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观察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唇裂发病率为1‰[1],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单侧唇裂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畸形发生,还有部分采用单纯唇裂修复术的患者术后继发鼻畸形,必须通过二期手术矫正,于其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传统唇裂手术主张将唇裂修复及鼻畸形矫正分期进行,患者年满12周岁后行鼻畸形矫正为宜[2],以规避早期鼻畸形修复造成的鼻软骨发育不全风险。但随着同期唇鼻畸形修复手术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研究者对早期行鼻唇畸形同期修复的近远期疗效予以认同[3,4],认为术后配合序列治疗能大限度地减轻瘢痕及面部损伤[5,6],提高整体美观度,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其对鼻软骨的发育影响情况需予以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为深入分析单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选取54例唇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改良 M illard法单侧唇裂修复手术联合同期Bardach法鼻畸形矫正手术方案,现报告如下。
-
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实施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科室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120例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网袋组(n=60)、球囊组(n=60),网袋组实施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球囊组实施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分析总结不同术式对患者椎体畸形矫正效果、疼痛、骨水泥渗漏状况的影响.结果 网袋组患者术后1年Cobb角(15.3±3.5)、椎体前缘高度(24.0±1.2)mm、椎体中部高度(24.3±1.1)mm与球囊组(15.1±3.7)、(24.2±1.5)mm、(24.4±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0.422、0.635).网袋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骨折部位疼痛评分(6.2±1.2)分、(2.2±0.3)分、(1.9±0.4)分与球囊组(6.1±1.3)分、(2.1±0.4)分、(1.8±0.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0.124、0.174).网袋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3.3%较球囊组20.0%明显降低(P=0.004).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实施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时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改善后凸畸形状况,且可降低患者骨水泥渗漏风险,运用价值高.
-
前入路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脊髓损伤
胸腰段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治疗方法很多.1985年Mcaffe等[1]介绍腹膜后入路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脊髓不全损伤,取得较好的结果.我院自1987年开始作此种手术15例,术后脊柱稳定性加强,畸形矫正,两下肢肌力、感觉、大小便功能大多有不同程度进步,满意率达86.6%.现介绍如下.
-
1例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手术的护理配合
脊柱后凸(俗称驼背)是指脊柱的一部分向后凸弯曲,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影响外观,且由于胸廓变形会影响心、肺功能,严重弯曲还会压迫脊髓而发生截瘫或夭折.
-
中央轴空病患者畸形矫正术中的恶性高热风险
目的探讨中央轴空病患者骨、关节畸形的发生情况,以及在畸形矫正术中的恶性高热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8例中央轴空病患者临床及肌纤维钙离子致钙离子释放试验资料.结果22例出现明确的肢体肌无力,6例无临床症状;21例伴有骨和/或关节畸形,其中伴关节挛缩11例,关节脱位9例,脊椎侧凸12例,脊椎前弯5例,胸廓畸形1例.10例患者有畸形矫正的手术史,6例在手术麻醉中发生恶性高热或可疑恶性高热发作.8例患者经钙离子致钙离子释放试验检查诊断为恶性高热易患者.结论骨、关节畸形在中央轴空病中很常见,在畸形矫正术中有很高的恶性高热发病率.
-
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期整复的临床研究
唇裂患者鼻畸形一期整复争论的焦点在于早期唇裂鼻畸形矫正是否会导致后续的鼻发育异常,并增加二期修复鼻畸形的难度,因而传统的观念是把唇裂鼻畸形的修复作为二期手术进行.然而,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趋向于在唇裂整复的同时进行一期矫正鼻畸形[1-2].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从2008年起对部分单侧唇裂患者一期唇裂修复的同时进行鼻畸形的矫正,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Z形截骨植骨钢板内固定一例
笔者于2011年2月收治1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1999年12月因左肱骨中下段骨折,在外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不愈合,于是行骨不连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愈后良好,能满足正常生活劳动.近2年来,患肢出现畸形,呈进行性加重,现来本院治疗.经X线检查,示左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断端成角移位(图1).查体:左上臂畸形,假关节形成,无肿痛,轻度压痛,左上臂功能受限.完善各项检查后,行左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切开复位Z形截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成角畸形矫正(图2),左上肢短缩,功能恢复良好.
-
外固定架治疗下肢短缩伴骨不连11例报告
我院自1988年开始应用半环槽式的固定架[1],对下肢骨折后造成下肢短缩畸形11例.采用断端加压、骨骺端截骨延长,经临床观察,手术方法简单、风险小、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2~45岁,平均24.3岁.部位:股骨3例,胫骨8例.原发疾病:因骨折原因造成下肢短缩伴骨不连/骨缺损7例,其中,粉碎骨折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造成软组织广泛坏死、骨不连/骨缺损2例,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开放骨折,引起感染坏死3例,骨折后反复植骨内固定失败2例.踝关节严重畸形矫正2例,膝关节严重畸形矫正1例.股骨骨干巨大骨囊* 解放军第174医院骨科福建厦门 361003肿切除1例,本组患肢短缩5~10 ca,平均7cm.
