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标本因素探讨
烯醇化酶αγ和γγ同型异构体被称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或γ烯醇化酶,在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及从这些细胞起源的肿瘤细胞(如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表达[1-2].小细胞肺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NSE是小细胞肺癌有价值的标记物,在诊断、疗效监测、预后甚至肺癌病理类型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5].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是检测NSE的敏感、特异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一患者检测结果经常出现显著甚至数倍的差异,在排除仪器和试剂的因素后,标本因素可能是造成检测结果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发现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
提高耳鼻咽喉感染性肉芽肿病的病理诊断水平
肉芽肿(granuloma)是由法国病理学家魏尔啸( Virchow)开始应用的,当时他把结核、癌及肉瘤形成的肿块统称为肉芽肿.随着癌和肉瘤起源及本质的阐明,人们逐渐把两者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从肉芽肿中区分出来;而形成结核肉芽肿的细胞起源于单核吞噬细胞,其本质为吞噬细胞的炎性聚集,使病理学家把镜下各种活化状态的单核吞噬细胞(如类上皮细胞、Langhans多核巨细胞)的非肿瘤性聚集均视为类同于结核的肉芽肿,保留了肉芽肿这一名词,随之把有肉芽肿形成的炎症统称为肉芽肿性炎.
-
PTLD(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是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紊乱性疾病的总称(非单一病种),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肝移植后发生PTLD往往是致命的.PTLD约90%由B淋巴细胞起源,少数由T细胞起源,90%~95%与EB病毒感染有关.随着肝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各种高效免疫抑制剂的相继应用,PTLD发生率逐渐增高,日益引起临床关注.
-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侵袭危险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GIST(良性19例,恶性19例,交界性21例)组织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MSA、S-100、NSE和NF的表达.38例获随访12~72个月,按Fletcher等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进行侵袭危险性评估,极低度(Ⅰ)2例,低度(Ⅱ)11例,中度(Ⅲ)11例,高度(Ⅳ)14例,分析生存率与侵袭危险性的关系.结果:59例GIST中,平滑肌源性22例,神经源性22例,神经和平滑肌双源性10例,狭义GIST 5例;4类GIST CD117、CD34、Vimentin阳性率、不同恶性程度GIST上述几种免疫表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随侵袭危险性增大而降低(P<0.05).结论:CD117、CD34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侵袭危险性与预后有关.
-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诊断
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是指生长在远端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约占肺癌的1.5%~7%,细支气管肺泡癌细胞起源于终末细支气管的Clara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1],是一种异源性肿瘤.其病理类型为腺癌的一个亚型.多年来发达国家一些研究资料表明.BAC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近年达到24%,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3例BAC,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
鼠膀胱癌原位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1].膀胱癌动物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人膀胱癌疾病,是研究人类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进展及筛选药物、评价治疗效果等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应具有以下特点[2]:①肿瘤局限在膀胱内生长;②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并且为浅表性;③用于实验的动物具有正常的免疫功能;④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易于操作,并且具有很好的再塑性.鼠膀胱癌原位模型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类膀胱癌动物模型,其制备方法较多,各有特点,本文就鼠膀胱癌原位模型建立的进展做一综述.
-
前列腺癌干细胞与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新进展
雄激素是维持前列腺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激素,在前列腺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前列腺癌从激素依赖型转变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的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一直是受关注的焦点,有观点[2]认为,AR是前列腺癌出现从激素依赖型向激素抵抗型转变的关键分子.另有观点[3,4]认为前列腺癌是从前列腺干细胞起源,并且,前列腺癌中含量极少的前列腺癌干细胞在前列腺癌激素剥夺治疗后复发和维持肿瘤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种理论是否能够获得统一,还需进一步研究.
-
人肝细胞癌祖细胞标志物OV-6、c-kit和CK7的表达及意义
肝细胞癌(HCC)的细胞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HCC组织中祖细胞标志物OV-6、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和细胞角蛋白7(CK7)的表达,探讨有关HCC细胞起源的问题.
-
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新进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因黑色素细胞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故可发生于皮肤、眼球、消化道、生殖系统等部位,但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常见.黑色素瘤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现阶段对其治疗尚无统一且有效的方案,现就CMM治疗技术进展综述如下.
-
胃血管球瘤CT诊断二例
血管球瘤是由血管球细胞构成的具有器官样结构的一种良性肿瘤,来自于小的动静脉吻合结构-血管球体.组织培养证实血管球细胞属于血管外皮细胞,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认为血管球细胞是平滑肌细胞起源,但亦有学者认为是平滑肌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一种过渡细胞,兼有两种细胞特征[1].
