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华;甘子明;盛伟斌;胡英江

    目的:研究寰、枢椎旋转脱位或二者间有较大移位时确定寰椎椎弓相关骨性标志,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0具寰椎干燥标本,标记寰椎椎弓根轴线(M线),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M线与寰椎椎弓根上方及内外侧骨性标志的各相关参数,并采用尸体标本进一步验证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定位效果.结果:寰椎椎弓根轴线内倾角平均(17.67°±4.21°),进钉点距寰椎后弓后侧皮质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间距平均(25.00±2.33) mm,距横突外缘平均(22.33±2.77) mm.寰椎上关节突后凸尖较为突出,其下的骨质弧形隆起,经此弧形隆起顶点的垂线与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基本重叠,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与M线在后弓处的重叠率左侧为48%,右侧为65%,其余的垂线均位于M线外(0.89±1.16) mm.出钉点位于M线与侧块前缘相交处的侧块前缘垂线的中点,左右出钉点连线(BB线)与前结节顶点有36%的重叠率,其余前结节顶点大部位于BB线下(3.37±1.80) mm.结论:寰椎后结节中点及上关节突后凸尖下的骨质隆起的顶点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准确标志,上关节突后凸尖及横突尖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大体标志;沿寰椎椎弓根轴线进钉较为安全,内倾17.67°,仰角变异大,出钉参照寰椎前结节顶点.

  • 48例维吾尔族成人寰椎管率的X线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阿地力江·伊明;徐虓;爱华;吴海忠

    目的:探讨寰椎管矢状面直径及寰椎体矢状面直径X线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年龄18~50岁的维吾尔族成人,在其颈椎侧位片上测出寰椎管矢状面直径及其相应椎体矢状面直径,并计算其比值(寰椎管率).结果:男性寰椎管和寰椎体矢状面直径均大于女性,寰椎管率男性均小于女性.寰椎管、寰椎体与寰椎管矢状面直径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结果可为正常颈椎的X线解剖学和临床放射学诊断提供依据,对于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浅析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华;杨明智;刘志斌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三维CT测量;同时选择24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椎弓根解剖研究。结果从寰椎椎弓根解剖结果来看,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与三维CT测量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具有同样价值,临床可通过该两种方式来确定准确的进针位置、方向及其深度等。

  • 寰枢脱位时寰椎的偏斜与旋转

    作者:罗发明;裴福兴;宋跃明;黄思庆

    枢椎完整的寰枢脱位(AAD),齿突并不都位于寰椎前结节的正后方并均匀一致地压迫延髓、脊髓.为此,笔者复习了23例难复性AAD的临床资料,发现7例有寰椎的偏斜和旋转,影像学上表现为齿突偏于寰椎段椎管的一侧.现报告如下.

  •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倪斌;贾连顺;刘洪奎;侯铁胜;戴力扬;袁文;朱海波;陈德玉;包聚良;赵定麟

    目的 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方法 对63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融合术.其中齿突骨折46例,横韧带断裂13例,陈旧性寰椎椎弓骨折4例.45例行枕颈融合术,18例行寰枢椎融合术. 结果 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58例平均随访8个月(6~9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不稳引起神经症状者均适合于后路融合手术.

  • 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钟小明;权正学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 寰椎椎弓根轴位CT测量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春;刘清平;刘成招;吴李勇;林永绥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1,2]、短节段固定等优点,临床应用不断增加[3],成为目前被推崇的上颈椎内固定方法.由于寰椎周围特殊的解剖结构,如何准确确定进钉点与螺钉向内倾斜的角度,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尽管许多学者对此在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进钉点与内倾斜角度的选择尚未统一.

