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确认识细胞形态学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地位

    作者: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m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髓系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外周血细胞计数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及无效造血,患者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风险增高.MDS的主要病理生理本质如下.①其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②患者出现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③患者存在无效造血.MD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计数减少及由此导致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而其疾病结局为骨髓衰竭或演变为AML.

  • 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复杂性与细胞形态学

    作者:李菁原;卢兴国

    淋巴瘤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形态学上观察都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WHO分类中,淋巴瘤没有独立的类别,而是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起归类于淋巴组织肿瘤(淋系肿瘤)中(见表1)[1].这一分类是基于淋巴细胞发育、迁移和功能表达等方面的认识.淋巴瘤与白血病系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或以血液(骨髓)还是以淋巴组织侵犯哪个为主而言,但其增加了对于淋巴瘤类型与细胞形态学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难度.本文以成熟B细胞肿瘤为例,对成熟B细胞淋巴瘤类型的复杂性与细胞形态学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 成人急性白血病15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小林;赖应昌;刘扶兴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我院血液内科收治AL患者156例.所有病例均以细胞形态学、组织细胞化学为基础,或加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诊断,按FAB分型.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研究

    作者:郑瑞;戴美珍;王青;陈华忠;林慧君;陈葆国;李伯利

    目的 探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台州医院2015年3月至10月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形态学分析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表现,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浆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不同类型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数量及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16例患者外周血浆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生,此类外周血浆细胞表型为CD38++ CD138+ CD45+CD19+,为正常成熟浆细胞.其中10例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比例>0.030,2例患者浆细胞比例>0.300.重型及危重型组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比例较普通型患者显著增高(0.052比0.016,P<0.05).9例患者骨髓涂片均可见组织细胞及噬血细胞,其中3例患者达到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8例患者浆细胞比例≥0.030.患者极期血清IL-6、IL-10及γ干扰素水平明显增高,中位数值分别为49.75、26.98及17.57 ng/L,而IL-2、IL-4及TNF α血清水平无明显改变.重型及危重型组患者血清IL-6(132.36比22.81 ng/L)和IL-10(75.28比6.33 ng/L)较普通型患者显著增高(均P<0.05),而γ干扰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极期血清IgG、IgA及IgM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1.6、2.56和1.60 g/L,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本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表现出过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现象,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相关.

  • 伴[t(2;13)(q37;q12),t(8;21)(q22;q22)]特殊染色体易位的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报告

    作者:周艳芬;金润铭

    随着儿童白血病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的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白血病患儿有着其自身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t(8;21)(q22;q22)异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在分子水平上,位于8q22的ETO基因与位于21q22的AML1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了位于衍生8号染色体的AML1-ETO融合基因,其转录产物能抑制正常AML1蛋白对多种造血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是该类白血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 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进展

    作者:陈赛娟;赵萌;陈竺

    一、引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FAB分型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的M3亚型,占所有ANLL的10%~15%,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近十年的研究表明APL是第一个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三氧化二砷(Aa2O3)和化疗取得成功的人类恶性肿瘤,开创了诱导分化治疗的新篇章[1-3].本文总结了近年对APL分子发病机理,ARA和A2O3诱导分化/凋亡以及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 细胞形态学与CEA、CYFRA21-1、NSE联检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影;张新房

    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很常见,且病因比较复杂.其中以结核性胸腔积液和肺癌引起恶性胸腔积液为常见病因,但有时临床鉴别诊断仍存在困难.而两者的鉴别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 以LacZ基因标记的大鼠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分布研究(摘要)

    作者:陈琳军

    目的了解微量残留白血病(MRL)在体内的分布状态。方法利用携带外源性标志基因LacZ的白血病细胞株LT12 nl建立了BN大鼠MRL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巢式PCR方法,结合X-gal染色法、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BN大鼠MRL阶段白血病细胞中的特异性标志基因LacZ。结果化疗后第4天肱骨标本中出现阳性条带;第6天股骨出现阳性条带;第9天脾脏出现阳性条带,肱骨条带的信号明显较前增强。同期X-gal检测脾脏阴性。外周血、肝脏持续阴性。结论 PCR方法可作为实验性MRL分布模式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21(2):63]

  • 腓肠肌细胞Na+-K+-ATP酶活性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关系研究

    作者:薛利军;陆民

    目的探讨腓肠肌细胞Na+-K+-ATP酶活性及细胞形态学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的关系.方法 DVI患者按病情分成为3组,每组9人,行腓肠肌及缝匠肌Na+-K+-ATP酶及细胞形态学检测. 结果 DVI的轻、中度组腓肠肌及缝匠肌各组间Na+-K+-ATP 酶活性及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重度组腓肠肌与轻、中度组腓肠肌及缝匠肌组比较,腓肠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形态出现退行性病变. 结论随DVI病情进展,腓肠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形态出现退行性病变.

