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局部环境生理或病理性变化引起的、由自身内部机制调节的一种主动的、按一定程序进行的细胞自发性死亡方式.其形态学特点包括染色体浓集、胞膜皱缩和凋亡小体的形成.其生化特征是核酸内切酶活化,使染色质在核小体间断裂,从而在DNA电泳时形成特征性的梯形带.
-
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同时,城市人口的老龄化、遗传、环境等因素,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因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人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
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糖尿病(DM)为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其基本生化特征是持续的高血糖,主要因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或因胰岛素抵抗.或是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可引发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危害人体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4000万,每年约增加100万,患者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迅速增加.
-
多囊卵巢综合征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和长期不排卵为主要临床特征.PCOS复杂的生化特征提示可能有多种基因参与.因此,学者们对其候选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PCOS的病因.本文就PCOS的易感候选基因及其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
儿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常见的一类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绝对或部分分泌不足,另一类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轻度胰岛素合成及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不伴胰岛素分泌障碍.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在遗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均不同.糖尿病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失常而威胁生命,久病者常伴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如能及早防治,严格和持久控制高血糖,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
-
SOCS-3介导的瘦素抵抗与PCOS高雄激素血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育龄妇女中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全球范围内5%~10%育龄妇女受此病困扰,以无排卵性月经、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在2003年鹿特丹[1]PCOS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将PCOS的诊断定为:①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和生化特征(排除其他引起雄激素升高疾病,比如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雄激素肿瘤或柯兴式综合症).③B超表现为卵巢内多卵泡发育,每切面10个以上.上述3个标准中符合2个则可诊断为PCOS.
-
鼠疫耶尔森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种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自1894年日本学者北里和法国学者耶尔森发现鼠疫菌以来,世界许多学者对鼠疫菌的形态结构、生化特征、毒力、毒力因子以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研究人员已将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运用到鼠疫的诊断、鉴定等防治、监测和科研工作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十年来,鼠疫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了有效控制鼠疫的传播和流行,需要建立适应不同情况的检测技术,本文将对此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及后遗症多、死亡率高.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给老年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AMI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180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61 ~83[平均(73.5±7.9)]岁;病程1~18 h,平均(6.8±1.2)h;合并基础病:32例合并高血压,27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脂.本组所有患者均以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AMI诊断指南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将同期选取的18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比、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血常规 生化特征 -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001年荷兰学者van den Hoogen等首次在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类似副黏病毒的多极丝状形态,生化特征亦与副黏病毒相似.之后许多学者对其基因组组成和序列进行分析,支持将其归类于单分子负链RNA目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并命名为人类偏肺病毒(hMPV),成为偏肺病毒属的第1个人类病毒.根据遗传系统发生学分析和血清学抗体中和试验等将其分为2型4个亚型.本文就hMPV的病毒归类、分型、病毒繁殖特点及其发病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疫苗的研制进展综述如下.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前,生物类群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形态和结构、生理和生化特征、行为习性表现以及少量的化石资料来进行的.这种通过表型特征鉴定的方法对细菌之间的亲缘性判断有时不够准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特征,作为判断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特征.其中Woese等[1]通过寡核苷酸编目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出1种新的鉴定细菌的标准,即通过比较1段稳定的遗传编码--16S rRNA基因序列来分析和鉴定细菌的种系发生关系,判断其亲缘性,对细菌进行分类.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以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炎性损伤为特征的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瘙痒,其主要生化特征为血清ALP和GGT 、IgM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阳性。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免疫紊乱导致,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与几种关键环境因素相关。药物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患者预后差距较大,没有令人满意的标准,为此本文对目前 PBC的药物治疗相关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现状及展望
MR分子成像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MR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MRI技术并借助对比剂生化特征,直接或间接反映活体条件下生物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分子过程.其主要优势在于超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和无限的穿透深度,可同时获得三维解剖结构及生理、病理、代谢、血流灌注等信息,因此在分子成像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1].但是MRI的灵敏度较低,需要通过信号扩增系统来提高其灵敏度.
-
五指山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影响因素及生化特征的分析
目的 探讨五指山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影响因素及生化特征,为预防和治疗甲亢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甲亢患者40例为甲亢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人为对照组,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甲亢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两组各项生化检测指标.结果 家族史、食用碘盐、吸烟、喜食海产品、生活事件、感染为甲亢患病的危险因素.甲亢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高于对照组,促甲状腺素(TSH)浓度低于对照组(均P<0.01);甲亢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 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血糖(Glu)高于对照组(P<0.01);甲亢组丙氨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族史、食用碘盐、吸烟、喜食海产品、生活事件、感染为甲亢患病的危险因素,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临床上可参考多项生化指标进行诊断和治疗评价.
