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圆窗膜(RWM)对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通透能力的体外研究

    作者:

  • 244用槌骨柄作为圆窗膜定位的标志

    作者:

    关键词: 圆窗膜 定位
  • 经大鼠圆窗膜bFGF基因转导防治爆震性聋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晓华;郭维;翟所强;丁吉江;黄丽辉

    目的: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经完整圆窗膜途径转染爆震后的大鼠耳蜗,观察bFGF的表达及其对爆震性聋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n=6),仅接受155dB SPL脉冲噪声暴露20次;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n=8),噪声暴露后即刻导入EGFP/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bFGF治疗组(n=8),噪声暴露后即刻导入EGFP-bFGF/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bFGF保护组(n=8),噪声暴露前3天导入EGFP-bFGF/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各组动物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1天、3天、7天、14天行ABR阈值测试。噪声暴露后14天耳蜗取材做基底膜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做bFGF免疫荧光染色验证bFGF的表达。结果爆震后1天,bFGF保护组ABR阈值低于空白对照组及EGFP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爆震后3天、7天和14天,bFGF治疗组及bFGF保护组ABR阈值均低于两个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爆震前及爆震后bFGF治疗组和bFGF保护组间的ABR阈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4天,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及bFGF免疫荧光染色均检测到毛细胞内有bFGF的定位表达。结论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bFGF基因经圆窗膜导入大鼠耳蜗能够表达,表达产生的bFGF对爆震所致的耳蜗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能够减轻爆震后听。

  • 一例迷路震荡致极重度耳聋植入人工耳蜗后效果观察

    作者:杨烨;陈杰;钱晓云;高下

    患者,男性,26岁,2009年初因车祸致胸腹部联合创伤、颈椎挥鞭伤伴昏迷入外院抢救手术,清醒后即出现双耳听力丧失,检查双耳听力属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颞骨CT及头颅MRI未见颞骨骨折及颅内异常,经多院积极治疗后听力无恢复,于2010年7月入我院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提高听力。术前检查,双耳道通畅,鼓膜完整,纯音听力检查双耳全聋,各频率大输出均未引出反应,鼓室图双耳A型,多频稳态、ABR检查大输出亦均无反应, DPOAE检查双耳均未引出,术前颞骨薄层CT、头颅及面听神经MRI显示中耳、内听道、头颅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伤时外院CT及头颅MRI,既往亦无耳科疾病史,考虑耳聋系由迷路震荡所致。选择右耳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方法:全麻下耳后小“S”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乳突,将乳突轮廓化,在面神经垂直段起始部前方、砧骨窝下方和鼓索神经后内方磨除骨壁,开放后鼓室外侧壁,显露圆窗龛,并磨出圆窗膜,经圆窗膜途径植入全部电极,填塞筋膜组织妥善固定,安放参考电极,术中进行NRT(神经反应遥测)检测,选取的低、中、高三个频率电极均可引出良好波形,关闭切口,手术顺利,术中未见乳突、中耳腔有骨折线愈合迹象,听骨链完整,圆窗膜无破损修复痕迹。

  • 早期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不良预后”突发性聋

    作者:周义德;郑贵亮;周容珏;张青;郑宏良

    目的 探讨早期经激光鼓膜穿孔鼓室内应用甲强龙(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不良预后”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79例被诊断为“不良预后”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过7天常规治疗后无效,被随机分为经鼓室给药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继续应用常规激素治疗,经鼓室给药组39例患者应用常规激素治疗的同时增加4次经鼓膜注射甲强龙治疗.经鼓室应用甲强龙的方法:常规消毒外耳道,用布明氏液作鼓膜局部麻醉,在耳内窥镜或手术显微镜监视下用YAG激光在鼓膜后下方穿一0.5 mm的小孔,经小孔滴入加温至37℃的甲强龙0.4 ml(40 mg/ml),之后患者取平卧,下颌上抬,头偏向健侧体位,并维持30 min.2天注射一次,4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7天常规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8周查纯音测听(pure tone average,PTA)和言语分辨率(speech discrimination score,SDS).结果 所有患者7天常规治疗后的PTA和SDS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束后8周纯音测听结果:经鼓室给药组PTA恢复≥15dB为48.7%(19/39)、对照组为22.5%(9/40);治疗结束后8周言语分辨率检测结果:经鼓室给药组SDS提高≥15%为46.2%(18/39)、对照组为20.0%(8/40).经x2检验,治疗结束后8周经鼓室给药组和对照组的PTA和SDS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 早期经激光鼓膜穿孔鼓室内应用甲强龙治疗“不良预后”突发性聋可获得较常规激素治疗更好的疗效.