  • 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周道银;薛成军;王学;俞靖龙

    浆膜腔积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为临床对良性和恶性积液的鉴别提供较确切的诊断信息.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进军;范磊;王蓉;仇海荣;杨慧;李建勇;张建富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62例AP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用细胞化学染色法[瑞-姬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糖原染色(PAS)]检测细胞形态特征;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62例APL患者均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中典型捆柴状Auer小体46例(74.19%),单个Auer小体12例(19.35%),无Auer小体的4例(6.45%);亚型分析发现,M3b型患者外周血WBC升高比例高于M3a型(x2=15.25,P<0.01).56例AP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43例(76.79%)患者染色体核型t(15;17) (q22;q21)易位(单纯型);4例未见分裂相(7.14%),5例为正常核型(8.93%),附加染色体异常者4例(7.14%)[包括+8异常2例,+21异常1例,i(17q-)1例];FISH检测结果发现,PML-RARα融合基因检出率为96.43% (54/56),高于染色体异常检出率83.93% (4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5).结论 细胞形态学联合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提高APL诊断的准确性.

  • SARS病人核鼓槌体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作者:张立文;钱超;丁志平;冉宝春;王海;傅淑宏;朱红;任军伟;王红霞;秦小玲;丛玉隆

    目的了解SARS患者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20例SARS病人、120例SARS复诊病人、60例服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非SARS病人、100例高热病人外周血细胞核鼓槌体变化.结果 SARS患者每100个中性粒细胞细胞核有一个鼓槌体的占34个,两个鼓槌体的占17个,三个鼓槌体的占4个;服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非SARS病人一个核鼓槌体占4个,SARS复诊病人有一个核鼓槌体者占8个.结论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形成可能与SARS病程有关.

  • 血液分析仪VCS参数分析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价值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谢耀盛;黄小芳;张卓;杨丽红

    目的 探讨应激反应时中性粒细胞(Neg)VCS参数对Neg核象变化和中毒性改变的可靠性.方法 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30例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的WBC、Neg百分数(Neg%)、Neg体积(NegV)、电导率(NegC)、光散射性(NegS)及各自平均分布宽度(SD),镜下观察WBC分类和细胞形态学结果 ,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症患者不同程度核左移组及无中毒性改变组、有中毒性改变组的WBC、Neg%和NegV-SD、NegC-SD、NegS-SD明显升高,而Neg-C、Neg-S显著下降(P均<0.05).NegV、NegC、NegV-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有无核象改变分别为0.799、0.823、0.843,有无中毒性改变分别为0.731、0.754、0.761,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NegVCS参数均可发生明显变化,以NegV、NegC、NegV-SD对预测其形态学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佳.

  •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永富;曹兴建;刘春霞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幼儿期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年发病率为(0.3-5.5)/10万,仅低于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80%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NB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常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纵隔、脊柱旁、盆腔、颈部和下腹部等部位[2].细胞学研究对推动NB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进展作简要综述.

  • 1例腺癌胸水细胞形态似淋巴瘤细胞

    作者:刘超群;郑巧飞;钱海根

    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工作重点是良、恶性鉴别.在恶性胸腹水中,可见多种类型肿瘤细胞.由于肿瘤细胞异质性和相似性,鉴别困难,尤以小细胞性的恶性肿瘤易误诊.关于小细胞性的恶性胸腹水细胞形态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胸水中查见疑似淋巴瘤细胞的腺癌.1病历资料患者,女,75岁,主因“胸闷1月余”入院.患者1月余前胸闷,亚急性起病,无咳嗽、咳痰,无咯血、胸痛,未予重视;在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来金华市中医医院就诊,门诊以“胸腔积液待查”收住院.

  • 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关于裂红细胞的标准化及临床应用建议

    作者:鲁伟

    裂红细胞(schistocytes)检测目前是通过对外周血涂片、染色和显微镜下观察进行的.但由于裂红细胞形态学上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检测者的主观性和对形态认知的不一致性,以及计数方法多样性,不同实验室、操作人员之间形态学描述和报告可能不统一,影响治疗和临床效果.如何建立一个公认的、报告结果可以互相比对的标准越来越受临床重视.为减少不同操作者之间的不一致性,提高裂红细胞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不同国家的学术团体和组织先后发布临床应用建议或专家共识.法国的细胞形态学组织从2000年就开始广泛调查和收集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建议,着手建立识别和计数裂红细胞的国家共识并制定教育计划.2008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成立了国际裂红细胞工作组,历时3年左右就裂红细胞的形态学标准、计数的标准方法、诊断血栓性微血管病性贫血(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c anemia,TMA)的临界值及自动化红细胞碎片检测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等问题达成一致建议,制定了规则,以便促进裂红细胞辨识鉴别、计数和报告的标准化[1].

