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角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细胞学研究

    作者:赵伟;蒋爱华;刘祖国

    背景 微血管壁由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以往人们对血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对血管周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变化,探讨周细胞对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浸有1 mol/LNaOH的4 mm自制涂药器放置于右眼角膜中央3 s,制作碱烧伤动物模型,3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角膜烧伤后1、2、3、5、7、10 d各处死6只大鼠获取平行于角膜缘的环形切片,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31和α-SM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以分别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分布,观察角膜碱烧伤后二者在角膜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抗α-SMA阳性的周细胞数和抗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以二者的比值作为周细胞包裹指数(PCI),定量分析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对周细胞的募集情况.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1 d CD31即可在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呈红色荧光,随着角膜碱烧伤时间的延长,CD31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并进入深基质层,至角膜碱烧伤后7 d表达的细胞数减少.呈绿色荧光的α-SMA在角膜碱烧伤2 d于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在实验观察期内表达量均少于CD31,至碱烧伤后7 d,残留的CD31阳性细胞被α-SMA阳性细胞包裹,未被包裹的CD31阳性细胞多数发生消退.碱烧伤后1、2、3、5、7、10 d的PCI分别为0、16.07%、11.95%、43.84%、73.97%、86.21%,呈现递增的趋势.结论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包绕可能对新生血管的成熟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在酸性环境中的增生和凋亡

    作者:朱冬青;许迅;郑志;顾青

    目的 探索酸中毒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细胞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获取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BRECs)和周细胞(BRPs);将传代后的细胞暴露在酸性环境中,通过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检测,观察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状况.结果 细胞培养得到纯化的BRECs和BRPs;酸中毒明显抑制BRECs和BRPs的生长(P<0.01);使处于S期的BRECs和BRPs减少(P<0.01),DNA合成受抑制.重度酸中毒抑制BRECs凋亡(P<0.05),引起BRPs凋亡(P<0.01).结论 酸中毒引起BRPs凋亡而抑制BRECs凋亡.提示视网膜酸中毒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生血管生长过程.

  • 恒定性及波动性高糖对牛视网膜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匡洪宇;段鹏;马丽丽;朱雪磊;江红

    目的 探讨恒定性高糖及不同频率的波动性高糖对原代培养的牛视网膜周细胞增生、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3代近融合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为对象,分别在对照组(5.5 mmol/L)、恒定性高糖组(25 mmol/L)及不同波动频率的高糖组(5.5 mmol/L与25 mmol/L交替,频率分别为6 h和24 h)中孵育6 d,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周细胞增生情况;流式细胞术观察周细胞周期情况;TUNEL法检测培养后周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周细胞增生受抑制,周期阻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恒定性高糖组的作用高于波动性高糖组(P<0.05);波动性高糖组内波动频率越高作用越明显(P<0.05).结论 恒定性高糖较波动性高糖可能具有更强的抑制周细胞增生、周期阻滞及诱导凋亡作用,波动组间波动频率高者比频率低者作用更明显.

  • 高糖诱导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及与整合蛋白连接酶表达的关系

    作者:李养军;王雨生;惠延年

    目的 研究高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凋亡和整合蛋白连接酶(ILK)表达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原代培养周细胞,用流式细胞Annexin V检测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ILK的表达.结果 用30 mmol/L D-葡萄糖培养24、48、72 h后,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分别为47.6%、58.4%和68.7%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用5 mmol/L D-葡萄糖培养72 h后未见周细胞ILK表达.在30 mmol/L D-葡萄糖或5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72 h后,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ILK表达显著增强,主要分布在细胞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30 mmol/L D-葡萄糖培养的条件下周细胞ILK蛋白水平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结论 高糖可以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高糖条件下周细胞ILK过表达可能参与周细胞的损伤.

  • 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对DR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作者:叶向彧;盛耀华;邱长斌;王于蓝;丁爽爽

    目的评价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制备STZ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Sham+Veh,11只)、糖尿病未治疗组(DM +Veh,7只)和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组(DM+362,20只).每2周测定一次血糖及体重,饲养6个月后处死.每只大鼠左眼用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法计算周细胞/内皮细胞比值,右眼用透射电镜测量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结果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大鼠平均血糖值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而平均体重比糖尿病未治疗组略增加.虽然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的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明显较对照组高(E/P比值:对照组1.19±0.01,治疗组1.60±0.01,P<0.01);基底膜厚度:对照组(83.36±14.46)nm,治疗组(106.40±18.65)nm(P<0.01),但比糖尿病未治疗组显著性降低(E/P比值:未治疗组2.10±0.07);基底膜厚度:未治疗组(116.91±17.65)nm(P<0.01).结论Urotensin-Ⅱ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DR早期微血管病变.