  • 9型腺相关病毒经圆窗膜转导小鼠耳蜗两种方式的对比研究

    作者:齐景翠;祖勉;陈妮姗;郭维维;伊海金;杨仕明;余力生

    目的 通过圆窗膜显微注射和完整圆窗膜途径转导小鼠内耳携带GFP的9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比较两种方式的可行性、转染效率以及对听力的影响.方法 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圆窗膜显微注射组和完整圆窗膜途径组,术前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ABR)测听,术后两周行ABR测听后取双侧耳蜗基底膜铺片及冰冻切片观察GFP表达情况.结果 两种转导方法对小鼠听力均无显著影响,圆窗膜显微注射组转染耳蜗内毛细胞GFP可见表达,转染效率由底转到顶转逐渐降低,无毛细胞损伤,经完整圆窗膜途径转染耳蜗未见GFP表达.结论 9型AAV难以通过完整圆窗膜,通过显微注射方式能够将目的基因高效转导内耳,对内毛细胞有选择特异性,且对听力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耳转导方式.

  • 经圆窗膜给地塞米松改善放射致豚鼠内耳损害的研究

    作者:李荧;郭广威;苏纪平

    目的 探讨经圆窗膜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对放射性内耳损害的保护作用,为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内耳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3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1)地塞米松组(45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 ~(60)Co γ线照射后,经圆窗膜给地塞米松1次;(2)单纯照射组(45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 ~(60)Co γ线照射;(3)盐水对照组(30只):对豚鼠右耳进行70 Gy ~(60)Co γ线照射后,经圆窗膜给生理盐水1次;(4)健康对照组(10只):不做任何处理.前3组动物在实验前、照射(给药)后第3天、第2周、第2个月后,分别检测听觉脑干反应(ABR),各组动物均观察中耳黏膜,铺片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BR阈值正常值为(8.2±2.8)dB,经照射后的3组实验动物ABR阈值均较正常值升高并呈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的趋势.ABR阈值在第3天、第2周和第2个月的时间段,地塞米松组分别是:(24.0±14.1)、(27.1±9.9)和(38.0±15.1)dB;单纯照射组分别是:(24.5±13.5)、(39.5±15.4)和(57.2±18.4)dB;盐水对照组分别是:(27.0±14.6)、(42.8±13.5)dB(本组仅观察第3天和第2周).其中,地塞米松组在术后第2周和第2月ABR阈值较其他两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底膜铺片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中,健康对照组外毛细胞缺失为(8.0±2.7)个,内毛细胞缺失为(3.7±1.2)个.照射后的3组动物的内、外毛细胞的缺失数量均有明显增加,且外毛细胞多于内毛细胞.各组均表现为随时间推移缺失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术后第2周和第2个月,地塞米松组比单纯照射组的外毛细胞缺失个数减少,分别为(30.7±7.6)与(60.3±14.5)和(67.3±7.0)与(100.0±5.3),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照射后耳蜗毛细胞表现为纤毛倒伏,融合或缺失其中以第3排外毛细胞为重,并随时间推移而加重.地塞米松组的毛细胞损害在第3天和第2周较其他组轻,但在第2个月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经圆窗膜给地塞米松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大剂量放射所造成的豚鼠的内耳损害.

  • 耳局部给药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刘娅;孙建军

    内耳疾病的治疗研究是一个进展缓慢的领域,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材料科学、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等领域研究不断发展,为提高内耳疾病的疗效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内耳病变药物治疗的给药方式,侧重于圆窗膜给药的药物分布、吸收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建立内耳疾病药物治疗的新方法提供思路.

