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出血热抗体检测方法实用性的评价
近几年来,我市出血热病例时有发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选择实用的检测方法,对于出血热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疫情十分重要,目前公认的常规检验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抗μ链IgM捕获ELISA法,间接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凝抑制试验(HI)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等.
-
84例早期出血热患者的血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通过对84例早期出血热患者和91例感冒患者的血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发现二者的部分检测结果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早期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偏低,多在4.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不超过70%;血小板降降低,发病头两天减少不明显,多在100-150×109/L之间,第3天以后,血小板下降较为显著,多在50-100×109/L之间,多数患者尿蛋白质阳性(±-++)并检出红细胞(呈镜下血尿至肉眼血尿),少数查见膜状物,而感冒患者(对照组)则白细胞正常或偏高,血小板不低,少数人尿蛋白质呈弱阳性(士),个别人查见红细胞(均为女性,可能与其有泌尿系感染有关),没有人查见膜状物.这对早期出血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二例
例1 患者男,49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3 d于1999年5月19日住院.体检:体温38.5℃,脉搏10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醉酒貌",眼球结膜充血,两肺中、下可闻及水泡音 ,心率 102 次/min ,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肾区叩痛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50×109/L,尿蛋白+++,尿潜血++,血肌酐151 μmol/L,尿素氮12.1 mmol/L,血钾4.5 mmol/L,出血热抗体(IgM)阳性,患者来自出血热疫区,初步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入院后静脉点滴利巴韦林、平衡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连用3 d,10 mg/d)、对症等综合治疗.
-
第1例--头痛、休克、伴全身出血点
患者女,36岁,北京郊区农民.因头痛3d,晕厥12h,伴低热于2000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于3d前自觉头痛、恶心,测体温正常.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回家静脉输液治疗.入院前12h,家人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晕厥在床旁,急送医院诊治.在当地医院发现血压为0,立即给予静脉输注多巴胺和阿拉明治疗,3h后血压升至90/60mmHg,测体温37.8℃,患者神志清楚,但精神极差,自觉乏力,心慌.在当地医院观察至血压平稳后,转入上级医院求治.入院时查体:T:37.5℃,P:100次·min-1,R:18次·min-1,BP:80/50mmHg.神志清楚,四肢循环差,全身散在少量出血点和小片状瘀斑,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化验:WBC 6.0×109·L-1,N 0.75,Hb 125g·L-1,BPC 90×109·L-1,尿蛋白(+),ALT和AST均正常,Cr 183μmol·L-1,BUN:11.3mmol·L-1.入院后患者尿量较少,半日来仅400ml,怀疑为流行性出血热,但检测出血热抗体IgM为(-),请求主任会诊.
-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1例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作为一种外科急腹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作为一种并发症出现在流行性出血热则十分罕见。近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患者男,21岁。因畏寒、发热、伴持续性右中上腹疼痛3日,于1998年2月11日以“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我院普外科。查体:体温38 ℃,脉搏8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5/10 kPa(1 kPa=7.5 mmHg)。患者呈痛苦、 热病容,轻度颜面潮红,眼睑充血,球结膜轻度水肿,右眼巩膜见一小片状出血斑,上腭与双腋下、颈胸部皮肤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轻度膨隆,无腹壁静脉充盈怒张,腹壁皮肤无紫色淤斑带。满腹压痛,以右中上腹压痛明显,伴有轻度腹肌紧张与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扪及肿块,肠鸣音活跃,腹水征阳性,双侧肾区叩击痛。急诊B超显示:①肝、胆、脾、胰、左肾未见异常;②右肾结石伴少量积液;③少量腹水。胃镜检查结果:糜烂性胃炎。