  •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张波;王世一;何昭霞

    目的 进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选取18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采集和分离,获得有核细胞,用以制成普通透射电镜标本、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细胞组化电镜标本和骨髓涂片,通过细胞电镜的观察结果和PPO阳性反应结果等对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以原始巨核细胞(Ⅰ期)为主,观察结果显示胞间含有少量致密颗粒和α颗粒,胞内不存在分界膜和表面连接管道系统,核较圆,细胞质中存在少量的微管、致密颗粒和膜性囊腔;另外3例患者的骨髓细胞除含有原始巨核细胞外还有大量的幼稚巨核细胞(Ⅱ期)及巨核细胞(Ⅲ期),并且细胞的大小明显不均等;PPO阳性反应的检验结果均呈阳性,阳性率的范围为1%~75%;骨髓涂片观察和染色反应结果显示,原始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均清晰可见,CD41免疫组化的染色反应呈阳性,并且多为复杂染色体核型.结论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除少数患者的骨髓细胞包含大量的幼稚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外,大多数患者的骨髓细胞以原始巨核细胞为主,另外患者的PPO阳性反应的阳性率无规律分布、染色体核型复杂.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非变异型与变异型的形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武妮;刘丹丹;潘金兰;姚丽;陈苏宁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非变异型t(15;17)与t(11;17)等变异型的实验室特征的异同点.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6例确诊为AP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为t(15;17)非变异型组(n=59)及t(11;17)等变异型组(n=7),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外周血常规、外周血分类、骨髓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非变异型t(15;17)APL患者与t(11;17)等变异型APL患者的血象、骨髓象表现特征类似,但前者血小板计数更低,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学特征更典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变异型APL与非变异型APL相比,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学表现特征存在差异,在细胞形态学诊断中需注意.

  • 白细胞呼吸暴发过程细胞流变行为的临床研究

    作者:骆秉铨;黄荣国;冯小平

    目的研究白细胞呼吸暴发过程化学发光活性及其细胞流变学行为变化特征。方法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病人20例,采集转流前升主动脉血样,分离白细胞加入FMP激活剂,孵化后置超弱化学发光系统中,计算机描记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性。根据发光曲线分为5个时段:0=未活化,1=活化初期,2=活化极期,3=活化后期,4=失活化(图1)。同步用布氏显微镜观察(放大1000倍),分析细胞形态行为变化特征,按这5个时段分为:A、B、C、D和E型5个细胞亚型(图2),并作形态、功能相关分析。结果 1.FMLP激活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计数峰值明显升高,显示白细胞氧化暴发释放反应氧类活性明显增加。2.白细胞活化的极期、后期发光活性与形态活化率呈正相关(r=0.91,0.75),并与C型、D型细胞形态改变相一致。但活化初期B型细胞因缺乏脱颗粒释放,未能与发光计数平行上升,A型和E型细胞分别反映未活化和失活化状态均相符合。结论 FMLP激活白细胞呼吸暴发化学发光活怀明显升高,表明白细胞释放自由基增加。布氏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可以区别白细胞未活化、活化和失活功能状态,能为临床了解白细胞活性程度提供快速诊断新方法。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瘤细胞形态与临床参数分析

    作者:刘敏;井昶雯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骨髓侵犯瘤细胞的形态与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107例DLBCL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FCM)的检测资料.结果:107例DLBCL患者中17例(15.9%)有骨髓侵犯,其中9例为高度异形瘤细胞,8例为低度异形瘤细胞.与低度异形组比较,高度异形组具有多种不良预后因素,包括较晚的临床分期、增高的乳酸脱氢酶及国际预后指数.FCM诊断出的高度、低度异形淋巴瘤骨髓侵犯病例分别为3例(3/9)、8例(8/8);骨髓涂片诊断出的病例分别为9例(9/9)、1例(1/8).结论:DLBCL高度异形瘤细胞骨髓侵犯与多种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FCM诊断低度异形DLBCL骨髓侵犯的敏感性高于骨髓涂片,骨髓涂片对高度异形淋巴瘤侵犯的诊断率高于FCM.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DLBCL骨髓侵犯的诊断.

398 条记录 10/20 页 « 12...78910111213...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