  • 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内耳跨膜给药的初步研究

    作者:于湛;于敏;周志敏;张之宝;杜博;张哲;熊青青;孙建军

    目的 目前在临床上国内外尚无对内耳病局部用药的缓释剂,本研究旨在探讨能否将白蛋白纳米粒载体材料作为鼓室跨膜给药缓释剂.方法 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空白白蛋白纳米粒并进行系统表征和细胞毒性评价.为便于观察,选取一种红色荧光染料即罗丹明B(RhB)作为模型药物,以物理吸附方式与空白白蛋白纳米粒结合形成载药白蛋白纳米粒,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曲线,同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其注入豚鼠听泡内跨圆窗膜转运扩散情况.结果 制备的白蛋白纳米粒为实心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大小为476 nm,Zeta电位为15.4 mV.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具有缓释效果.经戊二醛交联固定的白蛋白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经热变性处理的白蛋白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可以看到RhB在听泡内滞留扩散,而后经解剖观察,证明白蛋白纳米粒可在圆窗膜表面附着并穿越圆窗膜实现跨膜向耳蜗内转运.结论 制备的白蛋白纳米粒结构完整,制备方法简单、无毒性,可以很好地包载药物并具有缓释功能,为进一步制备可注射跨圆窗膜定向缓释纳米凝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地塞米松中耳给药治疗爆震性听力损失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美琴;迟放鲁;高文元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治疗豚鼠爆震性听力损失的给药途径.方法 将24只成年豚鼠经脉冲噪声(167 dB SPL,间隔2 s,80发)暴露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常规耳后切口,将浸透DEX的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B组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鼓膜,穿刺后将浸透DEX的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上.C组手术方法同A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爆震前,爆震后24 h及治疗后3周检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uccinic dehydrogenase,SDH)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结果 AB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3周A组和C组ABR click反应阈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DH基底膜铺片观察3组毛细胞,见A组和B组毛细胞恢复均较C组好,但是A组恢复更佳.结论 耳后径路和鼓膜直接穿刺给予DEX对豚鼠爆震性听力损失均有作用,前者效果明显.

  • 经圆窗膜应用甲强龙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义德;郑宏良;沈小华;张速勤;刘锋;温武;周水淼

    目的 探讨经圆窗膜应用甲强龙(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经常规治疗后2周以上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23例耳,分为圆窗膜给药组和对照组;圆窗膜给药组12例耳,其中伴有顽固性耳鸣7例耳;对照组11例耳,其中伴有顽固性耳鸣6例耳.经圆窗膜应用甲强龙的治疗方法即鼓膜局麻后从鼓膜后下方穿刺注入甲强龙,3 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都可喜(阿米三嗪+萝巴新)和弥可保2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查电测听.结果 圆窗膜给药组听力恢复显效2例耳(16.7%)、有效3例耳(25.0%),对照组听力恢复显效0例耳、有效2例耳(18.2%).经治疗后圆窗膜给药组7例耳顽固性耳鸣中耳鸣消失1例耳(14.3%)、改善3例耳(42.9%),对照组6例耳顽固性耳鸣中无耳鸣消失、改善2例耳(33.3%).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圆窗膜应用甲强龙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突发性耳聋仍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 圆窗膜的定量解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作者:王宜南;刘兆华;姬长友

    圆窗膜是介于中耳和内耳之间的一重要屏障,其结构及功能正常对保证内耳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圆窗膜定量解剖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与年龄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 圆窗膜样品的快速制备与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刘娅;江平;孙建军;孔维佳

    环境扫描电镜(ESEM)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扫描电镜(CSEM)的新型表面超微结构观察工具,其主要特点为:快速、简便的样品制备程序和在较低要求的环境条件下,可直接观察到新鲜的生物样品.目前ESEM已用来观察海洋生物、活细胞、肠腔黏膜等新鲜组织样品,并获得良好的效果[1~5].为探讨ESEM在耳科形态学研究中的技术方法和应用价值,本实验以豚鼠圆窗膜为对象,应用Philips-XL30型ESEM观察豚鼠圆窗膜组织的双表面超微结构--即鼓室面及鼓阶面的形态特征,并与以往CSEM的圆窗膜图像进行了比较.

  • 耳蜗局部应用NR2B受体阻滞剂对水杨酸钠致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拮抗作用

    作者:刘渊;尹时华;黄训健;周琦;舒竞铖;韦顺莲

    目的:通过圆窗龛局部给予特异性N R2B受体阻滞剂艾芬地尔,探讨其拮抗水杨酸钠致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将ABR阈值小于40 dB SPL的健康花色豚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ial perilymph ,APL)组,左耳圆窗龛注人 APL 60μl;Ⅲ组为水杨酸钠组,左耳圆窗龛注入A PL 60μl ,腹腔注射水杨酸钠;IV组为艾芬地尔组,左耳圆窗龛注入溶于 A PL的艾芬地尔(10μmol/L )60μl后,腹腔注射水杨酸钠。水杨酸钠注射量为400 mg · kg -1· d-1,连续注射7天。停药并行ABR测试后将动物处死,取出左侧耳蜗,每组随机取6只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耳蜗螺旋神经节(SGN ) caspase-3表达情况,6只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 ,TUNEL)法检测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率。结果给药后,I、II、III、IV 组动物左耳ABR反应阈分别为31.67±5.16、33.33±5.17、64.17±7.36、49.17±5.85 dB SPL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Ⅰ、Ⅱ组螺旋神经节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IV组螺旋神经节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量较Ⅰ、Ⅱ组显著增高(P<0.01),IV组螺旋神经节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量较Ⅲ组明显降低(P<0.01)。TUNEL法检测结果示,Ⅰ、Ⅱ组SGN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Ⅲ、IV组SGN细胞凋亡率较Ⅰ、Ⅱ组显著增高(P<0.01), IV组SGN细胞凋亡率较Ⅲ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耳蜗局部特异性阻断NR2B受体可以拮抗水杨酸钠致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 经圆窗应用地塞米松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