-
深低温保存的猪二尖瓣去细胞处理后的生物学特征
目的研究深低温保存的猪二尖瓣经去细胞处理后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在含细胞保护剂二甲亚砜的保护液中深低温保存3个月的猪二尖瓣经高渗冲击、胰蛋白酶、核酸酶等交替处理后,行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对血液相容性变化进行研究,在小鼠皮下移植2~8周后测定钙含量,并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结果经去细胞处理后瓣膜细胞外基质完整,而细胞成分被去除,小鼠皮下移植后钙含量降低,而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质改变不明显.结论深低温保存的猪二尖瓣叶经去细胞处理后,减少了瓣叶细胞成分,对减少异种二尖瓣移植物失功衰败,提高远期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生化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脑梗死组(165例)与对照组(6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P<0.05);组间比较t检验分析中,急性期脑梗死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急性期组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转脂蛋白a、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血脂、血糖、血压异常增高及吸烟是导致发病的确切危险因素,脑梗死病变初期伴明显的炎性反应,倡导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对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有助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病,脑梗死发病初期需积极抑制炎性反应。
-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志筛查及研究中应用与评价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完成后,研究重点已转移到基因的功能上,从而进入基因组时代.而生物功能主要执行者是蛋白质,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us和williams首先提出蛋白质组学(Proteome)的概念,Proteome一词是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学(genome)两个词的组合,指的是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既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而蛋白质组的研究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称为蛋白质组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组学,它是从细胞整体水平进行蛋白质特性的研究,如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及相互作用等,并由此获得对疾病过程、细胞生理、生化特征和调控网络的广泛完整的认识.所以,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正在逐步成为生物学、医学及药物学等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也是筛选肿瘤标志的重要技术之一.
-
Bcl-2基因家族与细胞凋亡和皮肤肿瘤
1972年Kerr等[1]揭示了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死亡可分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即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不仅在形态特征及生化特征上有别于细胞坏死,其生物学意义亦截然不同。细胞凋亡是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受到某种信号的触发后遵循一定程序的主动死亡过程,它不仅对胚胎发育、组织发生及维持机体的自身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对控制细胞增殖、肿瘤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起着主要的作用。人们已经注意到,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的紊乱比细胞分裂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更加重要[2]。目前已知许多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病毒基因)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Bcl-2是近年来发现的控制凋亡的新的原癌基因。Bcl-2及其基因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受到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作者旨在综述Bcl-2及其基因家族在细胞凋亡调控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皮肤肿瘤的关系。
-
糖尿病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类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基本生化特征是持续性高血糖.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广泛的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长期以来,人们对DM合并的心脏、肾脏、神经以及视网膜等并发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证实DM肺损害也是DM全身多系统病变的一部分,肺脏也是DM损害的靶器官之一[1,2].而且DM所导致的肺组织异常和病理生理改变也像DM肾病和DM心肌病一样存在组织纤维化[3],DM可显著增加肺纤维化的风险[4],这意味着DM肺间质纤维化亦或是DM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就DM诱导肺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糖尿病低血糖的急救和预防体会
糖尿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伴有糖、脂肪、蛋白质紊乱的全身代谢障碍,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
-
中国鼠疫菌某些生化特征及地理分布
目的 探讨中国鼠疫菌株生化性状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我国现有11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2 370株鼠疫菌酵解麦芽耱、鼠李糖、蜜二糖、阿胶糖、甘油及脱氮反应的变化.结果 根据测定结果,与地理分布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可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分为新的17个生化型: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定名为川青高原型,新疆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定名为准噶尔型,云南省玉龙县大绒鼠、齐氏姬鼠分离暂定名为玉龙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生化性状较为复杂,含5种类型生化型,其中藏南地区1983年后新增加了27个疫源县,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型菌株不仅只分部在藏北高原,在藏南地区已有分布,且岗底斯山型菌株原来只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仲巴、普兰,现已延伸到藏南地区.还发现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有交串现象,如云南省家、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结论 中国鼠疫菌对糖酵解特性较稳定,鼠疫菌生化型在各疫源地呈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与主要宿主、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等密切相关,分为17个生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