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儿临界性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何敏;胡莎;胡婷;张竹;罗红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胎儿临界性侧脑室增宽(VM)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临界性VM并进行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的胎儿共129例,对其超声图像及染色体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的129例胎儿分为3组:孤立性临界性VM(IVM)组80例(62.0%,80/129)、临界性VM未合并其他结构畸形(包括超声软指标异常、羊水量异常及胎儿生长受限)组27例(20.9%,27/129)、临界性VM合并结构畸形组22例(17.1%,22/129).其中IVM组胎儿又按照胎儿性别、VM的发生部位及扩张程度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不同亚组胎儿的染色体检测结果.结果 (1)总体情况:129例临界性VM胎儿中,CMA检出染色体异常者8例,总体检出率为6.2%(8/129);其中核型异常者2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者6例.(2)3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结果:IVM组胎儿中无染色体核型异常者,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者4例(5.0%,4/80);VM未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组胎儿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11.1%(3/2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例;VM合并结构畸形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4.5%(1/22),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例,无致病性拷贝数变异者;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临界性VM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高;产前超声发现胎儿临界性VM时,需注意对胎儿各系统的结构及附属物进行全面扫查和定期随访,并建议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妊娠产物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苾恒;陈建华;徐万洲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妊娠产物(POC),在自然流产病因分析与遗传咨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停止发育”,而接受妊娠终止术的14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流产POC采用SNP-array技术进行检测,总结POC的染色体异常特点,并采用x2检验,对POC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正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构成比(<35岁和≥35岁)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本组143例单胎妊娠孕妇的143例POC标本中,128例标本符合SNP-array技术检测要求,因此SNP-array对POC的检测成功率为89.5%.采取SNP-array对POC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率为57.0%(73/128),包括染色体结构畸变(1p36微缺失)1例(1.4%,1/73),以及染色体数目异常72例(98.6%,72/73).②7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各类型分布为:二倍体非整倍体中的三体占59.7%(43/72),单体占18.1%(13/72),其次为三倍体占13.9%(10/72),嵌合体占8.3%(6/72).③自然流产POC检测结果为染色体异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35岁与≥35岁的构成比分别为67.1%(44/73)与32.9%(24/73),而POC染色体正常孕妇的预产期年龄<35岁与≥35岁的构成比分别为80.0%(44/55)与20.0%(11/5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18,P=0.106).结论 采取SNP-array技术对自然流产POC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可对自然流产原因分析提供依据,对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亦具有一定作用.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应用于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晨冉;冯碧波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畸形、死胎和其他遗传性综合征的根本原因.产前诊断致力于早期发现和预防上述遗传病,以提高人口素质.20世纪70年代以来,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是染色体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其耗时长、分辨率低.为克服上述缺点,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应运而生,该方法无论从检测速度、自动化程度、覆盖面和分辨率方面均较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有极大程度的提高.笔者拟就ACGH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综述如下.

  • 6例有Pierre Robin序列征表型的新生儿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作者:杨琳;倪锦文;詹国栋;王慧君;陈超;黄国英;周文浩

    目的 应用全基因组微阵列芯片平台,对6例具有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equence,PRS)表型的新生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测,以发现与PRS相关的准确定位. 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符合PRS表现的6例患儿进行研究.采用Cytogenetic Whole Genome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对发现的所有CNVs进行分析,参照国际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多态性数据库除外正常人群多态性CNVs.结合已知PRS的相关区段进行分析,并与已发表文献进行比较. 结果 (1)6例患儿均具小下颌畸形、腭裂及舌后坠3种表型.此外,2例有其他特殊面容表现,2例有先天性心脏病,1例有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1例存在脉络膜多发囊性占位.(2)6例PRS患儿经微阵列芯片检测,终获得7个罕见、有潜在临床意义的CNVs,分别为位于lp36.23-p26.22、l4q11.l-q11.2和20p13的重复,以及4q23、1 q43-q44的缺失各1例和l4q32.31的缺失2例.(3)文献比对分析显示,1q43-q44、14q32.31区段可能与PRS表型有关,1q43-q44区段包含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AK T3和不均-核蛋白U(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U,hnRNPU);14q32区段编码核仁小分子RNA,可能为基因组印迹区.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应用全基因组微阵列平台分析罕见、有潜在致病可能的CNVs方法,提示1q43-q44和14q32.31可能为与PRS有关的染色体区段.

