧直回.针刺神门则主要兴奋对侧小脑Ⅳ-Ⅷ,同侧小脑Ⅵ、Ⅶ区;抑制同侧顶叶的部分区域.结论:针刺心经神门穴和肺经太渊穴可以引起不同脑区的激活或负激活,经脉经穴差异性显著.
-
CDX-2--肠源性腺癌的新标记
CDX2是一个新发现的特异性核转录因子,对正常和肿瘤性的肠上皮均有相对特异性和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用来辅助明确转移性肿瘤的来源[1].CDX2-88(Ab No.392M)是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0 000 CDX2的单克隆抗体(小鼠IgG1、κ抗体),由Biogenex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协作生产,可用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1].
-
超声检测糖尿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改变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为主,2型糖尿病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相对特异性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改变及视网膜缺血缺氧密切相关[1].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改变.
-
祖国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阶段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以记忆障碍、智力减退和行为人格退化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病理特征为相对特异性的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并伴有神经元的丧失.
-
子宫颈癌前病变组织DNA倍体分析与人乳头状瘤病毒亚型检测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由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展而来,大部分CIN可自然消退,只有一小部分发展为浸润癌.宫颈癌筛查主要依靠细胞学检查, 但其对宫颈病变预测的相对特异性较低,单靠细胞学检查不能区分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病变,因而需要检测其他标志物,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和DNA倍体等来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1].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DNA倍体状态和HPV亚型感染情况,探讨HPV亚型、DNA异倍体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指呈典型树突状或伪足状突起、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次级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 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pAPC)[1].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参与抗原识别、加工处理和提呈,是机体免疫反应始动者,在免疫应答诱导中,具独特地位[2].DC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密切相关,在抗感染、肿瘤、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今国内外免疫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就DC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
淋巴管标志物和胃癌新生淋巴管
淋巴管标志物淋巴管系统是循环系统的辅助组成部分,在维持体液平衡、新陈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淋巴管和血管的区分有赖于特异性的标志物.理想的淋巴管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地表达(阳性标志物)或不表达(阴性标志物),而不是依赖于其在淋巴管和血管的表达量差异;②表达或不表达于各级淋巴管内皮细胞;③表达特异性在病理状态下不会发生改变;④在组织学水平易于检测,且在标本处理过程中较为稳定;⑤利用该标志物在电镜水平也能可靠地将两种脉管加以区分.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以上标准的淋巴管标志物尚未发现,但一些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管生物学及淋巴管肿瘤学的研究中,目前发现的淋巴管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胃肠胰内分泌肿瘤
胃肠胰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在临床、生化、病理等方面均具特色的肿瘤,过去认为是罕见病,近年来随着各种肽类激素的纯化、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半数以上的胃肠胰内分泌肿瘤为恶性,但较其他消化道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相对缓慢,预后较好.由于各类肿瘤所分泌的激素不同,所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多种多样,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相对特异性.如能及早诊断,切除全部具有功能的肿瘤组织,则可痊愈,因此在临床上对之应高度重视.
-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及临床应用前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目前一致认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状,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Cs.有髓系来源DCs与淋巴系干细胞来源DCs之分,大多数DCs来源于骨髓,DCs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
重视自身免疫性肝病
过去曾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国罕见,但近年由于对此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免疫学检查方法的引进和提高,临床上发现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患者不断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常同时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生化异常,自身抗体及肝组织特征.随着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
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AFP、CA-199、CA-50的检测与分析
AFP对诊断原发性肝癌(PHC)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相对特异性.CA-199、CA-50为诊断肝胆胰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以及有助于单一肿瘤检出率提高.本文对6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AFP、CA-199、CA-50联合检测,旨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动态观察血清AFP含量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含量增高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但临床上也常可见到病毒性肝炎患者AFP含量增高,虽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不大,可常引起病人心理紧张恐惧.因此,对于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动态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含量变化,鉴别诊断此两种肝病.现报告如下.
-
分子影像探针:揭示生命活动本质的钥匙
分子影像能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显示活体内的生物学过程,为疾病的早期无创性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分子影像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1]以来,一直受到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正从宏观的解剖影像时代进入微观的分子影像时代.这种从非特异性的物理学成像到相对特异性的分子成像的转变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当今影像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
多系统萎缩2例的头颅MRI表现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 MSA )是一组原因不明、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多部位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头颅MRI上可出现壳核、脑桥、小脑中脚和小脑萎缩,第四脑室及脑桥小脑池扩大等改变,尤其以T2WI上的脑桥“十字征”为相对特异性表现。本文以本院收治的2例MSA患者为例,结合文献复习来提高对本病MRI改变的认识,以期帮助早期临床诊断。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
俞穴功能相对特异性研究概况
大量研究表明,俞穴功能特异性仅具有相对意义.所谓相对,是指俞穴与非俞穴,或不同俞穴之间,在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作用呈现不同特点;或其对相关"靶"器官组织所起效应呈现某种程度的差异.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神经痛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有害因素侵袭机体的一个信号.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个信号是通过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感受器和传导痛觉的周围神经元来进行传递的.这种痛觉的感受器和传入纤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髓鞘的细纤维,即A-?纤维,或Ⅲ类纤维,其兴奋域较低,传导速度20~40米/秒,一类为无髓鞘纤维,即C纤维或Ⅳ类纤维,其兴奋域高,传导速度慢,2米/秒以下.这些纤维的细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和一些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其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内脏及血管壁,其中枢端经后跟或颅神经根进入脊髓后角,或脑干的相应感觉核.
-
光动力治疗肺癌的临床护理
光动力治疗学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PDT)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新领域.PDT是一种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适合波长光激发细胞内光敏剂,光敏剂产生活性物质直接损伤肿瘤细胞和使微血管受损造成癌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的肿瘤治疗新方法.PDT治疗具有相对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对健康组织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故对年老体弱、不能适应手术或静脉化疗的患者尤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