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压测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介绍了临床血压测量的两种常用技术方法,阐述了临床血压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技术特点,了解子宫动脉形态特征,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方法 158例患者,年龄19~53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119例,宫外孕14例,盆腔恶性肿瘤15例,子宫大出血10例.造影导管选用Cobra、headhunter、MP、RUC导管等. 结果两侧316支子宫动脉形态、直径、分布基本对称,196支起自臀下阴部动脉干,占62%;98支起自髂内动脉主干,占31%;13支起自臀上动脉,占4%;9支起点分辨不清.子宫动脉起始处管径比中间段细,与起始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化大.171支子宫动脉与起始动脉的夹角≤60°,约占54%;136支夹角在60°和90°之间,约占43%;9支夹角≥90°,约占3%. 结论 45°斜位造影可帮助我们了解子宫动脉详细的分布情况,顺利完成操作;4.0~5.0F导管可完成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的需要;决定插管成功的因素是认清子宫动脉起始的角度.
-
肝素钠过敏患儿1例
肝素钠注射液主要成份是肝素钠。肝素钠系自猪的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精制的一种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数黏多糖类物质。临床上广泛应用。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1)。目前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束后,稀释的肝素钠溶液封管。肝素钠毒性较低,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肝素钠一般没有过敏反应。可是2011年11月,睾丸鞘膜积液患儿,留置针封管后引起过敏反应。
-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是1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介入性导管术已经广泛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通过将特种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即称为介入性导管术.由于不用开胸、疗效满意、安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而受到患者及医生欢迎,临床已广泛应用,现将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泵钙过程中导管堵塞一例原因分析
患者男,70岁,体重45 kg,因间断喘憋、咳嗽、咳痰40年,加重14 d,于2010年10月7日收入院.入院后患者一般情况差,慢性病容,胸片示:肺纹理增粗,可见斑片状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右心室向右偏移.既往患者40年前出现咳嗽、咳痰、喘憋,每年发作3个月左右.明确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结核;(3)肺心病;(4)Ⅱ型呼吸衰竭;(5)心功能不全;(6)肺性脑病;(7)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营养状况差,疾病消耗大,医嘱给予抗结核、保肝、增强免疫力、化痰、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
-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新方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近年来,直接在视网膜静脉上施行激光或手术治疗的新方法给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包括激光和手术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经玻璃体视网膜静脉导管术和视网膜动静脉鞘膜切开术.本文将对上述3种治疗方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
我院PICC护理专科门诊的建立及实施体会
我院于2007年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至今已成功置管260余例,导管留置6d~1年,确保了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随着置管患者的日益增多,治疗间隙(出院后)的导管维护问题已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存在患者等候时间长,增加了病区护理工作量,患者得不到专人护理,不利于病房管理等等.为了向患者提供方便、规范的专科护理,我院子2012年1月开设了PICC护理专科门诊,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
康惠尔透明贴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各类药物,保证用药安全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深受临床好评并被广泛应用.但其应用过程中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超短波理疗、50% 硫酸镁湿敷、各类中草药外敷治疗等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方法多操作繁琐,给护士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使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而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我科2007年1 月至2009 年10 月收治行PICC 穿刺患者使用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取得满意效果.
-
改进股静脉原位置换导管术22例效果分析
深静脉置管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深静脉中股静脉由于管腔粗大、位置固定、周围无重要脏器及结构,安全性高,易于穿刺成功,故更为常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除感染外,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脱出、堵塞、破裂等现象.原位置换导管术能有效防止静脉通道阻塞、延长静脉导管留置使用时间.笔者对原位置换导管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下称为方法2),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院对22例股静脉留置的脑卒中病人采取了方法2原位置换导管术,效果较为理想.现介绍如下:
-
个案护理-1例用支撑导丝解除PICC导管堵塞的护理体会
PICC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临床,由于PICC技术固有的优点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目前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于2011年5月份引进这项新技术,到目前大约已开展几百例,出现导管堵塞的几十例,经溶栓处理后多数能再通,有几例无法解除堵塞拔管。我科于2014年3月份收治了一例PICC赌管患者经溶栓处理后未能解除堵塞,后用支撑导丝对PICC导管边通边注射尿激酶成功解除赌管,观察一天后无任何症状,现报道如下。
-
PICC在早产儿和危重症患儿的应用及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以下简称PICC)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它的深静脉置管少,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为早产儿和危重症患儿静脉高营养、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提供静脉通道,是治疗早产儿和危重症患儿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1].
