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沙氏导丝辅助留置鼻胃管的探讨
目的探讨用沙氏导丝作辅助留置鼻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常规方法胃管插管失败的呼吸机支持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6例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胃管,对照组16例用胃镜下沙氏导丝交换胃管插入法,2组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成功度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沙氏导丝作支持留置鼻管有效、安全,可有效解决危重患者留置胃管难的问题.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应用与退出情况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2000年~2003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留置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40~80岁.颈外静脉置管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4例,其中带涤纶套双腔导管9例,该9例均采用经皮穿刺插管法,利用Seldinger技术,通过引导钢丝将导管插入,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皮下隧道长度根据患者身高而定,以导管末端位于右心房入口为宜.
-
自制钢丝导引器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自1995年8月~2003年3月采用自制钢丝导引器行各部位骨折术中引导钢丝638例,该法简便易行,现报告如下.
-
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方法。方法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气管插管后需留置胃管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均分为两组,即正常组采用正常化常规留置胃管,而实验组则采用改良的胃肠营养管导丝置管。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性胃管置入的成功率为100.00%(44/44),相比正常组的47.73%(21/4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置管平均时间方面,实验组患者所花费的时间也明显比正常组的少,即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的内置导丝引导法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带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纵隔、胸腔瘘8例
食管-纵隔、胸腔瘘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该病较少见,易误诊误治。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0月内镜下治疗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主要临床资料见表1。1.2 方法1.2.1 器械 Olympus GIF-P20型胃镜,头端带有保险弹簧式引导钢丝一根,带膜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及食管内支架置入器一套。入院后禁食、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必要的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片。食管以76%的泛影葡胺或碘化油造影摄片,同时结合胃镜检查确定食管破裂的位置及大小,有胸腔积液者,应尽量抽出积液,也可用生理盐水冲冼,积液减少后尽早内支架置放堵塞瘘口。1.2.2 支架置入方法插入胃镜观察,如有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气囊扩张。能通过内支架推送器为宜。确定瘘口位置及距门齿的距离。通过胃镜活检孔插入导丝至胃腔。留置导丝退出胃镜。根据病灶及瘘口的大小选择合适带膜内支架。沿导丝将安放好带膜内支架的推送器推入食管腔,再插入胃镜使推送器进入合适位置将内支架释放出来。内支架膨胀开,膜部分封闭瘘口处。如病灶侧支架与食管壁之间有间隙,在有间隙处套放第2个支架,食管扩张较粗者,内支架全周不能封闭者食管腔内留置负压吸引管保持食管负压1周。
-
经颈内静脉置入肺动脉导管误入腋静脉一例
男性,42岁,身高166 cm,体重53 kg,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拟行原位肝移植术.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先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三腔导管,随后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上缘组成三角形的顶点为穿刺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放入引导钢丝并沿引导钢丝将套有导管鞘(型号:I301BF85H,8.5 F;批号:955EC703,Edwards生命科学有限公司,美国)的扩张器插入血管腔,拔出钢丝及扩张器,保留导管鞘在静脉内.经鞘管放置肺动脉导管(型号:744HF75,7.5 F;批号:155FC445,Edwards生命科学有限公司,美国)至20cm刻度处,中心静脉压为10mmHg(1 kPa=7.5 mmHg).
-
小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目前,小肠营养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消化科不但能够维护病人胃肠内的营养及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还用于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鼻胆管的引流,而且它还适于需要通过鼻饲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病人,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应尽早置入小肠营养管(它是指在腹痛停止后应将小肠营养管缓慢深插即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小肠营养管里面配有引导钢丝,在插管过程中是通过引导钢丝被拉直,在临床治疗中,小肠营养管插入的长度是60 cm.营养液可以直接被小肠充分的吸收,从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中央型肺癌腔内放射治疗的护理
我科于2003年7月-2007年3月对27例中央型肺癌病人施行了61台次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放置引导钢丝送入施源管行支气管腔内癌区铱-192放射治疗的新技术.
