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300例儿童颅脑损伤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
我们对1300例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了伤害发生的内在规律性.1.对象与方法:资料来源于1991~2000年在我院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颅脑损伤患者.指定专人由出院的病例中收集整理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间、受伤方式、损伤类型和治疗结果共6项.颅脑损伤程度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 CS)分类,以出院时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判定疗效.
-
丹参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浓度的变化,探讨丹参对slCAM-1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丹参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分别检测急性期(起病1、4、7、14天)血清sICAM-1的浓度.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l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入院后第7、14天丹参治疗组病人血清sICAM-1浓度(425.38±83.33/340.89±100.51)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血清sICAM-1浓度(550.97±105.74/397.52±78.58),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中sICAM-1浓度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脑梗死后炎性反应介导的脑损伤程度和炎性反应的进程.丹参可以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s1CAM-1的水平,从而减轻急性期脑组织缺血所致的炎症反应.
-
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预先给予一次或多次的亚致死性短暂缺血性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以增进脑组织对再次发生的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的抵抗,减轻脑损伤程度,即脑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心搏骤停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心搏骤停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心肺复苏是救治心搏骤停关键步骤,而脑复苏终决定患者的转归.近年来,利用简便易行的生化标志物来评估心搏骤停后脑复苏成为研究热点.烯醇化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糖酵解过程.而其亚型γγ仅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故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c enolase,NSE),脑损伤程度越重,NSE释放越多,血清NSE作为一个特异性较强、灵敏性较高、检测方便且能反应脑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受到重视.本文就血清NSE在心搏骤停脑复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预后评价的新指标-血清S100β蛋白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供了进行心肺复苏的标准,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1,2].如何评价心搏骤停后低氧造成的大脑损伤程度及其预后仍是难题.虽然一些方法已用于脑损伤的监测,如磁共振成像(MRI)、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等,但是效果欠佳.因此,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生化标志物来评估脑损伤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搏骤停造成大脑缺氧,是否可以将S100β蛋白应用于心搏骤停后大脑损伤预后的预测呢?本文就血清S100β蛋白用于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程度的评价作简要综述.
-
颅脑损伤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颅脑损伤并在我院作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患者.纳入标准为:车祸后有明确的颅脑创伤史,资料齐全,能配合完成测验者.以脑CT/MRI结果证实有原发性脑损伤或颅内出血/血肿或脑叶损害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脑CT/MRI结果,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为仅有原发性脑损伤者,共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文化:初中以下20例,高中以上17例;外伤后时间:3-13个月.B组为原发性脑损伤加颅内出血/血肿者,共3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文化:初中以下22例,高中以上15例;外伤后时间:4-16个月.C组为原发性脑损伤、伴颅内出血/血肿及脑叶损害者,共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文化:初中以下30例,高中以上15例;外伤后时间:4-20个月.
-
颅脑损伤病人急性肺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诊治
为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肺损伤的病因、发病率及高危因素,以期早期诊断并恰当处理,降低死亡率,对符合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的158例患者,根据可能影响急性肺损伤的因素包括颅脑损伤程度、类型、部位、是否合并感染、入院前后是否有呕吐及误吸病史、是否合并脑脊液漏进行分组,结果行x2检验分析.急性肺损伤出现在伤后或术后当天至3周不等,但以1周内常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肺损伤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合并感染、有呕吐及误吸病史、合并脑脊液漏者急性肺损伤发病率高于对照组.而颅脑损伤类型、部位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感染、误吸病史患者急性肺损伤发病率明显增高,早期诊断恰当处理,阻止向不可逆损伤的发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尿毒症脑病血液透析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观察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有82%的患者合并有神经、精神系统损害[1,3].CRF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称为尿毒症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存在神经元中,在颅脑损伤时脑脊液和血中NSE含量异常升高,临床已采用检测血中NSE水平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4].本项研究旨在揭示CRF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血中NSE的含量及在进行规律血液透析后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尿毒症脑病提供一项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指标.