  • 85例生长受限胎儿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吴星;朱湘玉;张颖;顾雷雷;朱雨捷;李洁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明确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遗传学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的FGR孕妇85例纳入研究.采集胎儿羊水标本74例,引产胎儿皮肤标本9例,脐血1例,早产婴儿外周血1例.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TM750K芯片检测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针对芯片检测出的临床意义不明变异(variants of unknown significance,VOUS)病例,为验证是否来自于双亲遗传,建议父母后续行芯片检测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针对羊水芯片发现胎儿染色体嵌合病例,后续抽取脐血染色体核型检查;针对芯片发现胎儿基因组不平衡重排病例,后续抽取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查.应用校正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5例中,孤立性FGR 36例(42.4%):其中28例未发现异常,VOUS 4例,亚染色体不平衡重组4例,未检出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孤立性FGR 49例(57.6%):其中30例未发现异常,VOUS 5例,亚染色体不平衡重组5例,染色体数日变异9例.亚染色体不平衡重组检出率在孤立性及非孤立性FGR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4/36)与10.2% (5/49),校正x2=0.000,P>0.999].检出的9例VOUS中,6例做了后续父母检查,均验证异常来源于父母其中一方.1例胎儿性染色体嵌合,得到后续脐静脉血染色体验证;1例胎儿亚染色体不平衡重组,后续检出父亲外周血染色体平衡易位. 结论 对FGR胎儿行CMA检测,有助于检出核型分析无法检出的亚染色体不平衡重组.

  • 三例矮小同源盒基因杂合性缺失致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

    作者:周佳;张蕴;袁美贞;邢娅;邓林贝;孙路明

    目的 探讨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基因型与产前超声表型的关系,以及产前诊断和咨询方法.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因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至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部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array,SNP-array)检测的孕妇中3例胎儿(胎儿1和3为单胎,胎儿2为双胎之一)诊断为矮小同源盒(short stature homeobox,SHOX)基因杂合性缺失,纳入分析.3例胎儿及其双亲,行SNP-array 检测,确定胎儿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及其来源. 结果 3例胎儿均于孕中期超声检查提示骨骼发育异常,股骨、肱骨、胫骨、腓骨、尺骨及桡骨均小于该孕周的第5百分位.3例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SNP-array结果显示X或Y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1~2.5 Mb的杂合性缺失,缺失区域均包含SHOX基因,3例胎儿的骨骼发育异常均由SHOX基因单倍剂量不足造成.双亲外周血SNP-array检测显示胎儿1和3的微缺失遗传自其母亲,胎儿2的微缺失遗传自其父亲.经遗传咨询,3例孕妇中2例选择终止妊娠,1例(双胎妊娠之一胎儿骨骼异常)行选择性减胎术. 结论 产前超声结合SNP-array检测可以快速有效地诊断由SHOX基因杂合性缺失造成的遗传性骨病,有助于产前咨询.

  •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孕期超声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作者:曾秀梅;梁元豪;杜志成;郭红梅;陈秋妍;林洋洋

    目的 探讨早孕期规范化超声筛查在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孕期超声筛查的8 383例孕妇的病历资料.早孕期采用规范化超声筛查方法,观察胎儿心脏位置、心尖指向、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等以发现胎儿CHD,并测量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对NT增厚、早孕期超声筛查发现CHD,以及早孕期超声筛查未见异常而中孕超声筛查发现CHD的病例进行追踪随访,记录妊娠结局及新生儿1岁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与常规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8 383例早孕期胎儿超声筛查检出胎儿CHD 27例,检出率0.32%(27/8 383).27例中,10例(37.0%)单心房和/或单心室,7例(25.9%)心内膜垫缺损(其中2例合并永存动脉干),3例(11.1%)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3例(11.1%)室间隔缺损,2例(7.4%)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3.7%)镜面右位心,1例(3.7%)右心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27例中有19例(70.3%)NT增厚(NT值≥3.0 mm),其中17例颈部淋巴水囊瘤(NT值≥6.0 mm).22例早孕期引产,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符合早孕期超声筛查结果;5例中孕期再行超声筛查.早孕期超声筛查发现异常者中有13例进行产前诊断(绒毛穿刺),7例染色体核型及 CMA 异常,其中 1 例 22q11 微缺失.(2)中孕期超声筛查检出胎儿 CHD 21 例,包括16例早孕期超声筛查未见异常者,5例早孕期超声筛查异常但未引产者.21例中,4例(19.0%)心脏复杂畸形(包含3项或以上畸形),4例(19.0%)单纯室间隔缺损,3例(14.3%)右位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迷走、"U"形血管环,3例(14.3%)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其中1例合并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9.5%)大动脉转位,2例(9.5%)法洛四联症,1例(4.8%)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4.8%)右室双出口(Taussig-Bing畸形),1例(4.8%)主动脉弓缩窄.中孕期发现的16例CHD中,8例伴随NT增厚,其中1例颈部淋巴水囊瘤.21例中,2例因转院失访;4例经染色体核型及CMA筛查未见异常,足月(孕37~40周)阴道分娩,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生后经超声检查证实中孕期超声筛查结果;其余15例引产,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符合中孕期超声筛查结果.中孕期超声筛查发现异常者中有11例进行产前诊断(羊水穿刺), 5例染色体核型及CMA异常,其中1例22q11微缺失. 结论 早孕期规范化超声筛查可为胎儿CHD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对产前诊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NT增厚对于及早发现胎儿心脏畸形与评估染色体异常具有重要提示作用.通过CMA筛查可更广泛地发现细胞核型正常的胎儿遗传物质异常.