  • 镁合金与钛合金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余;马立敏;蓝国波;尹庆水;夏虹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价镁合金与钛合金制备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镁合金材料制备TARP系统的可行性,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1例典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并与临床已经应用的钛合金材料制备的TARP系统进行CT薄层扫描,获得DICOM图像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模拟使用钛合金与镁合金两种不同材料制备TARP系统进行复位与内固定,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计算两种不同材料内固定后寰椎、枢椎、内固定材料以及C2/3的关节突关节应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所建寰枢椎脱位复位与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53586个节点、180784个单元;(2)在模拟头颅位于中立时,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2/3关节突,其次是寰椎前弓、后弓和侧块;再次为C2椎弓;(3)镁合金和钛合金两种材料制备的TARP系统,在相应的力学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应用CT扫描获取寰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寰枢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试验;(2)采用现有的钛合金TARP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保持寰椎前弓、后弓完整,侧块处植骨融合确实,可以更好保持寰枢椎的稳定性;寰枢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的关节突受力增加,加速退变,应密切随访;(3)相对于钛合金TARP,采用镁合金材料制备TARP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前述应力集中区域的峰值降低,应力分布均匀性提高.

  •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损伤

    作者:皮红林;余鹏;刘家矿;何继文;吴群海;张超;张军;谢岩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6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治疗13例,包括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陈旧性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采用经寰椎后弓椎弓根钉板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3例,均为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全部患者在复位固定的同时行椎板间自体骨植骨.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18个月,平均13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复查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横突孔,但无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 ~16分,平均14.8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1% ~92%,平均82%.复查X线片、CT显示骨性融合好,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发生. 结论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可有效重建寰枢椎稳定性,并能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疗效可靠.

  • 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

    作者:林斌;练克俭;DENG Xiong-wei;郭志民;LIU Hui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儿童难治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1月,对7例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患儿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结果 7例患儿寰枢椎脱位得到复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显示患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方法.

  •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作者:卢旭华;CHEN De-yu;王新伟;YANG Hai-song;陈宇;黄平;ZHAO Ding-lin

    目的 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寰椎侧块置钉安全区域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陈其昕;沈金明;李方财;杨迪

    目的利用寰枢椎影像学测量建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安全区域并指导手术操作.方法 30例形态正常的寰枢椎行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置钉空间(SAS)定义为CT横断面上横突孔内缘切线与椎管切线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测量0°、10°内倾角的置钉空间值(分别为SAS1、SAS2)及置钉区域;CT测量13例患者术后的置钉位置. 结果内倾0°时SAS1为(7.81±1.28)mm,内倾10°时SAS2则为(9.69±1.23)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1寰椎椎弓根中线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与枢椎下关节突中线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内倾角为10°时,SAS2中线在后弓的位点移至SAS1寰椎椎弓根中线位点外侧约2.0 mm处.13例患者共26枚寰椎侧块螺钉均准确置入,未穿破骨皮质、突入椎管内或损伤血管神经. 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置钉存在安全区域,内倾10°时可以获得更宽的置钉空间.实施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之前,需要对寰椎横断面CT图像等进行测量,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域.

  •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

    目的总结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固定方法. 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固定.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5岁.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 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 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 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 mm. 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 结论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

  •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作者:胡勇;董伟鑫;徐荣明;张蛟;袁振山;赖欧杰;孙肖阳;朱秉科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单纯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2015年5月应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1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75岁,平均52.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获取颈椎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佳安全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构建与寰椎后表面解剖结构三维互补的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将术前规划钉道和术后螺钉进行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的准确性分析,通过观察螺钉在CT横断面和矢状面的位置来评估螺钉的安全性.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及稳定性、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共置入螺钉2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佳安全钉道和实际钉道的进针点、钉道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10~ 300 ml,平均160 ml.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 ~ 36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颈部VAS为7.3(6.3 ~9.5)分和1.4(0.3 ~2.5)分(P<0.05),术后3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寰枕、寰枢关节失稳.结论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单纯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能显著提高置钉准确性,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并且能保留枕-寰-枢关节的生理活动功能.

