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活血化瘀到活血生新
1 活血化瘀研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中医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治法是宣痹通阳法,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受已故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应用重剂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绞痛患者的启示,陈可冀院士认为冠心病无论虚实,"心血脉瘀滞、不通则痛"是其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倡导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在陈院士的带领下,历经3代人、前后40余年的连续攻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对活血化瘀方药、治法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与兄弟单位合作首次完成冠心Ⅱ号(冠心Ⅱ号片、精制冠心片、精制冠心颗粒)的系统药效、毒理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率先提倡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价活血化瘀方药——精制冠心片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充分显示出活血化瘀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学水平.而且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首创活血化瘀制剂减少介入治疗后冠心病心绞痛的复发,预防再狭窄的形成[1],为这个国内外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的难题开辟了中医药治疗的新途径.鉴于活血化瘀法较传统的宣痹通阳法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它已成为冠心病辨病治疗的重要内容而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另外,活血化瘀临床疗效的基础研究也从初的血液生物流变学、血小板功能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基因和细胞活性因子层面揭示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以及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上述由陈院士领导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建国以来我国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历史高奖项.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RS)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VSMC在各种外界剌激的作用下,细胞外信号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到达核内,诱导一系列与VSMC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启动细胞周期,从而推动VSMC分裂、增殖.
-
食道调搏心负荷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价值(摘要)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开启冠心病防治之门的新钥匙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血管内皮损伤、血脂、血糖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当前,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对冠心病及其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放射治疗预防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地位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病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多种方法可用于再狭窄的防治,如药物涂层支架、覆膜支架、血管内放射治疗以及再次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但迄今为止,任何方法都不能完全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因素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已是现代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接受这种手术,但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后再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约25%~50%的患者于术后3~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在采用支架植入后,仍有15%~3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早期再狭窄(术后几小时~几日)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及损伤局部的血管痉挛,后期再狭窄主要机制是血管对损伤反应而发生新生内膜增生和收缩性血管重塑引起再狭窄。本文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
动脉壁新生滋养血管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再狭窄
自1876年Koester首次提出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这一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V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显微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可客观显示正常和不同疾病条件下VV密度和形态变化,为VV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重建后再狭窄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对VV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及其处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是现代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接受这种手术,但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后再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约25~50%的患者于术后3~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在采用支架植入后,仍有15~3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随着1977年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GA)成功,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对于患有冠脉综合征而免于外科血管重建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措施,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今.但是,PCI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并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此,现代医学界和传统医学界都相继地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
第36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处理(Internet网上病例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是心脏常见的急危症,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些年, 冠脉介入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给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患者带来福音.但是,随着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增多,约出现20%~30%的再狭窄使患者再度发作心血管急性事件 ,这无疑又带给医生和患者在进行高成本、高期待值治疗上的困惑.如何很好地选择适应证、解决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提供1例病例,并针对有关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问题开展讨论.
-
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19例报告
自2000年8月以来,我院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金属支架安置术,共治疗患者19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PTCA -
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国内外在冠心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方面进展很快.近10年来尤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更为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其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也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1].尽管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支架植入术后仍有20%左右发生再狭窄[2-4].因此,再狭窄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的研究热点.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肝素治疗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再狭窄.约20%~25%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常规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1],以防止溶栓后再狭窄,尤其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半衰期较短,尽早应用肝素抗凝更为重要.而监测肝素治疗使用广泛的方法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简称APTT)测定.现就5例冠状动脉r-tPA溶栓治疗后应用APTT监测肝素用量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为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课题组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经过三代人、前后40余年的连续攻关,在血瘀证基础理论、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作用机制、血瘀证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及防治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新药研制开发等研究方面皆取得突出成果,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带动了中医药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本课题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建国以来我国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历史高奖项.
-
保护大隐静脉提高冠脉搭桥成功率的对策
冠脉搭桥术(CABG)是对患有严重冠脉疾病患者采取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严重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二支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或左室功能受损,对巨大或壁薄室壁瘤,内科药物治疗不理想或内科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者都应积极选择冠脉搭桥[1].
-
系统科学方法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研究
冠心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1977年瑞士医生 Gruntzig等[1]成功地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由于其安全性和迅速改善缺血的良好效果,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然而,目前面临的大问题是约有20%~30%的患者在成功实施PTCA后的3~6个月内形成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2].近 20年来,随着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介入治疗后RS的发展过程、参与因素及分子机制已有初步认识,抗血小板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也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可有效抑制RS,但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RS却无明显效果.这也表明,现阶段人们对再狭窄本质的理解还很局限.似乎人们对RS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况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和相关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冠脉内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正在不断扩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已可对复杂或高危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
药物涂层支架市场的霸主争夺战
编者按:近几年,药物涂层支架(DES)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其可显著降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患者的预后.DES市场前景广阔,但其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DES的国产化必将使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亚型的不同代谢异常特点分析\脂蛋白(a)水平与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及心脏事件的关系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是现代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接受这种手术,但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后再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约25%~50%的患者于术后3~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在采用支架植入后,仍有15%~3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早期再狭窄(术后几小时至几日)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及损伤局部的血管痉挛,后期再狭窄主要机制是血管对损伤反应而发生新生内膜增生和收缩性血管重塑引起再狭窄[1],现就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