急查血糖8.4 mmol/L,血淀粉酶110 U,尿淀粉酶460 U,血尿素氮12.5 mmol/L,血肌酐312 μmol/L;尿常规:蛋白(++),白细胞(++),颗粒管型(0~1);血常规:白细胞36.8×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肝功能、血电解质均正常;腹水常规:浑浊、李凡他试验(+),白细胞5 800×106/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疑急性胰腺炎并腹膜炎和急性胆囊炎收入普外科治疗观察。经抗炎与对症治疗后腹痛无缓解,病情无好转。 1998年2月14日经传染科会诊后,以流行性出血热并腹膜炎转入传染科,经按出血热治疗1日后,右中上腹痛无缓解,反而加剧,再次请外科会诊后、急作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淡红色粘稠脓性积液、奇臭。抽尽腹水后,见胰腺弥漫性肿胀,上覆有大量草绿色脓苔,剥去脓苔后,见胰腺表面多处渗血、出血、片状皂样坏死,胰腺周围脓性组织与周围脏器、肠管轻度粘连。故确诊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并腹膜炎无疑,同时血液检查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M1∶320阳性,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也成立。对患者紧急进行手术,术后3周痊愈出院。
-
多处就诊致重复超量用药的危害(附3例报道)
在农村,一位患者短时间内就诊于多位医生不足为奇,医生常忽略前诊的治疗情况,以致重复用药,药物超量发生严重毒副作用。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 例1,患者女,5岁。发热、咳嗽6天,尿少1天入院。无肾炎等重要病史。查体:体重16.5kg,体温37.3℃,呼吸20次/min,血压83/53mmHg(1mmHg=0.133kPa)。颜面无水肿,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心率106次/min,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粗糙,肝脾正常,肾区无叩痛。血常规:血红蛋白116g/L,红细胞4.52×1012/L,白细胞9.47×109/L,中性粒细胞0.58,血小板162×109/L。出血热抗体(-)。尿常规:红细胞(+)、颗粒管型0~2/HP,蛋白(+)。血肌酐193μmol/L,尿素氮126mmol/L。拟急性肾炎,药物致肾损害可能。追问病史,患者病初3天反复就诊于6家诊所,经查实3天共用庆大霉素注射液38万U,阿米卡星0.8g,妥布霉素160mg,确诊氨基糖甙类药物超量致严重肾毒性损害。经护肾等治疗4周痊愈出院。
-
某部100名战士麻疹、乙型脑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某部战士麻疹、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情况,对该部100名战士进行了麻疹病毒IgG抗体、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G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某部驻区啮齿动物中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检测与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hantanvirus,HV)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病和流行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宿主动物的行为以及宿主携带病原体的情况.HFRS呈世界性分布,资料表明,我国发病数占世界发病总数的90%以上[1].现已经证实我国存在汉坦型(HTN)和汉城型(SEO)汉坦病毒[2].为了解某部驻区啮齿动物携带HFRS情况,我们对某部驻区捕捉到的啮齿动物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的检测.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治体会
我院自1998年3月~2003年10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共84例.在今年入冬以来收治的20余名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中发现,今冬出血热与往年有所不同,出血热抗体(IgM)阳性率低,在恢复期重复检查出血热抗体,从中发现阳性率明显提高.在抢救成功的病人中有糖代谢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粒细胞减少症、肺综合征出血热、呼吸衰竭等病例.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点滴经验报告如下.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者,女,18岁,因"发热伴头痛、腰痛1周、少尿3 d"于1998年12月28日入院,入院时尿量200~300 ml/24 h.体检:体温37.8℃,脉搏86次/min,血压98/52mm Hg.双腋下可见散在瘀点,眼睑、球结膜水肿,心肺(一),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6.8×109/L,红细胞4.74×1012/L,血红蛋白117 g/L,血小板189×109/L,中性0.70,淋巴0.30,尿蛋白(++++),出血热抗体:HA-IgM抗体(+)(ELISA法),肾功能:BUN 9.8mmol/L肌酐278 μmol/L,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
-
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动物宿主的研究——首次从食虫动物鼩鼱血清检出出血热抗体
上海地区,自1962年于上海县发现流行性出血热(EHF)首例病人以来,尚不完全明确动物宿主的种类.本文应用血凝抑制技术与间接荧光技术检测现场捕捉的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中特异性出血热抗体,并通过和常规间接荧光检测结果比较的方法对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灵敏度及特异性的评价.