  • 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明胶酶的表达及影响

    作者:陈百华;姜德咏;唐罗生

    目的检测糖基化终产物(AGE)对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BRPs)分泌明胶酶的作用,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的发病机制.方法不同质量浓度AGE(0、8、32、125、500、2000μg/mL)与BRPs作用4d后,明胶酶谱分析细胞所分泌的明胶酶.结果正常BRPs有明胶酶-A的分泌,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2000的原酶及62000的活性酶;扫描单位分别为133.73±6.66及160.18±15.29,另有少量92000的明胶酶-B分泌,扫描单位93.01±5.89.AGE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BRPs内明胶酶-A的分泌(原酶和活性酶与AGE相关系数分别为r= -0.798及r=-0.734,P<0.01).结论周细胞分泌明胶酶-A的下降可能是DRP中基底膜增厚的重要原因之一.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肌醇对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谊;张军军;罗成仁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肌醇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分别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或肌醇,于实验6个月末进行视网膜毛细血管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组的视网膜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升高、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组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无明显改变;但管饲肌醇组的视网膜血管改变较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组明显.结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预防实验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学改变,肌醇能部分阻止视网膜形态学异常的发生.

  • 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陈百华;姜德咏;唐罗生

    目的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GE)、脂多糖(LPS)及低氧对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BRPs)内一氧化氮(NO)产生的影响.方法培养的BRPs分别与不同质量浓度的AGE(8、32、125、500 μg/ml)共同培养4 d;LPS(10、20、40 μg/ml)共同培养24 h;低氧(5%O2、5%CO2、90%N2)条件下培养12、24、48 h.培养结束后,分别收集培养液,离心取上清液,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其NO的浓度.结果基础状态下,BRPs上清液中NO浓度为(37.25±4.37)μmol/L.低剂量的AGE(8 μg/ml)与BRPs共同培养4 d后,其上清液中NO的浓度为(68.37±9.92)μmol/L,是基础状态下BRPs上清液中NO浓度的1.8倍,随着AGE质量浓度的增加,BRPs上清液中NO的浓度迅速减少(r=-0.835,P<0.01).LPS及低氧能使BRPs产生NO明显增加(t=2.88,P<0.05及t=4.56,P<0.01),随着LPS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低氧时间的延长,BRPs上清液中NO的浓度也迅速上升(r=0.951,P<0.01和r=0.955,P<0.01).结论 AGE、LPS和低氧能调节BRPs中NO的产生,NO与视网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调节有关.

  • 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作者:席兴华;姜德咏;唐罗生

    目的建立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PC)和内皮细胞(EC)选择性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含20%胎牛血清(FBS)的DMEM和在该培养基中加入5%贫血小板人血浆(PPP)及牛视网膜浸出液(20μl/ml),结合原代培养细胞克隆的分离、除杂。结果获得的PC和EC能连续传代,纯净度>95%。PC形状不规则,无接触性抑制,对3G5和α-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Ⅷ因子抗体染色阴性;EC呈鹅卵石状生长,有接触性抑制,对Ⅷ因子抗体染色阳性,3G5和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阴性。结论用20%FBS的DMEM或在该培养液中加入5%PPP及视网膜浸出液,结合原代细胞克隆的分离、除杂,可分别获得较纯净的PC和EC培养物。

  • “周细胞-信号通路-微型癥积-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性假说

    作者:黄伟;沈金峰;谢娟;罗富里;晏子友

    周细胞是位于微血管系统内皮细胞基底膜侧的一种血管壁细胞,既有维持血管完整性、稳定性的功能.其功能受阻是导致脏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的发病机制与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缺血缺氧、间质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密切相关,诸多研究表明周细胞的功能在RIF的进展中充当重要角色.我们认为RIF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微型癥积,并提出“周细胞-信号通路-微型癥积-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性科学假说.