-
PiCCO监测指导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容量治疗的效果
目的 评价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容量治疗的价值.方法 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85例,按是否采用PiCCO监测指导容量治疗,分为PiCCO组(n=37)和常规组(n=48).记录容量治疗6和24 h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肾功能情况及ICU病死情况、28 d病死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PiCCO组容量治疗24 h时复苏液体量、容量治疗6和24 h时CVP降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缩短,尿量增多,血肌酐水平下降,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而言,采用PiCCO监测可合理地指导容量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单肺通气麻醉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观察
我们曾应用“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对20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人进行单肺通气麻醉,其目的是观察单肺通气在麻醉及手术期间,存在哪些优点或弊端,并对副作用进行讨论与分析。现将应用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术中进行单肺通气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20例食管癌病人中,男性为12例(占60%)、女性为8例(占40%)。年龄47~65岁,平均年龄56.5岁,老年患者(60岁以上)有10例,肥胖患者有2例,均为择期手术。手术方式全部为左侧开胸,所有病例根据患者病史、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均无异常。病人全部使用右侧双腔气管导管,其中选用39号管型有13例、37号管型有6例或35号管型有1例。
-
41例介入性心导管术中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介入性心导管术中的临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对41例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实施整体的护理程序,并与未行整体的护理程序的41例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整体的护理程序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专科的护理程序的患者(P<0.05).结论 在行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患者时,专科的护理程序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异常情况原因分析与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由于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不需要局部麻醉和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1].但是,在静脉置管操作时,容易出现送管困难、导管异位、导丝拔除困难、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我科在临床应用中,对置管过程中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体位探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成熟、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近年来在国内逐渐推广和普及[1].PICC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有文献报道,采用经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进针,有一部分病人尤其是女性病人,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病人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腺癌病人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而颈外静脉是走行于颈部浅筋膜和颈阔肌深层的浅静脉,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但由于其汇入锁骨下静脉前要经过几个夹角,且有静脉瓣,往往造成深静脉导管置入困难[2].2008年2月-2009年12月我们对40例肿瘤科、血液科化疗病人采用两种不同体位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PICC术中送管方法介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2008年我科为62例肿瘤病人成功留置PICC,并总结出一套成功率较高的送管手法.方法:选择合适的血管,测量置管长度,按操作规程进行PICC穿刺术,确保穿刺针外套管在血管内,拔出穿刺针针芯,将预先用肝素盐水冲洗好的PICC导管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轻轻向外套管内推进每次0.3 cm~0.6 cm,推进后立即松开二指,观察进入外套管的PICC导管是否有回弹,并感觉送管时是否有阻力,特别是导管进入15 cm时嘱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
-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迷走反射的护理对策
心血管病介入诊治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械材料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1].它的治疗效果可与外科手术媲美,而对病人的创伤小,病人较易接受,故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就是其中之一,如处理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3年1月-2003年3月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共2 164例,出现迷走反射35例,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未发生不良后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股静脉原位置换导管术在乳腺癌化疗病人中的应用
股静脉原位置管在乳腺癌尤其是双侧乳腺癌患者化学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有效预防静脉通道阻塞、延长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避免给患者带来再次穿刺的痛苦,确保化疗和其他静脉用药的顺利完成.2003年1月~2004年7月我科为5例乳腺癌患者采取了原位置换导管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1例危重新生儿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已经广泛应用在危重新生儿抢救治疗中,选择穿刺部位常见于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但经脐静脉留置PICC导管术却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