-
巧用穿刺法释放气囊尿管内生理盐水
常用一次性气囊尿管内有2个腔,其中一腔用来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时需用20 ml空针回抽注入气囊尿管内的生理盐水,但有时因尿管插入时间长或患者烦躁,过度挤压尿管等原因,常出现尿管内细管腔粘连,造成拔除尿管时失败.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巧用一次性空针穿刺尿管内细管或用管径细的引导钢丝直接穿刺气囊,从而达到拔出尿管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
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应用体会
1 临床资料。本组316例病人中,大年龄87岁,小年龄3岁。穿刺部位:颈内静脉148例,锁骨下静脉52例,股静脉47例,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69例。置管时间长102 d,短2 d,平均28 d。1次穿刺置管成功284例,2次以上更换部位32例。2 方法。术者消毒铺巾,便于掌握穿刺部位。助手抽吸麻药递给术者,用5 ml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5 ml,9号针头,局部麻醉并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的穿刺针,吸取带有25 U/ml肝素盐水,进行穿刺,注意各穿刺点的进针方向及角度,退针时回抽血,成功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引导钢丝,感觉进入钢丝是否顺畅,进导丝距皮肤20~25 cm,退出穿刺针,注意退针时固定引导钢丝,避免2人操作时不固定导丝,穿刺针退出,引导导丝也被拉出来。使用皮肤扩张器,动作不易过重过深,送入导管深度颈内静脉±12 cm;锁骨下8 cm;股静脉20~25 cm;上肢静脉更长,至上腔静脉即可,退出引导钢丝,回吸通畅见回血,确认在静脉内,固定导管,长期输液、躁动小儿患者采用皮肤缝线+3M胶贴固定法,末端接肝素帽并锁紧。3 讨论。深静脉置管术有广泛的适应症,但技术要求高,操作有一定危险和并发症,操作不当造成误入动脉,手术修补拔管、空气栓塞,损伤颈上神经、喉返神经,置管断裂遗留6 a等严重并发症,不应视为一般操作,必须有较丰富经验护师以上人员进行操作,熟悉解剖关系,双人操作利于以老带新。
-
新技术新方法在长期鼻饲患者胃管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长期鼻饲患者胃管的更换及固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长期鼻饲的患者 60例随机分为2组,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胃管更换组和经引导钢丝更换胃管改进组,同时对胃管固定加以改进,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和细带双套结固定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引导钢丝更换胃管和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患者的不适反应,鼻黏膜受损发生率,胃管滑出率显著低于常规胃管更换组和胶布固定组,而且一次插管和固定成功率高.结论 长期鼻饲的患者经引导钢丝更换胃管,并采用双套结固定胃管,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一次插管和固定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介绍一种利用引导钢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法
对于一些咽腔异常或缺乏合作的患者,如咽腔狭窄、舌根后坠、保留鼻腔或口腔气管插管、昏迷伴有吞咽反射迟钝或丧失等患者,利用常规法留置胃管往往有困难,而利用喉镜辅助置管法又会增加患者痛苦.我科自2001年1月到2002年10月对常规置管困难患者50例,利用引导钢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方法,效果满意.
-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现状
血管内超声(简称IVUS)是20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IVUS仪器设备包括两部分,带微探头的导管和超声成像仪,冠脉内超声就是在心导管的顶端放置一个超声探头,即换能器,发出超声波.IVUS在冠脉造影时进行,在X线透视下将0.014 in(1 in=2.54 cm)引导钢丝插至拟行IVUS成像的血管远端并固定,沿引导钢丝将超声探头导管插入靶血管段的远端.从血管的远端缓慢撤退导管至近段,对血管横截面进行360°成像.术前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mg,术中常规持续监测动脉压力、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敏感等优点,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以及冠心病诊断和介入的弥补影像学.本文综述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
一种利用引导钢丝辅助胃管置入的方法
对于一些昏迷、缺乏合作、咽腔异常的患者,如咽腔狭窄、舌根后坠和口腔气管插管、昏迷伴吞咽反射迟钝或丧失等患者,利用常规留置胃管法往往有困难,而利用喉镜辅助置管法又增加患者痛苦.我科2002~2004年对常规置管困难的65例患者改用引导钢丝辅助胃管置入方法,效果满意.
