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新国;李娜;程玲;吴卫平;管维平

    目的 研究高龄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LA)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均经MRI证实的高龄(均≥80岁)LA患者99例,入组后行影像学分级,分为轻度脑白质损害组、中度脑白质损害组、重度脑白质损害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测定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高龄患者中,血压和Hcy与LA有相关性;血浆Hcy水平与缺血性LA损害程度有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龄患者中,高血压和血Hcy水平升高是缺血性LA独立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与脑白质疏松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前友;王文安;黄星星;张义芹;陈宁;施德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以及高血糖致使的多器官损害并发症.脑白质疏松(LA)或脑白质病变(WML),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脑内白质纤维变性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甚至痴呆.近年来,T2DM与LA之间的相关性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T2DM可能是LA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加重其认知损害的发生.本文将对T2DM与LA的关系,以及其影像学表现与认知损害相关性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加深临床对LA的认识.

  • 3.0T磁共振在脑白质疏松症及多发性硬化鉴别诊断中应用分析

    作者:蒋秀丽;李文清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Medical Resonance Imagin,MRI)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及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确诊的42例MS和64例LA患者,均采用常规3.0 TMRI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比较MS与LA患者的PVH分型以及不同分型FA值与ADC值的变化情况,分析PVH分级1型中不同部位脑白质病灶FA值与ADC值的差异.结果:LA组PVH分型较MS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H分级越高,MS与LA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呈逐渐增高趋势(r=0.641、0.785,P=0.002、0.000),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值呈逐渐降低趋势(r=-0.415、-0.582,P=0.005、0.006);PVH分级1型中LA组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区、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区、放射冠FA值以及放射冠ADC值均低于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区、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区ADC值低于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I DTI检查可较为准确的鉴别早期LA与MS病灶,为临床早期诊治MS提供参考依据.

  •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步态障碍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作者:张宏;吴有丽;沈春子;游孟哲;周霞;孙中武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及其与认知的关系.方法 选取42例LA患者作为LA组,另选择13例无LA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NC组),依据头颅MRI扫描结果,LA组按照Wahlund分级方法分为轻度(LA1)、中度(LA2)和重度(LA3)3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步态测定.神经心理学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剑桥老年认知检查表-中国修订版(CAMCOG-C).步态测定包括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和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精确测量步长、步幅、步宽、步频、步速、单支撑相、双支撑相、步行周期等.比较LA组和NC组、LA各亚组与NC组间认知功能和步态参数,选取显著性差异指标进行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A组患者MMSE评分及CAMCOG-C评分均显著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1,P=0.016;t=2.510,P=0.015);LA组患者较NC组TUG时间延长、步长、步幅缩短、步速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69、-2.239、-2.219、-3.686,P =0.001、0.025、0.027、P<0.001). LA各亚组与NC组比较:随LA程度增加,患者MMSE及CAM-COG-C评分降低,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51、4.870,P=0.011、0.005);各步态参数中,随LA程度增加,患者TUG时间延长、步长、步幅缩短、步速降低、步宽增加与步频增快以LA3组较为明显,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43、8.588、8.992、21.486、13.044、3.095,P<0.001、0.035、0.029、<0.001、0.005、0.035).对LA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TUG与MMSE、CAMCOG-C评分呈负相关性(r=-0.399、-0.404,P=0.003、0.002),并与CAMCOG-C子项中记忆和执行呈负相关(r=-0.321、-0.433,P=0.021、0.001).步速与MMSE、CAMCOG-C评分呈正相关性(r=0.409、0.308,P=0.002),并与CAMCOG-C中执行功能呈正相关性(r =0.535,P<0.001).校正LA等级分级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步态参数与执行功能无相关性.结论 LA患者存在步态障碍,以步速降低为显著;LA患者步态障碍与LA程度、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沈春子;吴有丽;周霞;张宏;游梦哲;孙中武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340例SIVD患者(SIV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60例,根据头颅MRI将SIVD组分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LI)组(n=124)和脑白质疏松(LA)组(n=216),按照Fazekas的评分标准将LA组LA严重程度分为3级;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MPV值,比较SIVD组及其亚组与对照组之间MPV水平的变化,并分析MPV与LA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IVD组MP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年龄因素后,LI组和LA组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LA组MPV水平显著高于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LA组进一步分组后显示,LA等级越高者,MPV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MPV水平与LA等级呈显著正相关性(rs=0.596,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后,MPV水平与SIVD的发病仍密切相关(OR=3.461,95%CI:2.653~4.515,P<0.01).结论 MPV增高可能是SI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PV水平与LA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荣;孙中武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0例符合 MRI 诊断标准的 LA 患者(LA组)和9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NC 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病史调查血管危险因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障碍情况,依据头颅 MRI 表现将 LA 组分为4个等级。结果 LA 组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 NC 组(P <0.05),LA 组 PSQI 评分显著高于NC 组(P <0.01)。LA 组随着 LA 分级升高,PSQI 评分依次增高(P <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与 LA 患者睡眠障碍有关。结论LA 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与 LA 病变程度、认知损害、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 无症状与伴认知功能损害的脑白质疏松症对比分析

