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隙性脑梗塞:症状轻,易忽视

    作者:张志文;张献怀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发生病变,终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为多见.我国腔隙性脑梗塞在全部脑梗塞中所占的比例为27.6%,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高血压、高血脂是祸首腔隙性脑梗塞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因素有关.腔隙性脑梗塞之所以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因为人到中年以后,血液黏滞度会增加,血脂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这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加之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硬化等.当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时,就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诱发腔隙性脑梗塞.糖尿病、吸烟等对微小血管的不良影响也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的因素之一.

  • 腔隙性脑梗塞害苦省劳模

    作者:张怀礼

    在黄海纺织机械厂,刘强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该厂的总工程师,获得过省劳模的荣誉称号,他主持开发的机器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因而深受厂领导的器重.

  •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忠辉;夏向南;张丹凤;黄敏;翁向群;陈学香;林鹏飞

    目的 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

    作者:齐艾江;张雁;许建芬;孔庆渭

    腔隙性脑梗塞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临床所见3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 老年药源性低血糖致脑功能障碍9例

    作者:刘富深;杨洪海;邓瑞峰

    临床资料本组9例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60~83岁,平均73岁.全部患者均经饮食控制.所用药物为优降糖,降糖灵,消渴丸,用药量均在治疗剂量内.低血糖反应苜发症状:昏迷6例,精神失常2例,偏瘫1例.预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余8例均得以恢复未留后遗症状.发作时首次血糖:1.11mmol/L~2.01mmol/L.本组9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脑萎缩,2例有3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 以痴呆为首发表现的老年单疱病毒脑炎1例

    作者:王瑞;马蔓亚;王明信

    1临床病例患者男性,67岁.因"痴呆、右侧肢体麻木"于1999年3月1日入院.2月前患者洗澡时着凉,出现轻微咽痛,无发热、皮疹等,未在意.1月后开始不能胜任工作,记忆力、判断力明显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头痛、恶心、呕吐.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无结核及其它传染病史.体检:体温36.4℃,血压135/75mmHg,表情淡漠、动作迟缓、言语迟钝,思维困难、远、近期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全身皮肤粘膜无疱疹,无舌瘫及面瘫,眼底动静脉之比为1:3,无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未引出病理反射.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头颅CT及MRI皆提示左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轻度脑萎缩.

  • 以偏瘫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作者:王强;王心童;周玄博;王虹蛟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0岁,于2011年6月24日因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缘于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左手不能持物,不能行走,未经特殊治疗,病情无好转。无发热、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既往患糖尿病13年,使用门冬胰岛素治疗5年。入院查体:T36.8℃,P86次/分, BP130/80mmHg,一般状态尚可,查体合作,营养佳,自动体位,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内科系统未见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明,两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对称存在,眼球各向运动正常,两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痛觉减退,左侧肢体腱反射减弱,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Chaddock征阳性,无颈强,共济试验稳准。入院时头部CT检查显示:两侧腔隙性脑梗塞,右侧枕叶脑梗塞。入院后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脑保护剂、胰岛素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天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左侧肢体肌力1级。患者入院后第3天,出现嗜睡症状,并出现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症状,呈间断性、进行性加重,每次发作时间2~3小时不等,并呈进行性加重。发病第5天上述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持续约7~8小时,并出现眼球上视不能,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复查头部CT及查头部MRI均显示:右侧丘脑、右枕叶、右侧颞叶、右侧中脑梗塞。

  • 天麻钩藤饮治疗腔隙性脑梗塞17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会云;张洪进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疗效.[方法]对17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天麻钩藤饮(天麻先煎30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栀子、杜仲各15g,桑寄生、灯盏花各20g,僵蚕15g,蝉衣10g,紫贝齿先煎30g,怀牛膝15g);1剂/d,水煎300mL,餐后口服.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15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136例脑梗塞和77例腔隙性脑梗塞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王志良

    目的:探讨脑梗塞(简称:脑梗)和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的发病情况,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预防上述疾病服务.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符合纳入条件的136例脑梗和77例腔梗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伴发疾病的统计,区分脑梗和腔梗的异同.结果:两者的发病年龄均在42岁以上,平均龄年大于65.75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脑梗的主要症状为肢体活动不灵和失语,腔梗的主要症状为头昏(晕)和头痛;脑梗的发病至入院时间较短,发病6小时内入院19.85%(腔梗为2.62%);两者的梗塞部位多在基底节和多部位并发;脑梗伴发高血压、脑萎缩、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情况高于腔梗.结论:脑梗较腔梗病情危重,救治刻不容缓.