-
干细胞和新技术革命
1 干细胞概念的来源和变迁Regawd在100多年前首先提出了干细胞这一概念[1][2].同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可以使人们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学家关于这些血细胞的起源众说纷纭.1901年,Maximov提出了造血的一元论.此学说得到了Pappenheir、Mackchmob、Ferratta的支持,并由Mackchmob原则上确定下来,认为一切血细胞起源于共同原始的造血细胞,称为原血细胞.这种细胞由固定的原网细胞或网状内皮系统产生,它是多潜能的细胞,能变成向一个方向发育的干细胞.
-
脑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对脑肿瘤的分子发病机理已部分阐明;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已陆续发现与脑肿瘤发病相关的重要原癌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及Cyclin D、CDK4、MDM2等,抑癌基因如p53、PTEN、p16、Rb、NF1、NF2、DMBT1、Mxil等.而且近年来采用微卫星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进行脑肿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相辅相成.
-
翼状胬肉纤维组织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证据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多能干细胞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18例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标本,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CD34、波形纤维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结果]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为翼状胬肉的主要病理改变.增生的纤维组织不同区域变化不一,主要呈现两类变化:一为排列致密,类似巩膜纤维组织;另外就是疏松区:仅见一些梭形、多角形、星状具有一些突起的纤维母细胞样的细胞,疏松排列,之间无明显的胶原纤维存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显示一些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明显表达CD34,成熟的纤维组织内的纤维细胞CD34则为阴性.此外,218例中56例显示了平滑肌的存在,44例有脂肪组织.[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的纤维组织源自于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向平滑肌及脂肪组织分化.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是生长快也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许多资料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各地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甲状腺癌约占每年新发内分泌肿瘤的94.5%[1].甲状腺癌是由上皮细胞起源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分为乳头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癌占整个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又是常见的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卵圆细胞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五大常见癌症之一,每年约有1百万患者发病[1].我国每年有11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45%,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2].HC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共同积累的过程,有研究认为HCC的细胞起源是由成熟肝细胞去分化而形成,另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肝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异常导致HCC的发生.
-
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淋巴瘤1例
患者女,64岁,主诉:甲状腺术后7年,发现右颈部包块4年,伴呼吸困难2周入院。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左侧叶大小约57.5 mm ×15.5 mm,实质回声欠均匀,CDFI: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后方可及一实性低回声区,大小约60.5 mm ×30 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回声尚均匀, 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1)。甲状腺右侧叶区未及典型甲状腺组织,可探及一巨大的实性低回声区,范围约74 mm ×62 mm ×66 mm,似与左侧低回声区相连,包绕气管,邻近气管及食管受压移位,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可见Ⅱ级血流信号(图2B、2C)。右侧颈部Ⅲ区、Ⅳ区及左侧颈部Ⅳ区可及数个淋巴结回声,淋巴门消失,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3)。较大者约:右侧19 mm ×7 mm,左侧6.5 mm ×4 mm。超声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右侧叶部位及左侧叶后方巨大实性占位(桥本甲状腺炎? Ca待排除),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细胞起源。
-
电容场钳局部切除直肠腺癌1例报告
直肠癌是指癌细胞起源于直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方法为"直肠癌根治术".但本病例患者家庭无力筹集"直肠癌根治术"所需费用,且该患者观念上不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方式.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特殊的治疗方案.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
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及治疗研究近况
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的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一旦确诊,2/3以上已有广泛转移[1],因而手术切除几乎不可能.如未经治疗,局限型生存期仅6个月,在以往20年,治愈率小于10%.近10年来由于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细胞起源的深入研究以及新的有效抗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SCLC的治疗有了很进展.80年代临床采用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放疗,手术切除以及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原则,使其疗效显著提高,延长了生存期,总有效率超过80%.Souham报告局限型有效率为86%,广泛型为70%,局限型完全缓解率(CR)达50%,已有远处转移者为2.5%.因此,探讨影响SCLC患者预后因素,改进治疗方案是提高SCLC生存的有效途径.
-
1例小细胞肺癌误诊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报道及文献复习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个独特的肿瘤亚群,根据形态学可分为: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过去曾叫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癌(1~3级)、中间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类癌和类似于类癌的周围型小细胞癌[1].小细胞肺癌属于经典的神经内分泌肿瘤[2]的一种,精确的细胞起源尚不清楚,很可能是多潜能支气管前体细胞向肺癌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分化[1],目前多认为小细胞肺癌起源于神经内皮细胞[2].
-
神经元的决定与bHLH转录因子
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均来自于神经系统的祖细胞.神经祖细胞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特殊区域.脊椎动物外胚层的整个背侧部分形成神经外胚层,它折入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将发育成大脑和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