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的对比观察
心房颤动(房颤)按其病程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转复分为电转复和药物转复两种方法.现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在心房颤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预后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预后。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坎地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预后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例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采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顽固性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分阵发性和持续性.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肌病等.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时心室率;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大多数房颤患者可以得到控制,而少数病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本文旨在讨论顽固性房颤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延续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延续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参照组(36例),双号为试验组(44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出院指导,试验组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时间为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①依从性:试验组患者服药、饮食控制以及定期复诊的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②护理满意度: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2.2%.结论: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使其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升.
-
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中的个案护理分析
目的 探究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中的个案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该院采用华法林治疗持续性房颤的15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个体护理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情况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6.31%)明显高于对照组(4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4<0.05);观察组患者在3月,4月,5月3个连续月中INR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的达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6,7.24,3.98;P=0.004,0.007,0.046<0.05).结论 对服用华法林治疗的持续性房颤的患者采用个案护理,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华法林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持续性房颤复律的护理体会
心房纤颤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患者中为常见,在其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中,其血液动力学障碍和血栓等心脑血管事件引人关注,有资料显示,在患有房颤的人群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是不合并房颤人群的2~6倍[1].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减慢心室率和抗凝治疗是提高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30例持续性房颤转复窦性心率的有效护理,总结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
持续性房颤伴反复尖端扭转型室速转复为窦律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47岁.风心病,房颤病史20余年,因反复出现发作性全身抽搐、意识丧失8小时入院.心电示波提示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前后共发作60余次,均用直流电复律(100~150焦耳)转复为房颤律.体检:P 72次/分,BP 123/64mmHg,R 24次/分,HR 81次/分,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实验室检查:血钾3.3mmol/L,心电图诊断:房颤,RBBB.入院后给予补充氯化钾、硫酸镁,胺碘酮0.15g静推后以1mg/分维持,24小时后转为窦性心律,以口服胺碘酮维持窦律,未再发作室速及房颤.
-
持续性房颤致胆囊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59岁,男性,因"转移性腹痛4 d"急诊入院,有房颤病史10余年.查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尿常规及血尿淀粉酶正常,肝胆胰脾彩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房颤.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天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术后恢复顺利,白细胞恢复正常,病理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
厄贝沙坦对胺碘酮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中的作用.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8例,以入选时间顺序按自然数编号,单数者64例(A组)抗凝3周后以胺碘酮0.2 g,3次/d,随后0.2 g每日一次;双数者64例(B组)开始抗凝3周的同时给予厄贝沙坦150 mg每日一次,3周后加用胺碘酮复律(剂量和服法同A组),观察一个月后转复窦性心律的例数及已复律者在6个月时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A组转窦性心律成功率54.60%,B组转窦性心律成功率76.56%.治疗6个月,A组维持窦性心律占74.29%;B组维持窦性心律占91.84%.B组转复成功率及中期(6月)维持窦性的情况均优于A组(P<0.05).结论 复律前短期服用厄贝沙坦能提高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效果;中期使用厄贝沙坦能防止房颤的复发.
-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置换术后维持窦律的作用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5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61例).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行电复律术,转为窦性心律后继续分别服用.试验随访时间为18月.比较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月左心房内径. 结果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在治疗12月后显著大于胺碘酮+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在治疗12月时有显著差异. 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
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
目的 评估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连续3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3、6、12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6±7.6岁,房颤病史时间7.9±7.2年,16例患者有介入导管消融史.全组无死亡,均顺利出院.31例(96.9%)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18个月.无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栓塞或出血并发症.3例(9.7%)患者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总体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7.4%,免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4.5%.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持续性房颤远期疗效确切,可让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无心血管不良事件.
-
应用Amplatzer装置行经皮左心耳堵闭术一例报告
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三十余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史十余年,四年前转为持续性房颤.该患者分别在1996年和2001年患缺血性脑卒中,并遗留感觉性失语后遗症,此后一直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由于患者与他人交流困难,常常误服、漏服药物.于2004年4月在我院行经皮左心耳堵闭术.术前经食管内超声检查除外左心耳血栓形成.