  • 非吞噬细胞氧化酶1介导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牛视网膜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高凌;李竞

    目的:探讨非吞噬细胞氧化酶1(NOX1)激活是否介导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BRP)的凋亡.方法:将原代培养BRP分为3组:对照组、AGE组(200mg/L AGE)、干预组(200mg/L AGE + NOX1 RNAi).用锥蓝排斥法观察各组BRP的增殖,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RP凋亡水平,采用免疫杂交法检测活性Caspase-3的表达.结果:AGE组BRP增殖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干预组则较AGE组明显升高(P均<0.01).活性Caspase-3在AGE组表达上调,而在干预组表达降低(P均<0.01).结论:AGE对BRP增殖的抑制或者促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Caspase-3实现,而信号通路NOX1的激活可能介导了AGE对Caspase-3的活化.

  •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观察

    作者:程训民;江时森;马瑞;周航波;毛广平

    目的: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观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心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影响,探讨周细胞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并发心肌微血管病时的作用.方法:SD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别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高能量饲料喂养,复制糖尿病和SHR合并糖尿病模型.动物分为4组:正常SD大鼠组(SD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SHR组)、糖尿病组(DM组)与SHR合并DM大鼠组(SHDM组).16周后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周细胞超微结构,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周细胞数量.结果:电镜下,SHR、DM和SHDM组心肌毛细血管周细胞多见,大小不一,胞浆富含细胞器及肌丝,与内皮细胞联系松散.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HR、DM和SHDM组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周细胞数均较SD组大鼠显著增多,SHDM组(11.8±3.6)个/视野较SHR组(3.9±1.1)个/视野增多非常显著(P<0.01),但与DM组(10.2±3.3)个/视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周细胞表型发生改变,且数量增多,这些变化可能在心肌毛细血管肌化及毛细血管旁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 周细胞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令;戈伟

    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没有新生血管,肿瘤将停止生长.肿瘤新生血管由内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基底膜组成.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主要在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对周细胞的研究很少.而周细胞在肿瘤血管的发展、稳定、成熟及重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热点和新靶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周细胞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周细胞与微血管相关疾病

    作者:刘中砚;杨镇

    1923年,Zimmermann提出了"周细胞"(Pericyte)这一名词[1].周细胞又称Rouget 细胞,它位于多种组织的毛细血管附近,从层次上与动、静脉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相连接,和内皮细胞(EC)一起构成了微血管和组织间隙的屏障.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周细胞是一种多能细胞,可以分化为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SMC等;它有收缩能力,调节微循环的灌流量和通透性;周细胞和EC相互作用,参与血管形成和创伤愈合;合成和释放构成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物质等等.而且,在许多微血管病变中可以看到周细胞结构功能的改变.因此,周细胞功能失调和许多微血管相关疾病有着一定的关联.

  • 周细胞在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郑理;许辉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广泛的肾脏纤维化是CKD的显著特点之一.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而肌纤维母细胞直接决定了纤维化的程度,并可能与肾功能的丧失有重要关系.迄今为止,肌纤维母细胞的来源仍不十分清楚.一个主要的观点认为,上皮细胞可转化为间质细胞并穿透肾小管基底膜,成为间质肌纤维母细胞[1].但利用胶原蛋白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colloid-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Coll-GFP)转基因小鼠输尿管梗阻纤维化模型的研究表明,肌纤维母细胞的主要来源是周细胞和血管旁成纤维细胞[2].本文将就周细胞的定位、结构、功能以及在肾脏纤维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周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 尿源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贵华;张弛;谢云;邓存灿;耿嘉;梁晓燕;张元原;邓春华

    目的:验证尿源干细胞 (USCs) 治疗1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DED) 大鼠的效果及探索可能机制.方法:予10周龄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 mg/kg) 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 8周后行阿扑吗啡 (APO) 颈部皮下注射筛选DED大鼠模型.随后分离、培养、鉴定USCs.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n=6) 、PBS组 (n=6) 和USCs治疗组 (n=6), 其中PBS组和USCs治疗组均为DED大鼠.分别将PBS或USCs (1×106/只) 移植至PBS组和USCs治疗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移植4周后分别比较三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 并测定平均颈动脉内压 (MAP) 和海绵体内压 (ICP) 以评价阴茎勃起功能, 分析其阴茎局部血管周细胞标志物、平滑肌/胶原比例、VEGF/VEGF/eNOS.结果:1型DED大鼠的成模率为75%.经流式分析证实U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并至少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USCs移植4周后, 除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保持增长外 (P<0.05), PBS组、USCs治疗组的体重无明显变化 (P>0.05).此外三组大鼠治疗前后血糖均无显著变化 (P>0.05).与PBS组比较, USCs治疗组的ICP及ICP/MAP均得到显著恢复 (P<0.01).免疫荧光证实1型DED大鼠的VEGF/VEGFR1/eNOS通路和阴茎海绵窦周细胞功能 (CD146) 均受损, 经USCs治疗4周后, 该通路及CD146均得到显著恢复, 平滑肌/胶原比例也得到有效恢复.结论:USCs可有效治疗1型DED大鼠,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VEGF/VEGFR1/eNOS通路改善阴茎海绵窦内皮功能实现的.