-
NGF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及MBP和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的影响
目的 对NGF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及MBP和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分为A、B组,B组患儿给予对症处理,A组患儿在B组患儿治疗基础上应用NGF早期护理干预治疗.结果 A组患儿HIE重度率较B组低(P<0.05);出生3d和出生7~8 d,A组患儿的MBP、S-100指标低于B组(P<0.05).结论 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实施NGF早期干预,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脑损伤程度,可临床应用推广.
-
小儿心脏手术脑保护药物研究进展
深低温低流量和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发展.但其在运用于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对患儿多个系统脏器产生了不小的损伤.其中脑部的损伤尤为显著,相应的脑保护引起了大家广泛的重视.据统计,体外循环术后30%的患者存在脑功能紊乱[1].多数脑损伤程度较轻,呈一过性,但少数也可致残,甚或死亡.因此在心脏手术中需要较好的脑保护方式,其中药物保护在体外循环脑保护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就脑保护药物进行综述.
-
颅脑损伤继发肝功能损害159例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常引起多器官损害,肝功能损害是颅脑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针对1045 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检测,发现肝功能酶类指标超出正常参考范围[1] 者182 例,其中23 例有肝脏外伤或肝炎病史.现仅对剩余的159 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肝功能损害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现报告如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与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CT值的关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脑损伤程度、预后的早期判断,及时合理的治疗仍然是我国围产医学的突出问题.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 LDHi)在参与细胞氧代谢中的变化较灵敏的反映了新生儿脑缺氧的状况.头颅CT对 HIE的诊断具有公认的重要价值.为了客观、全面的早期评价 HIE程度、预后并及时合理的治疗,我们将血清LDHi监测与脑实质CT值结合,临床应用结果分析如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兴奋性氨基酸(EAA)和抑制性氨基酸(IA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我们检测了2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患儿和8例正常新生儿脑脊液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脑脊液EAA和IAA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
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代谢紊乱的临床分析
当前新生儿疾病诊治中,有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因为它在临床中多见,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本文对HIE所致脑损伤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与研究,不断加深对HIE的认识,探讨HIE脑损伤程度的评估及预后.
-
8-异前列腺素F2α及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1 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多由围生期窒息所致,是新生儿死亡及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如何对HIBD患儿病情早期做出正确判断并实施有效的干预,防止或减少HIBD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是围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H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也缺乏有效评定患儿脑损伤程度的指标,但一般认为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在H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产物超过抗氧化防御代谢时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可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膜蛋白损伤及DNA损害[1,2].
-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近年研究发现,颅脑创伤能激活凝血系统,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或并发纤溶亢进[1],可诱发脑梗塞或 DIC,是加重脑损伤程度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1997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对在我科住院的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同期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进行了动态检测,旨在探讨凝血纤溶在脑梗塞病程中的作用.
-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脑脊液NSE、NO和NOS改变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性标志,且具有高度特异性,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时升高的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密切关系[1].而一氧化氮(NO)是兼有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使和神经递质作用的气体物质,它既具有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神经元信息,调节脑血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在过量的情况下又有广泛的细胞毒性作用;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是NO合成的关键因素[2].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NSE、NO和NO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
S-100B蛋白与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S-100B蛋白作为脑损伤的神经生化指标,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外周血标本易取得,且相对于CT、MRI检查较经济,对于不太适用于伴有意识障碍、人工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不合作的患者,外周血中可以反映脑损伤程度并易于观察其动态变化的神经生化指标,是对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极好的补充.
-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梗死后第2、4、7天及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NSE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NSE含量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的脑损伤程度,可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鉴别脑可复性与不可复性.
-
颅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将其分为轻型组(30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20例)。对患者颅脑损伤后2周内的脑脊液及血清水平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CRP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7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RP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其脑脊液及血清中CRP于3 d内达到高峰,轻型和中型组患者均于1周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患者CRP水平持续高峰可达2周,于1个月后恢复正常。颅脑损伤后1周内的血清CRP显著高于脑脊液CRP水平(P<0.05);颅脑损伤急性期CRP与程度相关,损伤程度越高,脑脊液及血清CRP水平越高,CRP可反映病情变化及预后。结论颅脑损伤急性期CRP为患者脑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