-
双侧心房或单纯右心房消融术治疗左房扩大的房缺合并房颤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心房消融术和单纯右心房消融术治疗左房扩大的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2-12我院36例接受外科房缺修补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房缺合并房颤患者的相关资料,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5例,双侧心房消融组21例。年龄35~76岁,男16例,女20例;房颤病程3月~15年,持续性房颤14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2例。所有患者左心房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合并二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7例,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1例;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19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16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采用双极消融钳行双房消融术(左心房消融+右心房消融)或单纯右房消融术及房缺修补术,并同期矫治合并的二、三尖瓣病变。术中应用经食道超声评估瓣膜反流情况,常规在右室表面放置心外膜起搏导线。术后3月、6月、12月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一年后间断门诊随访。 -
OPCAB同期心外科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
方法:2010-01至2012-12,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7.5±6.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冠脉造影明确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合并心脏瓣膜病变。23例中合并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18例。房颤病史(4.5±2.2)年,左房直径(40.9±3.3) 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I级18例,III级5例。左室射血分数52.0±7.5%。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常规获取LIMA(与LAD吻合)、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从升主动脉序贯吻合到对角支、或钝缘支、或PDA)。根据患者冠脉血管病变和心功能的情况不同,选择先作房颤消融或先作冠脉搭桥术。钝性分离心脏大血管后方的斜窦和横窦,显露左心房顶部和左右肺静脉;双极射频消融钳分别进行双侧环肺静脉口消融;从右上肺静脉下缘、左房后壁、左上肺静脉下缘,与左房顶部作环左、右肺静脉消融线之间的连线(两侧肺静脉间消融线);然后切除左心耳。后用双极射频消融笔从左房顶部消融线中点向主动脉根部(左、无冠交界处)作一消融线;再作环左肺静脉消融线至左心耳切缘间的连线,并消融心脏周围自主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所有患者均采用LIMA,冠脉搭桥数2-5支,平均(3.5±1.0)支。 -
环肺静脉前庭消融与7字线消融治疗房颤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国内房颤射频消融两种常用术式环肺静脉前庭消融与7字线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年龄35~7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分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亚组(45例),阵发性房颤7字线消融亚组(48例),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亚组(18例),持续性房颤7字线消融亚组(25例),比较两术式对患者左房直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
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的5年随访结果
目的: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病例,依据房颤能否被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消融转复组和消融加电复律组并平均随访至术后5.3年。 -
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的临床研究(附100例中期结果)
目的:报告全胸腔镜下经左胸径路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技术和中期结果。
方法:2010-10至2012-09孤立性房颤患者共10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59.9±13.1)岁(30~81岁)。阵发性房颤58例,持续性房颤32例,长程持续性房颤10例。患者房颤病史(9.2±7.0)年,左房直径(43.8±7.2) 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级55例,II级31例,Ⅲ级14例。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通过左胸的三个孔洞,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双极消融钳行双侧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左心房线性消融,双极消融笔行心外膜部分自主神经节消融;外科切割闭合器切除左心耳。 -
持续性心房颤动递进式消融术后复发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诊断
目的: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策略使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笔者中心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后复发双环折返性房速的电生理机制进行总结。
-
患者血浆外泌小体分析提示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差异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作为普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卒中、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15%的房颤患者初被诊断为可自行转复的阵发性房颤,而随着病程推进发展为难以转复的持续性房颤。但近年针对两种房颤之间发病机制差异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研究以患者血浆中exosome为切入点,从生物信息学分析角度揭示探索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发病机制的差异。
-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一例
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个月”入院。6年来反复心悸发作,多次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口服疗效欠佳。入院前1个月心悸加重,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0次/min,快心率176次/min。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史10年。11年前因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术后有轻度吞咽困难。查体:血压142/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房颤律,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肌酐76μmol/L,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