    作者:张慧平;李荧;王建锋;苏纪平

    目的:探讨经圆窗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对庆大霉素致聋豚鼠耳蜗损害的拮抗作用。方法选用听力正常豚鼠60只,随机分为4组:①庆大霉素组,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20 mg · kg -1· d-1,1次/天,共10天;②全身用药组,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用法同庆大霉素组),同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5mg·kg -1·d-1,1次/天,共10天;③局部用药组,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用法同庆大霉素组),右耳经圆窗局部用明胶海绵浸地塞米松(5 mg/ml)约0.1 ml ,共1次。④对照组:肌肉注射与庆大霉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天,共10天,右耳经圆窗局部用地塞米松1次。于实验前、停药后第1天和第10天分别检测各组动物的听性脑干反应(ABR ),显微镜下观察中耳粘膜反应,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停药第10天,除对照组外,庆大霉素组、全身用药组、局部用药组动物ABR反应阈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庆大霉素组的反应阈明显高于局部用药组( 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庆大霉素组动物耳蜗毛细胞损害严重,而全身和局部用药组动物耳蜗毛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各组动物中耳粘膜正常。结论地塞米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庆大霉素所致的耳毒性,经圆窗局部给药的效果优于全身应用。

  • 载药体-藻酸钠凝胶对豚鼠听泡的组织学影响

    作者:刘娅;孙建军;李雪胜;江平

    目的探讨海藻酸作为药物载体在耳科疾病局部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向豚鼠听泡注射藻酸钠与交联剂,观察施药后1~2周时中耳黏膜、圆窗膜、咽鼓管及耳蜗组织学改变.结果未见海藻酸引起鼓室积液.仅见圆窗膜轻度增厚,咽鼓管黏膜部分杯状细胞向立方上皮细胞变化,但上述部位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中耳黏膜以及耳蜗形态正常.两周内该材料未完全发生降解与排空.结论藻酸钠凝胶对听泡内组织无致炎性,无免疫排斥反应.所见的轻微形态学改变是可逆性的,对内耳是安全的.通过对藻酸钠浓度和交联剂的调节,可以满足载药后局部应用的需要.藻酸钠可作为的耳科局部载药材料的选择之一.

  • 鼓室局部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戴艳红;佘万东

    近年来,经鼓室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多种内耳疾病的新方法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药物与圆窗膜接触后,可不经过血-迷路屏障,直接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并获得较全身用药更高的内耳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1~5],且可直接作用于患耳,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 经圆窗膜给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义德;郑宏良

    感音神经性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使得该病仍无确切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仍以全身给药为主.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受到限制,治疗效果既不确切也不理想.

  • 跨屏障内耳局部给药研究进展

    作者:罗伟;孙建军

    1 内耳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部给药的解剖基础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与其他器官相比,内耳与身体其他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圆窗膜的半渗透性使得某些药物通过圆窗直接渗透进入鼓阶外淋巴液.耳蜗的骨质结构既可为局部给药和固定提供条件,又可防止药物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而内耳淋巴液的流动性能使药物很快均匀分布,不会在注射部位蓄集.从某种意义上说,内耳局部给药的实质是一种跨血-迷路屏障的治疗模式,对某些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系统使用毒性大、半衰期短的药物,跨屏障局部用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控制性圆窗刺激产生可重复的功能性镫骨响应

    作者:龚桃根

    声音经圆窗传入耳蜗,可产生类似于经镫骨底板传入的听觉效果,圆窗刺激的临床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刺激圆窗对耳蜗的影响仍未完全阐明.自2006年以来,已有多篇经圆窗中耳植入的临床应用报道,据作者了解,在所有经圆窗中耳植入术中,都采用了一小片筋膜安放于振动器和圆窗间,以保持它们连接的完整性并达到佳耦合状态.但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尚不能定量评估不同的耦合方式或状态对声音传输的影响,也无法解释不同患者间术后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为此,作者设计了本实验,通过机械刺激、精确控制圆窗膜的振动位移,试图探寻获得佳圆窗刺激效果的条件及产生效果差异的原因.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