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氨苄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氨苄青霉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酶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05年10月收治1例应用氨苄青霉素后2h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
新疆农六师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了解农六师基层医疗机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趋势,监测其合理性,特对农六师13家一级医疗机构2007-2009年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供临床参考.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和临床耐药研究的新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常见的病原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酶及抗原蛋白,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及全身各脏器感染[1].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能水解β-内酰胺环,表现为对青霉素的耐药.甲氧西林应用于临床后曾有效地控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株的感染.但是之后不久,发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
-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近来有不少报道其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现综述如下[1-3].
-
头孢类药物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等特点.临床应用剂型主要包括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现已发展到第4代.
-
222株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酶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K-B法作抗生素敏感试验,同时用相关方法检测超广谱酶(ESBLs).结果: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酶菌株78株,占25%,其他克雷伯菌未检出产酶菌株,产酶组与非产酶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除外)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
-
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 是活性母核7-氨基头孢烯酸 (β-内酰胺环) 经加上各种侧链结构而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结构上R1 改变与抗菌活性有关,R2改变与药物动力学有关[1].本类药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机体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优点,所以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
-
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指导(二)头孢菌素类药物
[药物类别]抗生素[适应证]细菌感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根据抗菌谱和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的不同,头孢菌素可以分为3代.
-
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指导(一)青霉素类药物
[药物类别]抗生素[适应证]本类药物可分为:①主要作用于革兰染色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③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
美罗培南对387株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分析
美罗培南(商品名:美平)系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需氧及厌氧菌皆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大多数β-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高度稳定[1].为了解美平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我们对临床分离的387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用K-B纸片扩散法做了美平的药敏试验,并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商品名:泰能)做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
10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球菌,自从本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的控制,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产生青霉素水解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表现为对青霉素的耐药.因而人们又研究出一种新的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苯氧西林(新青Ⅰ)和苯唑西林(新青Ⅱ).1959年应用于临床后曾有效地控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株的感染,可时隔两年英国的Jeuns就首次发现了耐甲氧苯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从发现至今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
-
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上海地区细菌耐药现状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由本市11家医院组成.1989年起每年按统一的监测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和Kirby-bauer方法对各医院细菌检验室从临床所取标本中培养分离所得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2000年4月1日~2001年3月31日,收集各种细菌18 533株(去除同一病例从相同部位标本中所获的重复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按NCCLS 2000判断结果,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此18 533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4%,革兰阴性菌占66%;约85%的菌株分离自住院病人,15%的菌株分离自门诊病人.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2.7%与76.9%,两者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均为100%.MRSA和
-
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采用平皿法、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过滤法考察3个品种5个剂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试验菌回收率,以期建立适合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显示,采用缓冲液和培养基中均添加青霉素酶的薄膜过滤法,各药品的试验细菌同收率均高于70%;采用平皿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各药品的试验真菌回收率均高于70%.
-
阿莫西林盐酸溴己新胶囊及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
目的:建立优化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用于检查复方制剂阿莫西林盐酸溴己新胶囊及颗粒剂中所污染的微生物.方法:以青霉素酶法与离心沉淀集菌法联用,制备供检查细菌菌数及控制菌用的供试液,而以常规供试品分散法,制备供检查霉菌与酵母菌菌数用的供试液,然后分别用平皿菌落计数法进行胶囊及颗粒剂中的细菌、霉菌与酵母菌菌数的测定,用常规增菌培养法检查控制菌.同时对所建立的检查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加入足够量的青霉素酶,能有效地灭活胶囊及颗粒剂中阿莫西林的抗细菌活性,一定程度上使该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操作简化,而且所建方法重复性好,对5种试验菌的各组回收率均达75%以上,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结论:本法可用于含抗生素成分阿莫西林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
头孢拉定致小儿血尿28例分析
头孢拉定又名头孢环己烯、先锋霉素Ⅵ,作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不产青霉素酶和产青霉素酶金葡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部分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抗菌谱较广,不易产生耐药,且价格低廉,临床上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应用不当可引发血尿.本院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了使用头孢拉定引起的血尿28例,现报告如下.