  • 对216例腔隙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临床观察

    作者:张玉红;李成能;张妍

    目的:对中医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证候学特征进行了解,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简要的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216例急性期腔隙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并对其采用中医辨证的方式进行诊断,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将性别、年龄无太大差异的无脑血管疾病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各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经过对患者采用中医进行诊断后:⑴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主要有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以及气虚证;⑵观察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占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通过中医诊断了解到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以及气虚证是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致病原因,且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比较容易患病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 MRI与CT在诊断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王玉华

    目的:研究MRI(磁共振)和CT(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检查对腔隙性脑梗塞疾病(lacunar infarction)的临床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将7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进行对照分析,A组行MRI检查,B组行C T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2例患者经M R检出阳性病灶为83处,检出率96.51%,经C T检查出的阳性病灶为55处,检出率63.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A组(M R 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C T),M R I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比C T有显著优势,建议医界同行推广应用.

  • CT值对鉴别腔隙性脑梗塞性质的价值

    作者:朱建国

    目的:通过C T值测量提高对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的诊断.方法:对61例腔梗患者,132个腔梗灶CT值测量,以磁共振(T1flair、T2 flair、T2WI、DWI、ADC序列)诊断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为参照,对各期梗塞灶CT值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各期梗塞的CT值分部规律.结果:参照磁共振诊断标准,测得陈旧性梗塞灶合计73个,亚急性梗塞灶14个,急性梗塞合计45个.陈旧性梗塞灶C T值低5H u,高18H u,平均11.6H u;亚急性梗塞灶,C T值低15H u,高22H u,平均18.5H u;急性梗塞病灶平均C T值20H u,低14H u,高29H u.通过C T值分布折线图显示急性与亚急性梗塞C T值大分部重叠,通过R O C曲线统计分析急性与亚急性腔梗临界C T值为22.5H u,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6.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4.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 T值测量可对急性、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灶作出初步判断,提示临床对急性腔梗患者进一步诊治有重要价值.

  • 前列腺增生致尿毒症脑病1例

    作者:杨世娟

    病历资料患者,男,72岁,主因"突发意识不清6小时"入院.既往有"前列腺增生史"5年,"尿失禁史"1年,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小时在老年活动站煤火炉旁,突发意识不清,口角流涎,伴小便失禁1次.于急诊科查头颅CT:双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碳氧血红蛋白阴性;随机血糖9.3mmol/L,血清电解质正常范围;心电图大致正常.

  • 左归四藤汤治疗腔隙性脑梗塞60例临床观察

    作者:范建民;张稳;肖正文

    目的 观察左归四藤汤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塞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状与体征、中医证候评分、神经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左归四藤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塞肾虚血瘀证,对照组60例采用消栓通络片配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归四藤汤是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塞肾虚血瘀证的有效中药方剂.

  • 双侧面神经麻痹案

    作者:孙成林;缪以波

    罗××,男,64岁,退休职工,住院号:53187,2001年7月5日初诊.主诉:头昏、视物旋转6天,口角歪斜2天.查:一般情况好,左额纹变浅,左眼闭合不全,左鼻唇沟稍浅,口角歪向右侧,舌体伸缩灵活,四肢肌力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CT检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 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入络型腔隙性脑梗塞50例

    作者:崔凯

    目的 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入络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卫生所门诊86例患者诊断符合风痰入络型腔隙性脑梗塞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吸氧,降颅压,使用脑细胞营养剂,戒烟忌酒,低盐低脂,不食辛辣刺激食物,针对合并症进行降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康复锻炼.结果 对照组36例,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50例,痊愈18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4.714,P=0.03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入络型腔隙性脑梗塞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抗栓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机理

    作者:王立军;鲁国强;张雅丽;胡宁南

    1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病机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人早有论述,其中多以风、火、痰、瘀为中心加以论述.究其根本,以<景岳全书>、<东垣十书>、<医林改错>等论述更为透彻.

  • 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作者:潘荣琪;张丽贤;潘玮琪

    我院于2000年1月~9月期间,应用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CT证实,共86例.其中脑梗塞42例,多发性脑梗塞20例,腔隙性脑梗塞24例,伴发高血压病74例,糖尿病40例.

  • 216例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候学观察及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高颖;吴燕;任占利;王永炎

    对216例腔隙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火、痰、瘀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风痰上扰、脑脉痹阻为其基本病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有密切关系,其中高血压是直接的影响因素;眩晕、肢体麻木为较常见的先兆症状;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单纯感觉性卒中为主要表现形式,与Fi sher所归纳的腔隙性综合征的主要类型基本一致.

  • 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唐珂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84例,按住院单双日分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每组各42人.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给予巴曲酶首剂10U静脉滴注,第2、3天各5U静脉滴注,共3d,常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拜阿司匹林100mg/d,疗程14d.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肝肾功能,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变血液流变学,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适用于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313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