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儿的护理1例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药疹的一型,常由磺胺类、别嘌呤醇、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等引起,潜伏期长,常在1个月以上,可一开始即全身反应,亦可在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的基础上发生.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改变,皮疹的特点有:①全身潮红,面积常>90%.②皮疹浸润明显.③皮疹水肿明显;④脱屑明显.可有黏膜损害和内脏受累.病程长,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008年10月25日收治重症药疹患儿1例,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误诊18例临床分析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 性 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清,病初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而极易误诊。现将我院KD病 人18例误诊分析如下。1 资料与结果 男8例,女10例, 平均年龄3岁,18例均有发热,体温39~40℃,热程长25 d;皮疹14例(72.2%),发疹时 间为热后2~6 d,猩红热样皮疹7例(38.8%);结合膜充血13例(61.1%);四肢末端硬肿17 例(94.4%);颈部淋巴结肿大14例(72.2%)。病初诊断为猩红热7例(38.8%);上呼 吸道感染6例(33.3%);颈部淋巴结炎2例(11.1%)。确诊时间长者为发病后25 d,平均确 诊时间8.3 d,1周内误诊率为38.8%。2 讨论 KD病因不明,是以发热, 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因其系侵犯多系统,表现多样,故病初1周内不易确诊 。误诊原因在于:猩红热与KD均有发热、皮疹,但不同点在于:KD热度高,热程长,青霉素 治疗无效,出疹时间多在2 d以上,疹形呈向心性多形性,多见于躯干部,指(趾)端见硬肿 后膜样脱皮。与颈部淋巴结炎的不同点在于:KD为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淋巴结肿,以颈前 为显著,稍有压痛数日后自愈。与咽结合膜热不同点在于:结膜充血,但少有卡他症状,同 时伴有口唇红,皲裂,手足硬肿等,血像高,病程长。总之,KD随着病程的延长,典型症状 相继出现,虽然后均能确诊,但在病初一周内误诊率很高,故而延误了KD的佳诊治时间 ,本报告之分析旨在为同行提供初期识别KD依据,作到早期确诊。
-
高热、咽痛、猩红热样皮疹
1病历摘要1.1病史患儿,男,4.5岁.以持续高热3 d伴皮疹来院就诊.病前2d去海滨旅游遇雨着凉,次日高热39~40℃.诉咽干、咽痒、不咳,当地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罗红霉索与利巴韦林口服1 d,仍高热持续并出现咽痛、拒食、全身皮肤潮红伴猩红热样皮疹,疑猩红热转来我院.
-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一例
患儿女,4岁,因"发热,咳嗽6 d,加重伴发绀、呼吸困难2 d"入院.体检:体温38.4℃,脉搏198次/min,呼吸70次/min,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0.88.神志清,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全身皮肤明显花纹,躯干部密集猩红热样皮疹,鼻翼扇动,双肺闻及中小湿啰音,以左肺底为甚.
-
卡马西平致假性淋巴瘤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8岁。因高热,猩红热样皮疹1 d,以猩红热、癫收入我院病房。体检;T 39℃,咽轻度充血,口周苍白圈(+),帕氏线(+),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入院前曾口服卡马西平4周。白细胞计数18.5×109/L。静脉点滴1周青霉素(640万U/d),热不退。并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每次静脉注射部位均出现出血样皮疹。入院后1周体检: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如蚕豆、鸽卵大小,无压痛,不粘连。右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少许小水泡音。肝肋下6.0 cm,脾肋下3.0 cm,质中等,轻度压痛。束臂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1)血:红细胞计数3.42×1012/L,血红蛋白104 g/L,白细胞计数19.0×109/L,分叶0.27,异形淋巴细胞0.11,淋巴细胞0.62;血小板计数113×109/L。(2)尿:尿蛋白(++)、酮体(+)、白细胞(+)、红细胞(+)、胆红质(+++)、尿胆元(+)。(3)血生化:血总胆红素26.3 μmol/L,直接胆红素24.1 μmol/L,间接胆红素2.2 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6 084 nmol/(s*L),丙氨酸转氨酶6 068 nmol/(s*L),总蛋白56.87 g/L,白蛋白27.5 g/L,血钾3.4 mmol/L,血钙1.9 mmol/L,C反应蛋白3.3 mg/L,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IgG,IgA,IgM及补体C3、C4,类风湿因子均正常。冷凝集试验(-),血培养两次结果均阴性,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正常。肺部X线检查,正位示右胸腔积液。胸水常规:蛋白(+),细胞数7 000个/mm3(主要是转化淋巴细胞),淋巴0.70,分叶0.30,未见间皮细胞,未见细菌生长。嗜异凝集试验(-)。腹部B超:肝脾明显肿大,肝呈中度弥漫损害,腹腔网膜淋巴结明显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组织结构基本被保留,皮质有大量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增生,同时有少量嗜酸性浆细胞浸润。符合免疫母细胞增生型淋巴结病。曾按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治疗,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500 mg及万古霉素0.5 g,每6小时静脉交替滴注1次。输血、血浆、丙种球蛋白。吸氧,对症治疗1周,皮疹加重,体温仍在40℃左右。重问病史,病前因癫口服卡马西平100 mg,每天3次口服,共4周。遂诊断为卡马西平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立即应用地塞米松4 m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维生素A,钙剂。停用卡马西平后2周热退,黄疸及皮疹消退,肝脾回缩,淋巴结不肿大,胸水吸收。胸部X线正常,白细胞计数8.5×109/L,丙氨酸转氨酶正常,B超示肝脾不大,网膜淋巴结正常。住院1个月痊愈出院。
-
川崎病合并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患儿男,8岁半.因发热,伴皮疹1周入院.体检: T 39.7℃,P 100次/min,R 22次/min,BP 90/60 mmHg(1 mmHg=0.133 kPa).发热面容,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密布红色粟粒疹(猩红热样皮疹).颈浅部可扪及数枚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双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粘膜干燥、潮红、皲裂,杨梅舌;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双肺可闻少许干音;HR100次/min,心、腹未见异常;指趾端硬肿.