-
鲍曼不动杆菌SHV-12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SHV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序列,并确定其所产ESBLs亚型.方法从住院病人的送检标本中分离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经药敏试验、ESBLs表型确证试验和SHV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筛选出1株具有多重耐药特性、ESBLs表型和SHV基因型均阳性的分离株(HZ02株),对其耐药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HZ02株基因片段长825个核苷酸,与Nuesch-Inderbinen等从肠杆菌中发现的SHV-12型ESBLs编码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X98105)完全相同.结论HZ02株鲍曼不动杆菌可产生SHV-12型ESBLs,从而证实了我国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产SHV-12亚型ESBLs菌株.其序列已在美国核酸数据库(GenBank)登录(注册号:AY259163).
-
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菌的DNA检测
目的了解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菌 (PPNG ) 耐青霉素的分子机制. 方法收集常州地区50株淋病奈瑟菌,应用TEM基因通用引物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和以TEM-1的3'末端及与之相邻基因的5'末端为靶基因的PPNG型特异引物nPCR两种方法进行配对检测. 结果 TEM-1型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经TEM通用引物nPCR扩增均能呈现535bp的目的条带,而经PPNG TEM-1基因型特异引物nPCR扩增无任何条带出现.50株淋病奈瑟菌检测结果:TEM通用引物nPCR与PPNG TEM-1基因型特异引物nPCR扩增结果一致,有32例呈阳性,阳性率均为64%.对31号菌株PPNG TEM-1基因型特异引物nPCR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的序列与NCBI已登录的3种质粒序列(gi 150362、gi 1777422、gi 1777428)高度同源. 结论常州地区64%的淋病奈瑟菌为PPNG.由于PPNG TEM-1基因型特异的nPCR只能扩增含TEM基因的PPNG,因此本检测有望用于淋病患者病灶部标本的PPNG DNA流行病学研究和用药参考.
-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有: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钝化酶等;抗生素的渗透障碍或因主动外排泵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达到作用靶位产生抗菌效能;靶位改变,染色体突变和耐药质粒均可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代谢途径的改变等.与肺炎克雷伯杆菌相关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由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组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霉素酶、邻氯青霉素酶(OXA酶)和非金属碳青霉烯酶[1,2].这些β-内酰胺酶中以ESBLs的产生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为重要.
-
361株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分析
目的 分析和推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近两年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资料,并根据监测药物耐药表型,推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结果 本院36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导致耐药常见,占25.8%;其次,为产AmpC酶,占23.3%.产ESBLs、产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分别占13.0%和11.1%.膜孔蛋白缺失和产青霉素酶等2种耐药机制低.结论 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和产AmpC酶是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
头孢唑林钠皮试致过敏反应2例
近年来,我们遇到2例患者在使用头孢唑林钠作皮试的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过敏反应,现举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7岁。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伴肺气肿入院。多年来,患者常用各种抗生素,一般药物效果均较差,此次入院改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用药前按常规行皮试(左前臂皮内注射0.1ml,内含头孢唑林钠12.5μg),5分钟后患者述喉部发紧、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烦躁,查体见双眼结合膜充血明显,面部青紫,血压下降。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注,吸氧,并将维生素C3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10分钟后症状减轻;20分钟后症状消退。 讨论:头孢唑林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好、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由于其胃肠道吸收差,故通常从肌肉或静脉给药。由于一般药物手册、药典及该药使用说明书中均没有明确规定做过敏试验,所以医务人员对该药发生过敏反应的警惕性不高,以致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屡有报道。我们认为,生产厂家应在头孢唑林钠使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用前必须常规作过敏试验,医护人员亦应将皮试列为常规。肝肾功能不全、有青霉素过敏史及过敏体质者宜不用或慎用该药,如确需使用,即使皮试阴性,开始静滴时亦应减慢速度,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每次使用剂量不宜过大,对年老体弱多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应注意。使用此类药物应随时做好急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