  • 四例Jacobsen综合征胎儿的产前诊断

    作者:陈武斌;耿茜;张瑚;徐志勇;谢建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Jacobsen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 2014年至2016年,因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查的孕妇中,共诊断4例胎儿Jacobsen综合征,纳入研究.留取3例胎儿羊水标本和1例胎儿组织标本以及4例胎儿父母外周血标本.对3例羊水标本及4例胎儿父母外周血标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3例胎儿羊水标本及1例胎儿组织标本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发现的异常结果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1)产前超声:胎儿1单腔心、大动脉转位;胎儿2单脐动脉、双上腔静脉;胎儿3主动脉严重缩窄并室间隔缺损;胎儿4颈项透明层0.27 cm,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2)染色体核型分析:3例胎儿羊水标本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别为46,XY,del(11)(q23.3)、46,XX,del(11)(q23.3)和46,XX,del(11)(q23).(3)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4例结果分别为arr[GRCh37]11q24.1q25(121 872 273-134 934 196)×1,缺失13.062 Mb;arr[GRCh37]11q24.1q25(121 325 694-134 937 416)×1,缺失13.611 Mb;arr[GRCh37]11q23.3q25(118 977 029-134 937 416)×1,缺失15.960 Mb;arr[GRCh37]11q24.1q24.3(123 144 040-130 308 335)×1,缺失7.164 Mb.4例胎儿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无异常发现,提示4例胎儿染色体异常均为新发变异.4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发现的异常结果均得到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验证.结论 对于产前超声提示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胎儿要警惕Jacobsen综合征的可能;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能够明确诊断Jacobsen综合征及确定该类患儿染色体缺失的区域及大小.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的适宜产前诊断应用策略

    作者:王淑娴;马京梅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是产前诊断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不仅可准确检测染色体数目及大片段结构是否异常,而且可以检测微缺失/微重复等微结构变异,具有分辨率高、检测周期短、结果客观等优势.但CMA对平衡易位、倒位及低水平嵌合等检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总结CMA的3种临床应用模式:一是针对胎儿出现某些特定结构异常的孕妇进行CMA;二是所有孕妇先选择无创性产前筛查方法锁定高危人群后行CMA;三是普查模式,即均直接选择CMA进行产前诊断.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妊娠早期复发性自然流产病例绒毛组织体外培养失败后的应用

    作者:贾颐舫;彭文;石东红;谢鲁文;刘茜;徐金金;于晓明;吕军英;刘天璞;王谢桐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妊娠早期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病例绒毛组织体外培养失败后遗传学病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7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流产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检查的妊娠早期RSA患者中,35例体外培养失败,进一步行CMA检测,其中采用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检测18例,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检测17例。结果35例妊娠早期RSA患者年龄23~38岁,流产次数2~6次,终止妊娠孕周8~11周,B超均提示“胚胎停育”。CMA技术检测成功率为100%(35/35),共检出异常染色体18例(51%,18/3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结构异常4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10例常染色体三体(13-三体4例,16-三体3例,6-三体、10-三体和15-三体各1例)、1例双重三体(48, XXY,+22)、2例单体(45, X和45, XX,-21)和1例三倍体(69, XXX)。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分别为46, XY, del(5)(p14.3p15.33)、46, XY, dup(15)(q12q13.1)、46, XY, del(10)(p15.3), dup(12)(q22q24.33)和46, XY, dup(9)(q33.2q34.3), del(20)(q13.33)。结论 CMA技术对妊娠早期RSA绒毛体外培养失败病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显著优越性。

