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红梅;董志领

    目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1].目前,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日益增多,我们对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越来越重视.本文对我们于2009-2010年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进行探讨,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4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65岁.临床症状为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既往有脑梗死者18例,其中9例遗留轻度肢体活动障碍.合并高血压病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8例.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铭;吴鉴今;曲乐丰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常规术式,但术后再狭窄(PCR)发病率较高,多引起临床症状并增加卒中风险.PCR治疗方式多样,选择尚存争议,国内鲜见报道.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方式及选择作一综述.

  • 近端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要点及围术期处理

    作者:金杰;柏骏;职康康;吴永发;温兴铸;王晓民;吴鉴今;曲乐丰

    目的 总结近端脑保护装置(MoMa系统)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并探讨其应用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本中心收治,在近端脑保护装置下完成CAS的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术前评估、 术中操作过程、 围手术期病情变化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均在近端脑保护装置下完成CAS,技术成功率100%.颈动脉中度狭窄4例(13.8%),重度狭窄16例(59.3%),闭塞前病变7例(25.9%).前9例患者采用局麻,后18例患者采用全麻;26例患者采用股动脉入路,1例患者经右侧肱动脉入路;平均手术时间(53.3±10.5)min,平均阻断时间(5.07±1.06)min;围手术期无严重不良事件,19例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反射,6例患者予以阿托品干预,7例患者可见黄色粥样斑块滤出;术后3例患者呈现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例患者出现短暂脑缺血表现,均顺利恢复;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症状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肢体活动异常等颈动脉相关神经症状,未见显著的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近端脑保护装置下CAS安全有效,充分理解CEA的手术原理及操作流程,有效调控血流阻断与诱导性升压的关系,有助于熟练学习并运用MoMa系统.

  • 38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朱江;杨静;魏小龙;孙羽东;高斌;刘兆辰;赵志青;景在平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案对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成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CEA组,10例)、双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双CAS组,13例)及CEA/CAS组(15例).结果 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657).双CAS组术后3例(23.1%)患者出现低血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44).术后5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CEA:双CAS:CEA/CAS=1:3:1,P=0.415).3例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双CEA组1例(10%),双CAS组2例(15.4%),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术后高灌注综合征6例,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CEA:双CAS:CEA/CAS=2:3:1,P=0.451).双CEA组和双CAS组术后各有1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经统计学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P=0.487).不良事件总和上,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结论 双侧CAS手术在安全性上要劣于其他两种手术方案.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晓安;高社荣;杨忠伟;李爱民;孙红刚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相比发现颈动脉狭窄的相符率,以及TCD对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意义.方法 对3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治疗,比较术前TCD指标与DSA结果 的相符率,并用TCD评价手术前后责任侧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前TCD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与DSA相符率为50%,中、重度狭窄的相符率分别为81.8%、84.6%.CAS术后患者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患者29例(90.63%).TCD测定责任侧大脑中、前、后动脉(MCA、A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低于手术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TCD与DSA对于中重度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相符率,TCD更适合作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筛选及CAS术后的长期随访.

  •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手术时机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翀;周斌;李毅清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外科干预时机是近几年相关领域争议的热门话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虽然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等国际权威指南已经推荐将佳的CEA时机从首次卒中症状发生后4~6周提前至2周,但是现有不少证据显示超急性期CEA(48 h内)具有更好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且不明显增加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建议手术时机进一步提前,而对接受静脉溶栓后CEA手术时机的把握,目前仍无定论.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方面,虽然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CEA的总体效果相当,但是早期CAS的安全性不确切,需要更多有力证据支持.目前国内卒中的早期外科干预理念尚未被广泛接受,本文对卒中后早期CEA/CAS干预时机进行综述,以期在各专科医生协作下,选择佳的干预时机,获得好的疗效.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银星;孙羽东;赵志青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20%[1]。每年国内脑卒中的发生率以8.7%的速度增加,带来社会经济负担达400多亿元人民币。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随访发生率为30%~37%。因此,对颈动脉狭窄的干预治疗是Ⅰ级和Ⅱ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措施。随着药物治疗水平与外科干预手段的进步,尤其是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逐渐增加。然而,对颈动脉狭窄腔内治疗的选择及操作,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总结当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现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 锥形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杨林;韩剑锋;袁兴运;刘建林

    目的 观察锥形设计支架在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108例应用锥形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30 d和6个月临床效果.结果 平均狭窄率(82.50%±12.38%),均预扩后植入支架,其中后扩张率11.32%,总体技术成功率100%.锥形支架术中发生低血压、低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56例(低心率26例,低血压49例);术后发生低血压、低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37例(低心率16例,低血压23例).术后并发症:高灌注8例(7.41%),穿刺口血肿3例(2.78%),无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MI)及死亡发生.术后30 d小卒中发生率1例(0.93%),术后6月总卒中发生率4例(3.70%),同侧卒中发生率2例(1.85%),非同侧卒中发生率2例(1.85%),无MI及死亡发生.结论 锥形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确切,并发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颈内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权霞良;丁晴;杜明珠;邵丹丹;王芳;刘利;胡隽

    资料与方法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应用脑保护装置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22例,男15例,女7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发生过脑卒中12例,入院时有意识障碍的1例.21例均行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颈动脉狭窄后择期手术,1例行CTA.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常规化验室检查及心电图等除外相关禁忌证.