-
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Ⅳ期临床试验
(接上期)■三、安全性评估1.不良事件:在2,200例患者12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不良事件的患者共364例(17%,共报告561例次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大多为轻度(51%),少数为中度(11%),个别为重度(1%).63%的不良事件经研究者判断与研究药物无关或可能无关,32%的不良事件经研究者判断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4%的不良事件研究者认为无法判断其与研究药物的关系.仅有6例(1%)患者7项不良事件经研究者判断肯定与研究药物有关:1例口干(患者缓解并脱落),1例全身猩红热样皮疹(患者缓解,未脱落),1例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升高和血小板下降(患者缓解并脱落),2例总胆红素升高(1例未缓解,1例缓解,都未脱落),1例血小板下降(患者缓解,未脱落).
-
成人川崎病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一例
患者女,47岁.主因颈部疼痛伴发热20 d于2005年5月30日入院.入院前20 d出现左颈部疼痛,恶寒发热,体温高达38.5 ℃,伴手足硬肿.继之全身皮肤出现米粒样皮疹,轻度发痒.舌体红,疼痛.精神、食欲差.自觉心悸,无明显出汗异常.无咽痛、咳嗽、咯痰症状.在院外做甲状腺B超示:右叶局限性低回声区;甲状腺功能系列:促甲状腺激素(TSH)略高(6 130 U/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1.9×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57 mm/1 h.初步诊断为"猩红热样皮疹、亚急性甲状腺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先后输注头孢曲松钠、青霉素;口服泼尼松30 mg/d,1 d,同时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加衡)25 μg/d,病情无明显缓解.发热1周后开始出现全身脱皮,呈膜状,手足明显.入院前1周出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无红肿.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
治疗洁霉素急性过敏6例
1993年以来,我们遇到并治疗洁霉素急性过敏6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例中发生在乡卫生所2例,镇卫生院4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小5岁,大66岁.给药途径:肌注2例,静脉滴注4例.用药后过敏反应在当天发生.临床表现:1)皮疹4例,其中2例呈猩红热样皮疹,均为儿童,荨麻疹样皮疹2例,为成年人.2)喉头水肿1例,肌注该药半小时后发生.3)全身水肿伴蛋白尿1例,静脉给药8小时后出现.
-
痰塔特姆菌败血症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发热、皮疹半月,於1999年10月8日入院.入院前半月突然发热,且伴有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拟诊为猩红热,给予青霉素治疗.治疗6日,体温仍高达39℃~40℃之间,且出现巩膜黄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并中毒性肝损害收住.体检:T 39℃,P 80次/min,R 20次/min,BP16/11 kPa,神志清楚,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扪及,四肢及脊柱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甲、乙、丙肝病原学检查( );肝功能:总胆红质47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42 U/L;血WBC 13.6×109/L,肾功能正常;大小便常规正常;胸片、腹部B超未提示异常;血培养:痰塔特姆菌(T.ptyseos)(+);药敏:头孢哌酮高敏,丁胺卡那霉素中敏.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钠抗感染及保肝治疗.第3日体温降至正常,第7日皮疹消失,巩膜黄染消退.入院后第14日停用抗生素,复查肝、肾功能正常,第28 H痊愈出院.