    作者:孙中武;刘红艳;周江宁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伴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检查将46例LA分成2组,即LA伴认知功能损害组25例和LA不伴认知功能损害组21例,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剑桥认知检查量表(CAMCOG)评定认知功能,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定抑郁症状,并调查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分析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在语言(尤其语言表达方面)、记忆力和知觉方面,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定向力、远近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和抽象思维等方面,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语言理解、学习记忆和计算方面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中认知方面差异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管危险因素、伴随抑郁症状等无关(P>0.05),与受教育程度(P<0.01)、LA分级(P<0.001)以及是否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有关(P<0.01).结论 LA出现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认知区域,LA伴认知功能损害与低教育程度,LA损害范围较大,以及合并存在腔隙性脑梗死等有关.

  •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情绪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

    作者:王卫华;徐均陶;张永葆;马慧;张欢

    目的:通过对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的测验,探讨LA患者是否存在情绪认知功能的损害.方法:选取LA 72例(LA组),根据LA的程度不同分为LA1~3级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8名(HC组).应用眼区情绪识别测验,对研究对象的情绪识别能力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观察其对喜、惊、恐、悲、厌、怒6种基本情绪的识别得分.结果:与HC组比较,LA组6种情绪识别得分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3级组在恐、悲、厌、怒情绪识别得分均低于LA1级组和LA2级组(P<0.05~P<0.01).结论:LA患者存在情绪认知功能损害;LA程度越重,情绪识别能力损害越明显.

  • CT在诊断脑白质疏松症和Binswanger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煜

    目的:探讨脑白质变性(LA)和Binswanger病(BD)的临床改变和CT检查的变化.方法:分析96例LA患者(LA组)和56例BD患者(BD组)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CT分级和临床症状的不同.结果:LA组和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C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有所不同,BD组患者发生脑室扩大、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和单发梗死灶的发生率高于LA组.相比较LA组,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出现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熟悉LA的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疏松症的RDW变化

    作者:彭想想;费世早;陈向宇;黄显军;丁贤慧;葛良;杨倩;周志明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8月~2016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LA组和非LA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RDW与LA的相关性;采用改良的Fazekas分级标准评价LA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其与RDW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分析RDW对LA的预测价值.结果:①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5例合并有LA,发病率为54.82%.②单因素分析示,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和R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1.136,95%CI 1.093~1.181,P<0.001)、高血压病(OR=3.970,95%CI 1.923~ 8.198,P<0.001)和RDW(OR=3.469,95%CI 1.739~6.922,P<0.00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LA的独立危险因素.④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DW与LA不同分级呈正相关.⑤ROC曲线示,RDW曲线下面积(AUG)为0.780,佳阈值为12.95%,灵敏度为0.778,特异度为0.860.结论:高水平RDW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作者:朱高春;段怀凤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 LA)与老年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34例老年ACI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69例( LA组)和脑梗死组65例(非LA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 MoCA)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认知障碍者59例(44.03%),其中 LA组34例(49.27%),非 LA组25例(38.46%)(x2=5.443,P=0.071);LA组中1级MoCA评分高于该组的3级及4级分级(P<0.05);非LA组MoCA评分高于LA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关键梗死部位及非关键梗死部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88% vs 27.12%,P<0.05);LA及非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0% vs 32.2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梗死部位及LA为老年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部位比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大(OR=0.607、0.496,P<0.05)。结论脑梗死部位及LA与老年ACI后认知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相比LA而言,脑梗死部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更大。

  • 脑白质疏松症的CT MRI征象及临床特征

    作者:王松海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CT、MRI征象及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白质疏松症CT 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及斑点状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 Flair高信号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症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的患者脑白质疏松症越严重.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有比较特征性的CT 及MRI表现,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疏松症程度成正比.