-
新生儿流行性出血热1例报告
女婴,28天,因咳嗽、口吐泡沫3天,发热、腹泻1天入院.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g,无窒息史.其母产后15天,患流行性出血热,现住本院传染科治疗,家住山区农村.入院体检:体温38.6℃,呼吸稍急促,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及瘀斑,鼻周轻度紫绀,鼻扇,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脏听诊正常,肝脾不大,四肢暖.血常规:白细胞7.3×109/L,淋巴细胞0.27,中性细胞0.73,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85×109/L.尿常规:蛋白,潜血+.出血热抗体:EHF-IgM阳性.肾功能正常.胸片:两肺纹理增多.入院诊断:新生儿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经抗感染、激素、适量输液等综合治疗,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入院第3天,血小板升至正常,尿蛋白转阴.出院时,红细胞2.79×1012/L,血红蛋白95g/L,一般状况好,住院17天.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新生儿发病罕见,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14天,有长达60天者,从患儿发病与其母发病时间分析,通过胎盘血液垂直传播给胎儿,贫血原因考虑HV进入胎儿体内侵犯造血系统所致.新生儿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母、婴病史,对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者,应做全面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本病可接触传播,应注意隔离,避免在新生儿病房引起流行,现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HA,PⅢP水平的观察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病理损害广泛.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肾衰等多种脏器损害.为了探讨患者血清HA、PⅢP水平,我们进行了检测,并就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一)正常人:30人.均为我院保健科体检合格的健康人,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试验正常.(二)病人组:33人.均为临床上明确诊断的住院患者(包括体征和实验室系列检查,出血热抗体为阳性).二、方法:HA RIA ki由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提供,PⅢP RIA kit由上海海研所提供,按各自提供的说明书操作,专人操作,自动打印结果.
-
介入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自发性肾破裂一例
患者男,45岁,主诉间断发热5 d,少尿1 d,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入院。入院时急性病容,眼睑轻度水肿,球结膜轻度充血,余(-)。化验:血白细胞17×1012/L,血红蛋白170 g/L,血小板43×109/L;尿蛋白(4+),潜血(3+),尿红细胞40~70/HP,白细胞1~4/HP;血UA 723.8 μmol/L,Cr 569.3 μmol/L,BUN 21.6 mmol/L,ALT 426 U/L,AST 720U/L,GGT 30 U/L,LDH 1 442 U/L, CPK 631 U/L,CK-MB 23 U/L,LDH1 328 U/L;出血热抗体IgM(+)。B超示双肾体积增大。右肾周少量渗出。入院第3天突然左腰部剧痛,左上腹压痛,左肾区叩击痛,血压14/9 kPa,急查B超,左肾中上极不均质占位(10.9 cm×9.4 cm)。CT示左肾周出血。予绝对卧床,腹带包扎,立止血等止血药应用,6 h后突然血压降至10/8 kPa,后为8/0 kPa,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68 g/L,输血补液升压治疗。急查磁共振可见包绕左肾周3/5周径不规则异常信号(11.0 cm×7.0 cm×9.0 cm),左肾受压下移,肾上极实质内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诊断:左肾破裂并发肾周前间隙巨大血肿。持续补液升压药物治疗,次日血压仍下降,立即行肾动脉造影,穿刺右侧股动脉送5F亚西路导管至左肾动脉,可见左肾上极染色缺损,导管进入左肾动脉上支,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40粒,20小条,栓塞后造影可见残余左肾动脉上支主干。造影诊断:左肾上极破裂出血,术中行选择性左上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血压升高,一度出现心衰,肺水肿,肺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经血液透析及综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2周后尿量增至2 000 ml/24 h,3周后停血透。4周后血肌酐降至187.4 μmol/L。复查MRI,仍见左肾前方巨大异常信号影(约1 100 cm3),左肾受压变形,上部变窄。提示左肾周陈旧性血肿,左肾结构紊乱。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
某部队4例出血热的流行特点及临床分析
2009年11-12月,某部队连续发生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我们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病例诊断依据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出血热抗体IgM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查.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斑疹伤寒1例
患者,女,6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8 d"于2005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于8 d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头痛、腰痛,腹胀不适,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无呕吐,曾在卫生所按"感冒"治疗3 d,病情无明显好转,并出现尿量减少,24 h尿量约5 00 ml,遂到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7.45×109/L、中性0.53,红细胞(RBC)3.97×1012/L,红细胞比容(HCT)0.426,血小板(PLT)59×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尿素氮9.63 mmol/L,肌酐156.0μmol/L;血清白蛋白30 g/L,球蛋白26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3 U/L;出血热抗体IgM(+).