  • BACs-on-Beads:一种快速可靠的产前诊断技术

    作者:梁德杨;陈瑛;王辉林;朱芹;孙筱放;郭家贤;蔡光伟

    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主要为体外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检测出染色体非整倍体以及染色体倒位、易位、大于5 Mb的重复和缺失等结构异常[1],但完成该过程需7~10 d,时间较长。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技术可进行快速非整倍体筛查(rapid aneuploidy testing,RAT)[1-3]。但目前这些RAT技术只针对13、18和21号染色体以及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检测,若要检测其他染色体异常,需要进行额外操作,增加了检测成本和时间[2-5]。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分为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两大类,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可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6-9],但成本相对昂贵,且检测结果可能出现临床意义不明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6,8]。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斐斐;廖灿

    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3%,是出生缺陷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CAKUT)发病率约为3‰~6‰[1-2],是产前诊断中常见的胎儿畸形,约占产前诊断畸形病例的30%[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CAKUT是引起儿童肾功能不全以及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在美国,终末期肾病儿童中CAKUT占31%[4],而终末期肾病患儿大多需要进行肾移植或者透析治疗。因此,进一步明确CAKUT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严重 CAKUT 的发生率,维护肾功能,降低病死率。近年来研究表明,CAKUT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相关[5]。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作为一种新技术,能覆盖全基因组DNA,具有分辨率高和快速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遗传病及产前诊断等各个领域,尤其对于精神发育迟缓、自闭症以及先天性多发畸形患者更作为一线检查方法[6]。目前,已有不少文献针对CMA在CAKUT中的应用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报道了相关的微缺失/微重复片段,对CAKUT发病机制的探索起到深远的影响。现对CMA技术及其在CAKUT患者CNV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 2q37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一例

    作者:耿茜;谢建生;吴维青;罗福薇;陈武斌

    目的 综合应用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技术检测1例新生儿病例,以明确诊断,并结合文献资料对2q37缺失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诊断技术进行探讨.方法 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及G显带核型分析;常规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及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分析.结果 患儿具有面部畸形、手部特殊握拳姿势及先天性心脏病等2q37缺失综合征的表型特征,array-CGH分析发现患儿2q37.3区存在4.7096 Mb的微缺失,包含COL6A3至PDCD1基因;MLPA及核型分析均验证了这一结果.结论 患儿为2q37缺失综合征,该综合征具有临床可辨识性,array-CGH技术对2q37缺失综合征诊断及遗传与表型关系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组织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在大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孟潘庆;贾玉生;郑树;余捷凯

    目的:构建组织原位检测指标预测诊断大肠肿瘤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NN)模型,探讨组织芯片技术与ANN结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ST13等8种组织原位检测指标在大肠肿瘤演进过程各阶段的表达,同时采用ANN构建相应的诊断模型.结果:采用Matlab 6.5软件中提供的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函数,对这8种指标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其中ST13、Bcl-2、Survivin和HSF1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8种指标随机组合,分别构建相应的ANN诊断模型,评价其各自的诊断效率,发现ST13、Bcl-2、Survivin与HSF1 mRNA组合的ANN-BP模型预测准确率高,其对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分别高达92.895%、94.163%和92.013%,对该ANN-BP网络诊断模型的盲法测试结果也分别高达85.714%、79.412%和72%.结论:组织芯片技术与ANN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组织原位检测指标对大肠肿瘤的预测诊断效率.

  • 利用组织微阵列研究RASSF1A和Survivin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作者:盛赠美;范松青

    目的 探讨RASSFlA和Survivin基因的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ASSF1A和Survivin在NSCLC组织微阵列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RASSFlA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率(46.8%)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92.9%)(P<0.001),但Survivin阳性率(75.8%)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0)(P<0.001);RASSFIA蛋白在临床Ⅰ期和Ⅱ期NSCLC中分别显著高于临床Ⅲ期(P<0.001,P<0.001),Survivin在临床Ⅰ期和临床Ⅱ期NSCLC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临床Ⅲ期者(P=0.003,P=0.001),淋巴结转移性NSCLC的RASSF1A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RASSF1A和Survivin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780,P<0.001).结论 RASSF1A蛋白表达下调、Survivin蛋白高表达及其两者的表达失平衡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RASSF1A和Survivin有望成为评估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预测的重要分子标志.