  • 寰枢椎复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

    作者:王雷;赵庆华;柳超;田纪伟

    目的 探讨寰枢椎复合骨折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选择23例寰枢椎复合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3 ~ 63岁,平均42.6岁.根据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 ~58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均得到恢复,为骨性愈合或融合.全部患者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1.5~15.8分,平均14.1分.本组患者改善率为71.5% ~95.3%,平均82.7%.其中手术治疗组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寰枢椎复合骨折常见的损伤机制为过伸+压缩和侧屈+压缩两类机制.对寰枢椎复合骨折,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内外固定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来决定治疗方法.

  •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

    作者:李雷;王欢;崔少千;段景柱;金国鑫;王刚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对1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不愈合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 Ⅱ 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4例.13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和山东威高公司生产的PCF钉棒系统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同定(万向螺钉直径3.5 mm,寰椎螺钉长26~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28 mm,平均26 mm),术后不用外固定或用颈领保护1~3个月. 结果 13例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26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平均手术时间2.6 h,平均出血量47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全组患者获得4~25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神经损伤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为72%~91%,平均81%.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松动,1枚寰椎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 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其余位置满意.3~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植骨融合.1例寰椎骨折患者出现寰枕腹侧融合. 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具有可行性,如果操作方法得当,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应用前景广阔.

  • 经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作者:王群波;邵高海;李波;赵波;何超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 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1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 术后X线显爪所有螺钉位置良好,寰枢椎复位满意.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或椎动脉损伤,未出现内置物断裂. 结论 使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清;康建平;谭美云;侯宗亮

    目的 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7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37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 结果 37例患者采用Vertex系统固定30例,Axis系统固定7例.寰枢椎完全复位32例,大部分复位5例.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0例次.寰椎和枢椎各置钉74枚,寰椎后弓打孔置钉时5例5处寰椎后弓断裂和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侧块置钉.枢椎置钉时椎动脉损伤2例(早期病例).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和瘫痪加重患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4年.齿状突骨折愈合30例,畸形愈合7例;寰枢区后表面植骨融合37例,枕寰区后表面有骨痂形成2例.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 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

  • 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骨折机制

    作者:夏虹;张美超;赵卫东;欧陕兴;尹庆水;昌耘冰;钟世镇;刘景发

    目的建立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并对寰椎各型骨折的可能机制予以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软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的不同情况,以Ansys软件分析头颅位于屈曲位、后伸位以及头颅过度后伸时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接触等条件下,寰椎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1)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头颅位于屈曲位或后伸位上关节面受来自头颅的纵向作用力时,应力大点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由于此时侧块上下方向的活动被限制,应力的集中是因上关节面受力后推压侧块向外侧滑移,使得前后弓受牵拉张力所致.(2)头颅过度后伸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接触时,后弓加载,应力明显集中于寰椎后弓的近侧块处.结论(1)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首先引起的是寰椎前弓的骨折;如外力足够大或持续的时间较长,将导致Jefferson骨折产生.(2)单纯后弓骨折是由于头部后伸,在上关节面受轴向压力同时,寰椎后弓受到枕骨或枢椎棘突的作用,应力集中于寰椎后弓的薄弱点所致.

  • 寰枢椎结合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作者:曹正霖;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国洲

    目的总结寰枢椎结合性骨折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单纯性寰枢椎结合性骨折患者的致伤原因、并发的脊髓损伤情况、合并伤和影像学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其损伤类型和机制.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占我院同期颅颈交界区损伤患者的12%(15/125);所有的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均为混合性外力机制,常见的外力形式有压缩、后伸和侧屈;5例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并发有脊髓损伤,均有齿状突骨折并发寰枢椎脱位;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或融合,自觉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常见的基本损伤机制可分为过伸+压缩机制和侧屈+压缩机制两类;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的主要机制为寰枢椎脱位继发的椎管狭窄;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导致的脊柱失稳可分为寰枢关节和颈2/3关节两个节段;积极的适当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417 条记录 20/21 页 « 12...13141516171819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