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源性疼痛与吗啡耐受的相互影响及临床意义
神经损伤可使脊髓背角发生可塑性变化,并形成中枢敏化,这在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吗啡耐受时,脊髓背角也发生类似的可塑性变化,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激活,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移位,NO的合成及NO对聚ADP核糖合成酶(PARS)的激活.提示痛觉过敏和吗啡耐受在脊髓背角具有相同机制,两者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激活及相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上可能会相互影响.
-
铅暴露对大鼠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mRNA的影响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铅的毒性特别敏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是一种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脑的发育、学习与记忆、脑缺血等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
-
不同偶联模式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所介导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跨膜电流的相互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偶联模式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所介导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跨膜电流的相互影响.方法 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从成年大鼠脑中提取总RNA,以寡聚脱氧胸苷酸纤维素亲和层析法分离出mRNA并注射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使表达,通过全细胞双电极电压钳位法,分别以M-胆碱受体Carb,谷氨酸离子型受体激动剂kainate(KA),代谢Ⅰ型受体激动剂quisqualate(QA)及代谢Ⅲ型受体激动剂L-phosphoserine(L-SOP)两两同时灌流有受体表达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结果 3种偶联模式的受体激动后产生的膜电流具有交叉脱敏现象.结论 在多种受体共存的细胞中,受体之间可能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
-
侧脑室注射NR1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异氟烷低肺泡浓度的影响
酸和天门冬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不同的受体亚型介导兴奋性活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和非NMDA-R,NMDA-R由5个亚型组成,即NR1、NR2A~D,其中NR1是保证NMDA~R活性所必需的亚型[1].异氟烷的麻醉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为探讨NMDA-R及其亚型NR1在异氟烷麻醉中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中枢系统给药的方法观察反义NR1亚基寡核苷酸对大鼠异氟烷低肺泡浓度(MAC)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RTT)的影响.
-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所介导细胞钙电流特征及其中L-SOP的作用途径
目的:研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各亚型所介导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跨膜电流的特征及其中Ⅲ型受体激动剂L-SOP的作用途径.方法: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从成年大鼠脑中提取总RNA,以寡聚脱氧胸苷酸纤维素亲和层析法分离出mRNA并注射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使表达,以全细胞双电极电压钳位法灌流此卵母细胞.结果:100 μM KA(kainate)(离子型)产生一主峰电流后缓慢下行,成为一稳定电流平台,终脱敏,脱敏时间平均为37.57 min.2 μM QA(quisqualate)(代谢Ⅰ型)产生一峰值电流后转为一持续性钙振荡或直接出现钙振荡,振荡维持时间为(6.72±1.33)min,脱敏时间均随激动剂浓度的增加而缩短.0.8 mM L-SOP(L-phosphoserine)(代谢Ⅲ型)灌流产生规律性电流振荡,振荡时间为(20.17±8.47)min.此振荡电流可被代谢Ⅰ型受体拮抗剂L-AP3所拮抗.结论:离子型、代谢Ⅰ型及代谢Ⅲ型受体均产生各自特征电流模型;L-SOP不仅是Ⅲ型受体的激动剂,而且是Ⅰ型受体的弱的激动剂,即细胞振荡电流是L-SOP通过Ⅰ型受体的作用途径而产生.
-
ICAM-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是脑血流障碍造成的脑损害,在时间窗内早期恢复血流有利于缩小梗死范围、减轻神经损害.目前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溶栓时间窗(≤3 h)的限制,只有少数(约5%)的病人得益于溶栓治疗.同时,由于溶栓后再灌注引起的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也限制着溶栓治疗的推广应用.如何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关键之一.许多临床试验以离子通道、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为靶点进行神经保护性治疗,但结果令人失望,目前研究的注意力已转向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炎症反应.大量证据表明,急性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阻断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策略.脑缺血和再灌注早期产生的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聚集构成了炎症反应的基础.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是重要的白细胞-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之一,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
-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与阿片耐受
运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时常产生耐受,而致阿片类药效降低.大量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参与影响了阿片类药物的抗伤害性作用及其耐受机制.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进行干预,在增强阿片类药物抗伤害作用的同时抑制其耐受的发展,证明其在阿片耐受的机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临床阿片治疗急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
大鼠海马3H-MK-801结合位点放射自显影
海马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效应是高级可塑性神经活动的基础,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之一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发挥着关键作用.笔者以3H-MK-801为配基,采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NMDA受体在大鼠海马中的分布特征.