  • 苯丙胺模型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

    作者:荣晗;刘铁榜;杨海晨;冯飞;徐丹;刘静静;张建;沈其杰

    目的 初步探讨苯丙胺(amphetamine,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micro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AMPH模型大鼠(AMPH模型组,10只)和对照大鼠(对照组,10只)海马差异表达microRNA;选取有明显表达变化的micro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验证相关靶基因及蛋白在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结果 (1)旷场实验:AMPH模型组水平运动格子数(28.21 ±2.22)个,垂直运动次数(82.33 ±4.61)次,均高于对照组[(17.10±1.94)个、(52.32±3.7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1;t=15.95,P<0.01).(2) AMPH模型组共有136个microRNA表达,其中,上调>2倍的microRNA有14个,下调>2倍的microRNA有6个;上调>5倍的microRNA有3个,分别为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下调>5倍的microRNA有2个,分别为microRNA-132、microRNA-210;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以上结果;通过microRNA特异性的靶标检测系统(miRanda)推测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microRNA-132、microRNA-210靶基因分别为谷氨酸受体1(GRM-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生长抑素(SSTR-1).(3)免疫印迹法检测预测靶蛋白表达结果:AMPH模型组GRM-1为0.18±0.02、BDNF为0.21 ±0.02、SSTR-1为0.42 ±0.02,较对照组(分别为0.28±0.03、0.31±0.03、0.59±0.03)含量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P<0.05;t=8.77,P<0.05;t=14.91,P<0.05).结论 AMPH模型中海马microRNA呈差异表达.

  • 星形细胞肿瘤SEPT 7/hCDC10的表达研究

    作者:贾志凡;浦佩玉;康春生;王广秀;张志勇;裘明哲;江荣才

    应用Atlas human cancer array 1.2微阵列分析人星形细胞起源的胶质瘤并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时,发现SEPT 7/hCDC10基因在所有胶质瘤基因表达谱中均明显下调,根据本微阵列分析结果将其列为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之一.并拟对较大样本采用RT-PCR方法研究和验证SEPT 7/hCDC10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SEPT 7/hCDC10是已知的10个隔蛋白(septinfamily)之一,关于其具体功能目前并不确定,已知隔蛋白属于GTPase家族,可能与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有关.本项研究将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基因以及隔蛋白家族与肿瘤的关系.

  • 角蛋白16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丽娟;肖旭平

    目的 探讨角蛋白16 (KRT16)在喉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KRT16基因在20例喉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基因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在50例喉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喉癌组及癌旁正常黏膜组KRT1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2±0.201和0.201±0.134,KRT 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4.0% (42/50)和22.2% (10/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RT16的表达与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结论 KRT16在喉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喉癌新的肿瘤标志物或预后因子.

  •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内耳发育

    作者:刘清明;杨仕明

    认识内耳发育需要知道基因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模式和基因产物的功能.在过去十年中听力的研究非常得益于人类和鼠的基因研究.不同的策略已被用来识别内耳中表达的不同基因:包括CochleacDNA library;序列分析小鼠耳蜗候选基因RT-PCR技术;从内耳起源组织细胞微阵列分析;基因敲除技术等.

  • 应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

    作者:容维宁;陈雪娟;李慧平;刘雅妮;盛迅伦

    目的:探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视网膜色素变性( RP)家系的致病基因的可行性。方法家系调查研究。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10个RP家系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患者、家系成员及其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候选致病性突变位点。运用PCR和直接测序进行验证,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结果10个家系中共收集患者17例,健康家庭成员23名。10个家系中常染色显性遗传家系1个,其余9个为常染色隐性遗传。5个家系终检测到7个突变位点,涉及5个基因。2号家系检测到BBS7基因的1个移码突变,该家系患者同时合并向心性肥胖、多指畸形和智力缺陷,终确定为Bardet-Biedl综合征。7号和10号两个隐性遗传家系分别检测到1个USH2A基因的错义突变,患者同时合并耳聋,诊断为Usher综合征,其中7号家系还检测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相关基因C3的1个错义突变位点。1号家系在CRB1基因上检测到1个无义突变和1个错义突变,5号家系在PROM1基因上检测到1个剪切突变。结论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可以对RP进行快速、有效的基因诊断,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有助于提高RP的临床诊断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34-439)

144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