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
为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监测与耐药性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 ESBLs的检测,报告如下。
-
临床应用的青霉烯类抗生素
1 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特征: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菌与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毒性及耐药性低,抗绿脓杆菌活性强,对静止状态细菌亦有杀灭作用;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并有抑制作用.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产生菌、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等β内酰胺酶高度产生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自上世纪6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研制以来,一直广泛应用,目前占全球抗生素消耗的50%[1].尤其近些年来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有抵抗性的新型该类药物也被研制应用,然而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随即相继出现,其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成为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ESBLs是质粒介导的A类酶,按Bush分类法归于2be酶[2],能有效水解青霉素、窄谱头孢菌素及一些广谱头孢菌素、单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青霉矾、他佐菌素)通常可以抑制产ESBLs菌株的生长[3].
-
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它可引起泌尿道、术后伤口等不同部位的感染.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愈来愈高,其中产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本文对湖北地区11所医院的大肠埃希菌感染及其耐药情况进行了分析.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两种菌株流行情况及其防治
β-内酰胺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生素,随着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大量应用,对此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菌株越来越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是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和常见原因.目前产ESBLs菌株日益增多,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
-
中药联合抗菌素对病房内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影响
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可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大限度地杀灭细菌.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不易产生耐药性[1].本文分别观察中药联合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这两类患者直肠拭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获得率的影响.
-
武汉儿童医院住院患者质粒AmpC酶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同时产ESBL和质粒型AmpC酶(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导致菌株产生更强的耐药性,给感染控制带来很大困难.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和SHV型全长基因PCR直接测序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TEM和SHV型是常见的基因型,并且呈全球性分布.TEM和SHV的衍生型不断出现.TEM和SHV型全长基因测序对亚型的区别、新亚型的确认和各衍生型的基因进化树分析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TEM和SHV型全长基因PCR直接测序方法.
-
医院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及同源性研究
大肠埃希菌是目前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及血流感染等多种感染相关。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不断增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同时分析采自我院患者和医院环境样本,采用多重 PCR 的方法对试验菌株ESBLs基因 TEM、SHV、OXA、PER、VEB、GES、CTX及β-内酰胺酶基因AmpC进行扩增,确定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PFGE)对患者菌株和环境标本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以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质粒介导16S rRNA甲基化酶在奇异变形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情况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已发现AnnA、RmtA、RmtB、RmtC、RmtD和NpmA 6种16S rRNA甲基化酶,且编码这些酶的基因通常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共处一个质粒上,通过质粒在不同的菌株之间播散~[1-4].RmtC型16S rRNA甲基化酶首次在奇异变形杆菌中被发现~[4],但16S rRNA甲基化酶在奇异变形杆菌中的流行情况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从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98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16SrRNA甲基化酶筛查,并对其转移机制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儿童福氏志贺菌中检出blaCTX-M-57型基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耐药基因往往编码在质粒上,使这些耐药基因可在同种甚至不同种的细菌之间传播,极易造成医院交叉感染,是临床防治非常棘手的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唐山妇幼保健院2007年4月-11月临床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3株.
-
亚胺培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分析
亚胺培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被认为是可有效治疗高产 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药物之一。但近年来耐该药物的细菌在临床上不断被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尤为严重。本文对近4年来收集到的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分析。
-
耐头孢噻肟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率和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头孢噻肟(CTX)在临床大量应用,导致其耐药菌广泛传播.我们对从医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的277株耐CTX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状况及耐药性作了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资料.
-
ISEcp1-like插入序列与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水平播散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多个地区不断发现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近年,在4组CTX-M-ESBL(CTX-M-1、CTX-M-2、CTX-M-9和CTX-M-25)基因上游均发现存在ISEcp1-like插入序列,其对CTX-M-19、CTX-M-2以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C的转移能力亦得到证实.目前CTX-M-ESBL在我国临床菌株中的传播与ISEcp1-like插入序列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ISEcp1-like序列与CTX-M-ESBL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中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
按质粒所携带编码基因同源性的不同,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分为4类,即TEM型、SHV型、TEM/SHV混合型和非TEM/非SHV型(包括PER、TOHO、CTX-M、OXA型等)。本文报告绍兴地区产ESBLs细菌基因分型的初步结果。 临床标本分离、并经纸片扩散法确证为产ESBLs的细菌4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6株,肺炎克雷伯菌16株)。用PCR进行酶基因分型。PCR扩增引物,根据TEM-1和SHV-1编码基因序列设计,TEM引物序列分别为:5′-TCGGGGAAATGTGCG-3′和5′-TGCTTAATCAGTGAGGCACC-3′;SHV引物为5′-TCGGCCTTCACTCAAGGATG-3′和5′-TCCCGCAGATAAATCACCA-3′。待测菌株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PCR反应体积为100μl,含1×PCR反应缓冲液,3.5mmol/L Mg2+,200μmol/L dNTPs,500μmol/L引物,1.6U Taq酶(Promega),10~100ng质粒DNA模板。
-
浙江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TEM型耐药基因的检测
超广谱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在各国的流行状况各不相同,我国尚无TEM型β-内酰胺酶流行状况的报告.我们对浙江省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了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研究.
-
浙江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分布
随着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产生率不断增加,ESBLs种类也不断增加,至2000年6月,已发现近100种ESBLs亚型[1],其中TEM型有67种,SHV型有24种,非TEM非SHV型有20多种.TEM和SHV型分别由广谱酶TEM-1、TEM-2和SHV-1编码基因中1~5个位点发生点突变而来.各国各地区流行的ESBLs亚型各不相同[2].我们对浙江省各地区临床分离的表型鉴定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和亚型鉴定,结果如下.
-
同一株菌两种新基因型CMY-22、TEM-144β-内酰胺酶的发现及其临床意义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也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的变迁和多重耐药的出现,主要与耐药基因编码酶有关,其中以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AmpC酶为重要.我们在近一项关于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发现1株大肠埃希菌(ZY163)同时携带2种新型ESBL和AmpC酶,现报告如下.
-
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分析
对我院2001年10月~2002年5月临床分离的30株非重复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了解CTX-M基因的检出情况及产CTX-M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
-
一株产SHV-5α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检测
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引起了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ESBL能够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曲南,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截止2005年4月11日,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已发现200多种ESBL.大多数ESBL来源于广谱酶TEM-1、TEM-2和SHV-1,系这些酶活性部位1个或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所致,使酶活性部位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扩大了水解底物范围,从而增加了对氧亚氨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和水解能力.自Prinarakis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SHV-5α以来,这一β-内酰胺酶的相继报道不多.我们在研究蚌埠三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菌株时,从一株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SHV-5α,现将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