  • 肾血管周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文斌;张茨;钱辉军;夏樾;陕光;郑明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也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软组织肿瘤。HPC由Stout等[1]于1942年首次报道,是一种起源于毛细血管外皮周细胞的细胞瘤。常发生于下肢、盆腔、头颈和脑膜[2]。肾 HPC十分罕见,目前文献报道仅42例[3_7]。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1例肾脏HPC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报告如下。

  • 纳米金对人微血管周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傅岳武;潘运龙;覃莉;巫青;刘英梅

    目的 观察纳米金(GNP)对人微血管周细胞增殖和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S)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浓度为50 nmol/L直径分别为25、50、100 nm的GNP溶液;体外培养人微血管周细胞株HBVP-1200;光学显微镜观察GNP作用周细胞、在细胞中沉积;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周细胞增殖;原子力显微镜( AFM)观察周细胞表面形貌;Western blot检测周细胞RGS5蛋白表达.结果 (1)不同组间的GNP( 25、50、100 nm)及对照组,其周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47.9±5.9)%、(121.7±3.4)%、(107.6±2.1)%及( 100.0±0.0)%;粒径越小,周细胞增殖率越高(P<0.05).(2)AFM观察到粒径越小的GNP处理后,周细胞表而形貌变化越明显.主要表现在细胞膜内陷、细胞表面出现较大孔洞,有细胞内吞现象. (3)Western blot检测到粒径越小的GNP,抑制RGS5蛋白表达越明显.结论 GNP促进人微血管周细胞增殖,抑制周细胞RGS5蛋白表达;并且GNP粒径越小,对周细胞影响越明显.当GNP粒径达到100 nm时,对周细胞增殖和抑制RGS5蛋白表达几乎无作用.

  • 肥大细胞与血管瘤

    作者:魏艇;刘文英

    一、血管瘤的生物学特点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在出生后早期迅速的增生,长大至1岁左右,出现缓慢地自行消退.Mulliken根据血管瘤组织学特点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proliferating)、消退期(involuting)和消退完成期(involuted)[1].增生期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基膜增厚分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周细胞等聚集.在消退期,内皮细胞的更新减慢,细胞实质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所代替.在消退完成期,纤维组织进一步在血管瘤内沉积.多种细胞标志物在血管瘤各期中表达水平不同,对这些细胞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确定血管瘤的分期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

  • Notch信号通路对婴幼儿血管瘤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

    作者:吉毅;陈思源;徐畅;向波

    目的 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婴幼儿血管瘤(IH)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对血管瘤周细胞(Her-pericyte)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增殖期与消退前期IH瘤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检测Jagged1、Notch3及Hes1在增殖期与消退前期IH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增殖期与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Jagged1、Notch3及Hes1基因表达水平.使用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DAPT作用于Hem-pericyte,观察其对Hem-pericyte分化的影响.结果 消退前期IH血管网较增殖期IH血管网排列更为成熟规则.Jagged1、Notch3及Hes1在增殖期与消退前期血管瘤中均有表达,其中Jagged1主要分布于HemEC,Notch3与Hes1则主要表达于Hem-pericyte.与增殖期Hem-pericyte相比,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Notch3与H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10±0.32 vs 1.41±0.37,1.89±0.35 vs 0.78±0.41);与周细胞分化/收缩力相关的基因:smMHC与αSMA的表达水平在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也显著升高(4.27±0.28 vs 0.48±0.19,1.43±0.21 vs 0.39±0.20).采用y-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smMHC与αSM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31±0.34 vs 2.1±0.32,1.40±0.31vs 0.56±0.27).结论 Hem-pericyte中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通路;Notch参与了对体外培养Hem-pericyte分化的调控.

205 条记录 7/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