-
引导钢丝在危重病人置胃管中的应用
留置胃管是现代护理中一项普遍的护理工作,但对于危重患者的某些特殊情况,如昏迷患者无吞咽动作、气管切开、口咽部肿瘤等患者,特别是对脑出血的昏迷病人,在不搬动病人头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难以留置胃管.本文通过对98例危重病人采用引导钢丝做导管芯做胃管置入时,能顺利地将胃管插入.利用这种方法置入胃管具有方便、快捷、成功率高等优点,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1977年Gruentzig[14]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PTCA的问世,为冠心病人血运重建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冠心病治疗史上的重要进展.当时,由于器械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适应证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成功率约70%.八十年代,由于导管等器械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带有可控制、可移动引导钢丝的球囊导管的问世,以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PTCA的适应证扩大,成功率增加至90%~95%以上,并发症减少,PTCA作为一项重要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技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但是PTCA对某些病变如严重钙化性病变、显著偏心性和弥漫性狭窄效果不好.另外,术后3~6个月再狭窄率较高.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高频旋磨术、新鲜血栓吸引术、切割球囊等新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某些方面弥补了PTCA的不足,它们现在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的方法.
-
用石蜡油润滑鼻肠管引导钢丝提高鼻肠管插管成功率的小技巧
在临床工作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较复杂,多见的护理操作是插鼻肠管.一般临床上采用无菌液状石蜡油润滑已套好引导钢丝的鼻肠管前端25~30 cm ,根据身高评估需插入的长度,然而由于鼻肠管内径仅2.9 mm、引导钢丝直径1.8 mm,中间空隙微乎其微,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拔引导钢丝时带动鼻肠管位置甚至脱出的现象,以致不得不重新插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科人员从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营养胃管置入新法
需胃肠道营养支持的清醒合作的患者,在留置胃管时常规置管方法一般简便易行[1].但对于一些咽腔异常或缺乏合作的患者,如咽腔狭窄、舌根后坠、保留鼻腔或口腔气管插管、昏迷伴有吞咽反射迟钝或丧失等患者,利用常规置管法往往困难,而利用喉镜辅助置管法又会增加患者痛苦.我科自2001年1月~2002年7月对常规置管困难患者35例,利用引导钢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引导钢丝对经鼻气管插管时鼻咽部损伤状况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经鼻腔气管插管过程中应用引导钢丝对减轻鼻咽部损伤的作用.方法 12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引导钢丝引导经鼻腔插管)和对照组(不用引导钢丝),每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所用时间和鼻咽部损伤发生例数.结果 观察组从插管至确认导管位置正确所需时间比对照组长[(68.1±13.7)s vs(57.8±11.5)s,P<0.01)];观察组、对照组致鼻咽部损伤者分别为7例(11.7%)和16例(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7,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丝引导经鼻腔气管插管虽然延长插管时间,但可减轻气管插管对鼻咽部的损伤.
-
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体会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0年4月在X线监视下置放钛镍合金记忆金属网状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或合并食管瘘患者26例,其中2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食管癌性狭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8~94岁,平均56.3岁。其中5例合并食管瘘(3例食管气管瘘,2例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术后6例,贲门胃底癌术后3例,晚期食管癌行手术治疗17例。狭窄部位:食管上段6例,中段15例,下段5例,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以明确狭窄的部位、直径及长度。根据狭窄程度、进食情况将吞咽困难程度分为4级。1级:直径>10mm,能进普食,吞咽自觉有梗阻感;2级:直径5~10 mm,能进半流食;3级:直径3~5 mm,仅能进流食;4级:直径<3 mm,不能进流食。本组中4级7例,3级15例,2级4例。1.2 材料设备带膜及不带膜网状钛镍记忆合金支架,支架推送器,萨式扩张器,引导钢丝,GIFXQ 230胃镜及X线机。1.3 方法先行食管钡剂X线摄片、心电图、电解质等检查并予支持、对症、抗感染等治疗,肌注度冷丁50 mg后行胃镜检查并观察狭窄情况,经活检孔插入导丝并在X线引导下使导丝进入胃腔,拔除胃镜后经导丝用萨式扩张器从细到粗依次扩张至直径13mm。再插入胃镜观察狭窄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