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与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作者:张爽;李颖;张彦春;马红梅;王园园;张赫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特征,为进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2015-2017年顺义区腹泻病例标本中的副溶血弧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的O3∶K6型副溶血弧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作聚类分析.结果 3年间,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为8.68%(96/1 106),2份标本各检出2株副溶血弧菌,共获98株菌株;菌株分为9个血清型,O3∶K6型多(73.47%,72/98);菌株均为tlh+ trh-,仅1株tdh-,其余为tdh+;副溶血弧菌夏季检出率高,3年检出高峰均在8月;男女性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66);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以16~45岁的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其他职业、商业服务和工人居多;可疑感染食品多为水产类、蛋、肉及其制品;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症状以腹泻、脱水、腹痛为主,且多为水样便;大部分O3∶K6型菌株的PFGE图谱聚集成簇,相似度较高,个别菌株相似度较低.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夏季高发,青壮年发病较多,水产及其制品为重要的可疑感染食品.O3∶K6型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其PFGE图谱多聚集成簇.应加强夏季的防控工作.

  • 北京市家庭内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分析

    作者:宋超;杨青俊;杨宏;简友平;高平

    目的 了解城市家庭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宣传教育中优先强化宣传的内容,达到降低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目的.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居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的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者1 528人中,165人近1个月内曾有过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食源性疾病的症状,患病率为10.80%.结论 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建立更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 一起因食用硬皮马勃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

    作者:周国营;郑德生;滕克强;冯月明;李建超;张颖;王化勇;于兆阳

    目的 通过调查食物中毒事件,查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统一印制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调查,获取现场流行病学证据;结合临床特征、现场勘察、专家鉴定,确定致病因子.结果 4例患者有共同的午餐进食史;临床症状相似,均以恶心、眩晕为主;专家形态学的鉴定,食用的硬皮马勃具有致病性.结论 这是一起因食用硬皮马勃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北京市某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情况

    作者:何欣;吴洋洋;孟玲慧;张宝元;马晓晨

    目的 了解北京市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450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49,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总知晓率为47.49%,全部知晓率为2.23%.不同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和科室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为工作年限和科室.结论 北京市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食源性疾病临床特征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在培训内容上注意不同科室和工作年限的区别,以提高其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

  • 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分析

    作者:周国营;杨兴华;张巍巍;郑德生;杨育松;冯保利;陈永亮;冯月明

    目的 调查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腹泻疫情,核实信息、明确病因、查找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方法 按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病例进行搜索,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描述、暴露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了解发病情况及传播途径.采集病例便、肛拭子、厨具涂抹、水等样品进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该起疫情共发现患者12例,流行曲线较接近为“人传人的传播模式”.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就餐、饮水暴露因素与腹泻暴发无关联,其OR值和95% CI分别为1.36(95% CI:0.25~7.37)、1.87(95%CI:0.51~6.85).采集到的9例患者便样本检测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现场卫生学调查发现职工在生产、生活、办公中可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接触.结论 该公司12名职工发生了一起感染腹泻疫情,可能是由于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播途径可能为首发病例引入后以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传人传播为主.建议公司强化职工卫生防病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并加强医疗单位对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疾病监测.

  • 2013年北京市密云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周国营;张杰;郑德生;宋晓立;郑若凤;王大华

    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县腹泻病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与溯源能力.方法 分别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4、GB 4789.5、GB 4789.7、GB 4789.6对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HEC、EAEC)的检测.结果 在22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中,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4.8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株,沙门氏菌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株.结论 密云县食源性疾病患者在8种常见致病菌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降低散在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1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

    作者:张彦春;李颖;张爽;王园园;朱美娟;王彦波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2013-2017年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为沙门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病例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顺义地区沙门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5.02%;73株沙门菌分成17个血清型,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占血清型构成比的前两位;男女沙门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病例年龄介于1~83岁之间;可疑感染食品构成比中47.95%为不明原因食品,明确的可疑食品主要为蔬菜类及其制品(13.70%)和肉与肉制品(10.96%).结论 北京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强度较高;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春秋季是沙门菌防控的重要季节;蔬菜、肉及其相关制品是沙门菌防控的重点食品.

  • 北京市密云县9例都柏林型沙门氏菌病例资料分析

    作者:周国营;张巍巍;郑德生;滕克强;张杰;冯月明;冯保利

    目的 对北京市密云县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检出的9例都柏林型沙门氏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9例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电话访谈形式开展补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活动史、发病就诊情况、分析患者感染来源.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例都柏林型沙门氏菌病例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男性2例;女性7例,大年龄70岁,小年龄17岁;县医院就诊3例,中医院就诊6例.职业:工人2例,学生、家民、干部及职员各1例,无业3例.居住:县城区6例,县城边村1例,乡镇2例.在电话调查过程中排除了病例间互相认识的可能性,没有共同接触史,感染来源于家庭外饮食的患者2例,来源于家庭内饮食的患者7例.在性别、年龄、职业、居住、暴露信息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关联.病例呈高度散发,病例之间尚无明显流行病学关联.结论 通过本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病例特征,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供依据,也为今后疑似同源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调查提供经验,同时对提高散发的同源性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分析提供基础.