-
流行性出血热10例护理体会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0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24~48岁.从发病到入院1~10d,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高热、头痛、腰腹痛、血小板减少、肾脏损害等.所有病例根据流行病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4例出血热抗体试验呈阳性反应.
-
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的革兰阴性厌氧杆菌败血症1例
患者男,42岁.寒战、高热15d,于2000-11-17入院.发热时伴全身酸痛,无其它伴随征象.院外予"洁霉素1.8g静脉滴注1次/d"治疗7d无效.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后观察体温在37~40℃,发热前伴寒战.外周血白细胞3.46×109/L淋巴0.533,中性0.430,红细胞4.45×1012/L,血红蛋白136g/L,血小板189×109/L,血沉19mm/h.尿10项+沉渣、大便常规、肝功、肾功正常,出血热抗体、肥达氏及外斐氏反应、抗"O"、类风湿因子、骨髓细胞学均阴性,血液骨髓普通培养阴性.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心电图及肝胆胰脾双肾B超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先后给予病毒唑、穿琥宁、四环素抗病毒、抗立克次氏体治疗7d无效.改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14d仍无效.此期间3次查血白细胞在(3.46~3.51)109/L,淋巴0.533~0.564,中性0.402~0.430.后行骨髓厌氧菌培养有G-杆菌生长,改用0.2%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2次/d,头孢噻肟钠2.0静脉滴注2次/d,氧氟沙星0.2静脉滴注2次/d,第二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三天体温正常.治疗14d,临床征象消失,骨髓厌氧菌培养阴性,痊愈出院.
-
流行性出血热6例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25岁.临床均有发热、头痛、腰痛及全身不适症状,高体温均在39℃以上.其中3例有尿量减少(500~700 ml/d),1例伴有恶心,1例伴有轻微腹泻,4例有酒醉貌,6例肾区均叩痛.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2例、减少1例、升高3例,血小板正常2例、减少4例.尿常规检查:1例正常、5例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检查:4例正常、1例仅尿素氮升高、1例尿素氮及肌酐均升高.肝功检查:1例正常,5例异常:ALT 58~306 U/L、AST76~237 U/L;6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M均(+).确诊后给予利巴韦林、止血敏、甘草酸二铵及激素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症状消失、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出院.
-
特殊类型的5例挤压综合征
1病例资料病例1:男,33岁,入院4 d前行体能训练(短跑100 m、长跑1000 m,俯卧撑50个)后,出现腹痛,解酱油色尿、尿量减少,人院后查血常规:WBC 12.7×109/L,NE 82.6%,Hb 146 g/L,PLT 164×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HP;肾功能:BUN(尿素氮)11.4 mmol/L.,Gr(肌酐)529μmol/L;肌酶:HBDH(α-羟丁酸脱氢酶)183 U/L,CK(肌酸激酶)811 U/L,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26U/L,LDH(乳酸脱氢酶)220 U/L;电解质:K+6.8 mmol/L;肝功能、血糖、血脂、补体、血清蛋白电泳均在正常范围;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均阴性;双肾B超大小正常.予血液透析、对症、支持治疗后尿量逐渐增加,肌酶、BUN、Cr降至正常范围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