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其应用
近来,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1-2]。MDSCs 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由一些髓系祖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前体细胞组成,具有显著抑制免疫细胞应答的能力[3]。小鼠 MDSCs的表面标志:粒样 MDSCs(G-MDSCs)为 CD11b+Ly6G+Ly6Clow,单核样 MDSCs(M-MDSCs)为 CD11b+Ly6G?Ly6Chigh,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这两类细胞有不同的功能[4-5]。
-
白血病患儿大剂量化疗后不同阶段免疫学状态的变化
目的对189例不同治疗阶段和31例初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小儿ALL经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的机制。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高敏感双抗体夹心法对儿童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用药后不同阶段的T辅助细胞亚群CD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01)。T杀伤/抑制亚群CD8在用药初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停药几年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P<0.0001)。CD4/CD8明显倒置(P<0.0001)。B细胞早期标志CD19在用药初无明显变化,停药后反而呈升高趋势(P=0.0009)。T细胞的另一亚群之一Tα/β在用药后也呈上升趋势(P=0.0186)。而白血病患儿用药前后NK细胞却无明显变化(P=0.2846)。与对照组相比,白血病患儿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在白血病发病初期,IL-2、IL-3、IL-12、TNF-α和IFN-γ均显著降低。IL-2、IL-3用药期间其表达水平低(P<0.01),随病情的进展呈规律变化趋势,停药2~3年后才达正常水平。IL-4、IL-10在初治阶段表达较高(P值分别小于0.001、0.01);而在整个病情进展期间其表达却维持在较低水平。IL-6在白血病初治阶段表达水平较高(P<0.001)。IL-12和IFN-γ在用药期间略增高,停药后IL-12水平又明显降低。结论小儿ALL大剂量化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呈现规律变化。这与克隆转换学说和肿瘤漏逸现象相吻合。这也说明TH1/TH2系统平衡在机体肿瘤免疫中起主导作用。另外,动态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CD4/CD8和IL-2、IL-3、TNF-α表达水平,可用于监测小儿ALL发病前后机体免疫状态和免疫重建情况。
-
CIK与DC-CIK培养特性及体外存活时间的比较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及树突状细胞-CIK( DC-CIK)在体外培养特性及收获后室温放置不同时间的存活情况。方法选择中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50例,分为CIK组和DC-CIK组,采血前检测患者的血常规,采血后记录分选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收获淋巴细胞总数,在培养的第15天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IK及DC-CIK细胞的表面标志CD3、CD4、CD8、CD56的表达,收获后胎盘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在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初始淋巴细胞数、收获淋巴细胞总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扩增倍数DC-CIK组显著高于CIK组;CD3+、CD8+、CD3+CD8+和CD3+CD56+T细胞比例DC-CIK组显著高于CIK组,两组细胞活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2 h细胞活率与初始有显著性差异,4 h细胞活率低于95%。相同时间两组间细胞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增殖更快,效应细胞比例更高,因而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收获后细胞在室温下放置,随时间延长活率逐渐下降,所以细胞收获后应尽快回输给患者。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表面标志 存活率 -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机体抗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s)是一群异质性多功能的淋巴细胞,无T和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NK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不需要特异抗原的刺激,免疫复合物、靶细胞表面结构及某些细胞因子均可直接诱发NK细胞的快速免疫应答,它杀伤的主要对象是MHC-Ⅰ类分子表达下调的细胞或类似物.
-
CD+4CD+25CDlow/-127细胞体外抑制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995年,Sakaguchi等 [1]率先在小鼠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CD+4CD+25T淋巴细胞,被称为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reg细胞不仅具有抑制自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还能阻止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活化,甚至能影响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2].因此,对Treg细胞的功能研究正成为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CD+4CD+25CDlow-127为膜表面标志分选Treg细胞,利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e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SE)方法 体外检测其对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为Treg细胞的功能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卵圆细胞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尽年来,有关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注意,肝卵圆细胞(HOC)被认为是肝脏干细胞的子代,是肝脏干细胞到成熟肝细胞的中间体,他既可以向胆管细胞分化,又可向肝细胞分化.目前认为肝卵圆细胞分为三型,Ⅰ型细胞体积较小,核大,胞质少,此为原始的卵圆细胞.Ⅱ型细胞体积稍大,胞质稍多,此为向胆管上皮分化的胆管样卵圆细胞.Ⅲ型细胞体积稍大,内含稍多粗面内质网,此为向肝细胞分化的肝细胞样卵圆细胞.肝卵圆细胞定位于赫氏小管区(Hering管)和胆管树终末处,与骨髓干细胞有大量共同的表面标志,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已经在体外分离培养成功,并发现存在于肝癌组织中.肝卵圆细胞"成熟受阻"可能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之一,其向原发性肝癌转化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多个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本文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肿瘤干细胞与实体肿瘤
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认为肿瘤起源于干细胞,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虽然有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也存在类似的肿瘤干细胞,但基于条件限制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分离鉴定.近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以及特异表面标志的乳腺癌、脑肿瘤干细胞相继被离鉴定,提出实体肿瘤是干细胞疾病的理念,认为肿瘤是功能异质性的,只有小部分肿瘤干细胞才有成瘤及维持恶性显型的作用,因此肿瘤的治疗关键应是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这对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新课题,实体肿瘤干细胞的起源、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尚需探讨,但是肿瘤干细胞研究对实体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阐明、治疗新靶点的发现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
肝卵圆细胞——肝干细胞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成年肝组织内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甚至可向肝癌细胞方向分化,该细胞被称为肝卵圆细胞或肝前体细胞,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干细胞群体,与其分化的上下游细胞难以区分,本文就肝干细胞的定位及其来源、表面标志、活化、分离培养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34抗原与干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CD34抗原是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随着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而逐渐消失;干细胞白血病(SCL)基因也表达于造血干细胞中,它在维持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随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成熟而消失.CD34抗原与SCL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有所表达,它们与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存在一定关系[1,2],但也存在争论,国内报道较少.我们对167例AML进行免疫分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SCL基因检测,同时结合AML临床表现、血流学特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
脂肪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出的能够贴壁生长、具有可塑性、黏附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中胚层来源的成体干细胞。
2001年,Zuk等通过脂肪抽吸术,在吸出的人体脂肪悬液中第一次分离得到了多向分化的干细胞。传代后培养的ADSCs,多角细胞逐渐减少,传代至第三代时基本消失,大多为梭形细胞,胞浆核仁十分丰富,与骨髓间充质细胞基本没有区别,多次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也无减慢趋势,显示出ADSCs具有易获得、易扩增、不易衰老的明显优势。 ADSCs表面的免疫标识会随传代的次数而发生改变,其中CD166、CD106、CD90、CD73、CD63、CD44、C29在初表达量较低,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CD34一直持续较高的表达水平。 ADSCs一般不表达CD62、CD56等。 -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干细胞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表面标志与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学说[1].现就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对当前肿瘤治疗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一综述.