-
二苯乙烯苷对脑缺血啮齿动物脑NMDA受体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啮齿动物脑组织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力的影响,同时观察二苯乙烯苷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二苯乙烯苷对缺血再灌注动物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麻醉后夹闭沙土鼠和小鼠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小心撤去动脉夹制作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1)沙土鼠再灌注7 d后处死,取前脑进行NMDA受体结合力实验;(2)小鼠再灌注15 min后迅速断头取脑,切成脑片,加入Fluo-3/AM负载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进行光切,观察不同层面皮层和海马区细胞内游离钙的荧光强度.结果模型组的NMDA受体结合力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二苯乙烯苷治疗组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的NMDA受体结合力;脑片的光切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二苯乙烯苷治疗组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结论二苯乙烯苷能够抑制啮齿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脑组织NMDA受体结合力及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减轻钙超载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可能具有脑保护作用.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进行的研究和分类已经历了30年的历史,到80年代初,Watkins和E-vans根据放射配体结合的资料分析,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三个亚型,即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irate,NMDA)、使君子酸和海人藻酸亚型,不久又有三种新的亚型被提出来,第四亚型为L-2-amine-4-PhosPhonobutyrate-AP)受体,第五亚型是离子型受体,第六亚型为代谢性受体.目前,在所有的亚型中,对NMDA受体的研究深入.NMD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参与学习、记忆、突触可塑性、神经发育、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退行性变、癫痫、肿瘤等许多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1,2].现就NMDA受体在参与突触可塑性、学习与记忆及癫痫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剂量氯胺酮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氯胺酮是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研究显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与NMDA受体有密切的关系.动物实验已证明NMDA受体拮抗药可消除伤害性感受器的超敏反应,增强阿片药对神经损害性疼痛的镇痛作用[1].我科2008年1月至12月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咪唑安定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其安全性、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临床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静态前庭代偿的生化机制
单侧前庭传入阻断(unilateral vestibular deafferentation, UVD)后,在前庭核复合体(vestibular nucleus complexes,VNCs)、小脑、甚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CNS)的某些区域如海马发生许多复杂的生化改变.本文综述了前庭代偿过程中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如NMDA(N-methyl-D-aspartate)受体、早期快反应基因蛋白(immediate early gene protein, IEGPs)、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 N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重要性,但这些不同因子是如何联系的,以及其中哪个或哪些与构成代偿的生理变化可能有因果联系,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
小剂量氯胺酮在腹部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与NMDA受体有密切的关系.我科2007年1月~12月将小剂量氯胺酮用在腹部手术术后作硬膜外镇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
从发现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R)以来,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受体所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毒性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时,脊髓内EAA-R的分布、合成发生变化,因此,EAA-R也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机制之一。
-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与转运体在抗癫痫药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目的:综述兴奋性氨基酸(EAA)、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Rs)及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在抗癫痫药理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Excitatory amino acids”“Receptor”“Transporter”“Epilepsy”等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4-2014年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从EAA、EAARs、EAATs与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抗癫痫药理研究中的意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检索到相关文献150余条,其中有效文献40条。中枢神经系统EAA水平异常升高、EAATs低表达都可导致谷氨酸(Glu)含量增加,从而诱发癫痫;EAARs因受到不适当刺激而产生兴奋毒性,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或缺失也是癫痫发作原因之一。EAA和代谢型Glu受体(mGluRs)可能对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研制理想治疗药物提供了有益的靶标。作用于mGluRs和EAATs的药物、调节第二类mGluRs和EAATs的基因或影响相应蛋白表达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将对癫痫的防治发挥积极作用。
-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右甲吗喃对创伤性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右甲吗喃对创作性脑水肿的防治作用.方法:于大鼠脑损伤前30 min、伤后10 min及2 h腹腔注射右甲吗喃(10 mg.kg-1),伤后6 h测定半球脑含水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比较,伤前及伤后10 min治疗组伤侧半球脑含水量下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伤后2 h则无显著差异(P>0.05).伤前与伤后10 min治疗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右甲吗喃对脑损伤后脑水肿具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