  • 脑白质疏松症与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赵华见(综述);彭颜晖(审校)

    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又有学者称为脑白质病变( white matter lesions,WML),是脑小血管病的一个类型,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形容脑室周围及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央)脑白质的弥漫性点灶状或斑片状改变[1]。既往LA大多情况下只作为影像学名词被医师提出,而近十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海内外学者对LA的研究越来越深切。相关研究公示, LA与大多数的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痴呆、脑卒中、共济失调等临床疾病和症状密切相关[2-4],从而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低下,给社会、家庭背上了极重包袱。抑郁症是以明显而长久的心境消沉、头脑反应迟钝、认知功能受侵害、意志减弱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性的一类心境阻滞[5];就其发病机制来说目前尚不完全明白。近来,LA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LA与抑郁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固然存在部分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LA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我们就针对与LA相关的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关系及机制方面作一综述。

  • 脑白质疏松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作者:赵美萍

    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3.8~2014.8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各疾病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白质疏松发生率及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均于脑白质疏松症有密切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血尿酸浓度和脑白质疏松没有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临床上需要针对性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 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初步研究

    作者:张帅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白质疏松症(LA)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腔隙性脑梗死伴发脑白质疏松症患者(LA组)及8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组)和8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定兴趣区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对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A组与LI组、正常对照组比较,FA值降低,ADC值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兴趣区是双侧额叶白质、右侧海马、胼胝体膝部及压部(P<0.05)。各部位FA值与MoCA评估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LA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部位以双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受损为主,DTI可以发现常规MRI检查所不能显示的脑白质的超微结构改变。

  •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旭华;钟善全;刘铮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 磁共振T2WI、T2flair、DWI在脑白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作者:许凡勇;余海;钟福兴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T2flair、DWI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LA,均行T2WI、T2flair、DWI检查,其中6例行MRA检查.结果:T2WI共发现195个LA病灶,T2 flai共发现253个LA病灶,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LA病灶在DWI上呈稍高信号,其中3例LA病灶内包含脑梗死灶;T2WI发现急性脑梗死2例,DWI发现急性脑梗死5例.结论:T2WI作为基本的MRI扫描序列,能较好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病灶,T2flair序列能提高脑白质疏松的病灶检出率,DWI序列作为补充序列,能准确鉴别急性梗死灶与脑白质疏松症病灶.

  • Binswanger病与Binswanger型脑梗死

    作者:石元洪;吴向斌;邹小新;金辉

    随着CT、磁共振成像的广泛应用,人口寿命的延长,Binswanger病(Binswanger'disease,BD)、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Binswanger型脑梗死(Binswanger类型的脑梗塞,CIBT)频频出现在文献中.本文旨在初步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盐酸多奈哌齐致紊乱性兴奋加重一例报告

    作者:孙文法;冯永平

    患者女性,76岁,因脑子迷糊,不认人,昼轻夜重45天于2004年4月19日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可,BP150/95mmHg,眼底动脉硬化证(+),颅脑CT示:(1)脑萎缩;(2)脑白质疏松症;(3)多发性脑梗塞.精神检查:意识不清,对周围、自我定向力差,言谈不切题,对问话不能理解,无自知力.诊断为:脑血管病所致意识障碍.入院后以氯氮平、氯硝西泮等药治疗,紊乱性兴奋好转,行为安静,夜间睡眠好.后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d治疗,病人当夜不眠,赤身上床,爬窗,兴奋躁闹,停用盐酸多奈哌齐,症状很快减轻,第2天即恢复安静.2天后又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d,当日又出现上述症状,遂即停用,次日症状又很快消失.

  • 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玉顺;刘少河;韩红燕;刘茜;任增光;刘吉良;李效寅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0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70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4%,内膜粗糙发生率为3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2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Crouse积分460.3;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5.7%,内膜粗造发生率为1.4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1.43%,无颈动脉狭窄,Crouse积分142.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313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