-
口服藿香正气胶囊致过敏反应1例
患儿女,13岁.因头痛、恶心、乏力ld,家长自行予以藿香正气胶囊2粒口服(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批号为9812329).服药后lh左右,患儿自感全身发热,搔痒,面部潮红,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查体:T37.1℃,面部潮红,躯干及四肢皮肤见类似猩红热样皮疹,以胸背及大腿内侧为多.
-
小儿川崎病21例护理体会
2002年2月~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21例川崎病患者,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43d~13岁,≤3岁14例,》3岁7例.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以弛张热为主,平均热程10.4d;皮疹12例,表现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多于发病1周内出现;球结膜充血13例,口唇潮红、皲裂12例,杨梅舌11例;颈淋巴结肿大10例,以单侧多见;手足硬肿8例,指趾脱屑或膜样脱皮14例,肛周脱皮5例.
-
苯妥英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为DRESS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是一种由药物诱发的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肝、肾、肺等多脏器受累,以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2,4].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笃,易被误诊误治,临床常有致命危险[3,4].本文拟就我科收治的1例由抗癫痫药物所致伴有严重猩红热样皮疹和重型肝炎的病例报告如下.
-
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猩红热样皮疹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猩红热样皮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56例猩红热样皮疹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猩红热样皮疹,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以多形性皮疹为首发症状的败血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儿男,9岁,因全身皮疹3天,发热2天,于2001年4月5日入院.表现为:颜面、四肢麻疹样皮疹,前胸、背部猩红热样皮疹及荨麻疹,剧烈瘙痒,口服扑尔敏,静脉予以钙剂、维生素C,症状无缓解;患儿高烧,体温39.5℃,寒战.发病前(2001年3月22日)患猩红热,青霉素治疗1周痊愈.
-
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于药物性皮炎的严重类型之一,多由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癫痫类、抗生素等引起.而本例则由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所致,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因"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后出现皮疹2 h"入院.患儿因散光要求矫正来诊,予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沈阳市兴齐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0501)常规散瞳,早晚各1次,首次由眼科医师示范,教患儿家长滴眼方法:手指压迫泪囊部滴眼,避免药物流入鼻腔被鼻粘膜吸收导致中毒.该患儿滴眼后观察30 min无瘙痒及皮疹后离院.当晚在家再次滴眼后2 h患儿自觉皮肤奇痒,面部、眼睑、口唇、躯干、手足出现弥漫性潮红猩红热样皮疹,肢端肿胀.
-
1例风疹误诊为猩红热
患者男,15岁.因咽痛、发热1天,皮疹8小时以猩红热收入传染科.查体:体温39.3℃,脉搏88次/分,呼吸23次/分,BP120/73mmHg,急性热病容,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尤以颜面、躯干明显,口周苍白圈及帕氏线不明显,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患者,女性,21岁.因咽痛、发热、皮疹伴全身酸痛2天入院.查体:T 38.8℃,P 110次/分,R 22次/分,BP17/9kPa.急性热病容,全身皮肤多处猩红热样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充血,左侧扁桃体Ⅲ°肿大,无脓点.心肺腹未见异常.胸片未见异常.B超示脾稍大.血常规:WBC15.2×109/L,L0.13、N0.82,血沉:95mm/h,抗"O"<500,粘蛋白<10μg/ml,狼疮细胞阴性,抗核抗体阴性,血培养:咽拭子培养、骨髓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骨髓涂片呈感染征象.
-
苯妥英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患者男,30岁,癫痫病史13年,因口服含苯妥英钠的抗癫痫中成药物1月诱发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并以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术、护肝解毒等综合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因肢体抽搐再次服药后两次出现前述类似表现.经停药、对症治疗康复.随访24周,未复发.
-
抗痨药物致超敏反应综合征3例报告
例1男,46岁,因咳嗽、咳痰1月就诊,于2011年12月16日经胸片、痰涂片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口服4联抗痨药物(异烟肼0.3g,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每日3次;乙胺丁醇0.5g ,每日1次)。于服药第42天出现双下肢红色猩红热样皮疹,伴搔痒、脱屑,皮疹进行性加重,第43天开始发热,体温40℃,伴有肌痛、关节痛;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胸腹水,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入院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6.4×109/L ,嗜酸性粒细胞3.85×109/L ;肝功能:ALT 642U/L ,AST 384U/L ,总胆红素46μmol/L ,间接胆红素34μmol/L ,白蛋白28g/L ;心肌酶谱升高,CK320 U/L , CK-MB 56U/L ;胸片提示胸腔积液;B超示脾肿大、腹水。立即停用抗痨药物,给予静滴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静滴白蛋白及血浆支持治疗;使用地塞米松10 m g/d抗过敏治疗。治疗14d后皮疹均全部消退,黄疸消退,复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1月后复查肝功 ALT 56U/L ,AST 34U/L ,间接胆红素、白蛋白测定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