  • 一起食用未煮透东北油豆角引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作者:宋晓立;周国营

    目的 查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因,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用卫生部统一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特征、检验结果,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调查,获取现场流行病学证据;确定致病因子.结果 26例患者有共同的夜餐进餐史;临床症状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疼为主;根据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东北油豆是危险暴露食物;留样及剩样快检结果扁豆碱阳性.结论 这是一起食用未煮透的东北油豆角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疼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的通知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贯彻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职能要求,规范地方卫生计生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我委组织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以下统称《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卫生计生部门承担着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防治管理等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同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领导,依法履行职责.各地要创新思维,抓住机构改革机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对具体承担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的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予以应有的履职保障,确保在机构改革中卫生计生系统的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 中美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白莉;刘继开;李薇薇;付萍;李宁;刘秀梅;郭云昌

    通过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其进行早期识别、监控及预警,确定特定疾病的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介绍中美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法律基础和框架结构.通过对两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框架结构的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为推进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 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新型检测手段、标准的研究

    作者:李梦歌;马群飞

    目前,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据WHO统计,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就更加严重.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因此,微生物的检测在食品安全中就变得至关重要起来. 微生物检测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新型检测手段,如微生物数值鉴定技术自动化血培养检测系统、自动化鉴细菌的数值鉴定不断被研发,并逐渐被人们接纳和广泛使用.对于这些新方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我们带着微生物检测方面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员,福建省疾病预防中心卫生微生物检验室马群飞主任.

  • 良润生物:技术引领市场

    作者:张华勇

    记者:沙门氏菌的特点和危害有什么?主要存在于什么食品和环境中?陶文靖: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部门的新数据统计,沙门氏菌每年在美国导致的医疗花费达到37亿美元,这个数据将沙门氏菌排在了美国食源性疾病花费高的1 5大致病菌之首.另外,一系列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表明,沙门氏菌早已成为全球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 利用BioLumix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系统快速检测蜡样芽胞杆菌

    作者:上海美凯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近段时期,由微生物污染导致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德国的0104:H4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到香港食物安全报告显示某牛奶产品被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超标,让我们感到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针对目标微生物的有效检测需要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本文以蜡样芽胞杆菌的检测为例,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探讨并验证了美国BioLumix实时快速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系统是能够简便、快速、准确检测病源菌的自动化的科学仪器.蜡样芽孢杆菌中毒的临床症状与病源分布 蜡样芽孢杆菌为产大型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相比,更耐受高温和化学处理. 全球食源性疾病中大约有5%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用蜡样芽胞杆菌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呕吐型是由一种小分子量、耐热的肠毒素引起,腹泻型是由一种大分子量的肠毒素所致.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样本中潜在的蜡样芽孢杆菌对防治其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非常重要.

  • 协力创新杜邦应对全球食物保障挑战的解决之道——访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诊断产品大中华区经理肖学葵

    作者:王崇民;逯文娟

    杜邦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其借助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与各方"协力创新"的全新战略理念,为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政府实验室和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手段,并加强了致病微生物的主动筛查、污染溯源和风险预警.在本次采访中,杜邦将针对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发展动向等问题,给予我们更加明确的答案.记者:食源性疾病号称食品安全"第一杀手",国外经常出现一些食源性微生物引发的疫情相关报道,而国内则大多是食品添加剂方面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报道.

  • 食品微生物快速及自动化检测方法进展研究

    作者:程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化学物质的污染及食源性致病菌的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 门头沟区腹泻病例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主动监测、溯源和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王志越;吕秋艳;褚添;宋景红;刘海涛;庄国良;曹殿起;付慧英

    依托北京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开展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分子特征和血清学分型.2014年4月~2015年3月,对北京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进行PFEG分子分型和图谱分析.1 1株副溶血弧菌经PFEG分型后,得到10个不同的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0% ~84.6%之间;21株沙门氏菌获得16种带型,带型间相似度在20.8%~88.9%之间菌株,部分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总体遗传特证多样.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部分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菌株分子特征呈现遗传多样性,说明建立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分子分型图谱库,对于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诊断及溯源具有重大意义.

  • 检测技术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

    作者:黄浩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更加重视。而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有很多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其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十分主要的影响因素,由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因此,要保障食品安全,应重视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并且采取有效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从而确保食品安全。

  • 佛山市三水区2013-2015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许娟;麦雪芬;陈仕超;余小庆

    本文旨在了解佛山市三水区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被污染的食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依据《佛山市食品风险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采样检测、分离培养和鉴定。检测结果:2013-2015年抽检390份食品样品,检出70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7.95%,三年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类食品中,除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凉拌食品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其他各类食品均有检出,其中肉及肉制品检出率高,为26.25%;定型包装与散装包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芦苞镇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西南镇。结论:肉及肉制品、婴幼儿食品、速冻米面制品及水产品是本区食源性致病菌的主要污染品种,提示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 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其检测技术

    作者:姜加良

    食品安全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食品安全中为严峻的问题。文章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展望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达到提升食品的卫生质量的目的,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1065 条记录 2/54 页 « 12345678...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