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降纤酶已广泛应用于血栓病的治疗,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报告较少.我们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并与常规疗效对照,认为前者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
关于蚯蚓中所含溶栓酶稳定性的观察
目前市场上大力宣传并用于临床的药物溶栓胶囊,据介绍用冷冻干燥法从蚯蚓中制取的冷冻干燥粉,主要治疗脑血栓及脑血栓引起的后遗症……等.之所以用于血栓病是蚯蚓冷冻干燥粉中含有胶原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胶原酶主要作用于血栓坚硬的外壳胶原蛋白,使之切开分解而溶化.纤溶酶对血栓内部纤维蛋白发生降解作用,纤溶酶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强降解血栓的作用,三者合用共同加速了血栓的溶解.
-
现代口服避孕药的安全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类固醇激素避孕药的创制,是人类生育控制的重大突破.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类固醇避孕药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为其它节育方法所不及,因此迄今仍为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早的复方口服避孕药(COC)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较高,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提出使用者血栓病的增加与雌激素的成分有关.
-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抗凝蛋白缺陷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密切相关的易栓病因,这些遗传因素在中国人群血栓病患者中的分布与西方人群存在较大差异.
-
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及质量控制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止血与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或在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检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如今止血与血栓的研究已远远超过以往出血性疾病的范畴涉及到临床各科.面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试验检测,推广临床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应用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的检测,对研究出血病和血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观察疗效、监测用药以及估计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价值.下面作一简述.
-
重组链激酶治疗周围血管血栓形成249例临床分析
目前对血栓病的溶栓治疗尚有争议[1].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我们应用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streptokine,r-SK)治疗周围血管血栓形成患者249例,现报告如下.
-
脑血管血栓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血栓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的脑血管血栓病患者62例,对6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其中有3例患者并发症死亡,死亡率为4.84%。结论如果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脑血栓复发率。
-
恙虫病并左侧肢体偏瘫一例
患者男,20岁,农民.因“发热,左侧肢体无力3d”,于2011年6月30日21时入院.患者6月28日清晨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39℃,弛张热,伴头痛,全身酸痛,眼眶疼痛明显.6月29日10时左右感觉左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无呕吐、晕厥、抽搐.发病后曾到云南省开远市血栓病医院治疗,发热症状无改善,后转入我院.患者病后尿潴留.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和抗凝血因子缺陷症研究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包括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ⅩⅢ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出血病;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血栓病.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不仅自幼发病、持续终生,而且还遗传给后代.研究这些疾病,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致残和死亡,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阻止疾病的遗传和有病胎儿的出生,优生优育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为从根本上解决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
产科术后的运动指导
在产科术后产妇的护理上强调运动指导的重要性,有效地开晨运动指导周期,预防血栓病的发生,早期恢复健康,取得较好的效果.妊娠期凝血因子增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一直维持到产后一段时间,特别是高龄、超体重、多产的产妇;麻醉手术创伤造成的高凝状态;长期卧床引起的肢体静脉回流淤滞,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栓形成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抗血栓药物,对血栓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血栓病患者血浆中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活性的研究
介入医学、器官移植的兴起和发展在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医源性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血管再狭窄亦随之发生,这也是治疗的远期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及临床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
血栓病的危险信号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特别容易发生于中老年人.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
-
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试验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对止血、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监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目前大中型医院普遍采用了全自动或半自动血凝仪来检测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质控.本文探讨了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现报告如下.
-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血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心脑血管疾病中有很大比例是血栓病,并以血栓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而溶栓疗法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溶栓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1)通过生物技术改造的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2)新型天然来源的溶栓药,主要是来自微生物和植物的抗凝血和溶栓成分.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了如下综述.
-
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由血栓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而血栓病、脑梗死、心肌梗死之类的名词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这类疾病的巨大危害性.血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哪些人容易患上血栓病?如何防治?这些已成为大家为关心的话题.
-
吉中强治疗血栓病经验举隅
吉中强教授,从事中医工作26年,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的主任委员,在中医药治疗血栓病方面学验具丰,现将吉中强教授治疗血栓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血栓病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和研制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溶栓治疗药物,对于更有效地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及溶栓药物的研究发展概述如下.
-
血栓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改变的研究
目的观察血栓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与血栓病发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为以后临床筛查、确诊血栓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对50例静脉血栓、51例动脉血栓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蛋白分子检测,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Ⅷ活性测定,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PI)活性测定,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及狼疮抗凝物(LA)、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检测.结果LA阳性者,正常组中有4例,静脉组中有16例,动脉组中有13例.PC系统缺陷在静脉血栓病组中,共有14例,分别为PC缺陷8例(19.0%)、PS缺陷5例(11.5%)、APCR 1例;动脉血栓组中,PC系统缺陷共11例,PC缺陷2例,PS缺陷7例、APCR 2例.结论获得性因素LA阳性和PC系统缺陷是引起血栓病的主要原因,建议对于血栓患者首选这两项实验进行筛查,以提高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