-
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近年来,胸腰椎前路手术已在脊柱创伤重建、退行性病变、后路手术失败、畸形矫正、肿瘤、感染性病变等治疗中广泛开展,且获得公认的治疗效果.根据病变节段的高低,胸腰椎前路手术可分为胸椎前路、胸腰联合入路、腰椎前路.根据术中是否进入胸腔、腹腔,又可分为经胸腔、腹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腹腔镜下前路手术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且与重要组织毗邻,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容忽视.除一般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外,尚有一些与胸腰椎前路手术进路直接有关的并发症,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
Blount病研究进展
目的:对Blount病的新研究进展和争议之处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广泛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lount病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Blount病是一种罕见的胫骨近端骺板内后方功能障碍性病变,主要临床特点为胫骨近端内翻畸形.依据畸形首次被观察到的时间(4岁之前或之后),疾病分为2种类型,早发型和迟发型.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存在感染、创伤、缺血性坏死、遗传等多种学说.临床中本病常见于肥胖和超重的儿童及青少年.诊断上,X线片为主要确诊方法,CT扫描及MRI是有效补充,可用于术前准备.结论: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但手术治疗已成为主要方法,以胫骨截骨矫形及骨骺诱导生长多见,对于晚期膝关节损伤严重的病例可考虑全膝关节置换术.
-
中国第一部《外固定与足踝重建》教程首发
内容提要本书是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汇集相关专家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外固定与足踝重建》教程。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可控的足踝创伤修复、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进入了成熟地推广和发展阶段。
-
正确认识和使用脊柱内固定技术
近20年来,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新理论和新器械不断涌现,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拓宽了治疗领域,为实现脊柱畸形矫正、维持节段稳定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脊柱内固定应用和随访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倾向,甚至有些内固定手术令人疑惑.本文就涉及脊柱内固定手术指征和原则的几个问题结合个人观点进行简要讨论.
-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周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同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柬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同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同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0±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
如何使脊柱侧凸微创矫形技术健康发展?
1995年Picetti与其同事首次采用电视辅助胸腔下外科技术(video-assi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行脊柱胸椎侧凸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内固定术,1999年在欧洲脊柱外科会议上报告50例,2001年在美国脊柱杂志上发表[1].
-
全脊椎截骨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注意事项
针对重度脊柱侧凸,传统的分期矫正手术不仅治疗周期长,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往往会因脊髓受到过度牵拉而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全脊椎截骨术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的治疗重度和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它能使矫正手术一次完成,并随着畸形矫正,脊髓相对短缩,只要局部椎管减压充分,很少引起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
脊柱内固定技术40年回顾与思考
以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出现为标志,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40年来新理论、新器械不断涌现,内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拓宽了脊柱外科治疗领域,为脊柱畸形矫正、节段稳定性重建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器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是内固定"风行"的今天,如何冷静地接纳"新技术"、客观的看待"老方法"、正确地把握治疗原则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
胸椎结核后入路手术的优点与适应证
脊柱结核以胸腰段脊柱结核为常见,其主要累及部位为脊柱的前、中柱.鉴于脊柱结核的特点,Hodgson和Stock于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脊柱前路手术术式,而且多年来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脊柱结核常用术式.该入路视野开阔,直接显露病变椎体,可以对病灶内的死骨、椎旁脓肿作彻底的清除,且术中不会造成后柱结构的破坏,能大限度保留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对于开胸手术或胸骨劈开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术中需单肺通气、手术对肺脏刺激大、术后并发症多,且对于有严重胸膜粘连和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为禁忌.对于多节段脊柱结核,有学者[1、2]主张采用一期或分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该术式的优点是在完成病灶清除、减压、植骨、畸形矫正的同时能较好解决多个病变椎体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问题,其缺点是需两个切口,手术创伤大.
-
选择性行病变运动单元融合内固定是可行的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压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的选择较为混乱,并存在着争议.
-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选择内固定节段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广泛.但因为脊柱结核病灶表现多样化,内固定的选择,要从病灶的侵犯范围和程度结合术者各种术式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第68届年会(脊柱外科部分)介绍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 第68届年会于2001年2月28日至3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作者就这次会议中脊柱外科部分的交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1 脊柱畸形Betz等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采用一种放射学评分方法比较了前路(98例)与后路(122例)融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结果两组畸形矫正效果无明显差别,但前路融合的范围显然要小于后路融合:前路融合组中有74%融合范围未超过L1,而后路融合组中融合范围未超过L1者只有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