  • 解除狭窄联合Rho激酶抑制剂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冉昌丽;李耀彩

    目的 观察解除狭窄联合Rho激酶抑制剂对重度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VCI)、海马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方法 用48只SD大鼠,复制重度颈动脉狭窄模型,分成假手术组、狭窄解除组、药物组和联合组,另12只为对照组.联合组给予狭窄解除和法舒地尔(8.35 mg/kg),药物组注射等量的法舒地尔,狭窄解除组给予解除狭窄,对照组注射等容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在干预2和4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免疫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法检测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结果 与单纯药物组和狭窄解除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百分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而BAX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4周比2周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凋亡率为56.24%±2.25%,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和狭窄解除组的63.86% ±2.23%和61.89%±2.67%(P <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解除颈动脉狭窄联合Rho激酶抑制剂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奉辉;陈新平;杜志华;于逢春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高灌注综合征(HPS)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2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后7例出现 HPS 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诊疗经过。结果7例患者均出现头痛,4例出现高血压,3例出现谵妄,4例出现呕吐;经过积极控制血压、镇静、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剂等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为 HPS 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及早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预后。

  •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检测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杨;倪秀石;朱文辉;张荣林;朱文斌;施广飞;姜宏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脑保护滤网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各操作阶段所产生的微栓子信号(MES)数量.方法对11例在脑保护滤网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术中采用TCD进行MES监测.将整个操作过程分为5个阶段,分别观察各操作阶段中患侧大脑中动脉的MES数量.结果11例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均可产生MES.其中预扩、支架置入和后扩是栓子易脱落的3个阶段,占MES总数量的68.7%.结论采用TCD可以有效地监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各个阶段的MES数量,指导手术安全进行.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迪;高众;王苏平;钱永;杨秋吉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2010年CREST试验显示,不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综合风险无显著差异[1].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神经心理和言语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李铁山;初晓;张勇

    我们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患者均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标准采用NASCET标准,狭窄程度(%)=(1-狭窄处管腔直径/远端正常管腔直径)×100%,对他们的认知及言语功能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同一名语言治疗师进行跟踪评估;神经心理功能测定采用LOTCA治疗用认知评估方法作为标准[1].报道如下.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策略

    作者:余波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其中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从20世纪50年代Eastcott和Debakey首次报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nrectomy,CEA)以来,经过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以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期效果比较:单中心经验

    作者:杨林;刘建林;祁光裕;周红艳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中期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方法 根据入组标准将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随机入组(CEA组71例,CAS组108例),比较两组围术期卒中、死亡、心梗及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记录卒中、死亡、心梗及再狭窄率,比较两组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CEA组30天总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2.82% vs 12.04%,P=0.029),两组大卒中、小卒中各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仅出现在CAS组.CEA和CAS组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7% vs 13.89%,P=0.61);CEA组术后高血压发生率高(8.45% vs 2.78%,P=0.04),CAS组低血压发生率高(1.41% vs 10.19%,P=0.046).两组切口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3% vs 9.26%,P=0.38).平均随访24.7月,两组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侧卒中、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S组总卒中/死亡率高于CEA组(13.55% vs4.22%,P=0.045).CAS组再狭窄(>50%)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13.46% vs 4.22%,P=0.043),再狭窄多引起非致残性卒中复发.结论 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卒中,CAS有更高的围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CEA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往往导致术后非致残性卒中复发.

  • 基础C-反应蛋白水平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胡文平;赵志青;郭松林;周建

    目的 探讨术前基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GAS)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行CAS治疗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54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7.7±8.5)岁]的CRP值,大于3 mg/L定义为高CRP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死亡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偏瘫、黑矇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 低CRP组患者121例(70.0%),高CRP组患者47例(30.0%).术后3个月,高CRP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0/47,21.3%)高于低CRP组(4/121,3.3%) (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基础CRP水平(OR:8.2;95%CI:1.6~29.2,P<0.01)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术前CRP水平有关.提示在进行CAS术前对患者全身炎症情况的评估及治疗,可能使患者有更好的临床收益.

  • 颈动脉再通术后重度再狭窄病变的诊治策略

    作者:唐骁;符伟国;陈斌;史振宇;蒋俊豪;徐欣;杨珏;董智慧;竺挺;王利新;刘国伟;唐涵斐;郭大乔

    目的 评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后重度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再通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再狭窄而二次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CEA术后再狭窄3例,CAS术后再狭窄12例,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对于CE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脑保护下CAS手术(2例)、球囊扩张(1例);对于CAS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再次行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7例)、球囊扩张(3例)、再次行脑保护下CAS术(2例).患者围术期无脑卒中或死亡发生.1例CAS术后再狭窄患者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6个月随访再次发生颈动脉再狭窄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接受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脑卒中或再狭窄发生.结论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外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再狭窄的患者,需注意个体化治疗方式,围术期疗效及中期再狭窄复发率较满意,但仍需密切随访,注意再狭窄复发的风险.

  • Mo.Ma脑保护装置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告)

    作者:刘渠;迟路湘;陈康宁;史树贵;范文辉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1],但术中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了广泛关注.脑保护装置可将术中斑块脱落所导致的栓塞性并发症降低到3%左右[2].我院对2例患者应用意大利Mo.Ma脑保护装置(Mo.Ma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自膨式颈动脉支架的临床评价与选择

    作者:竺挺;符伟国;郭大乔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意义重大.随着血管外科向"腔内"发展的整体趋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颈动脉支架一般分为球扩式和自膨式2种,由于后者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更好的贴壁性能,近年来已有逐步取代前者的迹象.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