-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一例
患者 女,55岁.反复眩晕,伴左耳鸣、听力下降5个月.患者诉有噪音时头晕明显.体检双外耳道干燥,鼓膜完整,表面标志清楚.电测听示左侧混合性耳聋.患者无自发性眼震,视眼动试验、变位性眼震试验、冷热试验均正常,左外耳道加压可引起向左水平旋转型眼震.
-
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体外增殖规律的动态观察及其特性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ECs)的生长增殖规律及其特性,以期证实人外周血是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一个理想的内皮前体细胞来源.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于含有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b-FGF、IGF、EGF等的内皮生长基质EGM-2 MV中.每天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4d后去除未附着细胞,继续培养黏附细胞,同时,黏附细胞用Dil-AC-LDL和FITC-UEA-1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收集第7d的黏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31.结果 接种1d后,一些细胞变形;2d后,有细胞团形成;3d后,细胞团周围一些贴壁细胞开始出现;4d后,黏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贴壁生长,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il-AC-LDL和FITC-UEA-1双阳性的黏附细胞;第6d、7d,黏附细胞呈长梭形;FACS分析,CD34和CD31阳性率分别为(14.13±2.79)%、(54.67±3.44)%.结论 外周血中确实存在EPCs,并且在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b-FGF、IGF、EGF等的刺激下能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EPCs可望作为临床血管再生的细胞治疗
-
卵巢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指肿瘤中存在的含量极少、具有无限增殖潜能的干细胞样肿瘤细胞,它们能自我更新、分化、迁徙,是肿瘤发生、复发、转移和治疗失败的根源.卵巢癌也可能是卵巢癌干细胞所致的疾病.寻找特异的卵巢癌分子标志是卵巢癌干细胞研究的关键,针对卵巢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在抗卵巢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彻底治愈卵巢癌带来希望.
-
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与急性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中的CD34+ CD38- CD123+亚群[1]和CD34+ CD38 - CD96+亚群[2]同样具备白血病干细胞(LSC)的特性.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表面标志是公认的LSC特异标志,如何准确界定LSC仍然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LSC表面标志对白血病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作用如何?目前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少.我们检测了这两种LSC表面标志(CD34+CD38-CD96+和CD34+ CD38- CD123+),并与急性白血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所收集病例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86例,中位年龄54(11 ~86)岁,男40例,女4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70例(M14例,M2a5例,M2b 4例,M3 18例,M4a5例,M4b 6例,M5a11例,M5b 9例,M6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6例(B-ALL 10例,T-ALL 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诊断分型标准,并进行了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
内皮前体细胞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内皮前体细胞(EPC)是一类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EC)的干细胞,包括成血-血管干细胞和内皮干/祖细胞.由于内皮前体细胞在人体内骨髓、外周血、脐血中均可获得,自体来源无免疫排斥,参与出生后血管发生,能在体外扩增并进行基因修饰等特点,在组织工程、血管新生与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用途,现就其来源、表面标志、出生后体内分布与获得、生理病理意义和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及临床应用前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目前一致认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状,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Cs.有髓系来源DCs与淋巴系干细胞来源DCs之分,大多数DCs来源于骨髓,DCs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
交替半身照射联合美罗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分析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是我国常见的淋巴增值性疾病,大多数DLBL表达CD20表面标志.我们总结了近三年我院完成的3例交替半身照射联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DLBL的临床分析.
-
CD4+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CD25只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是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之一.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内有一类静息CD4+T细胞表面亦表达CD25分子,并且证明这类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自身免疫耐受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关于肺脏的宿主防御机制
肺脏宿主防御机制的进步包括它们分子生物学的起源,转基因鼠的应用,重组蛋白和精确的表面标志,它使得在组织样中,允许更精确的细胞分选和对效应细胞的识别.使用微数列和差异显示的新的基因发现技术,更有可能加速这一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